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網際網路領域的傳奇人物陳小華剛剛在紐交所上市現場敲完鍾,回國後突然宣布,要放棄上市公司的高位,從零開始,奔赴更為寬廣的賽道——家庭服務行業。
這個行業規模高達萬億,主體由散兵遊勇構成,規模化程度低,品質服務供不應求,「中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已經崛起了,難道第三產業就一直這麼爛下去嗎?」
陳小華為家庭服務行業描繪了一幅廣闊的發展藍圖,「58到家將來要解決1000萬人就業,要達成百億美元市值」。
2014年7月,「58到家」正式成立,陳小華出任CEO,再次扣動了創業的扳機。
這是一個又苦又累的行業。陳小華反而認為,苦累才是壁壘,「我在網際網路行業打了十年仗,『爬過雪山,走過草地』,早就體會過創業的艱苦。投資人問我這麼重的事情你為什麼要做?我說,因為重我才做,抱有這種心態後我就無所畏了。」
6年過去,當年在地下室起家的58到家,如今已經長成參天大樹,可以傲然面對風風雨雨。
為了開拓更精準的用戶群體,建立更鮮明個性化的品牌形象,陳小華決定換一個更清晰更響亮的品牌名稱。「天鵝到家」這個名字承載了希望,「改名的前提是必須自己有能力成為強勢的一流品牌,也有底氣有信心在改名後再創輝煌。」
海平面之上,冰山一角,是品牌升級。海面之下,萬千溝壑,則是數智進化、業務變革、流程再造,陳小華要帶領天鵝到家「刷新」中國家庭服務行業。
籌劃已久的改名
改名不是心血來潮,而是陳小華籌謀兩三年的既定動作,他想得很清楚,「天鵝到家是家庭服務平臺,我們要讓用戶有個清晰的認知。」
按照原定計劃,品牌升級原本在今年春節後啟動,家庭生活服務行業的業務量通常會在節後環比上升二到三成,員工士氣正足,此時改名,也算是助威加油。
但陡然而至的疫情拖延了計劃,到了第二季度,58到家的家政業務開始快速反彈,陳小華這才一鼓作氣,敲定了改名的時間點。
優雅高貴的天鵝形象,似乎也和又苦又累的家庭服務行業很不匹配,這種衝突感,恰恰是陳小華最為看重的——天鵝到家,要重構中國家庭服務行業,引導行業登上標準化、規模化、連鎖化、數位化、智能化的新大陸。
改名之後,大規模、全方位的廣告轟炸也同步啟動。
這隻優雅的「天鵝」與新代言人鄧超一起,陸續現身於分秒必爭的央視黃金檔、分眾傳媒的電梯廣告牌,商業綜合體地庫燈箱以及社區門禁,身影稠密得無處不在,讓人難以忽略——讓新品牌高舉高打、人盡皆知的刷屏破圈,是陳小華的小目標。
很少有公司敢在品牌高速成長期改名,一個普遍的擔心是老用戶會不會因此而流失?
陳小華分析說,很多網際網路公司是連接平臺,提供流量分發或者供需匹配,本身並不提供服務,用戶和這樣的平臺的粘性較弱,很容易因為改名而遁走。
天鵝到家是個網際網路家庭服務平臺,提供的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的品質服務。打個比方,消費者購買蘋果手機,歸根結底是蘋果的產品好服務好,跟蘋果在哪個電商平臺首發,沒有本質關係。
因此,對於改名,陳小華不僅不擔心,反而要把改名當作品牌觸達大眾、提升轉化率的跳板。
對於用戶來說,不能帶來價值增量的改名,很難產生深度感知,借著改名的時機,拿出上億元紅包補貼用戶,是天鵝到家的「見面禮」,讓用戶對新品牌快速認知,產生好感,留存粘性,是陳小華的「一箭多雕」。
天鵝到家的這次改名,歸根結底,其實是在業務底盤紮實之後的一次全面升維,於外部,是一場高舉高打的品牌升級,於內部,其實吹響了業務變革的集結號。
這跟平臺模式的貝殼區分於自營模式的鏈家,以及淘寶商城走出淘寶母體改名天貓,異曲同工。
2008年,淘寶商城成立,但直到2012年改名天貓之前,其面目都相當模糊,用戶根本分不清,業務層面也是小打小鬧的試水性質,2009年啟動的淘寶商城首屆雙11,只有區區9000萬交易額,但到了2012年改名後的頭一年雙11,交易額就逼近200億元。
改名後的天鵝到家,也按下了業務變革與升級的啟動鍵,中國家庭服務行業全鏈路、全業態、全場景的數位化、標準化大潮開始湧動。
全鏈路的數位化引擎
疫情曾一度冰封了家政行業,身在其中的陳小華體會到了切膚的涼意,他讓財務準備好了三個月的活命錢,力保公司一定要撐到疫情之後。
但疫情也成為了家庭服務行業數位化的加速器,天鵝到家全在線閉環的戰略,在疫情期間落地生根。
「如果把疫情比喻為二戰,那麼這套全在線流程就是我們的飛機、火箭、飛彈,疫情期間,原來的武器用不了了,但所有人都開始知道我們有先進武器了」,陳小華打了個比方。
換成專業術語就是「流程再造,服務升級」——從供給端到用戶端進行全鏈路升級,推動家政服務從小作坊時代進化到在線化、標準化時代。
其實,天鵝到家的家政業務數位化,在疫情之前就已啟動。比如阿姨的認證、保險、簡歷等環節都已初步實現了線上化,但最為關鍵的環節,比如面試、籤約等環節,多數還仰賴於線下完成。
疫情一來,線下很多業務場景被迫暫停,家政服務的供需兩端,都被迫遷移到了線上,包括面試、籤約、培訓等環節。
在家政服務的整個鏈條中,其實數位化程度最低的,是學歷水平不太高的阿姨,但疫情期間,天鵝到家的阿姨普遍學會了在線接單。
風頭正勁的直播,也被引入進來。
傳統模式下,家政阿姨聚集在家政公司的線下門店,有單子了經紀人喊一嗓子,阿姨現場搶單。
現在,天鵝到家的阿姨可以打開手機,在線觀看經紀人直播,來了自己感興趣的訂單,點擊屏幕右上角就可以投遞簡歷搶單。
疫情期間,天鵝到家50%以上的訂單實現在線籤約,針對阿姨的技能培訓幾乎100%在線完成,阿姨的在線日活月月都在創新高。
「疫情期間,線上是從屬線下的」,陳小華總結,「現在是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就像當初我一直講的,不要把今天網際網路人去做的家庭服務平臺,跟原來家政公司劃等號,這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數字引擎發動後,流程再造的發令槍也同步打響。
比如,過去,分散在各地的售後團隊,由地面分部來管轄,未來售後可以收歸總部直管;以前家政業務的籤單流程,是先把客戶線索和阿姨給到經紀人,由經紀人來匹配供需,現在直接由系統在線匹配,經紀人的角色將更加凸顯服務屬性;覆蓋售前、售中、售後的全流程,都可以實現降本增效的再造和重構。
在整個服務鏈條中,人是不確定性的高彈性因素,而人工環節的精確化和細節化,最終指向終端服務的便捷化、標準化、品質化。
疫情之前,標準化程度最高的保潔,基本實現了平臺自動匹配,但僱主們對於專業化程度更高的三嫂(月嫂、育兒嫂、保姆),總要線下面試才會放心,這種路徑依賴說不上有多科學,但卻是行業習以為常的強大慣性,如果不是疫情因素,短期內難以扭轉。
疫情期間,天鵝到家快速發布了在線面試產品,僱主在不能出門的別無選擇之下,也逐漸接受了在線面試,當天發布需求,隨即收到阿姨簡歷,隨時啟動在線面試,高便捷性的優勢讓僱主們一旦嘗試,就欲罷不能。
這些習慣在疫後也沉澱了下來,被陳小華定義為「不可逆」的趨勢,如今,天鵝到家杭州市場的月嫂服務,已經實現90%的在線籤約。
啟動供給側改革
疫情冰封了整個家政行業後,陳小華擔心的不僅有天鵝到家的安危,還有全國3000萬家政服務者及其家庭的生計。
家政服務業,已經成為中國保民生、保就業的重要支點,2019年國務院出臺的《家政36條》明確指出,要推動家政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而去年發布的《家政服務行業報告》則顯示,預計2022年,中國家政行業從業人員將超過4000萬人,但依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供需缺口高達3000萬人;不僅如此,家政行業從業人員良莠不齊,也難以滿足僱主不斷升級的服務需求。
量質雙弱之下,作為行業領軍者的天鵝到家,必須擔當起重任。
2018年6月,總理在長沙視察時,特意會見了陳小華,雙方交流的半小時裡,核心命題就是如何升級家政行業解決就業問題。
時隔兩年,陳小華拿出了解決方案——供給側改革,覆蓋培訓、考試、賦能、分級、獎懲、運營等多個環節。
首先是培訓,「我們肯定會成為中國第一大藍領培訓公司」,陳小華篤定。
未來,沒有經驗的家政服務人員來到天鵝到家,必須先接受系統的培訓。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培訓既可以線下完成,也可以線上完成。
疫情期間,天鵝到家的在線課程得到了許多阿姨們的認可,僅在3月就有26000人次完成在線培訓。後疫情時期,每天有10萬阿姨登錄「阿姨一點通App」,在這個集學習培訓與在線直聘於一體的平臺上,阿姨們不僅能學習職業技能,還能與同行們互動交流,分享學習和工作心得。
未來,培訓也不一定完全是自營模式,天鵝到家負責提供教材、制定課程,外部培訓機構也可以參與其中。
上崗前,所有家庭服務人員都要先經過專業考試,納入專業技能、服務態度、客戶評價等多維度變量,實現量化定級和階梯定價,提供好服務的阿姨可以提升等級,每個等級的月薪差可達數千元,最終構建優勝劣汰、獎懲分明的良性機制。
目前,行業內尚無通用權威的家庭服務從業人員水平考試認證,陳小華決定牽頭來做,在他看來,培訓、考試、定級都是對供給端的賦能,也是壯大家政行業、填平供需缺口的必走之路。
無論何時,好阿姨總是稀缺的,「得好阿姨者得天下,把握供給側才能充分滿足需求側」,陳小華說。
如何讓阿姨心甘情願留存,不再跳來跳去呢?提供安全感是解決之道,比如給阿姨上保險等保障。
僱主也希望留住靠譜阿姨,由此,在阿姨的留存上,和作為平臺的天鵝到家達成了一致。
歸根結底,改名只是這場進化的表象,從上到下的全面升級,才是陳小華認定的2020年主題詞。
這場升級始於內部,其正向外部性卻輻射到整個家庭服務行業——通過全鏈路數位化、全流程再造、供給側改革,天鵝到家提升了供應端勞動者的價值和能力,也優化了終端消費者的服務體驗,這是一場中國家庭服務行業數位化、標準化的升級運動,也是對中國家庭服務業的全面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