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的人,你不知道的愛與哀愁

2021-02-06 後窗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到《想見你》,這兩年臺劇和HBO的合作,往往能碰撞出耀眼火花。5月10日播出的《做工的人》,同樣由《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同班底製作,改編自臺灣本土的工地工程師林立青的同名暢銷書,講述工地上幾個工人的生活故事。該劇目前在豆瓣分數達到8.9分,而更早之前就已面世的同名暢銷書在豆瓣分數也有8.2分。這些工地上的水泥匠、焊接師傅、女工以及工地大嫂,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圍繞工地而生的小吃店、冷飲店、檳榔西施、便利店,每個人的故事都令人感動到動容。照例送出我窗專屬福利,詳情見文末


林立青,1985年生人,從小跟著母親在市場擺攤,自五年專科學校畢業後,林立青進入東南科技大學土木系就讀,求學期間得知工程現場因為環境不佳而長期缺人,認為很容易找到工作,於是畢業後就去營造所應徵,並很快地成為基層監工。在工地工作的十幾年時間裡,林立青見過太多建築工人及圍繞建築工地周邊的社會底層人士的生活狀態。機緣之下,他開始寫作他的所見所聞所思,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是工地上的水泥匠、焊接工、外勞、工地大嫂,圍繞工地而生的小吃店主、冷飲店家、檳榔西施、陪唱阿姐,這些鮮活底層人物在階層社會夾縫中求存的狀態描繪,對於日益中產化的臺灣文藝界來說,確實是一股新風。


他認為他書寫的初衷「不是試圖顛覆階級,而是忠實呈現勞工的生活,藉此反映出階級差異,讓社會大眾看見勞工的處境並共同思考」。總的來說,電視劇版基本秉承了這一初衷,從散文化的原作中提煉出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這幾個主要人物的日常作為戲劇主線,並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消解了描寫底層生活容易有的苦大仇深之感,更符合電視劇的傳播規律,寓苦澀於啼笑皆非的故事中,讓觀眾笑過之後,也心酸不已。


主要人物有鐵工兄弟阿祈、阿欽和板模工昌仔、怪手阿全,這幾個技能個性不同,但都懷抱發財夢的朋友,常年共同做著一個又一個暴富幻夢,做夢賠錢,賠錢之後再做夢,十分頑強。生活中苦難很多,但做著夢,總能多幾分滋味。做工的人 預告片



做夢歸做夢,劇集對他們工作和生活狀態的細節呈現,很是寫實。第一集開篇,就是幾個主人公「習以為常」的工友受傷(林立青曾表示,臺灣受傷率最高的工作就是建築工人),不敢去大醫院只敢去小診所,怕大醫院看到傷情報警,惹來更多麻煩。在診所又因為工人的身份,被要求先繳費再治療。光怪陸離的發財夢,與無力的現實對照起來,荒誕感和悲劇感加倍。雖然劇集描寫的是臺灣本土的故事,但其描繪的底層人民和生活,對於大陸觀眾來說也並不陌生。
1990年代,我們有《外來妹》《姐妹》等描寫從北方農村南下廣州的打工女性的電視劇,還有《山城棒棒軍》這樣講述重慶從農村來到城市以出賣苦力為生的「棒棒」群體故事的電視劇。它們是社會轉型期,對於當時的社會生活、底層人民奮鬥歷程的真實寫照。而隨著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中產崛起,我們的影視劇更多在講述中產故事,其中不乏關照現實的佳作。
但逐漸,這種中產敘事成為了影視劇的主流,我們打開電視機,看到的是中產們的職場競爭,中產們的婚戀故事,中產們的婆媳關係。底層在這些故事中,罕有展現。如果有,也往往是刻板印象。在某些中產敘事的電視劇中,對於不同階層人物和人物關係的表現,幾乎有了一套鐵律:主人公一定是中產,中產被更上一級階層青睞、向上一級階層獻媚,能寫出一部「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職場劇或者「麻雀變鳳凰」的偶像劇;中產被底層糾纏索取、努力想擺脫底層陰影,這是「原生家庭原罪論」的家庭劇和婆媽劇。許多電視劇中出現的底層人物,都缺乏前史塑造,很多上來就是不講道理、貪婪成性、毫無公德心的反派形象。階層固化在電視劇的階層刻板印象中,可見一斑。


也許有人會說:觀眾就是愛看都市中產故事,底層故事誰看?但我們似乎也不缺農村題材,其中不乏口碑收視雙贏的作品——《鄉村愛情故事》《劉老根》《馬向陽下鄉記》,還有各種農村扶貧劇。而在螢屏上,光鮮的城市中產和欣欣向榮的農村之間,夾縫之中的人:龐大的從農村來到城市的務工人員、務工人員留在家鄉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隨打工父母來到城市卻讀書難融入難的青少年,在大部分影視劇中沒有蹤影。

在中國都市化進程中,在每個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樓,越來越寬的道路背後,像《做工的人》中那群人的身影無處不在,可在影視劇中,他們卻長期缺席,少有關注他們生存狀態的文藝作品。這種長期缺席,意味著這個群體,在社會輿論中,長期地被忽視、被邊緣化,缺乏話語權和存在感。林立青在TED演講中說:「當一個社會的價值觀不去重視一群人的時候,就會變成習慣,習慣會凝聚成制度。」這一群體在文藝作品中的被忽視、被邊緣化,直接表現並間接加固了他們在社會中的不利狀況:幹著最危險、最累的工作,卻沒有穩定的收入、沒有健全的社保,難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權益。

《做工的人》中,阿全說:「那些領固定薪水的人才能談尊嚴。」本該無差別被社會中每一員擁有的「尊嚴」,和「金錢」掛上了等號,這也是我們熟悉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論調,只是這句話由被社會認定為「弱者」的阿全說來,更為心酸。對於這一論調的熟悉、甚至麻木,實際上是危險的,我們的熟悉麻木,來自於見慣不怪,來自與己無關。
我們自認為「不屬於他們中的一員」,但實際上,勞動者本質沒有差別,生而為人的喜怒哀樂沒有差別,他人的苦難不該是我們建立優越感的參照物,而應是我們該去共情的痛苦,我們該去撫慰的痛苦。
如果把人的價值以錢作為衡量標準,那麼風雲變幻,中產都有下滑到底層的可能性,都有失去尊嚴的危險,不然中產焦慮和以「雞娃」求得家庭階層躍遷的動力,從何而來呢?緩解這種普遍的社會焦慮的方式之一,也應該是重新認識勞動者的價值,並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而這件事的操作中,文藝作品不能也不該缺席。《做工的人》無疑做出了一個示範,不論是創作者,還是觀眾,我們都應該把目光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創作圈以外的世界,以更寬柔、更開放的心態去了解,去共情。


特別要推薦《做工的人》的同名原著,這本書在臺灣一年重印40次,感動無數人。中國工人出版社引進版權,出版了簡體版。以下一章摘自原著,送給愛看故事的你。




在工地現場,最難以預料、也最令人無力的便是天氣。無論任何工種,都有各自所擔憂的天氣狀況。普遍而言,有風和太陽、氣溫約略在攝氏二十五度的天氣,對我們戶外工作者最為適宜。


由於在工程現場施工的過程中,很難說服業主因為天氣影響而無法施工,因此,無論天氣多麼惡劣難耐,往往也不會有延期的時間。加上包商是以做了幾項工程來計算賺頭,師傅們則是以每日計算工資,少一天上班就少一天收入。為了養家活口,施工者往往儘可能冒著烈陽或是風雨來到現場。


工地現場其實是很辛苦的。戶外的鋼筋板模工往往要在現場烈日下進行重度勞動。那些鋼筋在太陽底下曬過,能讓人在一接觸時立即起水泡,板模工則是需要在這種時候負重切板,一整天下來,師傅們多半一到家就立即喝酒讓自己睡去,第二天再提早上工。連日勞動使得工地的師傅們皮膚逐漸變黑。為了散熱,在工地現場的師傅們習慣了大量飲用冰水,上身脫個精光並且用水降溫。


這種狀況,對我這樣的工程師來說是兩難。



如果要求師傅們穿衣服加套上反光背心,在超過一定的氣溫時,光站在太陽下就受不了,因此若比照勞檢要求,所有師傅會立即收工離去。但是,要是放任不管,那師傅們會直接喝起啤酒來。


另一種做法是嚴格要求工地的午間休息時間,也就是鋼筋板模工從上午六點上工到下午六點下班,中間十點半到兩點半全員休息。但這也頗難配合,工地現場管理的大多數自己也受不了。



若是下雨、颳風,那又是另一番景象。


做室外防水和洗石、抿石的師傅們最為感嘆的,就是下雨時刻。下整天的時候,只能幹脆全部的人釣蝦去。但若是不確定的雨,鷹架上的作業就開始緊張,施工的師傅們假如被進度壓著,只能硬著頭皮上架硬做。要是遇到豪雨、大雨,也只能各自找地方躲藏,身上有衣服的脫掉擰乾,沒有衣服的也要減少吹風。



等雨停後前往收拾,泥作哀嘆只能刮除被大雨破壞的重抹,瓷磚的則是跳過水漬而做。所有師傅的工作都因為天氣而受影響,一場大雨所造成的積水,也令開挖底部的人們抽水不迭,開挖面陷入無比泥濘。若是在冬天的淡水或中壢、新竹,那更為嚴峻,下雨配上大風,能讓這些地方的氣溫遠遠低於氣象預報所講的,林口則是可能陷入大霧之中,使人無法辨識,險上加險。


我常因為淋雨和過低的氣溫而頭痛,許多師傅也如此,只是他們習慣用米酒和普拿疼來減輕自己的痛楚而已。鷹架的承包商則是要到場巡檢,生怕一個強風後,整個鷹架崩塌。在颱風前夕,則要將所有的防塵網收拾好。


天氣熱到受不了時,我們總會想偷溜到一邊去納涼,師傅們心裡也知道,拉著現場工程師就去看工地,東問西問惡作劇地想把人熱死。或者是在天冷之時,硬要拉著現場的到工地確認施工狀況,試圖讓這些「坐辦公室的」在惡劣的天氣狀況下,承認師傅們的耐力和辛勞。


這招極為有效,我到現在還是運用從師傅們身上學來的這個技能:到了工地現場,先帶著業主走一圈工地,累死他一頓再說,這些平常坐辦公室的立刻氣喘如牛,渾身無力地宣告不支倒地。這時候再來談進度或施工,我總是比較佔上風。


真正在工地待久的總會找出一些生存之道。熱得要死的時候提議叫手搖杯,冷到令人發抖時就先去找燒仙草。如果是酷夏,在荒郊野外,那就拿鋤頭耙開樹的周圍。有個師傅就是有能力發揮極大的生活智慧,不知道從哪裡搞出吊床,然後點起蚊香款待我這個現場的「躺下來睡午覺」,等我的鼾聲作為最佳的讚美和說嘴的本錢。若在冬日,那就燒柴取暖,甚至烤起地瓜、香腸與君同樂,畢竟有笑聲、有食物的地方,至少心不會冷。



只不過,這是苦中作樂。過度勞累的結果是隨機的傷痕,而變形的關節和手指,再也無法做某些動作和姿勢。那悶在鞋內的香港腳、胯下的癬片、脖子周圍的溼疣和腋下整片連續溼疹所留下的黑斑,還有變形的手指和隨處是傷痕的身體、幹黑的皮膚,以及早早模糊不清的視力,成了勞力工作者身上共同的印記。





轉發本條推送至朋友圈,將截圖發予後臺,並在下方聊一聊「你願意先讀一讀原著還是先去看這部6集的電視劇?」,我們將抽取五位朋友獲得中國工人出版社送出的《做工的人》。




—END—

相關焦點

  • 做工的人啊
    實景拍攝的做工的人那些一直牽馬墜蹬的人呢?那些被迫為奴為婢的人呢?那些從早到晚引車賣漿的人呢?那些四季裡牧馬養蜂的人呢?那些拿著焊槍握著瓦刀扛著鋼筋背著磚塊的人呢?那些磨著豆腐串著牛肚起五更熬半夜風裡來雨裡去的人呢?
  • 《做工的人》:讓人非常心酸的句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琢磨
    前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做工的人》這部電視劇?它講述的是一群在工地裡幹活,每天除了幹活沒有其他選擇的人!他們一直都在看向當下,因為想的再多都沒有用處,在工地裡的時時刻刻仿佛看到了自己身邊人的生命。那今天就帶大家回顧一下《做工的人》裡的苦樂,那些好笑又讓人深思的句子,人生就是這樣。開廟也是生意在《做工的人》中,阿祈是一個一直做著發財夢的工人,他最大的興趣就是帶著三個兄弟到各個地方想盡辦法賺錢,一次在某個寺廟裡看到了有信眾捐香油錢的場景,於是想說了他們一起買一個神像開妙的歪招!
  • 《做工的人》生活不易!做工不易!
    ,賺的錢不夠繳罰金既然知道罰單貴,為什麼不好好開車呢?兒子不信「屁啦,你每次都說這次一定中,結果就是不中。」阿祈想讓兒子把「零花錢」借給他,以「校外活動」之名,問媽媽多要點錢。在《做工的人》這本書中,林立青把自己對於工人這個群體的熱愛傾注其中書中封面上寫著「如實託付的生命故事,報以承接的悲憫溫情。」
  • 《做工的人》關於死亡
    《做工的人》讓我覺得很感動的一點就是對死亡的態度。阿祈爸爸死的時候,他對他爸的靈位說,你終於畢業了。對於很多人來說一個身邊至親的死亡是很難接受的一件事情,有可能你會用的你餘下的一生去思念他。但是這部劇告訴死亡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可怕,死亡有時候是一種解脫,是一種利益最大化。就像最後阿祈選擇死亡一樣。他並不是不愛他妻子他兒子他弟弟以及這個世界了,而是他不想再讓他拖累身邊的人了。
  • 《做工的人》看劇隨想
    《做工的人》第一集阿欽有點意思。阿欽和女人在床上交談的時候,阿欽把醉酒的兄弟一個一個送回家的時候,阿欽說,我這樣的人沒有未來的時候。聽到片尾曲裡面有一句,生活,生了,不快活。應該是主旨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工的人 第二集片尾那句詞是,生活,只生,不快活。還是看到阿欽就覺得好心動。
  • 為什麼蔚領可以一直被人稱讚?它的做工好嗎?讀完你就知道了!
    本期為大家分享的是《為什麼蔚領可以一直被人稱讚?它的做工好嗎?讀完你就知道了》。王先生是圈內有名的車友,他是我的同事,也是一位修車師傅,他以前開過斯柯達明銳。聽了兄弟建議,他想開新車,所以10年存款換了一臺蔚領,沒選斯柯達明銳。他5個月就行駛到9500公裡,他說了七個字:基本沒有不滿意!所以他對蔚領的印象如何?斯柯達明銳與蔚領相較亮點分別是什麼?
  • 不只有臭男人!從臺劇《做工的人》看見臺灣女性群像
    在《做工的人》中飾演模板工老闆娘「昌嫂」一角的是苗可麗。一張嘴便能靠罵人逗樂觀眾的她,這次改用眼神演戲。昌嫂的話不多,不會故意去搶男人們的發言權,但她卻是《做工的人》角色群中唯一一個同時顧好職場與家庭兩邊的工人。
  • 《老司機的愛情故事》:愛與哀愁
    但看了兩集,居然,看出了一種揮之不去的哀愁!久住春彥(豬塚健太飾)和木島理生(竹財輝之助飾)《老司機的愛情故事》改編自丸木戸マキ的漫畫《情色小說家》,翻譯組機智地翻譯為《老司機的愛情故事》,可以說既抓住了作品精髓,又足夠吸睛。
  • 《做工的人》做工是屬於我們父輩的旗幟
    「三傻」祖祖輩輩操著的是閩南語,而閩南語裡寄託的是一生拼搏的靈魂和對親人、朋友的愛。阿祈看起來很不靠譜,他每天都做著發財夢,供養四面佛、飼養鱷魚、鑑定瓷器,幻想終有一天可以發財從而擺脫做鐵工的艱辛,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可奇蹟出現時,他卻無保留地將兩百萬的彩票贈予意外離世的工友留下來的妻兒,讓他們渡過生活的危機。阿欽曾經因為鐵工的身份而遭到女友母親的嫌棄,與女友分道揚鑣,誤入歧途混入黑道。
  • 時不我與的哀愁(羅西)
    時不我與的哀愁 文攝:羅西 本想找一首「時間」的歌,結果跳出來的是「凡人歌」,時間的回不去與稍瞬即逝,讓每個人都打回到一個水平線上:凡人。 說「時不我與」,似乎言重了,我是有好運氣的,我是被愛的,可對這句話還是有著深深的共鳴。
  • 郵遞員的愛與哀愁
    一,她的防範意識好,行動迅速,一早就知道用口罩武裝自己。我三月初正式上班時,戴的還是以前存放的過期了一年的口罩。她稱幾乎不怎麼出門,想來是不用到單位打卡,而是在家辦公,每天都要追公交車的我羨慕她。二,她的心充滿善意,她的生活被網購環繞。她一人居家,也需要不少物件,是快遞提供了方便,多少策應了她的安全,讓她可以少出門,少用口罩,把餘下的拿出來送人。
  • 「安德魯的老唱片」童安格 第9張專輯《愛與哀愁》1992
    專輯名稱:愛與哀愁演唱歌手:童安格專輯風格:國語、流行歌曲發行時間:1992發行公司:寶麗金唱片版本:臺灣版唱片編號:514 375-2主打歌曲《愛與哀愁》是童安格獨特韻味的再次詮釋,是這個專輯標誌性的作品,非常動聽,陽剛中柔柔的,甚至到纏綿。
  • 《做工的人》寫在朋友圈的安利文案
    我在工地度過童年,我舅舅是做工的人,我認識最多是做工的人,工地又髒又險,他們也又髒又臭。我還記得他們抱我坐挖機駕駛室,坐裝載機貨鬥,坐他們肩頭上;機油抹手上,拿出更臭的汽油來給我洗;吃飯時候要先幫我把筷子上的毛刺刮乾淨。不只是工地讓我感到親切,劇裡每一個鮮活的人物,每一樁司空見慣的意外,都讓我親切,這就是我們自己的故事,身邊人的故事。
  • 引力波影劇院|我的美麗與哀愁
    上世紀90年代,陳國富先後導演作品《國中女生》、《只要為你活一天》和《我的美麗與哀愁》這三部實驗性質濃鬱的「習作式」影片,在當時爆冷的臺灣電影市場引起相當反響,同時也飽受爭議。本片一開始是臺灣文藝青春片的味道,清純文靜的杜莉莉是單親家庭的獨生女,左撇子(歷來給人的感覺是很聰明),她學習刻苦努力,被母親寄予了厚望,再努力一把就能考上名牌大學。
  • 《做工的人》你是我弟弟
    我是在聽弟弟雲淡風輕地說有一晚他陪老闆應酬時吐了五六次時,才猛然發覺我的弟弟已經長成能獨當一面且也有不為認知的堅強的大人了。那一刻,我有點悵然。我媽看到房東兒子用抹布擦樓梯時,還很欣賞,我知道我媽喜歡愛乾淨的人。無奈也是不久,弟弟終於搬到公司附近的出租屋,這一下離我學校二三十站路了。我知道工作與現實的艱辛,讓我弟弟越來越遠離廣州市區。也讓我感覺,他離我越來越遠,我們兄弟倆這樣親密友愛的日子也越來越少了。這種情感,跟我對父母的情感是一樣的。畢業後,我來到東莞工作,至今四年了,依舊毫無歸屬感。
  • 豆瓣9.0高分《做工的人》:中年人身體被磨損但不損意志
    日本有部漫畫改編的劇叫《黃昏流星群》,描寫經濟泡沫化後中年人的各自營生,後來有《深夜食堂》安慰著庸碌人的胃與心,如今臺灣有《做工的人》告訴你逆著來順著受的一群,他們仍盡力沒有辜負自己的人生。那些夾在兩代間的不甘與疲勞都風乾收好,是必須要懂事的年紀,《做工的人》的阿祈、阿昌、阿全嘻嘻哈哈的五味雜陳,多的是將那陳年的疲倦隨生活的節奏呼嘯而過。那頭腦一上枕,像將士臥榻的重量,生活只能消化這麼多,都是今日不敢退休的一代啊。臺灣太少拍攝這樣描寫生活磨損氣味的劇。
  • 最不該被冷落的「耐造王」!高速穩如牛,做工不輸GL8,卻少人懂
    高速穩如牛,做工不輸GL8,卻少人懂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汽車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最不該被冷落的「耐造王」!高速穩如牛,做工不輸GL8,卻少人懂!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做工的人》苦寒的世界,做相互取暖的人。
    看《做工的人》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雖然我一沒有在工地工作的經歷,也幾乎是第一次看近乎全臺語的電視劇,但是就是有一種極其真實的熟悉感。比如阿全,這個愛嚼檳榔,喜歡檳榔妹的人,就像我一個叫做小候的朋友,他算是沒有正當的職業,在演出公司做場布,收入不高,閒暇最大的愛好,就是喝著廉價的啤酒,自己做一鍋造價不高的小龍蝦。他曾經喜歡過一個酒店的迎賓,女孩子身材高挑,外型不錯,可即便是他待她出手大方,這個女生,最終還是睡在了有錢人的懷抱。
  • 《做工的人》要看到。
    《做工的人》改編自林立青的同名小說,講說的是幾個懷抱著發財夢的工人兄弟一起鬧出各種笑話,事與願違,滿懷熱血卻屢戰屢敗的故事。這部作品現在才出到第三集,HBO製作,可以在微博上找找資源,還是比較容易。本劇開場就是一位工人出了事故,領頭的阿祁等人熟練地操作下救下工人,送去醫院。
  • 美味之外,烏魚子裡的愛與哀愁
    『電影裡讓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很多,比如七十年前,日本老師寫給友子的那幾封情書的念白,配著中孝介空靈的嗓音,字裡行間全是難以言表的愛與哀愁。我記得其中一封裡有這樣一段:遇見了要往臺灣避冬的烏魚群我把對你的相思寄放在其中的一隻希望你的漁人父親可以捕獲友子,儘管他的氣味辛酸你也一定要嘗一口你會明白…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烏魚當然不是黑魚,它別名鯔魚,洄遊於臺灣和日本之間。所以,這段信裡說的烏魚,帶著即將回國的日本老師美麗的企盼和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