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54歲的張宏民與搭檔李瑞英一道告別《新聞聯播》,開始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離開了一成不變的主持臺,放下了央視一哥的重擔,張宏民過起了平頭老百姓的生活。
這天,他在這樣一個炎熱的午後,買了根冰棍兒,安靜地坐在路邊樹蔭下的長椅上,享受著這份夏季獨有的快樂。
但在抖音上,這一幕卻成了張宏民失敗人生的最好註解:
而他近幾次上新聞,媒體使用最多的是幾個關鍵詞亦為:曾經的央視一哥、高齡、未婚、無兒無女、讓人唏噓。
總之,媒體預設的立場就是:看!央視一哥竟然淪落到這樣落魄的境地!
而這種立場,在他人的惡語相向中站住了腳跟:
你一言,我一語,人們高談闊論著,仿佛每個人都對央視一哥的失敗與悲涼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
但沒有人和張宏民坐下來深聊一番,問問他:「你幸福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標準:
有希望結婚成家生個大胖小子的,也有希望獨身的、丁克的、不同取向的。
而這些多樣化,是我們改革開放花了三十年好不容易才培養起來的,可沒過幾年,許多人的觀念又不知不覺從2020年回到了1820年。
這是一個標榜一個自由的時代,但這也是一個最不自由的時代。
人們一邊喜笑顏開地對自己說「鞋子是否合腳只有自己知道」,一邊又張牙舞爪地警告張宏民「不生孩子的人等於對國家沒有任何貢獻」。
今天怒罵他人沒有生子,明天就會有人怒罵他人不結婚,後天就會有人怒罵他人不談戀愛。
到時候,單身者連解釋的機會都將被剝奪,以至於吃個雪糕的門檻都得是有兒有女了。
這種觀念是對「多樣化人生」的否定,進而將人生模式化:有錢、結婚、生子,才叫成功。
但須知:人人都能理解的成功,該有多平庸;如果快樂都建立在別人認可的基礎上,那該有多乏味。
張宏民的私生活成為社會熱點,本就是一種悲哀。
因為正常社會原本就應該是多元的,你有你的選擇,我有我的生活。不輕易「指點」別人的人生,亦根本算不上美德,而是一個正常人應該具備的常識。
張宏民的成功與否,幸福與否,這桿秤,我們應該還給他自己。也許有一天他會在深夜回想今日時會暗自落淚;但也許,臉上泛著的是欣然的微笑。
生活裡的成功,本就是安安穩穩做好自己手頭的事,感受其間的樂趣和成就感:
如我,就是現在好好的把這篇文章寫完。
如張宏民,也許就是那根盛夏裡的雪糕和林蔭下的長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