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公,和我一樣上個班,但他幾乎天天和朋友一起在外面吃飯喝酒。兒子由退休的外公外婆管,包括接送和管作業,他可從來不用管,家裡的事也不用咋操心。」
朋友是個並不嚴苛的妻子,對丈夫要求也不多,但偶爾也會抱怨丈夫在家事、育兒上的缺席。
外公外婆尚且身強體壯,把孩子的管教、家裡的家務都接管了。小兩口沒多少煩心的事,只管忙自己的工作,男人就更沒啥事了。
想從家庭的序位來說點想法。
看,下面是家庭系統的大致框架,三角形是比較穩定的。大家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司其職,分工合作。爸爸媽媽分頭努力工作,家庭的事商量著辦,對孩子的教育以身作則,同心協力,一起影響孩子,形成了家庭的系統平衡。
但是,當家庭裡面,祖輩出力太多,包辦太多,要不擠佔了原來屬於父親的位置,或者好心而柔弱的父親主動後退,讓出了屬於自己的位置。在夫妻關係上,離遠了;在教育孩子上,也離遠了。
那老公去哪裡了?爸爸去哪裡了?
他在家裡可有可無了,大家都把他的職責分掉了,他就只能在角落幹站著,或者到門外去了。
就像我們搞值日,大家都有活幹,漏下了一個同學沒活幹,大家都幹得熱火朝天,那沒活幹的同學怎麼辦呢?
也許是個含蓄的人,不會明目張胆去質問別人為何搶了以前屬於他的活;也許看有人幹得有點不樂意,積極的他可以去主動請纓分點活來幹;也許看人人都幹得心甘情願,他也不好意思去搶活幹;也許他確實是比較懶惰的,就樂得坐享其成在一邊偷懶;也許他怕自己在這裡礙手礙腳,影響大家勞動的情緒,不如離得遠遠的去玩一會,成全自己也成全忙碌的別人。這還算為別人著想的,自私一點的,內心還忿忿不平,恨著別人把他擠出局,理直氣壯溜得遠遠的玩得痛快。
然後他玩著玩著便沉醉其中,樂不思蜀,盼望著以後每次勞動都最好不給他派活。
爸爸就順理成章成了家庭的旁觀者。
於是,爸爸就有了大量的時間,可以和同事玩,和朋友唱茶聊天打牌幹酒。
於是,爸爸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少,參與孩子的活動越來越少,回家的時間越來越遲。
於是,爸爸就變成了一家人嘴裡不負責任的懶惰之人。
可見,有的家庭是祖輩包辦教養太多,把爸爸擠出了應屬的位置。很多時候,祖輩教養易導致溺愛,孩子習慣培養、規則教育可能不太理想,或者孩子自理能力可能會弱一些,人際交往能力不是很強等。其實,祖輩主要是為父母分擔一些生活或養護責任,起輔助支持作用,不宜喧賓奪主地承擔孫輩的教育責任,這不利於健康親子關係的建立和孩子良好人格的培育。
還有的家庭是女人主動或被動佔了兩位,男人被動或主動讓了位,擠出了局或逃避了責任。女人常常抱怨:
「我是既當爹又當媽,男人根本指望不上。」
「事業家庭都要兼顧,家裡大事小事全要我操心,男人就是不負責任。」
確實,現在有一些女性都好能幹,又會賺錢,又有管理能力,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主觀能動性強了,所以也經常主動去到老公的位置上,這個事情我說了算,這個家我說了算。
其實,對早期兒童來說,母親承擔著更多的養育與教育責任,但父親也不應忽視自己的教育責任,可以通過呵護與支持母親,或是儘可能陪伴和參與孩子的教育,來發揮對孩子的性格塑造作用。
不僅是父親的位置容易被佔,其實生活當中有很多的父母,還會不自覺去佔孩子的位置。比如說,這個事情明明應該是孩子自己做的,父母都替孩子去做了,那等於是父母越了孩子的位,父母離開自己的位置,來到了孩子的位置上,把孩子擠了出去,孩子就成了袖手旁觀者,能力就會很弱,因為你佔了他的位置,剝奪了他自主成長的機會。
讓我們的爸爸回來,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爸爸、媽媽、孩子,都牢牢守住自己的位置,發揮好自己應有的作用,相互成長,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