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狟先森
1987年戈巴契夫出了一本書叫《改革與新思維》。他在這本書裡面盛讚蘇聯民族問題完全被解決了。他說就連世界上最發達的美國人都沒有消除族群矛盾,可見蘇聯是人類文明真正典範。
可事實卻啪啪打臉。就在1986年12月,蘇共中央因沒有和哈薩克斯坦的地方領導人商量,任命了一個非哈薩克族的領導人,引發了一場民族騷亂。那麼,在蘇聯聲稱的「民族問題完全被解決」的背後,民族問題有多嚴重?
01 以民族劃分行政區域隱含危機
蘇聯是一個超級複雜的國家,她除了有15個正式的加盟共和國以外,還有20個民族自治共和國。這些自治共和國都是按民族屬性劃分的,也就是在某個民族設立一個「自治共和國」,類似於加強版的民族自治區。這種區域劃分法非常不科學,造成蘇聯民眾對國家的不認同感,因此極易產生強烈的獨立情緒。
按民族建立「自治國」不科學就算了,在許多自治國當中,冠名的民族竟然不佔人口大多數。1989年,在俄羅斯境內的16個民族自治共和國中,大多數都是如此。比如巴什基爾自治共和國,巴什基爾人只佔21.9%;布裡亞特自治共和國,布裡亞特人只佔24%;科米自治共和國,科米人只佔23.3%。
這些自治國中,過半的人口全都是俄羅斯族!這種冠名實在是名不符實。這些被冠名的少數民族漸漸地產生了一種想法:獨立。隨便冠名「自治國」,更造成了「國中有國」的混亂局面。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首先要處理的就是自己境內高漲的民族獨立情緒,車臣之戰就是這種混亂行政區劃的後果。
02 平等口號下的不平等
除了混亂的民族區劃以外。蘇聯動不動就把少數民族遷來遷去的政策給日後的民族衝突留下來很大的隱患。
二戰前,史達林非常不信任少數民族。史達林擔心居住在遠東地區的朝鮮人和日本相勾結,硬生生把10萬朝鮮人遷移到了中亞地區;擔心伏爾加河的德意志人和德國聯合,強行把他們遷到了西伯利亞地區。二戰後期,史達林又以與德軍勾結為理由,強行把車臣人、卡爾梅克人和土耳其人遷到中亞地區。這種隨意遷移整個民族的做法造成了民族間極不穩定的局面。
圖:克裡米亞的韃靼人
80年代,一些曾經被迫遷移的民族要求回到原地。比如遷到中亞地區的35萬韃靼人聯名上書要求返回到克裡米亞地區,他們打著「無祖國,毋寧死」的口號到莫斯科街上示威、鬧事;被迫遷到西伯利亞地區的德意志人要求回到伏爾加河地區,整天要求和蘇共中央領導人談判並且示威遊行,打亂了戈巴契夫既定的改革進程表。
03 積累下來的民族問題總爆發
1923年7月,史達林把曾經屬於亞美尼亞管轄的一個90%的人口都是亞美尼亞人的州劃歸亞塞拜然管轄。對此,亞美尼亞人一直不滿,1987年,7.5萬人給戈巴契夫寫聯名信要求該州交還給亞美尼亞,被拒後造成了蘇共中央沒想到的民族衝突。1988年2月26日,100萬群眾在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發起了遊行示威,並發展成了針對亞塞拜然人的暴行行動。隔天,亞塞拜然第三大城市蘇姆蓋特發生了對亞美尼亞人的報復性屠殺,23人死亡,100多人受傷。
圖:葉里溫
1944年11月,史達林把居住在喬治亞地區的10萬多土耳其人烏茲別克斯坦,本地民族與外地民族的矛盾時隱時現。1989年5月23日,一個烏茲別克費爾幹納地區的小青年煽動說土耳其人佔據了主要職位,排擠了本地民族。因此聚集一批青年人進行了針對土耳其人的一場屠殺,100多土耳其人被殺。最後蘇聯政府不得不把該地區1.2萬名土耳其人全部遷走,以緩和局勢。
圖:紅圈部分為費爾幹納地區
這些事實和戈巴契夫在書裡聲稱的恰恰相反。蘇聯的民族問題不僅沒有解決,而且始終處於一種暗湧狀態中,只等待著最後爆發的時刻。在改革的氛圍下,這一個個被壓抑的民族矛盾逐漸浮出水面,這也讓戈巴契夫和他的蘇共中央備嘗苦果。
參考資料:
1、趙常慶:《蘇聯民族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
1、沈志華:《一個大國的崩潰與崛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