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3日 13: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鬍子軒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講座現場截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鬍子軒)為更好地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線上學習、共建共享的教育理念,教育部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聯袂各大高校、專業藝術院校共同策劃舉辦系列公益演講研討,廣邀相關專業名師雲端開講、傳道解惑。
第一期講座由教育部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聯袂南京藝術學院,邀請教育部高校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周星教授主講《審美與向善:藝術讓人性內心更豐盈》,於2020年6月28日當晚19點在線上開啟。
本次講座由南京藝術學院黨委常委、統戰部長、人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沈義貞教授主持,他首先向5000餘名在線師生介紹了主講人周星教授,並對教育部戲劇與影視類教學指導委員會選擇南京藝術學院作為公益演講第一站的舉辦地表示感謝。
周星教授從五個方面詮釋了本次講座的主題——藝術讓人性內心更豐盈。
第一,藝術的重要性。周星教授以經典電影《城南舊事》為例闡釋了藝術對人的感化作用。他認為,藝術是一種奇妙的觸發劑,可以張揚和強調人生、人性的深度,表達並強化人們感情的微妙變化。藝術還可以讓人們意識到被忽略的生活細節。此外,周教授還以當下熱門電視劇《隱秘的角落》為例,闡明世界越是複雜,我們越能通過藝術的善和美的詩意本質讓被忽略的生活變得重要。
第二,藝術與人生。藝術始終與人生相伴,藝術的悠長意味在於自然和善良。既然認定藝術伴隨著人生,那麼就要試圖通過精神與情感去鍛造和升華人生。基於此,周教授進一步解釋,藝術的感覺是非理性的,是把一個人的生理成長拉回到心靈和知覺角度,去感受世界的溫暖和溫柔。由此,他進一步談到人和藝術的關係:第一種關係,藝術追求的就是讓你超越生活的不足;第二種關係,就是藝術撫慰人生。他借李白的名篇《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闡釋了藝術給予人的精神滋養,並以電影《少年的你》為例,討論了電影所展現的複雜人生更能讓觀眾體悟到人自身善意所催化的溫暖。
第三,藝術創作導引藝術批評。藝術批評的價值何在?針對此問題,周教授用國產電影《嘉年華》與韓國同類電影進行對比,認為藝術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批評家不能純粹以自己的喜好對影片進行批評,並以詩句「吳帶當風」「曹衣出水」為喻,闡釋了在審美過程中,個體藝術觀與作品觀賞性的差異。藝術批評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好的藝術教育應是人格教育、視野教育,讓受教育者發現自己、完整自己,而不是刻板地進行知識教育。
第四,藝術與修養。藝術對人的價值觀形成有重要作用,而欣賞藝術也需一定的修養。他認為,人生的不同階段均有迷茫,只有藝術給予人永不滿足的世界以希望、情感和溫暖。他以曹禺先生的《北京人》《雷雨》為例,闡釋了藝術感受必須要做辯證觀理,要有學養、素養,對自己內心的情感,對文化深層的溫暖情懷有所感知。在藝術教育中,價值觀和人性善惡遠比知識高低來得重要。
第五,藝術和人生的真諦在於審美純真。電影《鐵達尼號》《我不是藥神》表明,藝術影像的本質是人善性的感染力,電影的價值既不是技術炫耀,也不是觀念呈現,而是內在人性情感的流露。好電影應當重視人世間美好的情感,創作電影、感悟電影也應當感知人性的善意,而非技術、技巧至上。
講座結束後,主持人沈義貞教授高度評價了周星教授的精彩演講。
首先,這次講座對南藝來講有特別的意義。南京藝術學院每年都會邀請海內外眾多專家來校講座,周星教授每年都會在各大高校開設講座,但這次講座則有著特別的意義,因為這是教育部戲劇與影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貫徹教育部精神,在全國範圍內開啟公益藝術大講堂,這將在中國藝術教育史上刻下深刻的印記,而這個大講堂的第一講從南京藝術學院起航,無論對中國的藝術傳播還是南京藝術學院的藝術教育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藝術是人類精神的太陽。我們恰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充滿生機,也充滿危機,國際上,政治、經濟形勢風雲變幻,自然界,病毒、地震、洪水等災害也頻繁來襲,惟其如此,我們需要科學保證我們的物質幸福,更需要藝術提振我們的精神。藝術永遠是人類精神的太陽,照耀著我們前進的方向。
最後,這是一個奇妙的夜晚。世界各地五千多人齊聚雲端,共享藝術盛宴,今晚,全球起碼有五千多人通過藝術點亮了靈魂,豐盈了內心。
講座現場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