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貨幣,紙鈔、銅幣並行,至嘉慶年間發行新式銀元,而光緒年間鑄行金、銀幣更多。洋務運動也影響到鑄幣業。1889年,兩廣總督 張之洞在廣東設造幣廠鑄造銀元。幣面中央是漢文「光緒元寶」四字,起初僅在廣東、福建、天津等處流通,後來盛行於上海,這是中國自鑄近代銀元的開始。清德宗光緒帝身後,宣統繼位,廣東省錢局造幣廠於宣統二年(1910年)襲用「光緒元寶「範式,鑄行「宣統元寶」。那個時代的貨幣上都有鮮明的鑄字,標明是哪個省的造幣廠鑄造的。廣東省造幣廠鑄造的宣統元寶的幣值有有七錢二分、三錢六分、一錢四分四釐、七分二釐、三分六釐五等。廣東省造宣統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系1909-1911年清朝宣統年間廣東省官鑄發行的機鑄銀幣
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設造幣廠鑄造銀元。當時鑄造的是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三分,後來又改成了七錢二分;並規定此類銀元輕重大小及其配色,以便為此分類。由此分類出了五等:每元重七錢二分;次則三錢六分;再次則一錢四分四釐、七分二釐、三分六釐三種。這五等即是後來通稱的「一元」、「半元」(五角)、「二角」、「一角」及「五分」銀幣。起初僅在廣東、福建、天津等處流通,後來盛行於上海,這是中國自鑄近代銀元的開始。也正因此引起了之後各省的貨幣混亂。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後,各省群起設廠自鑄,輿論對自鑄銀元特別支持,康有為等紛紛上書稱頌廣東、湖北鑄幣的成效,痛陳洋錢侵蝕之害,認為自鑄可以消除銀兩解庫入不敷出的問題,還可裕國利民。不待清廷下令推廣,各省便很快就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也由於各省各自為政,管理混亂,銀元原來的優點被削弱,形式、重量、成色各省不同,有的差距較大,導致各種銀元的市價漲落不定。各省銀元都標上了本省省名,因品質不一,互相抵制,流通不暢。各省濫鑄,數量過剩。清廷企圖把銀元鑄造權收歸中央,獨佔鑄幣盈利。光緒二十五年下令除廣東、湖北兩局外,其餘全部裁撤。但這個措施立即遭到地方勢力反對。於是清廷又準許增加北洋、南洋和吉林三局。1905年又設鑄造銀錢總廠於天津,鑄造金銀銅三品貨幣。只留北洋、南洋、廣東、湖北四局作為分廠。
此枚宣統元寶庫平一錢四分四釐,錢幣正面珠圈中鈐有宣統元寶,珠圈外上鈐有廣東省造,下鈐有庫平一錢四分四釐,背面珠圈內鈐有蟠龍圖,上鈐有英文廣東省造,下鈐有英文一錢四分四釐幣值。蟠龍龍鱗有序,顆粒可見,龍紋細膩,龍眼凸起,炯炯有神,鼻梁俏上,威武霸氣,彰顯皇家威嚴。
此廣東省造宣統元寶庫平一錢四分四釐,錢幣正面珠圈內鐫漢文和滿文「宣統元寶」字樣,上鑄「廣東省造」四字,下鐫「庫平一錢四分四釐」八字。背面蟠龍居中,外圈為英文,並鐫有「1」和「4.4」阿拉伯數字,兩旁鐫小花飾。品相完好,包漿自然,幣面字體清晰,形制規整,質地優良,鑄造字體筆法流暢,紋飾刻制工細,龍紋飽滿,龍鱗清晰,威武霸氣,流通痕跡明顯,具有很高的投資價值和收藏價值。大熱門,像這種罕見珍稀的宣統三年大清銀幣伍圓有非常高的升值潛力和收藏價值。
古錢幣在收藏市場一直是比較熱門的收藏品,雖然在歷史的推移下,許多古錢幣早已經失去了其原有的流通功能,但是卻多了考古價值、藝術價值、欣賞價值、收藏價值等各種新功能。經過一定時間的演變,錢幣愛好者以及錢幣收藏家們的數量也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正是這些人的喜愛、追捧或者炒作,古錢幣收藏的火爆熱浪總是一波接著一波向我們襲來。至今宣統元寶依然是收藏家千金難求之物。
宣統元寶之所以能成為古錢幣中一大熱點。除了銀元材質珍貴,藝術價值高,同時,宣統元寶銀幣製作量比古錢和民國紙幣少得多,加上清末、民國戰亂連連等因素,宣統元寶銀元存世量已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