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目標,沒活力,覺得活著沒什麼意思。出去旅行,生活好像有點變化,回來卻更沒意思了。」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煩惱?
太多人跟我講「沒意思」這個話題,
我也忍不住想,究竟怎樣過得有意?
那些活在聚光燈下的人,就活得有意思嗎?未必。其實明星過得比普通人枯燥多了,紅的時候,一年有十一個月在劇組,不紅的時候,一年有十一個月在四五線城市以及鄉鎮走穴。為什麼明星很容易跟同行甚至保鏢產生感情?因為他們根本沒機會和普通人交朋友。
有錢人,一定活得有意思嗎?未必。任正非、徐小平、張朝陽這些普通人眼裡的創富明星,都患過抑鬱症。矽谷頂級投資人本·霍洛維茨甚至在《創業維艱》中說:在擔任CEO的8年多時間裡,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的幾乎全是舉步維艱。
活得有沒有意思,與貧富、名氣都沒有太大關係。一個人有活力,自然活得有意思。
提高活力,就要認識新鮮的人、見識新鮮的事,所以旅行的時候,通常是我們很有活力的時候。但旅途總短暫,真把旅行當職業了,你同樣覺得沒意思。所謂有意思,就是新意思,喜新厭舊是人類的本能。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新鮮與活力,最好的辦法是去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學習是打開我們與外界新鮮關聯的最好方法。
這個方法,簡單又好用,為什麼你不用?因為你永遠習慣性地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學這些有用嗎,是可以拿來賺錢還是用來跳槽?
活得生機勃勃的人,都是擅於學習的人,並且他們學習的東西與自己的職業、賺錢往往沒有關係,甚至跟天分都沒關係。瑜伽班有個學了8年,卻因為身體條件限制,很多動作都做不到的女同學,坦蕩地說:「做不到就做不到吧,學瑜伽已經讓我受益夠多了。」這才是學習的正確姿態。
我們受傳統教育毒害太深,覺得一件事,學就一定要學好,要能成功名,賺利祿。可是,成年後,當你決定學點東西,根本不一定是為了學好,而是為了豐滿我們的人生,增長我們的見識,找到活著的新鮮感。
學習是一種習慣,跟吃飯一樣。如果美食能讓你感到快樂,美好的知識也一定能讓你感覺幸福。不是一個男人送你玫瑰,你就永遠開心,也不是他說我愛你,你就永葆青春。再美好的事情,如果涉及的是兩個投入感情的人,都會伴隨痛苦。
但學習不一樣,它是絕對有益無害的。
如果說愛情友情是高脂肪食品,帶來美味的同時,也不可避免有傷害;那麼學習就是健康食品,不是用來衝擊你的感官,而是緩慢地滲透在你的每一天,讓變得更加強大、自信,與眾不同。
我在南京時,遇到一個學法語的女士。本職做出版,45歲失去唯一的孩子後,開始學法語。在網上自學了一段時間,她才開始請口語老師。與老師見面的地方,是玄武湖公園。她說自己好幾年都沒去過公園了,更別說坐在公園草地上開口說一種陌生的語言。這時候的她,不再是一個痛失愛子的母親,而是年輕活潑的少女。好像還站在人生的邊上,不知道會有怎樣的洪流伴隨自己的生活。
雖然她也想過去法國旅行,看法國原版小說。但並不強求這些,因為「投入全部身心去學,本身就是賺到,這個過程是對人生最好的獎勵。」
經常有人抱怨,我小時候愛畫畫,父母偏讓我學鋼琴。你現在是成年人了,你愛畫畫就去畫啊。不要以為你小時候學畫畫,現在就能當畫家,學習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首先是為了讓我們了解美、感受美,同時明白生而為人,是怎樣一種幸運而特別的事。
無論你是什麼職業,已婚未婚,一天24小時,總能抽出半個小時留給自己。嘗試用這半個小時,過不一樣的人生。從熟悉的知識裡抽離出來,遠離庸常與瑣碎的生活,甚至遠離你的遠大夢想,去接觸一個嶄新的知識領域。
作為會思考的物種,探索未知、從新鮮知識中獲取快樂是人類的天性。「有用論」抹殺你的天性,所以你總覺得活著沒意思。
學這學那到底有什麼用?讓我來告訴你:學習是為了保持一個人的活力,激發他的好奇心,這就學習最大的用處。一個充滿活力的人,才可能對一切美好具有敏感與興趣,對世界充滿探索的欲望。
只做可以賺錢的事,只為賺錢而做事,你會覺得活著越來越沒意思。
來源:涼山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