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高未放酒杯停。
新腔翻得涼州曲,
彈出天鵝避海青。
宋末元初,詩人楊允孚在聽了琵琶曲《海青拿天鵝》之後激動不已,寫下了這首名作,把自己對這首琵琶曲的喜愛表達得惟妙惟肖,並且在詩後注有「新聲也」,詩人對樂曲的情有獨鍾可見一斑。
詩歌和音樂有共同之處,都是為表達人的情感服務的。從楊允孚的詩句可以看出琵琶曲《海青拿天鵝》與眾不同,它的演奏方式、作品結構、以及作品所帶有的恢宏的氣勢都是它的特點,通過這首詩歌不僅感受到了一種豪邁和大氣之餘的欣喜,而且能體會到這首樂曲的特殊意義。
海青拿天鵝,天鵝避海青。威武的英雄欣賞「海青拿天鵝」,而多情的詩人則會憐惜「天鵝避海青」。這首琵琶武曲充分展示了海青捉拿天鵝的搏鬥景象,有著深厚的意境做鋪墊。音樂的特點給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想像空間。全曲採用了琵琶的多種表現技巧,如吟、挽、輪、挑、掃等,講究音量音色的對比,樂曲在激烈中蘊含悲壯,雄健中又見柔情,在刻畫海青矯健勇猛的形象的同時,反映了遊牧民族剽悍摯誠雄健的性格。
謝嘉幸在《音樂的語境——一種音樂解釋學視域》中講到「相同樂譜不同人的演唱、演奏必然導致音響的千差萬別。」音樂表演者總是在具體的環境中完成對音樂的闡釋,表演者不可能完全離開自己所處的時代,因為時代為他們提供了最宏大的背景,或稱之為語境。他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站在自己時代的立場上,用當代的眼光來觀察歷史現象,用所處時代的時代精神和美學現念來闡釋和處理作品。不同的演奏家演奏同一首琵琶曲《海青拿天鵝》的時候,由於所闡釋的角度不同會導致風格上的差異。另外,不同演奏家運用不同樂器演奏也會有不同的闡釋角度和風格。
古箏曲《海青拿天鵝》所表現的海青目光銳利咄咄逼人,毛色油亮光滑,羽毛紋絲不亂,形態俊美英武。琵琶曲《海青拿天鵝》所表現的海青頂著凜凜朔風翱翔於蒼莽荒野,它是為生存而戰的孤獨神鷹。凌亂的羽毛,累累的傷痕,記錄著它曾經慘烈的廝殺。琵琶的快夾掃、煞音、絞弦、推弄雙弦等技巧,將海青的矯健、兇悍、狂野刻畫得淋漓盡致。琵琶的音色,既清脆雋永,又鏗鏘狂野。而古箏曲《海青拿天鵝》的音色相對琵琶曲要雅致、溫柔。
林石城是我國著名琵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師從浦樂派名家沈浩初專習琵琶,是浦東派琵琶正宗嫡傳的傳人。他演奏的《海青拿天鵝》動作力量大,聲音偏重,強弱對比力度較大,節奏上較為緊湊。厚重、濃鬱的音色加上激動、密集的節奏感構成了他演奏《海青拿天鵝》的演奏特點。
琵琶演奏家吳玉霞博採眾長,由於師從多個名師,她在長期的演奏實踐中漸漸的形成了演奏細膩而不做作、激情而不狂放的風格。與林石城演奏的《海青拿天鵝》相比,吳玉霞演奏的《海青拿天鵝》動作細膩、輕快,聲音偏弱,強弱對比度相對小,音色纖細、柔和,節奏規律而穩定。
周望自幼隨父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箏樂作曲家周延甲先生學習古箏,深得陝西箏派技法的真傳。她演奏的《海青拿天鵝》既有大氣磅礴的氣勢,又善於抓住蜻蜓點水的細節,演奏的音色濃重、古樸,速度上漸快和漸慢處理明顯。她的演奏風格激情、奔放。
王昌元九歲隨父著名古箏演奏家、浙派箏傳人王巽之及潮州派箏家郭鷹,她演奏的《海青拿天鵝》溫和、柔美,在整體的演奏中偏重細膩的刻畫,演奏風格輕巧、細緻,聲音輕盈、溫柔,音量小,音色上優雅、婉轉。
用不同樂器,不同演奏者所演奏的同一首《海青拿天鵝》,在不同的語境中有完全不同的闡釋。一曲古老的琵琶曲就是在富有詩意的語句中重新展開詮釋的,在樂曲本身的意境中,被演奏家創造性的在不同的語境中做了全新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