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滴水藏海】
內心的豐盈
麥淇琳
黃昏,看野花滿坡,心裡浮起一首詩:「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一個人到處找春天,找到草鞋都踏破了,才發現春天是在梅花盛開的內部,春是冬的接棒者,是從最寒冷的地方起跑的。原來,植物的內心如此豐盈,不管外部如何寒冷,也能活出人生的好時節。
塞繆爾·厄爾曼在《青春》一文提出,無論二八年華還是花甲之年,心中皆有生命的歡樂,奇蹟的誘惑和孩童般的天真。中國老奶奶姜淑梅是位普通、勤勞的農家婦女,1960年她跟丈夫到黑龍江謀生,靠當臨時工養育幾個兒女長大。59歲那年,她的丈夫出車禍去世,60歲的姜淑梅開始跟著電視上的字幕、說明書、街上的牌匾學認字,70歲她開始學習寫作,將自己一生苦痛的饑荒日子、經歷的戰亂,一點一點寫出來。76歲姜淑梅的《亂時候,窮時候》登上當年各大好書榜,此後她保持每年出一本書的速度,出到第四本,作品已經屢屢得獎。姜淑梅說:「俺最喜歡玩的還是寫。玩著玩著,天短了;玩著玩著,有奔頭了;玩著玩著,心裡亮堂了。」這位滿頭銀髮的老人,在生活的愁苦中,她決不會認為人生不值得過,仍然內心豐盈,目光澄澈,對明天充滿期待。
丁文江是近代地質巨擘,有一次他感覺左腳大拇指發麻,傅斯年便陪同他去看醫生。丁文江問醫生:「要緊不要緊?」醫生說:「大概不要緊。」他又問:「能治不能治?」醫生便說:「不能治。」聽到這話丁文江立刻就放心了。傅斯年不解,就問他:「醫生說不能治,你怎麼反倒高興呢?」丁文江說:「若是能治,當然要想法子去治,既不能治,便從此不想它好了。」當一個人內心豐盈了,他便像一朵坦然的雲,一棵生長的樹,一條潺潺的溪水,懂人生參差多態,知萬物皆宜順其自然,這才有了與疾病和平相處的勇氣。
《水滸傳》中,林衝被高俅陷害,大雪彌天之時,一路逃命,來到靠近梁山泊的湖邊酒館,一個人孤苦無依,要上山,卻沒有船,只好獨自喝悶酒。林衝感傷懷抱,向酒保借來筆硯,在牆上寫下八句詩:「仗義是林衝,為人最樸忠。江湖馳譽望,京國顯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類轉蓬。他年若得志,威鎮泰山東。」當全天下都是緝拿林衝的榜文,這種寂寥絕望的心境中怎能不覺人生苦?可短短的八句詩,道出了林衝的闊大胸懷和萬丈豪情。仿佛這世界只要還給他一線生機,他便仍然堅守,仍能活出熱氣與詩意來。
散文家梁實秋先生說:「人生,不過是一段來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去計較真與偽,得與失,名與利,貴與賤,富與貧,而是如何好好地快樂度日,並從中發現生活的詩意。」作家林清玄對此也深有感悟,他說:「每個人的心裡都需要一個人、一棵樹、一片草原、一間木屋、一個故鄉,也許不必真實存有,卻是一個不變的碑石,在每回想起、每次相遇,有一點光、一點溫暖、一點希望。」這點光、這點溫暖、這點希望,大抵就是來自內心的豐盈。
內心的豐盈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生活的姿態。內心豐盈者是思想的強者,是善於活在當下,享受寂寞的清福;是即便明日生命即將凋零,今日也有微笑展顏的坦然;是能跳出塵世的渣滓,讓人生擁有從容、自足的光芒;是能在生命的寒冬裡,栽花種草,創造出詩意與美好的一種境界。
(摘自《遼瀋晚報》2020年3月4日)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