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在成長發展中,會衍生出一系列需求。研究表明,個體在出生時是無法辨別自己性別的,直至2歲時才會懂得一些性別認同。
雖然那時候的我們不懂得性別的實質意義,但卻能夠從日常觀察中發現男女之間的差異,如女性會塗口紅,而男性會打領帶。
良好的性別認同是個體合理發展的前提,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性別角色時,便會按照社會賦予我們的角色進行發展。
父親的態度很關鍵
女性在每個階段都需要男性,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理論認為,女性在3-6歲時會迎來最重要的性心理階段——性器期,而後會經歷伊萊克特拉情結,也就是所謂的戀父情結。
這一階段的女性特別在意父親,會在心中產生對父親的崇拜,並忽視母親的地位。如果能合理處理好這個階段面臨的衝突,便會形成良好的性別認同,對今後的戀愛觀形成正確引導;
倘若父親無法劃清與女孩的界限,而其產生過度依賴,便會致使女孩在日後的戀愛甚至婚姻中,格外依賴伴侶。
假如父親選擇冷漠以對,不給予應有的關愛,則會引發女孩對男性的厭惡,在日後也會做出排斥男性的行為。
所以,能否促使女孩正視自己的男性需求,取決於她們小時候與父親的關係。
到了個體青春期,便迎來了各自的二次發育階段。男女的性別差異首先體現在生理髮育的不同,這些外顯標誌會讓青春期男女對異性產生好奇。
在荷爾蒙激素的作用下,我們開始將情感從同性轉移到異性身上。青春期的孩子都特別注重打扮,只為了能夠引起異性注意。
但這個階段所產生的男性需求是很表層的,只是源自好奇心,想探尋兩性之間的差異而已,並不是真正需要異性。
這個時期的愛情也建立在雙方都不夠成熟的基礎上,因此很難為這樣懵懂的愛情買單。
人的不同階段都有對應任務
埃裡克森的八階段理論認為,人的一生需要經過八個階段的心理演變,其中包含四個童年期、一個青春期和三個成年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任務。
如果前一個階段的任務沒有得到合理滿足,便會影響下一個階段個體的內心發展。所以人們常說,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年紀的事。
成年早期,即18-40歲,個體會迎接親密對孤獨的衝突,這個時期的個體,會獨自走向面對社會的步伐,心理早已建立自我認同,從而引發內心向外探討的衝動。
正因對自己有了清晰認知,才懂得在親密關係中進一步完善自己。假若沒有建立好的自我認同感,在到達探尋親密關係的年紀時,便會感到無所適從。
有的人會將自己看得太過重要,從而忽視伴侶的感受,這樣不僅會造成伴侶的困擾,也會難以建立親密關係。
有人因為無法達成自我統一,會患得患失,拿捏不準兩人的關係,認為自己的價值建立在伴侶之上,這樣的親密關係註定會走向失衡。
所以,當個體到18歲,便會以另一種眼光看待自我。女人到了18歲,對於男性的渴望也更加明顯,不會像青春期那樣羞澀不敢言,開始對異性明目張胆地關注。
等個體完全將工作、生活環境穩定下來,孤獨感和對親密關係的渴望會更加明顯。人都有歸屬與愛的需要,通過建立合理的親密關係,收穫發自內心的滿足感與幸福感。
所以,不同年齡段的女性會面臨著對男性的不同需求,個體會隨著需求的具體差異產生不同要求。
但不可否認的是,女性都希望能從異性身上獲得讓自己穩定的安全感,從而緩解內心的孤獨。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1] Freud, S., & Rieff, P. (1997). Sexuality and the psychology of lov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