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了解菲律賓文化
菲律賓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印度佛教在這裡駐足,中國道教在這裡閃光,更有西方天主教在這裡生根發芽根據中國史籍記載,早在10世紀以前,菲律賓民都洛島就出現一個麻逸國。成書於13世紀的《諸蕃志》有麻逸國奴隸殉葬的記載。據菲律賓史籍,最早的巴朗蓋聯盟是12世紀建立於班乃島上的「馬迪亞斯」。馬來人在14—15世紀從已伊斯蘭化的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遷入。他們促進了伊斯蘭教在菲律賓的傳播,在蘇祿島、棉蘭老島以及呂宋島創立一些伊斯蘭蘇丹國。這些伊斯蘭蘇丹國實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屬於早期封建制國家。有關菲律賓群島歷史的文字記載,最早的當屬中國史籍。在《宋史》、《文獻通告》、《宋會要輯稿》、《嶺外代答》、《諸蕃志》和《元史》、《島夷志略》等一批宋、元史籍中,就曾提到麻逸(又稱摩逸、麻葉)、三嶼(又稱三島)、白蒲延、麻裡嚕、蒲端和蘇祿等「國」。
據中外有關學者考證,他們的具體地理位置,除了蒲端和蘇祿是在南部的棉蘭老島和蘇祿群島外,其餘都在菲律賓群島的北部。如麻逸位於今民都洛島,三嶼(三島)為馬尼拉灣北岸的加麻延及其灣口以南的巴拉延和巴亞蘭吉三港的總稱,白蒲延即菲律賓群島北部的巴布延群島;麻裡嚕即呂宋林牙因灣西北口的巴林瑙港。到中國明代中葉以前,原先宋、元史籍中所載的古國,除了南部的蘇祿外,其餘在中國明代的史籍如《明史》、《明實錄》、《明會典》、《殊域周諮錄》和《東西洋考》中均已消失,但卻又有合貓裡(貓裡務)、馮嘉施蘭、呂宋和古麻剌朗(或麻剌)、網巾礁老、沙瑤、吶嗶見於記載。據學者考證,合貓裡、馮嘉施蘭和呂宋,均在現今菲律賓群島的呂宋島;古麻剌朗、網巾礁老、沙瑤和吶嗶等則分布在南部的棉蘭老島上。最晚從10世紀起,菲律賓群島上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國」或「邦聯」等政治中心。但是,這些「國」、「邦聯」或其他政治中心到底有多大規模?其具體情況到底如何?這些記載中都幾乎沒有提及。
中國史籍一般只是籠統地稱為「小國」。另一些早期到達菲律賓群島的西班牙人的記載中還提到,這種巴朗蓋的規模一般只是30—100家,人口不超過1000人,有一些稍大的巴朗蓋,如宿霧、馬克坦、馬尼拉、維甘等處,則各有2000多家居民。菲律賓政治學者科爾普斯認為:在菲律賓的歷史上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政治體制中國與菲律賓的友好往來源遠流長,兩國之間的文化接觸據說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開始,當時的新石器文化從中國南部直接傳到菲律賓沿海,菲律賓史前祖先使用的圓形或橢圓形石斧就是在這個時期引進的。而中菲兩國之間的頻繁交往和接觸則至少可以追溯至14世紀前。從那時起,便有中國商人坐船乘北風季節來到菲律賓,他們以絲綢、陶器、黃金、象牙與珍珠交換菲律賓的蜂蠟、燕窩、柚木、藤條等。兩國人民的往來不但給對方帶來了各自的產品,也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友誼。後來雙方商業往來逐漸頻繁,許多中國商人就留在菲律賓。
現今菲律賓的華人主要來自中國的福建、廣東兩省。華人中絕大部分是土生土長的華裔,分布在各個島嶼的商業中心,多數集中在馬尼拉市,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華菲混血後裔。他們多數是商人、手工業工人、小業主,也有大實業家。在大城市,華人經營的餐館極受歡迎,生意興隆。華人保留了本族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他們慶祝自己的傳統節日,出版華文報紙,辦華文學校,喜愛華語電影和戲劇。1898年,菲律賓淪為美國的殖民地。由於美國對教育的重視,華僑學校也應運而生。華文教育以1899年創辦「小呂宋華僑中西學校」為發端,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創辦、發展、復辦、繁榮、鼎盛、衰弱(菲化)、振興七個發展階段。
20世紀50年代,華文教育機構達88所。可後來學校數量與規模不斷減少,進入低潮。近30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的崛起,海外華人隨國力進步,他們以能說漢語為榮,以為華人而自豪,華文教育在菲律賓也得到快速發展。在菲律賓9000多萬人口中,華族約300萬人,為了傳承華族文化,全菲由各類僑社興辦的華校有170多所,僅首都大馬尼拉就有70多間,其中位於巴石河北岸的華人區裡,集中了華校15所之多。中國人移居海外,把故鄉的神明也帶到異國,是一個饒有興味的文化傳播現象。菲律賓華人的祖籍85%是閩南,因而菲島的華人傳統文化帶有濃厚的閩南鄉土色彩,閩南地方神漂洋過海南渡菲島,也在情理之中。
菲律賓首都大馬尼拉地區分布著數十處的閩南地方神廟,它們多數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才興建的。華人移居菲島已有數百年歷史,為什麼直到近二三十年才出現地方神廟?那是因為直到20世紀60年代菲律賓華人社會才由移民社會轉變為定居社會。在此之前,華人的取向仍是隔海的故鄉和祖國,鄉土神的祭掃一直在故裡舉行。閩南地方神南下菲島,為適應菲華社會的新環境,在保持其本質特徵的同時,還作出種種調適。如各神廟往往以某個地方神為主神,又連帶地供奉著佛、道乃至天主、基督等各種宗教的神明。在菲國頗有名氣的馬尼拉大千寺,其正殿弧形三階梯式的神壇上,供奉著三排總計為65尊的神像,幾乎網羅了世界各主要宗教的神明。而本寺主神廣澤尊王則處於第二排正中位置,為眾神所拱衛。在異國的宗教氛圍中,該廟表現了極大的適應性。又如各神廟的佔卜等活動,不似故鄉多與福、祿、壽有關,而是多與經商、做生意有關。不少生意人來本廟抽籤,問某一筆生意該不該做,抽到好籤就做,抽不到好籤就不做。閩南地方神廟在菲島建立後,還把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從宗教領域擴展到飲食、音樂、戲劇、醫藥、建築等領域。
馬尼拉青陽石鼓廟在慶祝該廟主神順正府大王公誕辰之日大宴賓客,人們在這裡可以享受到純粹的閩南家鄉菜餚。席間還有南音的演唱和演奏,縷縷鄉音繞梁,氣氛濃烈。石獅城隍公聖誕之期,在該廟所在街口搭棚演戲數日,所演皆閩南郊劇。閩南村落歷來有以寺廟為中心演出戲劇的傳統,無怪乎有人在華文報上著文:此情此景,使「海外久滯不歸之客,恍如身在故鄉之中」。供奉醫藥之神吳真人的馬尼拉保安富,對前往求醫求藥的人一律免費診視施藥。馬尼拉閩南地方神廟的建築風格各異,有純粹中國廟宇式的,也有中西合璧式的。有的廟宇看似新穎,卻仍蘊含著傳統的構思。如大千寺的正殿是一幢高約三層的圓形建築,屋頂呈草帽狀,正中突起的圓錐柱是中空的,裡頭裝有玻璃天窗。它使人想起北京天壇的祈年殿,隱約透露出中國人「天圓地方」的觀念。還有不少神廟乃是建於現代化大樓的頂層,登臨其間,不禁使人有升入九重天俯瞰人間的奇妙感覺。閩南地方神廟靠宗親和同鄉在菲島得以建立和維持,作為聯繫菲島與故鄉的精神紐帶而存在,成為華人的保護神和華人團結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