訂閱窗外事:outsidecharm
他是《旋風小子》裡冷賤臭屁的皮少安,他是《那些年》裡沈佳宜的備胎。他是郝邵文,3歲出道,4歲因主演朱延平導演的《新烏龍院》而名聲大噪,其光頭、愛戴墨鏡的形象深入人心。13歲那年,郝劭文全面停止演藝工作。息影后,致力於求學的他在2008年考上了淡江大學的運輸管理學系,成為了一名普通大學生。一年又一年,歷經平凡再回歸熒幕,他與窗外事分享了他這些年的心路歷程。
1994年,因《新烏龍院》而名聲大噪,只有4歲的郝邵文成了華語影壇的票房紅人, 絲毫不輸周星馳、李連杰等大牌明星。然而這卻未曾改變他的小小生活。
Q:當年知道那是什麼概念嗎?
A:其實當時的自己並沒有真正了解這是什麼樣的概念,這方面我母親為我建立了良好的觀念和保護,比如當人在我面前說起"你很紅"之類的話,我母親會勸阻他"不要在小孩子面前說紅不紅這種事,這不是他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有的概念。"現在想起也覺得很驚訝,因為當時小小年紀的我並不覺得我和其他人不一樣,應該說我打從心裡的覺得,每個人都是不一樣並且平等的——唯一對這件事有所懷疑的時候,大概只有當我吃不胖的妹妹,總是能比我吃更多的薯條時——這個觀念伴隨我到現在。
Q:拍戲、學習兩不誤,那時候會不會感到壓力很大呢?
A:那時年紀尚小,根本不知何謂壓力,就是該幹嘛的時候幹嘛,在學校我能和同學玩得很開心,在片場我可以和大人們玩得很開心,畢竟小學時課業並不重。
2003年,是郝劭文演藝生涯的一個分水嶺。因學業淡出演藝圈,他致力於學習,並考上了大學,選擇與演藝並無關係的運輸管理學。
Q:後來停止演藝工作是你自己的決定?不會不捨得嗎?
A:是我母親的決定,當時的我也問過她,媽媽怎麼最近都不拍戲了?但是並沒有甚麼遺憾或是捨不得的感覺。
Q:為什麼會那麼堅定?怎麼去適應這種角色轉變?
A:堅定的原因一部分是我母親為我隔絕得很徹底,另外則是因為我在學校也能過得很開心,這大概是我演的角色比較討喜的關係,起碼不會有人覺得我功夫很厲害,要我跟他打架哈哈哈哈;另外我也自認是個比較好相處的人,只要讓有一些些慢熱的我和團體熟絡之後。
Q:學生時期你發過一條關於「讀書與經驗」的微博,是反省自己還是純粹感嘆呢?你個人對讀書其實抱著怎樣的態度呢?
A:皆有之,我認為讀書是認識世界的辦法,但是認識世界的辦法並不是只有讀書,關於實際操作、判斷能力等等,都是要有很多經驗的積累才會有自己的心得,況且固然有些人可以從書本裡得到很多東西,但有些人就是做中錯,錯中學,才能從其中得到最切身的體會,而人是群居動物,不懂得如何和人交流的人在社會上會非常辛苦,因此我覺得讀書和書以外的東西,都不可放棄。
Q:曾經夢想過長大要幹什麼?為什麼選擇現在的專業呢?
A:我有記憶以來最開始的志願是當公交車司機,因為可以幫助很多人到想去的地方,而且公交車很大!很厲害!所以選擇現在的運輸管理學系好像也是順理成章?開玩笑的,我只是想選一個比較具有不可取代性的專業,而我是文科,因此考慮自己性格後選擇這門溝通交流與科學理論兼有的管理類系所。
Q:在淡江大學的時候,為什麼會選擇去冰店打工賺錢而不是用兼職的時間去接一些更多錢的通告呢?
A:那時候並沒有考慮復出表演工作,我並不覺得在學校裡和同學們一樣是被困住,甚至原本我有些排斥,感覺要踏入一個我完全不了解的世界,這也和當時我的興趣不明確有關係。
Q:重來一次的話,會希望以前的自己怎麼做選擇?
A:我對現在的自己還算滿意,而且如果總是活在過去、嘆息失去的話那豈不是太累了?因此我會選擇一樣的路。
搞笑、可愛是大家對小童星郝邵文的印象,對於現在網友評價說萌娃已殘之類的,郝邵文說:「誰能長回過去呢? 踏實地面對現在的自己吧!」六年求學重回螢屏,郝邵文參演紅極一時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通過每一次上臺,每一次演出都能了解一些自己的不足,再加以改進,這種循環很有樂趣。」
Q:跟釋小龍還有保持聯繫嗎?
A:現在聯繫是有的,從幾年前一次電視節目的重逢開始。感覺(他)變帥啦、有頭髮啦之類的,但是之前也已經差不多七八年沒再見了,我又是那種兒時記憶特別模糊的人,所以沒有什麼特別具體的感受,當然激動是有的。
Q:有沒有關注演藝圈的動態?覺得這個圈子變化大麼?
A:哦……當然有啊,也有喜歡的歌星什麼的,只是比較愛面子不敢去追星。變化方面可能就比較說不上來,因為小時候的我和現在的我看世界的角度畢竟已經大不相同。
文/關巧雅 陳冉嵐
編輯:付倩怡 蔡紅玲
回復以下關鍵詞可查看近期熱門文章:
①人物:《廣大播音班辣媽——人生是本道不完的故事書》
②零點: 《深夜闖蕩·大學城零點後》
③頭條: 《反思廣大學生猝死事件的失實報導——我們需要怎樣的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