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來歷
據傳由「九曲十三章、車汪兩家」共二十六戶立村。因村中有溝,兩岸綠柳成蔭而得名柳溝。
村莊概括
位於即墨城北十七公裡,萬華山南3.8公裡處。東依西流河莊村,南靠韓家嶺村,西臨靈山仁義莊村,北接萬華埠村。
1962年由柳溝分為柳一、柳二、柳三、柳四、柳五、五個行政村。
截止2016年年底,
柳溝一村有129戶,403人,耕地面積六百二十畝。
柳溝二村有134戶,487人,耕地面積四百畝。
柳溝三村有156戶,560人,耕地面積三百六十畝。
柳溝四村有116戶,390人,耕地面積五百一十畝。
柳溝五村有134戶,467人。耕地面積五百八十九畝。
隸屬沿革
明清時期,屬零、靈山鄉王魯社
民國二年,屬北靈片、龍泉區
解放時期,屬即東縣、華山區
1958年,屬華山公社
1984年,屬牛齊埠鄉
1992年,屬華山鎮
2012年,屬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17年,屬藍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主要姓氏
張姓
明洪武年間,自青州府樂安縣乾淄河遷即墨城北柳溝定居。族人又分布至河流莊(藍谷高新區西流河莊村)大山前、八寶莊、周戈莊、劉家演泉、王圈、島裡等多個村莊。
命名定式
履曰光明 吉義方允
萬全宗之 成正士沛
德復中天 道良敦安
解姓
明朝中期,自即墨西北關遷此定居,族人分布前柘家莊、三泉莊、後蒲渠、南方戈莊、解家旺疃以及東北數地。
命名定式
承家保業 務(思)本維宜
式昭令德 厚植丕基
懋修寅念 尚慎自持
雲孫毓慶 福履申之
王姓
祖籍失考,清乾隆年間遷居柳溝。
命名定式
三五九德天 日喜思自立
心有正家道 可至百萬春
另有曲姓、左姓、辛姓、華姓、楊姓、鄒姓、高姓、陸姓、胡姓、單姓。等。
學堂
建國後設立初級小學,後因學童增多於1956年建立完全小學。
1969年6月,由柳溝五個村及韓家嶺、梁家疃共同投資,聯合建成聯中一所,名為—柳溝聯中。1990年停用。
2002年,在原柳溝聯中的基礎上改建小學一所名為—創新小學。
村莊古蹟
據《即墨縣鄉土志》記載,村有觀音寺一座。始建年代失考,當在清光緒以前。
荷花橋一座,在村東。
解氏祠堂,始建於清乾隆十七年。
現均以拆除。
著名人物
解瑤(1667-1775)清時期文人,詩人。字琢章,號柳溪,別號孤松居士。曾為著名文學家孔尚任西賓。著有《松齋文集》。清同治《即墨縣誌》有傳。
解思深,1942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項目首席科學家。
文化藝術
柳溝三村的解本玉就是柳溝麵塑的創始人,即墨周邊大大小小的廟會、山會上都可見到他的身影,一塊彩色的麵團,經過他的手,便可以變成各種動物、植物、人物惟妙惟肖。近年來,他又帶出了30多名「徒弟」,眼前看到什麼就能捏出什麼,極大地豐富了當地的文化生活。
旅遊觀光
華山牡丹園,位於柳溝五村西北,西靠202國道,始建於2006年。全園佔地5800餘平方米。種植牡丹10000餘株,達100多個品種。同時載有玉蘭、迎山紅、茶花、丁香等300餘株,每年4.20號前後,百花盛開,實為一個觀光採風的最佳之選。
烈士
柳溝一村
張方德,1951年7月於朝鮮犧牲。
柳溝三村
解保明,1950年於朝鮮犧牲。
柳溝四村
王九森,1949年於密城戰役犧牲。
集市
自 1991年開始,逢一排六,鄰村人多稱「轉盤集」。是因為早年村西202國道與204國道有一轉盤而得名。
家藏延陵碑真跡記
清解瑤
吳公子季札卒,孔子過吳,題其墓曰:「於虖有吳延陵季子之墓。」事載《聖跡圖》第七十二頁。《通典》注云:「晉陵申浦有季子墓,墓前有石碑古篆,自昔傳以為孔子之筆。其大徑尺,體勢齊偉。」按申浦在今常州府江陰縣西北七十裡,季子墓在申浦萬山中,邃巖靈窟,江泥阻塞,隔絕人境,非刳木乘撬,梯空歷險,不可得出人,考之唐開元中,元宗當命拓其書。國朝聖裔東塘先生以部郎有事江湖,永言孝思,欲得先聖手跡,假國家濬河之力,百計至其地。見墓前古篆,聖跡猶新,其石如玉,光可以鑑,遂拓數本以歸。蓋自唐開元而後,遙遙千載,躬詣季子之墓得至聖跡之手跡者,東塘先生一人而已。康熙乙酉,餘過曲阜,館於岸堂。先生以一本見贈,盥手披閱,古穆之氣溢於楮外,誠希世之至寶也。
顧延陵十字碑,申浦而外復有二處:一在揚州雲陽驛,一在鎮江朱方。朱方即丹陽。二處非墓所在,其字之體勢亦與申浦迥異,乃後人景慕聖跡,仿而為之者。申浦久與人境隔絕,十字真本不見於世。而雲陽、朱方墨拓紛紛,學者遂無從辨其真偽。嘗以東塘先生所贈示同邑黃太史仲宣,太史曰:「通都大邑,多有售者。」郭太守虞翔亦以為舊嘗見之。不知所售所見者,申浦乎?雲陽、朱方乎?雲陽、朱方,贗品不足論。謂是申浦真本,恐唐時之所拓撫,未必至今徧傳都市。而唐元宗以後、東塘先生以前,又誰刳木乘撬,梯空歷險,出入江天之奧府,拓其本以流布人間耶?
往者萊陽姜貞毅公至雲陽驛,見碑題詩,詩載《敬亭集》,蓋不復致疑。膠西友人高西園博雅好古,心慕聖跡。及宦江南,購求得之,然所得者朱方也。後見東塘先生所贈,乃爽然自失,為詩曰:「始信朱方片石外,別懸日月照乾坤。」乾隆壬戌秋,客淮安程風衣先生家,出此碑相示。先生驚曰:「吾見多矣,未覩此於穆氣象。」又與桐城方南塘言及是碑,南塘曰:「此江南物,往往見之。」及餘出自行笥則目瞪神呆,讚嘆不置,絕不復言前之所見矣。南塘,靈皋先生弟也。
始餘賚此碑歸自曲阜,道經琅琊鶴亭,師貞獻張先生見之,悚然起敬曰:「不圖此生,得見此至寶。」因留之。有求觀者,必焚香再拜而後啟之。越九年癸巳,先生歿,餘與執紼,襄事畢,世兄珊子完璧歸焉。先是,李澹庵先生心慕已久。澹庵,武定人,文襄公之弟。文襄徵耿開吳,汗馬勞瘁,功在朝廷。而運籌帷幄,澹庵之力居多,固斯世之英也。餘與締交有素,同會葬在鶴亭。澹庵欲得此碑,而餘未舉以相奉,非不知千金寶劍,不難輒解。吳季子之高風,當前堪師,然此中固有隱情,未可為外人道也。詳敘始末,什襲藏之,俾後世知千古而下,至聖手澤猶存申浦十字。見此碑如見至聖,非世俗所傳雲陽、朱方魚目混珠者也。
註:由於能力有限、以及各姓氏資料的不足,文中許多地方難盡人意。望柳溝村的父老鄉親諒解,同時也歡迎補充缺失的內容。
參考書目《即墨縣誌》、《即墨市村莊志》、《即墨市人物誌》、《即墨姓氏述略》、《即墨年鑑》2016年版、《即墨東南廂解氏世譜·柳溝支譜》等。
在文章編輯過程中,得到柳溝解氏宗親解思清先生、解本實先生、解本清先生的資料提供。以及老同學辛港先生的熱心幫助。在此一併感謝。
作者:解維程,字秋逸,一九九八年生於前柘家莊村,即墨文史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