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中,總會有人問我:「為什麼我這麼努力,還感覺不到快樂?」
我會反問:「是你想要得太多,還是擁有得太少?」然後,他們很多人都會回答,是他們想要得太多!
當然,也有少數人會依然堅持回答,是他們擁有得太少。而且,任憑我怎麼類比,用什麼方式作答,都無法「糾正」他們對於幸福和得失問題的認識。
不得不說,後面的這種情況,我多數是無能為力的。因為,在他們身上有著一種,比不幸福更加可怕的東西,那就是他們深入骨髓,對自我的陌生和無力,以及對外部世界的侵略與貪婪,也難免有一種坐在井邊被渴死的頑固理想主義。
他們的這種心理,就好比「賊不走空」,好比「書非借而不能讀」,好比「家花永遠都沒野花香」。他們對於幸福的理解,不是擁有,而是佔有;不是安寧,而是折騰;不是滿足,而是差異。
可以說,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不少這樣的人,而且我們自己偶爾也是這樣的人,甚至這些人都或許在外人眼裡過得比較好。
但不得不說,他們明明是皇帝的命,卻要過著小偷的日子;明明家中妻賢子孝,卻要在外面偷雞摸狗;明明提著滿籃子的雞蛋,卻偏要認為麻雀蛋好吃,最後弄得雞飛蛋打;明明坐擁整個春天,卻還要為昨日的凋零而感傷;明明含著滿口的飯在嘴裡,卻還是被那口飯給嗆得兩眼通紅。
恕蔚藍直言,這種人,多半是有著先天缺陷的,或者經歷過某種不可言說的痛苦,抑或還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虛無。
無論他們擁有多少城池,他們的目光永遠都在城池之外,都只會以或悲觀或飄浮或狂躁的偏執,在無邊的失意、焦慮和貪婪中,與人比照有無,在風口浪尖上對抗。
更有甚者,幸福從來都不是他們的人生信條。拼命地來回折騰,過得別人不一樣,NO ZUO NO DIE,心安理得地望著自己積攢下來的糧食一寸一寸地發黴,站在飄忽不定的高處俯視別人的痛苦,或許才是他們所謂的幸福。
但這樣的幸福,即便沒有先天缺陷,也會有後天扭曲。再強大努力的生命,被承載拖累得太多,必將難於長足久遠。
所以,我一直欣賞自帶中庸的幸福觀,也堅定地認為,幸福不只是一種感受,更是一種思考的能力,甚至還要有一點自私的小格局。它不一定要強大,但卻與善良密不可分。而且,這種善良,不只是行動和言語上的,還應該是思維和品性上的。
因為,只有當我們擁有了善良的思維和品性,我們才會以善良之心看人,懂得以積極陽光之心去努力,並且以善良的邊界去要求自己。
它是一種順理成章的呈現,但卻總會那麼水到渠成地成就自己。只有真正擁有了這樣的品性,我們才有最大可能地保證自己在幸福的車道中前行,不偏不倚,不急不躁,屏聲靜氣地享受此刻的擁有與美好。
當然,在人生的長途中,我們誰也保證不了絕對的公平和風平浪靜,度劫修身也是人生應有之義,天不遂人意也總會時常發生。
但是,我們要允許生命留白,不必親力親為把所有的事都去經歷一遍。而且,要能放下遺憾,要在對外部世界難得糊塗的同時,對自我有清醒的認知,還要靜得下心來,在自己擅長鍾情之地去努力。
因為,幸福的天平中,殘缺也可以與美好一樣重要,痛苦亦能與快樂同有價值,精耕細作更是難能可貴。只不過是它們產生的條件和反饋給我們的方式不太一樣,前者是種子,次者是陽光、空氣和土壤,後者卻是肥料。
幸福的種子能否生根發芽,能否長成參天大樹,關鍵不在於我們能望得多遠,而在於我們能否放下欲望,能否多角度看到它們存在的價值,抑或靜下心來,去真正享用一下自己所擁的那部分東西,不必貪多,細嚼慢咽就好!
人生處處充滿著這樣的玄機。生活也好,工作也罷,並不需要面面俱到。
不必對每件相關的事都事無巨細,無需為某段人生的空白而煩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得到有得到的豐富,失去也有失去的輕鬆。空出了手腳,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去做更重要的事。
所以,幸福很簡單,只需善良踏實地過好自己!
當我們明白自己所能,知道自己所求,懂得跳出原有的思維模式,以踏實之心做事,以善良之心看人,能夠多角度去審視自己的擁有與缺少,我們自然就能看清幸福的全面,找到自己最需要的那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