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與劉邦,相伴過程完美,終是悲涼結局。命運就像大地一樣,他們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說起戚夫人,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她被呂雉做成人彘的故事。
什麼是人彘?人彘就是砍掉四肢,挖出眼睛,薰聾耳朵,破壞聲帶,割去舌頭,丟進廁所,更嚴重的還要割去鼻子、剃去頭髮和眉毛。
呂雉為何這麼「變態」對待戚夫人?兩人有多大仇恨?
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呂雉既然選擇了這麼多待戚夫人,其中一定有緣由。
戚夫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戚夫人,原名戚懿,山東人。沒有遇到劉邦之前,她只是一個田間女子,整日勞作于田間地頭。
公元前205年,項羽率軍北上,劉邦趁機奪取彭城。項羽聞訊後大怒,即刻率兵徵討劉邦,劉邦不敵,節節敗退,最終只能棄城逃走。
逃亡的過程中,劉邦來到了一個名為戚家村的地方,眼看著後方追兵還在追趕,這可怎麼辦?千鈞一髮之際,劉邦看到了一位老人和一位女子正在田間勞作,於是劉邦向他們求助。女子靈機一動,讓劉邦鑽進了一座枯井之中。就這樣,劉邦才躲過了追兵的追殺。
眼看著天色已晚,老人留劉邦住了一晚。當晚,劉邦注意到了這位田間女子,女子雖然布衣爛衫,但肌膚卻美如凝脂,堪稱美豔。看著眼前這位美人,劉邦動了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並允諾日後封她為妃。
女子欣喜,立馬換洗更衣,為劉邦舞了一曲,劉邦看到她妙曼身姿無法自拔。
當晚,在農家小院中,兩人在老者的見證下喜結連理。從那以後,劉邦的身邊常有戚夫人相伴,呂后也因此受到了冷落。當劉邦開創大漢後,戚夫人成了最受寵的女人。
戚夫人風光的背後,危險正在一步一步朝她走來,因為她成了呂雉的眼中釘,肉中刺。
意識到危機的戚夫人應該怎麼辦呢?於是,她必須將希望寄托在兒子劉如意和丈夫劉邦身上。就在內心想法的驅動下,她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想讓劉邦立劉如意為太子。
本可以化解呂雉心中的憤恨,戚夫人這樣一做,反倒是加深了呂雉對她的恨意。
事實證明,戚夫人是在給自己挖坑。
雖然劉邦有意立劉如意為太子,但是呂雉和群臣都不同意,最終導致戚夫人的算盤落空。
從上面來看,戚夫人很壞倒是算不上,但是她非常不聰明。
公元前195年,劉邦駕崩,呂雉兒子繼位,史稱漢惠帝。漢惠帝生性羸弱,真正把持朝綱的是他母親。從那以後,呂雉對戚夫人的打擊報復就開始了。
呂雉一直壓抑生活,直到爆發
呂雉這個女人很不簡單,如果是男人,劉邦都會被她玩弄於股掌間。
呂雉年輕的時候,父親就將她嫁給了劉邦,劉邦當時是個遊手好閒之人,換做常人,肯定都想離他遠遠的,但是呂雉沒有,呂雉很照顧他。
因為父親懂得相術,她一直相信劉邦能成大業。甚至,她還因為劉邦被關進了監獄,幸好在監獄中有獄卒照顧,不然她就死了。
劉邦越做越大,名氣越來越響,本性還是難忘。自己的妻子在監獄三年之久,劉邦竟然沒有想過要救她。
鴻溝之盟後,呂雉回到劉邦身邊。此時的劉邦已經妻妾成群,整日鶯鶯燕燕,而呂雉已經成了黃臉婆。就這樣的坎坷路途,換做誰能挺過來?跟了劉邦之後,她就沒過過好日子。
好不容易等到自己夫君成為一國之君,呂雉卻又備受冷落,自己兒子的太子位都差點讓人奪去。
從頭到尾,呂雉一直壓抑、憋屈。隨著劉邦的去世,她就像一座火山一樣爆發了。就在這個時候,戚夫人就是她發洩怨恨最合理的對象。
說白一點,呂雉對戚夫人有報復的心理,但更多的是發洩。
或許有很多人看到這裡有困惑,接下來再給大家細緻分析:
#呂雉殺害戚夫人#劉邦對呂雉沒感覺,為何不將她拋棄?又為何要立她為皇后?
因為劉邦不敢,劉邦需要呂氏集團的扶持。曾經有一次劉邦被項羽追殺,是呂澤幫了項羽逃到滎陽,呂澤是呂雉的哥哥,有這樣的一位哥哥,劉邦不敢拿呂雉怎麼樣,反而要給呂雉應有的名分。
劉邦為什麼真的想廢掉太子劉盈?
這裡面雖然有一點戚夫人本身的原因,但絕大多數的原因是因為劉邦過於忌憚呂家勢力,怕有一天自己的江山被呂家佔據。劉邦這樣的擔心很有道理,因為呂后先有張良給她出主意,又請來了劉邦請不動的「商山四皓」,這足以說明呂家勢力龐大。
結語
其實,呂雉最開始並沒有想將戚夫人打壓到極點,但是戚夫人不自知,還幻想著讓自己的兒子來救自己。呂雉聽了非常難受,只能把她連同她兒子一塊兒滅掉。
呂雉前後變化給人很多啟發:人性分兩面,一面是善良,另一面是狠毒。如果你將一個善良的人逼到極點,她就會顯露出內心狠毒陰暗的一面。
回望歷史,對於呂雉的所作所為,我認識背後的意義大於看到的表面。呂雉雖然過於殘忍,但不能否定她是一個政治高手,更是一個眼光長遠之人。如果你對呂雉的了解越多,你會發現這個人越了不起。
當然了,如果戚夫人知道最後的結局是悲慘的,她或許寧肯嫁給一個粗鄙村夫,任絕代風華湮沒於凡俗塵世。飛上枝頭變鳳凰不一定會幸福,不飛上枝頭也不一定不幸福。
我想,戚夫人最後的內心獨白應該是這樣:
歷史有時候真的非常離奇,是是非非讓人很難說清。
生前隨你南徵北戰,最後你卻只留我一人。你打下了江山,撒手人寰。從那以後,你彪炳史冊,我成為魚肉。
大地之間。
人行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再遠,也始終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