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菩薩到底有多善巧,把眾生導引到念佛來呢?從《易行品》就能看出來。
《易行品》前面一開始就有兩個問,這兩個問有可能是龍樹菩薩自己設立的,也有可能是龍樹菩薩自己的心路歷程,還有可能就是真有人這樣來問他,這樣問的人說不定還很多,所以龍樹菩薩就藉此寫出來。一般菩薩要寫傳記,著書的話,很多就是根據問題來的,眾生有什麼問題,就按眾生出現的問題來慢慢地開展出來。
(1)知修行難,請易行道
這個人算是很誠心了,有多誠心呢?他應該是在修行大乘的時候遇到了困難,知道發心很不容易,好不容易發起大乘的心了,但是想去修行才發現,原來修行實在太難太難。有多難呢?
他引經據典地說到了修行菩薩道有多難,諸、久、墮,「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闢支佛地」,就是要修種種的法門,修很久很久,如果修了只前進不倒退,那也罷了,只要有時間總能夠修成功的。但是最可怕的是,還容易墮落二乘。這裡講的「墮落二乘」,就說明這些來提問題的人,應該就是曾經修小乘,還有一點小證果的人。如果是我們普通的人,就不是墮二乘,而是墮地獄了。
我們恐怖墮地獄,但是對於一些修小乘,又去發心修菩薩道的人來講,墮地獄並不可怕,墮二乘才是可怕的。因為這裡面講到「墮落地獄中,畢竟得佛道;若墮二乘地,畢竟遮佛道」,如果墮到地獄了,等到罪受完了,可能又可以生而為人,然後又可以遇到佛法,說不定還可以馬上發大乘心,以後可以成佛道。如果墮為聲聞二乘了,那就處於一種涅槃的境界當中,一直不生不滅,八萬大劫過後,可能都不起一個念頭,哪能生起要修大乘的這種念頭?就很難很難。
所以對於修行者而言,他們非常害怕的是墮到小乘當中,而且墮小乘又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墮了。就像舍利弗,在以前的劫中得六住菩薩,最後還不是因為乞眼因緣,一不小心有退心了。「這大乘太難修了,我還是做自了漢吧。」這個心又退失了。
這個來請問的人,知道這種種的難,就問龍樹菩薩,「修行太難了,龍樹菩薩,您見識多廣,去龍宮,看了那麼多佛的經典,在種種諸佛菩薩大乘經典裡,有沒有什麼經典裡講過,可以簡單一點就能不退轉的方法,簡單到我可以馬上證得不退轉,不用整天提心弔膽的,整天很精進修行還不可能成就,一不小心還會墮落,有沒有這樣的方法?
如果是我們有人來問,「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成佛啊」?估計我們很快樂、很高興,「有啊,念佛就可以成佛。其他的不用幹了,念佛就好了。」我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恨不得別人馬上念佛成佛了。
誰知道可能別人說,「我只是想念佛,沒有那麼多煩惱而已。你居然想要我往生,想要我死?」或者有人就說,「念佛這麼容易嗎?都不用行善了嗎?都不用放生了嗎?都可以行惡了嗎?你是不是想讓人造惡啊?」種種的問題,別人就開始反駁了。
這就是我們沒有龍樹菩薩的智慧,龍樹菩薩不是這樣的。
這個人來問一種易行的方法,雖然龍樹菩薩心中很高興,很希望直接就把淨土法門給他灌到腦子裡去,但是不行,他得慢慢地。一來是要看看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想求一個簡單的方法,還是哪天修行累了,就開始,「我不想修了,我想求個簡單的。」哪天聽說簡單的很容易,又開始說「這種肯定不是真的,哪有成佛這麼簡單?」所以他要考驗這個人是不是真的。
(2)呵斥發心,啟機深信
所以,他反而顯示不高興,還把別人罵了一通。
「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就是你太膽小了,太懦弱了,好像沒有骨頭,站不起來一樣,一點大心都沒有。成佛本來就要發大心的,要修諸難行,做種種精進修行的,你怎麼要去求方便呢?這簡直就不是一個大乘修行、發菩提心人所該說的話,然後又開始講了很多道理。
比如一個人要成佛,就應該「不惜生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就像頭上燒了火一樣,要很緊迫,要精進。不要說是修大乘成佛了,哪怕只是修小乘的時候,都那麼精進,何況那時候還是自力。那要成菩薩,要自利利他,應該更加精進,比小乘精進千萬億倍才對,你居然想投機取巧,想偷懶,想不努力就想求佛道,這怎麼可能?佛都說了,要「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難道佛說的錯嗎?你這種想法肯定是不正確的。接著又開始罵他一通,又罵了一次「非是丈夫志幹之言」,。
其實他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想讓人認清自己的根機。說了這麼多,這種修行的種種難,要先想想,你到底能不能堅持下去?你是不是真的認識到自己的根機不行了?如果想修行,想成就淨土法門,善導大師講了要有機法兩種深信,首先要承認自己的根機: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要是這種根機,承認自己不行了,承認自己修行不了了,願意去依靠佛力了,才能夠真正地去依靠。如果只是假惺惺地,覺得「我也很厲害,但是佛力好像也不是很厲害」,如果這樣,就不是真心,可能就不會真正地去靠倒佛。
所以,龍樹菩薩在這裡呵斥,一來是有一種考察看是不是真的。還有一種就是讓人認清自己的根機,是不是真的承認自己就是所說的這些,「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敢不敢承認自己是這樣?
如果是我們去問了師父這樣一個問題,被這樣吼了一通,可能馬上就開始說,「師父說的對,師父說的對。我應該好好地去發發心,不應該偷懶,不應該去做這種沒有大心的人,我應該回去好好精進修行去了」,然後跑了。
但是,這個人就很聰明,他是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行,也是真正地想求成佛道。因為他修行過,知道修行的難,他最後就說,「師父,其他的我真修不來了,我是真的認識到自己的根機不行了,想求一種方便的法,你還是給我說吧。」
只是弱弱地問一下,「你還是真的給我說吧。」龍樹菩薩這時候就開始有點賣關子,他雖然很高興,有人問出了這個問題,又問出了他心中想說的,但是他最後就說,「哎,如果你真的想聽的話,那我就給你說吧。」好像顯得不是很重要的樣子。
(3)層層引導,終歸念佛
這個人所問的,是諸佛法中有沒有一種易行道,可以不退轉的。龍樹菩薩要回答,也只能順著他來講,就要開顯諸佛的易行,而不能只說阿彌陀佛的易行,那樣可能就顯示不出這種易行的普及性。
如果他一開始直接說,「有啊,有一種方法很簡單,你只要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得不退轉」,一句話說完。這個人馬上就會想,「諸佛那麼多,都沒有易行的方法,就阿彌陀佛有,靠譜嗎?」這樣可能就會導致他馬上又開始懷疑了,而淨土法門最強調的是「信心清淨者,花開則見佛」,這也是龍樹菩薩講的,以信方便,強調的是要真正的信。如果懷疑的話,就又不學了,去修行了。他就順著這個人,「你請諸佛,我也跟你講諸佛」,慢慢地把阿彌陀佛凸顯出來。
這有點像釋迦牟尼佛講《觀經》,韋提希夫人也是這樣請的,她雖然最後請了「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但是她認為自己有修行,就又請「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佛一看,這樣就不行,但他也得順著她的請,慢慢地開顯十三定觀,然後再慢慢地把念佛凸出來。
龍樹菩薩也是一樣,都是眾生怎麼請,他就順著所請的,讓你慢慢地生起信心,最後慢慢地折服自己,認清自己,再慢慢地歸命於佛,有這樣的一個過程。
① 十方十佛,為蓮故華
所以,龍樹菩薩一開始,並沒有直接把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易行道說出來,而是開始說諸佛的: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十方諸佛的法門有很多,歸結起來可以分為兩種,就像世間道一樣有難有易。諸佛的佛法也是,也有「勤行精進」求菩薩道的;也有「以信方便」得阿惟越致的。他就把釋迦牟尼佛講的一代佛教,把十方諸佛所有的佛法,只分為兩類。
因為這個人請,是請十方諸佛的法,他是想問其他諸佛有沒有簡單的法門,那就是說所有諸佛的法,也只能歸為兩類了,一類就是「精進修行」成佛道的,還有一類是可以「以信方便」得阿惟越致,證得不退轉。
至於「以信方便」,到底是什麼呢?
在後面就列了十方十佛的名字,是哪些佛呢?十方十佛章:東方善德佛,南方栴檀德佛,西方無量明佛……把十方十佛列出來,最後就講:
若人慾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就是如果真正想得到快速不退轉的話,就要以恭敬心,念這十方佛的名字就可以了。
龍樹菩薩就很善巧,別人問十方諸佛,他就把十方諸佛種種的法歸為兩類,如果想求簡單的,以信方便就可以了。這個「信方便」是什麼?就是「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只要以恭敬的心,就是要歸命,要相信,「我就念這十方佛的名號,就能夠快速得到不退轉。」
② 十方諸佛,華開蓮現
這個人一聽了,信心就大開,眼睛一亮,「十方佛這麼厲害,只要念他的名字,就可以得不退轉」,接下來就會想,「十方諸佛那麼多,只有這十方佛嗎?」
接著又自然地問:
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更有餘佛、餘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耶?
他就想知道更多,說明前面他是接受了,才想求更多。他這一問,龍樹菩薩心裏面最想講的阿彌陀佛名號,順勢講出來。因為如果直接開始講阿彌陀佛,他可能不信。講了十方佛這麼多,他就開始信了,信了之後他就想問更多。
因為十方諸佛有無量無邊,不可能只有十尊佛,應該還有其他佛,所以,龍樹菩薩的回答也很巧妙:
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
這個「阿彌陀等佛」就很有意義了。假如我們有五百個人去一個地方,在報導中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寫出來,就會寫 「某某某等一行人,蒞臨此土參觀」,能夠在「等」前面列出來的,肯定是最主要、最重要,能夠代表一行五百個人、五千個人的大領導。
十方諸佛無量無邊,哪一尊佛能夠代表十方諸佛呢?只有阿彌陀佛能夠代表。所以,這裡講「阿彌陀等佛」,就說明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的代表。看似後面列了很多佛,其實這裡就相當於把阿彌陀佛凸顯出來了,然後稱十方諸佛的名號後,都能夠證得不退轉。
③ 彌陀易行,華落蓮成
在十方諸佛這裡,就有很關鍵的一句話:
現在十方清淨世界,皆稱名憶念。
諸佛都在十方世界稱名憶念,稱名憶念什麼?
這個人要在十方諸佛求一個易行道,前面講了十方十佛的名字,你要稱念,可以快速得不退轉。然後又列了阿彌陀佛等一切很多佛,你念他的名號,也能夠得不退轉。
這些諸佛都是以阿彌陀佛為代表的,為什麼會以阿彌陀佛為代表?因為這些諸佛之所以能夠有易行的方法,能夠稱名就證得不退轉的方法,是因為都在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如果有《易行品》,就能夠看到連起來的:
現在十方清淨世界,皆稱名憶念。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這樣連起來,我們就應該知道,十方諸佛之所以能夠有易行的方法,其實是從阿彌陀佛那裡學來的。他們才在憶念阿彌陀佛的本願。最早成立這種用名號救度眾生的方法,應該就是阿彌陀佛。
很多經典也講到,十方諸佛皆是以念佛三昧而成佛的,所有的佛成佛都是念佛三昧而成佛的。
在《觀經》裡面就講,念佛的人最後生諸佛家,我們念佛最後往生到哪裡呢?往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諸佛之家。從這裡就看出,十方諸佛成佛,都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
他們念阿彌陀佛成佛,有些可能就跟阿彌陀佛學了,最後也想用名號的方式去度化眾生,就會有一種稱名能夠得不退轉的這種方法。包括觀音菩薩,也是尋聲救苦的,這也是跟阿彌陀佛學的。
講到這裡,就是想讓這個人明白,你不是要求十方諸佛易行的方法嗎?那十方諸佛稱名易行的根源,就在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十方諸佛都是這麼念的。你真正想求的話,十方諸佛這麼多名字,你不能每一個都念的,最核心的就應該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一講,就很清楚、很明了、很透徹了。
接下來,龍樹菩薩表達自己的選擇: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我也跟十方諸佛一樣,是念阿彌陀佛名號的,龍樹菩薩這時候就把自己也講出來了,把十方諸佛拉出來證明一下,最後來跟別人講,「你看,我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那你想求的,我雖然跟你講這麼多十方諸佛,所有佛的名字,那你自己想,真正要念哪一個呢?我是念阿彌陀佛哦」。
這個人聽到,他肯定也會,「那我也念南無阿彌陀佛。」
龍樹菩薩說法很善巧,一步一步把別人帶到阿彌陀佛的「坑」裡面去了。如果我們有這麼善巧方便,可能平時就不會一開口,一句話就被別人確認不是可以交流的人,就跑了。
龍樹菩薩就特別善巧方便,一步一步讓你跟著他的思路,然後讓你很自然地,很貼切地就信了,就念佛了。
這是龍樹菩薩的一種說法的技巧,我們可以學一學。不過他是菩薩,我們也不是,但這種方式,對我們勸人念佛也是有啟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