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堂丨龍樹菩薩到底有多善巧,把眾生引導到念佛來呢?

2021-02-10 i善導書屋

龍樹菩薩到底有多善巧,把眾生導引到念佛來呢?從《易行品》就能看出來。

《易行品》前面一開始就有兩個問,這兩個問有可能是龍樹菩薩自己設立的,也有可能是龍樹菩薩自己的心路歷程,還有可能就是真有人這樣來問他,這樣問的人說不定還很多,所以龍樹菩薩就藉此寫出來。一般菩薩要寫傳記,著書的話,很多就是根據問題來的,眾生有什麼問題,就按眾生出現的問題來慢慢地開展出來。

(1)知修行難,請易行道

這個人算是很誠心了,有多誠心呢?他應該是在修行大乘的時候遇到了困難,知道發心很不容易,好不容易發起大乘的心了,但是想去修行才發現,原來修行實在太難太難。有多難呢?

他引經據典地說到了修行菩薩道有多難,諸、久、墮,「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闢支佛地」,就是要修種種的法門,修很久很久,如果修了只前進不倒退,那也罷了,只要有時間總能夠修成功的。但是最可怕的是,還容易墮落二乘。這裡講的「墮落二乘」,就說明這些來提問題的人,應該就是曾經修小乘,還有一點小證果的人。如果是我們普通的人,就不是墮二乘,而是墮地獄了。

我們恐怖墮地獄,但是對於一些修小乘,又去發心修菩薩道的人來講,墮地獄並不可怕,墮二乘才是可怕的。因為這裡面講到「墮落地獄中,畢竟得佛道;若墮二乘地,畢竟遮佛道」,如果墮到地獄了,等到罪受完了,可能又可以生而為人,然後又可以遇到佛法,說不定還可以馬上發大乘心,以後可以成佛道。如果墮為聲聞二乘了,那就處於一種涅槃的境界當中,一直不生不滅,八萬大劫過後,可能都不起一個念頭,哪能生起要修大乘的這種念頭?就很難很難。

所以對於修行者而言,他們非常害怕的是墮到小乘當中,而且墮小乘又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墮了。就像舍利弗,在以前的劫中得六住菩薩,最後還不是因為乞眼因緣,一不小心有退心了。「這大乘太難修了,我還是做自了漢吧。」這個心又退失了。

這個來請問的人,知道這種種的難,就問龍樹菩薩,「修行太難了,龍樹菩薩,您見識多廣,去龍宮,看了那麼多佛的經典,在種種諸佛菩薩大乘經典裡,有沒有什麼經典裡講過,可以簡單一點就能不退轉的方法,簡單到我可以馬上證得不退轉,不用整天提心弔膽的,整天很精進修行還不可能成就,一不小心還會墮落,有沒有這樣的方法?

如果是我們有人來問,「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成佛啊」?估計我們很快樂、很高興,「有啊,念佛就可以成佛。其他的不用幹了,念佛就好了。」我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恨不得別人馬上念佛成佛了。

誰知道可能別人說,「我只是想念佛,沒有那麼多煩惱而已。你居然想要我往生,想要我死?」或者有人就說,「念佛這麼容易嗎?都不用行善了嗎?都不用放生了嗎?都可以行惡了嗎?你是不是想讓人造惡啊?」種種的問題,別人就開始反駁了。

這就是我們沒有龍樹菩薩的智慧,龍樹菩薩不是這樣的。

這個人來問一種易行的方法,雖然龍樹菩薩心中很高興,很希望直接就把淨土法門給他灌到腦子裡去,但是不行,他得慢慢地。一來是要看看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想求一個簡單的方法,還是哪天修行累了,就開始,「我不想修了,我想求個簡單的。」哪天聽說簡單的很容易,又開始說「這種肯定不是真的,哪有成佛這麼簡單?」所以他要考驗這個人是不是真的。

(2)呵斥發心,啟機深信

所以,他反而顯示不高興,還把別人罵了一通。

「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就是你太膽小了,太懦弱了,好像沒有骨頭,站不起來一樣,一點大心都沒有。成佛本來就要發大心的,要修諸難行,做種種精進修行的,你怎麼要去求方便呢?這簡直就不是一個大乘修行、發菩提心人所該說的話,然後又開始講了很多道理。

比如一個人要成佛,就應該「不惜生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就像頭上燒了火一樣,要很緊迫,要精進。不要說是修大乘成佛了,哪怕只是修小乘的時候,都那麼精進,何況那時候還是自力。那要成菩薩,要自利利他,應該更加精進,比小乘精進千萬億倍才對,你居然想投機取巧,想偷懶,想不努力就想求佛道,這怎麼可能?佛都說了,要「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難道佛說的錯嗎?你這種想法肯定是不正確的。接著又開始罵他一通,又罵了一次「非是丈夫志幹之言」,。

其實他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想讓人認清自己的根機。說了這麼多,這種修行的種種難,要先想想,你到底能不能堅持下去?你是不是真的認識到自己的根機不行了?如果想修行,想成就淨土法門,善導大師講了要有機法兩種深信,首先要承認自己的根機: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要是這種根機,承認自己不行了,承認自己修行不了了,願意去依靠佛力了,才能夠真正地去依靠。如果只是假惺惺地,覺得「我也很厲害,但是佛力好像也不是很厲害」,如果這樣,就不是真心,可能就不會真正地去靠倒佛。

所以,龍樹菩薩在這裡呵斥,一來是有一種考察看是不是真的。還有一種就是讓人認清自己的根機,是不是真的承認自己就是所說的這些,「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敢不敢承認自己是這樣?

如果是我們去問了師父這樣一個問題,被這樣吼了一通,可能馬上就開始說,「師父說的對,師父說的對。我應該好好地去發發心,不應該偷懶,不應該去做這種沒有大心的人,我應該回去好好精進修行去了」,然後跑了。

但是,這個人就很聰明,他是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行,也是真正地想求成佛道。因為他修行過,知道修行的難,他最後就說,「師父,其他的我真修不來了,我是真的認識到自己的根機不行了,想求一種方便的法,你還是給我說吧。」

只是弱弱地問一下,「你還是真的給我說吧。」龍樹菩薩這時候就開始有點賣關子,他雖然很高興,有人問出了這個問題,又問出了他心中想說的,但是他最後就說,「哎,如果你真的想聽的話,那我就給你說吧。」好像顯得不是很重要的樣子。

(3)層層引導,終歸念佛

這個人所問的,是諸佛法中有沒有一種易行道,可以不退轉的。龍樹菩薩要回答,也只能順著他來講,就要開顯諸佛的易行,而不能只說阿彌陀佛的易行,那樣可能就顯示不出這種易行的普及性。

如果他一開始直接說,「有啊,有一種方法很簡單,你只要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得不退轉」,一句話說完。這個人馬上就會想,「諸佛那麼多,都沒有易行的方法,就阿彌陀佛有,靠譜嗎?」這樣可能就會導致他馬上又開始懷疑了,而淨土法門最強調的是「信心清淨者,花開則見佛」,這也是龍樹菩薩講的,以信方便,強調的是要真正的信。如果懷疑的話,就又不學了,去修行了。他就順著這個人,「你請諸佛,我也跟你講諸佛」,慢慢地把阿彌陀佛凸顯出來。

這有點像釋迦牟尼佛講《觀經》,韋提希夫人也是這樣請的,她雖然最後請了「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但是她認為自己有修行,就又請「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佛一看,這樣就不行,但他也得順著她的請,慢慢地開顯十三定觀,然後再慢慢地把念佛凸出來。

龍樹菩薩也是一樣,都是眾生怎麼請,他就順著所請的,讓你慢慢地生起信心,最後慢慢地折服自己,認清自己,再慢慢地歸命於佛,有這樣的一個過程。

① 十方十佛,為蓮故華

所以,龍樹菩薩一開始,並沒有直接把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易行道說出來,而是開始說諸佛的: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十方諸佛的法門有很多,歸結起來可以分為兩種,就像世間道一樣有難有易。諸佛的佛法也是,也有「勤行精進」求菩薩道的;也有「以信方便」得阿惟越致的。他就把釋迦牟尼佛講的一代佛教,把十方諸佛所有的佛法,只分為兩類。

因為這個人請,是請十方諸佛的法,他是想問其他諸佛有沒有簡單的法門,那就是說所有諸佛的法,也只能歸為兩類了,一類就是「精進修行」成佛道的,還有一類是可以「以信方便」得阿惟越致,證得不退轉。

至於「以信方便」,到底是什麼呢?

在後面就列了十方十佛的名字,是哪些佛呢?十方十佛章:東方善德佛,南方栴檀德佛,西方無量明佛……把十方十佛列出來,最後就講:

若人慾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就是如果真正想得到快速不退轉的話,就要以恭敬心,念這十方佛的名字就可以了。

龍樹菩薩就很善巧,別人問十方諸佛,他就把十方諸佛種種的法歸為兩類,如果想求簡單的,以信方便就可以了。這個「信方便」是什麼?就是「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只要以恭敬的心,就是要歸命,要相信,「我就念這十方佛的名號,就能夠快速得到不退轉。」

② 十方諸佛,華開蓮現

這個人一聽了,信心就大開,眼睛一亮,「十方佛這麼厲害,只要念他的名字,就可以得不退轉」,接下來就會想,「十方諸佛那麼多,只有這十方佛嗎?」

接著又自然地問:

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更有餘佛、餘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耶?

他就想知道更多,說明前面他是接受了,才想求更多。他這一問,龍樹菩薩心裏面最想講的阿彌陀佛名號,順勢講出來。因為如果直接開始講阿彌陀佛,他可能不信。講了十方佛這麼多,他就開始信了,信了之後他就想問更多。

因為十方諸佛有無量無邊,不可能只有十尊佛,應該還有其他佛,所以,龍樹菩薩的回答也很巧妙:

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

這個「阿彌陀等佛」就很有意義了。假如我們有五百個人去一個地方,在報導中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寫出來,就會寫 「某某某等一行人,蒞臨此土參觀」,能夠在「等」前面列出來的,肯定是最主要、最重要,能夠代表一行五百個人、五千個人的大領導。

十方諸佛無量無邊,哪一尊佛能夠代表十方諸佛呢?只有阿彌陀佛能夠代表。所以,這裡講「阿彌陀等佛」,就說明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的代表。看似後面列了很多佛,其實這裡就相當於把阿彌陀佛凸顯出來了,然後稱十方諸佛的名號後,都能夠證得不退轉。

③ 彌陀易行,華落蓮成

在十方諸佛這裡,就有很關鍵的一句話:

現在十方清淨世界,皆稱名憶念。

諸佛都在十方世界稱名憶念,稱名憶念什麼?

這個人要在十方諸佛求一個易行道,前面講了十方十佛的名字,你要稱念,可以快速得不退轉。然後又列了阿彌陀佛等一切很多佛,你念他的名號,也能夠得不退轉。

這些諸佛都是以阿彌陀佛為代表的,為什麼會以阿彌陀佛為代表?因為這些諸佛之所以能夠有易行的方法,能夠稱名就證得不退轉的方法,是因為都在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如果有《易行品》,就能夠看到連起來的:

現在十方清淨世界,皆稱名憶念。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這樣連起來,我們就應該知道,十方諸佛之所以能夠有易行的方法,其實是從阿彌陀佛那裡學來的。他們才在憶念阿彌陀佛的本願。最早成立這種用名號救度眾生的方法,應該就是阿彌陀佛。

很多經典也講到,十方諸佛皆是以念佛三昧而成佛的,所有的佛成佛都是念佛三昧而成佛的。

在《觀經》裡面就講,念佛的人最後生諸佛家,我們念佛最後往生到哪裡呢?往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諸佛之家。從這裡就看出,十方諸佛成佛,都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

他們念阿彌陀佛成佛,有些可能就跟阿彌陀佛學了,最後也想用名號的方式去度化眾生,就會有一種稱名能夠得不退轉的這種方法。包括觀音菩薩,也是尋聲救苦的,這也是跟阿彌陀佛學的。

講到這裡,就是想讓這個人明白,你不是要求十方諸佛易行的方法嗎?那十方諸佛稱名易行的根源,就在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十方諸佛都是這麼念的。你真正想求的話,十方諸佛這麼多名字,你不能每一個都念的,最核心的就應該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一講,就很清楚、很明了、很透徹了。

接下來,龍樹菩薩表達自己的選擇: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我也跟十方諸佛一樣,是念阿彌陀佛名號的,龍樹菩薩這時候就把自己也講出來了,把十方諸佛拉出來證明一下,最後來跟別人講,「你看,我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那你想求的,我雖然跟你講這麼多十方諸佛,所有佛的名字,那你自己想,真正要念哪一個呢?我是念阿彌陀佛哦」。

這個人聽到,他肯定也會,「那我也念南無阿彌陀佛。」

龍樹菩薩說法很善巧,一步一步把別人帶到阿彌陀佛的「坑」裡面去了。如果我們有這麼善巧方便,可能平時就不會一開口,一句話就被別人確認不是可以交流的人,就跑了。

龍樹菩薩就特別善巧方便,一步一步讓你跟著他的思路,然後讓你很自然地,很貼切地就信了,就念佛了。

這是龍樹菩薩的一種說法的技巧,我們可以學一學。不過他是菩薩,我們也不是,但這種方式,對我們勸人念佛也是有啟示的。

相關焦點

  • 恭迎「八宗共祖」龍樹菩薩聖誕!願眾生開佛知見、智慧如海!
    恭迎「八宗共祖」龍樹菩薩聖誕! 願眾生開佛知見、智慧如海!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竟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 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七百歲已,有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燃正法炬。」《入楞伽經》第八卷中記載:大慧菩薩白佛言:「佛滅度後,是法何人受持?」
  • 龍樹菩薩:什麼是「阿惟越致」?如何斷「變易生死」念佛往生
    行菩薩道,達至「阿惟越致」,有難亦有易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什麼是「阿惟越致」?意即「不退轉」。
  • 大勢至菩薩 | 頭頂智慧光,行走撼寰宇,攝念佛人行歸淨土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裡講道,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菩薩入滅後,則由大勢至菩薩繼位作佛,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並且永不涅槃。聽聞其名號的眾生,都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女人聞其名號,則可永離女身。 大勢至菩薩能夠獲得如此大的力量,源於他因地修行了一個無上的法門——念佛法門。
  • 老鼠菩薩往生讓我明白眾生平等
    畫面轉到了墳右邊,從下到上是一梯一梯的石梯(墳在柏油大道右方)。然後在墳右邊,來了人,說是袍笑的(意念看到很大的宮殿,我說小一點,然後看到比原來小一點的宮殿)。這時來了很多袍笑裡的人,然後就看到墳變成了大的宮殿,特別莊嚴,夢境非常的殊勝。而夢裡漲滿水的河、柏油大道、石階,現實是小河溝和泥濘小路。從此之後爺爺沒在夢裡出現過。後來才明白,善媽不忍眾生受苦,為救度眾生,發大願成立了袍笑。
  •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到底有多殊勝?竟然引得眾生如此嚮往
    佛陀告訴他:「你今天的提問,勝過供養整個一天下的聲聞、緣覺,以及布施各天眾生,以至於蚊蟲螞蟻等等這樣微小的小生命之類。供養這麼多的眾生,即使經過若干劫長時間,有無量的功德,但也抵不上你今天的提問。為什麼呢?因為各天帝王和人民,乃至於蚊蟲螞蟻等等,都因為你的提問而找到解脫的大刀。」
  • 尋聲救苦,拯救眾生|念佛與念觀世音菩薩的關係
    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代表阿彌陀佛慈悲的一面,尋聲救苦,拯救眾生。印祖常常勸勉大家持念觀世音菩薩,是有著當時戰亂不斷的時代背景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念觀世音菩薩能夠直接感通菩薩的悲願,解決眾生的苦難。
  • 願眾生皆成佛,不要再麻煩地藏菩薩!
    無量劫來,一直在地獄中,救度眾生,不知多少次將我們從地獄中救拔出來,也許每一次都會囑咐我們:孩子啊,等你到了人間,有緣遇到佛法,就要好好聽佛的話,依教奉行,解脫生死,不要再來我這裡了,這裡太苦了。我雖然可以救你出到人間,甚至到天上,但不能讓你出輪迴啊!
  • 密宗大成就者奇傳(箭矢大師薩繞哈&龍宮取經的龍樹菩薩)
    因為他已成就了寶劍、水銀等共和不共八大悉地,故而有一百六十種珍貴的法門被他迎請到人間。 不久,阿闍黎的上師羅睺羅閉關修度母法,當時,龍樹菩薩是那爛陀寺的親教師,正為五百名僧人講經說法。從那一年開始,當地發生了長達十二年的嚴重的饑饉,到處餓殍遍野,幾乎只剩下一座空城。目睹眾生的悲慘情景,尊者製作了點金劑,他把所變的金子拿到沒有災荒的地方換成糧食,使僧眾順利地度過了饑荒。
  • 龍樹菩薩:信心清淨者,花開則見佛
    有時候也沒有東西,但是有非常重要的話。這些話或者對兒孫有幫助,總之是很重要的內容。「以言相託」,「託」是託相思。比如爺爺臨終時告訴他一句話,這句話就在他心裡打上了烙印,比爺爺活著的時候講的話重得多,也更起作用。《金剛經》裡有一句話反覆出現,「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 講堂 | 《無量壽經大意》05講(二):菩薩如何為眾生「散塵勞,壞欲塹」?
    魔心裡有敵人,但是佛心裡沒有敵人,任何眾生都是佛說法的對象、救度的對象。魔肯定是最難攝服的,因為他邪到極致了,而且非常有威勢,他是欲界天的天主,他希望眾生永遠在生死輪迴裡,這樣他的眷屬和魔子魔孫才多,他不希望眾生出六道。這裡說菩薩「總攝魔界」,就是完全把魔的世界攝受住。「動魔宮殿」,打到魔的宮殿裡去。「眾魔懾怖」,「懾怖」就是非常恐懼。
  • 佛菩薩渡眾的善巧方便
    裡長的努力正好提醒我們,孝順長輩要用心,不是用錢來打發。若大家真的被裡長關心長輩的用心而感動,那麼我們確實要好好檢討自己,是否有用心對待家中的長輩呢? 二、渡眾的善巧方便 (一)社區食物銀行  因為怕給低收入戶的資源,他們暫時用不到,東西放久了,反而壞掉,因而成立社區食物銀行。
  • 佛教: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到底什麼意思,明白了有助你修行
    佛教: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到底什麼意思,明白了有助你修行。一提起慈悲,我們就會想到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為了不舍眾生,倒駕慈航以菩薩的身份渡眾生。觀世音菩薩是尋聲救苦,哪裡有苦難哪裡就有觀世音菩薩。只要以恭敬心念誦禮拜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感應。
  • 龍樹菩薩:世間每個人都是賊
    偉大的聖者龍樹菩薩(又名:龍猛菩薩),曾全身赤裸地生活,僅有的家當就是一隻缽,但他可能是世上最偉大的天才。他有無以倫比的才智,地位崇高的帝王、后妃及顯赫的哲學家都是他的學生。  有位王后非常崇敬龍樹菩薩,當龍樹菩薩到該國首都時,她特地造了一隻鑲有鑽石的金缽。當龍樹到皇宮託缽時,王后對龍樹菩薩說:「您要先答應我一件事」。
  • 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是怎麼解釋的
    無量壽經裡面說;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講的就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力量,念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龍樹菩薩說;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也是在說明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和這句名號無量無邊的功德。
  • 文殊菩薩西方發願文,文殊菩薩十大願
    文殊菩薩十大願佛告大眾諸大菩薩摩訶薩。若有初發意菩薩。及一切四部眾。善男子善女人等。若發菩提心者。文殊師利菩薩當有誓言。我有十種諸佛無盡甚深大願。所有一切菩薩及一切有情眾生。入我願者。則是世尊諸佛之子。亦是我父母。於意云何。我有先誓大願。依我十種大願者。先為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得令富貴。
  • 佛有: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如此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華嚴經》說:「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善用發心不可思議,以前有位佛友分享,有次坐在公交車上,想到自己沒房住實在太苦了,由此體會到眾生沒房的苦惱,當下發願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有房子,過了不久,因緣巧合之下果然買了自己滿意的房子。佛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念佛回向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父母在世時,要善巧勸諭令其持齋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印光大師:父母在世時,要善巧勸諭,令其持齋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印光大師開示】道丕有葬父之異跡(道丕,唐宗室,長安人。生始周歲,父歿王事。七歲出家。年十九,世亂谷貴,負母入華山,自辟穀,乞食奉母。故經云:「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親在,則善巧勸諭,令其持齋念佛求生西方。親歿,則以己讀誦修持功德,常時至誠為親回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來際以度脫眾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為不與世共之大孝也。
  • 大願菩薩開示念佛人如何才能消除業障
    眾生都是帶業來受輪迴之苦的我們世間的眾生,今生無論,病,災,享樂,都要知道這是前世的業因,如果能明白這是久遠劫自身業障的話,就應該從今以後不殺生,常放生,培養自己的愛心,慈悲心,多念佛,業障自會漸漸消除。
  • 香期供花|感恩觀音菩薩普門示現,巧度眾生於苦海
    完成後的藍花作品高1.4米,製作過程較為耗時,故而我們提前一天進行插花,恭敬供養於菩薩像前。■ 觀音菩薩巧度眾生在觀音菩薩像前供奉花藍的靈感源於民間傳說的魚籃觀音。傳說,觀音菩薩曾化作美麗的漁家女,手提竹籃,示現於一個邊地漁村裡。這裡的村民不知有三寶,多造惡業而不自知。菩薩幻化的漁家女非常美麗,這個村裡的男子見了都想把她娶回家。
  • 只要念佛,佛、菩薩就跟在後面保護你,為你服務
    你只要念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和你是殊勝的好友,像兄弟一樣,這是很自然的,不須要去高攀。什麼叫「勝友」?兩個人談話,可以促膝談心,你的膝蓋碰著我的膝蓋。我們念佛,就跟觀音、勢至平等,你們敢不敢相信?是不是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佛心平等,沒有說把你拋除在外,只要回頭念佛,通通往生。且不請自來,二六時中,如影相隨,常相擁護,毫不嫌棄,永不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