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桌子的生活觀
來源 | 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
要說最近最火的國產劇,《小歡喜》一定當仁不讓。
這部劇聚焦於高考前的中國家庭,把在高三這個特殊時期三個家庭的一地雞毛都展現的淋漓盡致,每對關係的衝突與和解,都能恰如其分地貼近現實,引得網友大讚:太真實了吧!
電視劇裡面最感動我的是黃磊飾演的方圓,他突然被裁,每天的生活從職場精英變成了遛遛花草市場。
中年失業、妻子降職、兩個高三的孩子,這都是壓在身上的重擔,而他們剛剛搬到學區房開銷巨大。
有一個場景我印象十分深刻,在好友眼中樂觀、豁達的方圓,剛剛辦完離職手續,他喝了一點酒,看到金庸去世的消息,忽然忍不住崩潰大哭。
他在自己老婆面前哭得像個孩子,嘴裡念叨著:
「我特別難受你知道嗎?金庸怎麼就去世了呢?年輕的時候我以為自己至少也能做個像令狐衝、楊過這樣的大俠,最後我怎麼就變成嶽不群了呢?」
方圓的這場崩潰看起來突如其來,其實早就有跡可循。
剛失業的那幾天,作為一家之主為了不讓老婆孩子擔心,他每天都要保持上班時的作息,在商場溜一圈後再裝作剛剛下班的樣子回家,一面隱瞞一面又要操心家裡的未來,這是家庭壓力。
事業上升期突然被裁,面試處處碰壁,在職場上的競爭力甚至還不如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社會地位從一個高學歷的中產階級垂直下降,這是職場壓力。
他參加活動的時候,遇到了關係要好的髮小,而那時的髮小現在已經是高高在上的區長,別人光鮮亮麗,而他卻連工作都沒有,這就是階級壓力。
重重壓力之下,金庸之死對他來說不過是最後一根壓死駱駝的稻草。看似是被偶像去世的消息打擊,實則是找個藉口爆發了積攢已久的生活負擔。
這是每個中年人的縮影,被生活折騰得面目全非,還得挑著時間場合才敢崩潰。
我記得早年間看過蔡康永對成龍的採訪,當時正逢成龍電影殺青,蔡康永隨口問了一句:「拍電影累不累啊?」
七個字,成龍聽完哭了十五分鐘。
節目裡看到成龍爆哭的蔡康永,懵了很長時間沒接上話。
那可是成龍啊,沒人想到在電影裡面那麼抗打的成龍,也會脆弱成這樣。
人到中年,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好像會特別脆弱,明明看起來是一件不那麼重要的小事,但是卻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們很容易因為一件小事突然崩潰,很多時候猝不及防地就被擊垮了。
在外人看來也許有些小題大做,可是誰也不知道我們的內心到底潰爛到了何種地步。
2017年12月10日,中興裁員,程式設計師歐建新在被裁名單中。
監控顯示,歐建新在一樓刷卡之後,不知是什麼原因,他並沒有乘坐直梯,而是折回來搭了扶手電梯。
「他刷卡時,面容還很正常,但上了扶手電梯後不久,他就舉起雙手,做了個投降姿勢。那時他的臉色就非常不好看了。」
來到26樓後,歐建新推開一扇窗戶,縱身一躍,死亡。
回顧歐建新的履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科畢業,南開大學碩士畢業,8年華為工作經驗,6年中興履歷,一路順風順水。
可是人到中年,就在那一個點,他無法承受了,留下了哭成淚人的老婆和兩個孩子。
幾個月後,萬達44歲女高管徐毓選擇了和歐建新同樣的方式與這個世界告別。
這位商界女強人以這樣草率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背後原因也引得無數唏噓:
6月1日,徐毓主管的南京萬達茂開業,在高層會議上,徐毓以業務未達標之由被公開批評,甚至有領導疑似提出要撤掉她的總經理職位,徐毓當場憤慨出走。
晚上六點,她在微信家族群裡發了「對不起」三個字後,就此失聯。
第二天,家人接到警方通知,徐毓在萬達茂一新建樓盤自殺身亡。
我們不知道對徐毓來說,這個決定是不是意味著解脫,但我們清楚地知道,對於她的家人來說,這是一生都走不出來的悲痛。
或許在那一刻對她來說,真的很難很難。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根弦,只要稍稍一碰觸,就會引起強烈的震蕩。
能展露出來的悲痛只是涓涓細流,真正的難過早就在心裡爆發了數次山洪。
網上有人問,中年女人在工作中最害怕的是什麼時候?
一個女性回答到:
休完產假回公司的第一天,我站在門口,看到曾經屬於我的工位已經坐了一個滿臉膠原蛋白的實習生,我看著身後大片的工位,心裡空蕩蕩的,我忽然很害怕地覺得這裡已經沒有一個位子是屬於我的……
哎,其實大家都很難,就像那一張圖一樣,你時刻面臨著被腳下的重物拖入深海的恐慌。
得不到理解,有話無處訴說,日復一日的勞累,年復一年的不被肯定,仿佛還不曾好好年輕一回,卻已悄然老去,這就是大部分中年人恐慌的日常。
張學友《她來聽我的演唱會》有一句歌詞:聽歌的女人很美,小孩在問她為什麼流淚,身邊的男人早已漸漸入睡,每一次聽到都覺得十分戳心。
在一期《圓桌派》的節目上,竇文濤提到了王朔。
他講到王朔小說裡寫最近的一次崩潰,就是想起了他以前的太多次崩潰。
大部分中年人的崩潰和王朔雷同。
為什麼一到中年,就會變得尤為敏感纖細?
因為年齡越大,你就會領教過越多的不堪,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囿於當下的困境,是因為曾經見識了太多無能為力的場景,而被生活磨去了熱情。
這是成熟的代價,也是我們為生活交的學費。
中年人聽不得「危機」這兩個字,桌子倒是覺得完全沒必要如此警惕。
其實仔細想想,每個年齡階段不是都有每個年齡階段的危機麼?
少年的時候,要讀書,要中考、高考,你有升學的壓力,會有少年危機。
老年的時候,你要面對身體的健康,要操心子女的結婚生子,你會有老年危機。
十幾歲的時候,你面臨學習的壓力,二十幾歲的時候,你正為房子煩惱,三十歲的時候為婚姻煩惱,四十歲的時候,子女煩惱,五十歲的時候為健康煩惱。
人生就是每個年齡階段都有每個年齡階段的煩惱。
假如生活今天欺騙了你,請不要悲傷,因為它明天、後天還會欺騙你。
你以為你的人生是這樣的:
可是實際上,你的人生卻是這樣的:
請相信我,我們的危機和焦慮,是蔓延我們整個人生的。
危機和焦慮並不是一時的,只要人生仍在繼續行進,焦慮就會陪你常在。
之前看過徐崢的一個採訪,他講到了自己光頭的緣由。
父親突然離世,當時母親又在法國,他承受的壓力非常大,也就是從這個時候,導致他不斷的掉發。
脫髮嚴重的他,敏感而焦慮,為了治療頭髮,他受盡了屈辱和嘲笑,所以每次出門都不得不帶上帽子才能見人。
他為此懊惱很久,也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考慮了很久。
終於有一天,他忽然想明白:那個困擾了我那麼久、煎熬了我那麼久的、夜不能寐的頭髮問題,不就是剃一個光頭,半個小時,五毛錢的事情嗎?
在成為光頭的那刻,突然他就釋懷了:「我必須接受所有的自己,才能真正面對我的問題。」
既然躲不過,不如正面突破。
他有句話說的很好:如果禿頭已經成為你的人生一部分,你是在原地繼續抱怨呢還是頂著一顆光亮的腦袋,向你的目標出發?
人活一輩子就是這樣,永遠在出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之間循環往復,過了一道坎還有一座山。
你只有放平心態,學會和危機和焦慮相處,你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地。
曾經有人問我,人如何才能不焦慮、不危機?
我回答他,你只要是一個人,就會一直焦慮。
有句話說的好,你可以像豬一樣懶,卻不能像豬一樣懶得心安理得,而這就是焦慮源頭。
包括桌子自己,我也會感到焦慮,文章寫不出來怎麼辦?
沒有那麼多讀者喜歡我怎麼辦?之前有一個情感大號被封了,我自己的公眾號被封了怎麼辦?
但是我學會了擁抱焦慮,我會把最壞的事情都想得很清楚,假如寫不出來文章,那我就幾個月一年不寫,假如沒有讀者喜歡我的文字,我只要自己喜歡就行。
假如號沒有了,我憑藉現在的能力,做自由職業或者出去找工作,依然會混得不錯。
所以你看,人們真正恐懼的是未知,是自己無法掌控的部分。
但是如果你連最壞的結果都可以接受,那麼內心就會多一份淡然和坦蕩。
你要明白,我們焦慮的不是焦慮本身,而是它延伸出來的那根本不存在的95%的東西。
真正的英雄,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真正和焦慮和危機相處的方式,是直面焦慮本身,然後學會和它和解。
這樣的和解不是屈服,不是算了,不是甘於現實,而是認清真相之後,依然宣布和這個世界交戰。
很多情況下,不是生活把我們怎麼樣了,而是在它把你打趴下之前,你就已經先繳械投降了。
其實當你經歷過、努力過,到時候再回頭看時,你可能只會覺得:嗨,多大點事兒啊,當時怎麼就過不去那一道坎呢?
要想活得輕鬆點,人就要學著跟自己和解。
人們常說四十而不惑,四十而不惑是因為什麼問題都懂了嗎?
不是。
是不疑惑,不焦慮,不恐慌了!
記得有一次去聽講座,有個教授說了一段話讓我醍醐灌頂。
讀書越多,你就會發現書海越廣袤,自己掌握的知識越少,這個時候你會焦慮,會恐慌。
但是你不要怕,這個時候你就應該要升高緯度了,你要去清楚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疆域和邊界在哪裡。
深以為然,一個必須要知道自己的緯度在哪裡。
有一句話很美好: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面對危機,我們只要不恐慌,不害怕,堅持做好眼前的事,未來一定會有美好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