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喜歡這首歌曲,因其歌詞寫得太美。了解一下,發現它居然早到1987年問世,實在是有點吃驚。我一直到97年的時候偶看了一部港劇才第一次接觸這首歌,背景音樂多次重複使用了這首歌的旋律做為背景音樂。
說起陳年往事:
1986年,黃耀明和劉以達兩個年輕人組成達明一派組合,並推出達明一派的首張專輯。
1987 黃耀明獲得香港樂壇「最有前途新人獎」。並於同年4月份推出大碟《石頭記》,曾經連續3星期成為華語中文唱片銷量冠軍。此碟也成為達明最經典的作品:專輯的第一首《離》和專輯結尾的的《棄》把全碟貫穿為一張概念唱片。
專輯曲目:
01. 離
02. 馬路天使
03. 美好「新世界」
04. 無風的秋季
05. 石頭記
06. 傷逝
07. 崩裂
08. 後窗
09. 一個人在途上
10. 棄
在【維基】上,《石頭記》是這樣被記載的:
《石頭記》 是達明一派樂隊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是為了配合進念同名舞臺劇而出的,其中〈石頭記〉一曲亦是舞臺劇的主題曲。
專輯中的〈馬路天使〉、〈石頭記〉、〈傷逝〉與〈後窗〉都相當受歡迎,而〈石頭記〉更在第十一屆「十大中文金曲」上獲得最受歡迎演出中文歌曲獎。
根據上述內容可以知道,原來這首歌是香港「進念.二十面體」這個先鋒劇團當時的舞臺劇《石頭記》的插曲,並且黃耀明在這個劇中也有出演。其實,達明一派是一個很綜合的文化現象,一般認為,劉負責音樂和編曲,黃耀是歌手,他們站在前臺,背後還有一大幫詞人負責作詞,包括陳少琪、潘源良、周耀輝、何秀萍、林夕等。而這些人基本都是在進念這個劇團裡混的,彼此之間的理念和審美傾向應該都很接近。而達明被人欣賞,往往是因為其作品歌詞的水準相當的高。其中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歌詞不少是對中國古典文學的重構讀。這也體現了達明特有的文化精英氣質(和BEYOND的草根性對比就非常明顯了)。
比如這首《石頭記》。
我原來想看看當年進念排的劇是什麼情況,好來分析這首歌。
到進念的官網一看:
高山劇場
14-15/2/1987
主辦:市政局
製作:進念‧二十面體
沒有沿用「紅樓夢」的故事結構,而是嘗試借三塊石頭在三個不同時代的經歷,來觀照今日香港的心情和處境。第一塊石頭是被拒諸門外,單丁了的剩餘物資,因而有所不甘,滿腔怨憤。第二塊石頭最富實用價值,但必須服從專家的階段性評估與指示,石頭無權異議。第三塊被譽為最有靈氣的石頭,因為它最有「文化」;卻將錯地被收藏在「劇」裡,讓從學的研討,從政的借刀,從事創作的繼續創作,其實在三塊石頭的心上,都鬱郁壓住另一塊大石。「石頭記」便是把這些石頭搬來搬去,看看從它們或異或同的經歷中,能否整理出「另一類型」的「風月寶鑑」。
從文字看,這個劇的結構和《紅樓夢》相去甚遠,我也沒看過,不好說。
但回到這首歌,應該講,這首歌非常濃縮地表現了《紅樓夢》的精華。
從書名來講,「紅樓夢」講的是整個故事,人生如同夢幻空花,浮塵影事;而「石頭記」講的是歷練的主體,一塊石頭產生靈性,到紅塵歷練一番,而後了悟。
等到恍然開悟後,才能瀟灑得從鴻蒙來回鴻蒙去。
寶玉走的時候,唱到: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遊兮,鴻蒙大空。
誰與我遊兮,吾誰與從?
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這是典型的佛教思想內核。
這首歌的歌詞也是抓住這個要點,從寶玉出家的場景入手,描寫賈寶玉在大雪中回看前塵如夢,而對人生悲歡離合的一番感悟。
歌詞非常精彩。
我最喜歡這兩句:
一心把生關死劫與酒同飲
怎知那笑晏藏淚印
——透露著達觀與豪邁。
賈寶玉出家在《紅樓夢》這部劇中是必然要有的的收尾,雖然整本書多次暗示了色即是空的佛家思想。
在書後面,賈政有說道:
他畢竟略有所悟了:「我心裡便有些詫異,只道寶玉果真的有造化,高僧仙道來護佑他的。豈知寶玉是下凡歷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教我才明白。」
可以看出,寶玉在賈府的一番生活,只是一場輪迴而已,如同幻夢,做不得真。
《楞嚴經》有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浄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歌詞
看遍了冷冷清風吹飄雪 漸厚
鞋踏破路溼透
再看遍遠遠青山吹飛絮 弱柳
曾獨醉 病消瘦
聽遍那渺渺世間輕飄送 樂韻
人獨舞 亂衣鬢
一心把思緒拋卻似幻如真
深院內舊夢復浮沉
一心把生關死結與酒同飲
焉知那笑黶藏淚印
絲絲點點計算
偏偏相差太遠
兜兜轉轉
化作段段塵緣
紛紛擾擾作嫁
春宵戀戀變掛
真真假假
悉悲歡恩怨原是詐
絲絲點點計算
偏偏相差太遠
兜兜轉轉
化作段段塵緣
紛紛擾擾作嫁
春宵戀戀變掛
真真假假
悉悲歡恩怨原是詐
聽遍那渺渺世間輕飄送 樂韻
人獨舞亂衣鬢
一心把思緒拋卻似幻如真
深院內舊夢復浮沉
一心把生關死結與酒同飲
焉知那笑黶藏淚印
絲絲點點計算
偏偏相差太遠
兜兜轉轉
化作段段塵緣
紛紛擾擾作嫁
春宵戀戀變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