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龍這種生物,這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雖然西方也有龍的存在,不過在中國,龍的寓意與其截然相反。我們常常自稱「龍的傳人」,由此可見,龍是地位崇高的生物。不過在古代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與龍產生關聯,龍是威嚴的象徵,更多的時候其被天子運用在一些物品上。凡是與龍有聯繫的物品,價值都會大幅度提高。今日我們要介紹的古錢幣便與龍有關,其便是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宣統銀元),說起這種古錢幣,很多收藏愛好者已經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想將這種古錢幣珍藏。
大清銀幣曲須龍壹圓,清宣統三年(1911)天津造幣總廠鑄,清政府擬訂了《整頓圜法章程》十條,其中提出銀幣專由造幣總廠製造,。當時清政府欲統一幣制,聘請海外高級技師精心設計製造了這套宣統三年大清銀幣,計有六、七種版式,曲須龍是其中之一,新幣剛試鑄成功,正逢武昌起義,於是大部分新版銀幣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幣種。曲須龍因背面龍首之須特短而得名,屬於試樣性質,因圖案精緻、存世稀少而受人重視 。
這種幣制以黃金定價格標準,但國內實際流通的是銀元,銀元按黃金價值流通,是黃金的價值符號。在金本位制尚無實行條件時,當時普遍主張先實行銀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產生了貨幣單位的「兩元之爭」。有人主張銀元重一兩,有人主張重七錢二分,即以元為單位。
後採用七錢二分為單位。背刻鑄蟠龍紋圖案。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80%--90%。在流通中按個計數使用。
錢幣雖小,也可管窺社會文化一斑。其包漿入骨,熟舊自然,深打字口清楚,流通痕跡明顯,邊齒過關,龍鱗清晰,具有極高的投資價值和收藏價值。它有著歷史薰陶,是價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具有深遠的歷史紀念意義;同時還是考古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此類精品錢幣現在遺傳在世的並不多,在眾多銀元裡獨樹一幟,市場佔有率非常高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曲須龍)」正面珠圈內為漢文「大清銀幣」四字,珠圈外上下為滿、漢文「宣統三年」字樣,直齒邊,左右兩側分列長枝菊花紋飾。背面「壹圓」二字坐中,外圍是巨龍騰空,自上至左向右環繞一周,七根尾須向上,龍頭置上,鼻梁突起,兩眼炯炯有神,龍紋精細,火球在下,下方邊緣是英文「壹圓」。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是清末幣制改革的產物,版別多式,設計新穎,製作精良,曆為錢幣愛好者的珍藏品。大清銀幣有著前史薰陶,是價值很高的革新文物,具有深遠的前史留念意義;一同仍是考古和研究中國前史文明可貴的什物。一枚小小的古錢幣,蘊藏著豐厚的前史元素。如今遺傳在世的精品古錢幣儘管並不多,可是每枚精品古幣價值卻是不菲,非常值得投資及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