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行長金立群答一財:疫情後業務擴大至醫療衛生領域,花大力氣...

2021-01-20 第一財經

「雖然(開業)四年半來,我們已經為這一中國倡議設立的國際多邊機構建立了公信力,但鞏固這種聲譽仍是要花力氣的,尤其是在遇到困難的情況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行長金立群說道,「在風平浪靜的時候,任誰都可以駕駛一艘巨船往前開,但這不能說明你是一個真正合格的船長。只有在大風大浪之中遇到各種複雜的險情時,看你是否能保持正確的方向,這才是一種考驗。」

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籠罩下,多邊主義承受的壓力不斷加重。作為規模僅次於世界銀行的全球第二大多邊開發機構,亞投行未來的工作是否會受到外部衝擊的影響?未來五年的議程是否會與此前發生巨大轉變?擴大「朋友圈」的步伐是否會減慢?

7月29日下午,在北京亞洲金融大廈的亞投行新總部,剛剛成功連任第二個五年任期的金立群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多邊主義遭遇的逆反潮流,雖然要重視,但也無需過分緊張。在疫情的特殊時期,亞投行採取了超常規的手段調整了業務,但當疫情被遏制,亞投行將回歸此前的業務正軌。

未來或將考慮把「軟貸款」項目中有優惠的資金拿來降低客戶貸款成本

金立群表示,當前多邊主義和全球化均受到逆潮流的侵蝕,而之所以出現該現象,是因為全球化經濟以及多邊主義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在向前發展的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但金立群稱,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到現在70餘年,貧富差距以及國家間發展的差距不能完全歸咎於多邊主義或全球化。因此,應冷靜看待多邊主義的逆流。

「我們對這種逆反的潮流,既要重視也不能過分緊張。對於前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我們要儘快努力地解決。這也是為什麼要成立亞投行,我們實際上想要解決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金立群舉例稱,亞投行在創建時就並未考慮設置條件優惠或能用本國貨幣償還外幣貸款的「軟貸款」窗口,而這在世界銀行(下稱「世行」)以及亞洲開發銀行(下稱「亞行」)中是較為常見的貸款類型。

金立群介紹,設置「軟貸款」的多邊金融機構在扶貧領域的投入力度較大,相應地分給基建部門的資金就較少,因此亞投行選擇將資源聚焦在基礎設施和其他生產性的領域。「這樣可以對世行進行補充而非取代,因為世行與亞行也有基建項目,只是資金量相對不足,因此我們就專門成立了亞投行。另外,我們在機構的設計上也力求高效,使資金的利用達到最佳效果。」 金立群表示,因此面對「逆流」的出現,不應大驚小怪,只要繼續經營好銀行,就會使大家看到多邊開發機構真正的價值和作用。

不過,金立群也沒有完全否決運行「軟貸款」項目的可能性。金立群稱,儘管亞投行未設置「軟貸款」窗口,但也願意接受成員提供的「軟貸款」資金。金立群透露,展望未來,亞投行或將考慮把「軟貸款」項目中有優惠的資金拿來降低客戶的貸款成本,使之成為一筆可以長期使用、減少還貸負擔的貸款,但仍需「還本付息」。

亞投行議程是否被疫情改變?

對於亞投行未來的議程問題,金立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亞投行當前最大的挑戰是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因此管理層迅速調整業務、採取了超常規的手段。

金立群認為,在疫情期間,許多嚴重依賴旅遊、餐飲和服務行業的國家經濟遭受重創,相關行業的企業缺乏流動資金並陷入財務困境,因此政府不得不推出臨時措施應對。疫情以及應對疫情的各種措施使一些低收入國家的債務問題更加突出,經濟處於下行趨勢,因此亞投行相應地推出了「預算支持和產品」。

「此前我們的業務不包括政策性貸款和預算支持,這些需要大量的宏觀經濟學家的工作。」金立群稱,「因此,經與董事會商議,凡是這一類項目亞投行都會與世行和亞行聯合融資,借用其技術手段,而我們自己的專家則去做衛生領域的項目。」

譬如,此前亞投行批准了24.85億元人民幣的緊急貸款項目,幫助北京和重慶兩個城市加強應對突發疫情能力,建設可持續公共衛生基礎設施。金立群介紹,這都是由亞投行的中國籍員工執行與推動的。此外,4月初亞投行推出了初始規模50億美元的新冠肺炎危機恢復基金,截至目前,基金規模經多次擴大已達130億美元。

金立群告訴一財記者:「在未來疫情被控制住後,我們就要回到正軌的業務上去。儘管將來不會做政策性貸款,但我們會將業務範圍擴大到醫療衛生這一領域。我也稱之為社會基礎設施(social infrastructure),或者說軟體的基礎設施。但我們也會保證其處於適當的比例,主要的重點仍會集中在交通、能源、供水與城市發展這些部門。」

此外,金立群透露,疫情恐會拖延亞投行在調動民營資本上的計劃。「亞投行的目標是未來來自主權和非主權的資金比例是50:50。但是實話說,由於疫情,我們要實現這個指標暫時會有點困難,因為很多基礎設施項目現在都已經停工了。」金立群說。

金立群稱,疫情的影響不可否認,重要的是儘快動用可用的手段應對,比如通過遠程工作跟蹤項目的執行,使業務恢復正常。他表示:「在疫情後,我們或許需要加倍準備好彌補損失的時間,所以今後在調動民營資本方面,我們要花相當大的力氣。」

相比擴員,滿足成員需求更重要

近五年來,亞投行從最初的57個創始成員擴員至來自六大洲的103個成員,成為規模僅次於世行的全球第二大多邊開發機構。但近期,亞投行似乎放緩了其擴員的速度。金立群對此表示,當前亞投行的成員數量已經相當可觀,也具備了足夠的全球代表性,但由於資金有限,他並不認為亞投行的成員數目會與世行(189個成員)齊平。

金立群稱:「我現在非常擔心的事情是,一些成員加入亞投行後,我們卻沒能對其產生幫助。截至目前,我們為24個成員核准了87個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一些發達國家不見得沒有需求,而來自非洲、拉美、中亞和中東歐等地區的國家的需求也並非一兩年可以解決的。……這些成員方都是衝著亞投行是一個新型的國際化、高標準的機構才加入的,我們不能長期地讓這些經濟體感到一無所得。」

不過,金立群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不存在有意加快或放緩擴大「朋友圈」進程的問題。「我們敞開大門,願意加入並承認和遵守亞投行章程的經濟體都被歡迎。」金立群表示,「但當一個機構擴大到一定程度,(擴員速度)自然就放緩了。另外,這也是根據我們的能力來決定的。我現在天天惦念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儘可能給已經加入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一定的服務和幫助,這是一個艱難的挑戰。」

根據成員需求推動本幣融資

金立群透露,目前亞投行已經在財務上做好準備提供13種當地貨幣的貸款,包括已提出相應要求的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國家的貨幣。另外,今年6月,亞投行還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首筆30億元人民幣的疫情防控「熊貓債」。

「我們目前可以提供13種貨幣,這是因為我們適應借款國家的要求。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美元作為國際結算的主要貨幣的地位是不會改變的。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幣在國際上使用的廣泛性越來越高,其他貨幣如歐元等也是如此,我認為這些都是一個很正常的發展的趨勢。」金立群表示。

對於是否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金立群提出,亞投行旨在滿足各個成員的需求,但不會專門為某一國推動其本國的利益,只要是對整個銀行以及許多國家有利的事情,亞投行就應該去推動。他舉例稱,若有些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周邊國家因為和中國經濟發展關係很密切需要借貸人民幣時,亞投行就儘量去滿足其需要。

相關焦點

  • 亞投行行長金立群答一財:未來有必要在數位技術領域探索新投資途徑
    原標題:亞投行行長金立群答一財:未來有必要在數位技術領域探索新投資途徑   在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將有哪些發展重點?
  • 讓人心服口服,亞投行的五年這樣走過——專訪亞投行行長金立群
    作為首個由中國倡建的多邊開發銀行,5年來亞投行的朋友圈越來越大,由57個創始成員發展到來自六大洲的103個成員,並實現三家國際評級機構最高信用評級「全滿貫」。  從被潑冷水到廣受認可,亞投行這5年做了什麼?新起點上,亞投行打算怎麼幹?隆冬臘月,亞投行行長金立群與新華社記者面對面,接受獨家訪談。
  • 亞投行2020年投資規模翻番 金立群稱五年內實現氣候融資佔比過半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亞投行2020年投資規模翻番 金立群稱五年內實現氣候融資佔比過半1月13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在新聞發布會上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後,亞投行去年的放貸額增長較快,而今年的放貸規模預計也將達到去年的水平。
  • 亞投行副行長:亞投行投資四大領域
    亞投行副行長:亞投行投資四大領域 2020-12-
  • 創設五年,亞投行的這份成績單令人矚目
    就在當月下旬,亞投行把基金規模增加到100億美元。隨後,亞投行再次「加碼」,基金規模擴大到130億美元。截至目前,亞投行已經在這一框架下批准了70.75億美元貸款。  哈薩克斯坦總統戰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多多諾夫說,在全球經濟經歷大蕭條以來最困難的時刻,亞投行的貸款是幫助一些國家渡過難關和保證後續發展的重要資金保障。
  • 亞投行打造國際多邊合作新典範
    原標題:亞投行打造國際多邊合作新典範1月16日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開業五周年紀念日。作為亞洲第一個專注於基礎設施發展的新型多邊開發銀行,開業五年來,亞投行已成為僅次於世界銀行的全球第二大多邊開發機構,朋友圈不斷擴容,亞投行正沿著一條新型合作模式穩步前進。亞投行堪稱多邊合作的典範,成員範圍已超出亞洲地區。
  • 亞投行2025年氣候融資將佔「半壁江山」
    原標題:亞投行2025年氣候融資將佔「半壁江山」 來源:新華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1月13日說,亞投行將不斷增加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融資比重,到2025年氣候融資佔比達到50%。金立群當天在亞投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後疫情時期,基礎設施發展格局將發生重要變化。他提出,亞投行將聚焦建設綠色、數字、社會基礎設施等五項重點工作。什麼是綠色基礎設施?金立群認為,這類基礎設施將幫助相關國家和地區加速經濟轉型升級以及邁向碳中和。「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不對環境生態『留腳印』。」
  • 人物 金立群的午餐會
    當第一個問題便拋向亞投行是否會顛覆布雷頓森林體系時,金立群隨即用餐館比喻,「化骨綿掌」可謂字字珠璣。此時的金立群不像是一個受邀參會的客人,更像是一個正在待客的主人。其實從2016年1月甫一出任亞投行行長以來,金立群就一直在會客。據公開資料顯示,不足百天,他共接受了國內外14家新聞媒體的採訪,足跡從歐洲到美國、從瑞士的達沃斯到海南的博鰲。
  • 亞投行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在7月28日的亞投行第五屆理事會年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習近平的鏗鏘話語擲地有聲。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亞投行迅速行動,成立了應急基金,為成員緊急公共衛生需求提供資金支持,為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的基礎設施項目及其他生產性領域提供融資。應急基金用於支持成員國克服疫情帶來的緊急經濟、財政和公共衛生壓力,惠及越南、喬治亞、巴基斯坦、土耳其、哈薩克斯坦等19個國家。
  • 5歲了,亞投行這樣走過……
    1月16日 亞投行 首個由中國倡建的多邊開發銀行 迎來開業五周年 這是亞投行總部大樓內景和慶祝正式開業五周年裝飾(1月13日攝)。新華社發(亞投行供圖)曾面對種種質疑 也曾被潑過冷水 如今的它卻廣受認可 朋友圈越來越大 合作質量越來越高 1月13日,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在亞投行總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魅力何以如此之大?
  • 《經濟學人》博文 亞投行是如何產生的?
    2014年10月24日,21個亞洲國家的代表籤署協議創辦亞投行。正如它的名稱所述,亞投行將為亞洲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道路、行動電話信號發射塔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貸款。作為亞投行的領導者,中國希望它能在明年年底前正式投入運營。
  • 亞投行給發展中國家注入動力(僑界關注)
    今年是亞投行成立五周年。作為亞洲第一個提倡基礎設施發展的新型多邊開發銀行,亞投行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促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和其他生產設施的發展建設。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亞投行設立100億美元額度的新冠肺炎危機恢復基金,為成員國緊急公共衛生需求提供資金支持,為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的基礎設施項目及其他生產性領域提供融資。
  • 亞源鋰電池 UPS在醫療、工業自動化、5G/IoT等多個領域嶄露頭角!
    時至今日,全球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並出現反覆情形,這意味著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全球醫院作業負荷將有增無減,而與病房、醫療設備及控制室等相關的醫用不間斷電源UPS也將被長期維持在高位需求的水平。
  • 日本前財務官淺川雅嗣當選亞行新行長,明年1月17日就任
    來源:一財網據外媒報導,亞洲開發銀行2日表示,日本財務省前財務官、內閣官房參事淺川雅嗣當選新行長。他將作為亞行行長中尾武彥的後任,於明年1月17日就任。9月17日,亞行行長中尾武彥宣布辭去職務,彼時距離他第二個任期結束還有一年半時間。
  • 疫情下的投行眾生相,今年還有機會進投行嗎?
    >投行業務受影響大嗎今年的招聘計劃會減少嗎我,還有機會進投行實習/工作嗎?No.1疫情下的非典型投行生活疫情前,投行人士的標籤是「空中飛人」,「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他們的日常是這樣的:疫情後,投行精英們不得不居家隔離,近期復工後也只是偶爾去辦公室,還是輪番值班。
  • 利好8 大醫療領域,一文讀懂未來 AI 醫療風向標 | 2020 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醫療具有廣泛的市場需求和多元業務趨向,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市場規模高速增長,大量初創公司不斷湧現。預計到 2025 年,人工智慧應用市場總值將達到 1270 億美元。其中,醫療行業將佔市場規模的五分之一。
  • 求是網評論員:將亞投行打造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平臺
    「亞投行應該奉行開放的區域主義」,「應該以其優勢和特色給現有多邊體系增添新活力」,「應該結合國際發展領域新趨勢和發展中成員國多樣化需求」,「應該按照多邊開發銀行模式和原則運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闡釋籌建亞投行的初衷與深意,為亞投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 捷視飛通:助力亞投行總部三網應用融合
    亞投行總部引入捷視飛通統一視訊系統,打通安防網和智能網等,全面融合視頻會議和安防監控系統,實現可視化綜合應用。   2014年10月,在中國政府的倡議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文簡稱「亞投行」)在北京成立。
  • 專家談 | 談潤卿:別再錯過當前醫療衛生領域改革的「窗口期」
    當下,因為疫情,因為各地一線醫護的忘我努力,更因為包括陝西省1204名援鄂醫療隊成員在內的全體醫護人員的勇敢付出,全社會都在感恩醫生護士,尊醫、愛醫氛圍高漲,醫患關係處於最溫情的時刻,陝西應搶抓當前醫療衛生領域改革的「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