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蔚藍》獲得了第12界FIRST青年電影展評委會長片類大獎,是一部清新奇幻電影,清新的電影名字和海報讓還是太年輕的我以為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小可愛,沒想到裡面除了生吃金魚之外還有更大尺度的鏡頭,講述的是自我掙扎和自我救贖。
暑假前,15歲的米婭和她的父母搬到了齊富的郊區,也轉到了新學校。但是她十分不適應,本來就處於青春叛逆期,父母感情不和、對她漠不關心讓她更加敏感。
她渴望得到同齡人的認可,但是新學校裡收到大家喜愛和推崇的居然是那些抽菸、喝酒、燙頭、逃課的「壞孩子」,為了融入這個圈子,米婭也開始學會了這些行為。一起到超市偷東西、一起哈啤酒、還吃了少兒不宜的藥品。放飛自我和有朋友的感覺暫時緩解了她的躁動,回到家後面對冷漠的父母也不那麼難受了。
但是隨之而來的,她的身體卻發生了奇怪的變化。看著魚缸裡的金魚內心越來越渴望,一把撈起來淡定地吃下去;下體不停地流血,皮膚暗淡無光還長出了斑;洗澡的時候發現小腿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變得烏青,腳趾甚至粘連在了一起。
她不敢告訴父母,還因為金魚的事情被媽媽狠狠打了一記耳光。絕望的她想到去醫院求助醫生,但是固執的女醫生認為這不過就是生理的畸形而已,沒必要大驚小怪。求助無門的米婭只好自己解決這些問題:用繃帶纏住腿部的皮膚,用剪刀把粘連在一起的腳趾頭剪開。鮮血直流的米婭獨自忍受這份痛苦。
察覺到女兒的性情發生變化的父母,認為她得了心理上的疾病。面對破罐破摔的女兒,他們沒有想過花時間去陪伴、理解,而是粗暴地讓她去看醫生。一天,父母出差了,留下米婭一個人在家,她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嚴重,腿部的皮膚一層一層地剝落,對生魚的渴望也更加強烈,把學校實驗室裡的魚和家裡的金魚全部都吃光了。
有一次在解救溺水的閨蜜時,米婭受了傷,雙腿皮膚開始發黑。已經輕車熟路的米婭用剪刀把粘連的皮膚一層一層地剝落,流血的雙腿被男伴嫌棄,被罵是「怪胎」。米婭的忍受力達到了極限,她拿起刀想要割腕,但是傷口很快就癒合,她擁有了不死之身……
第二天醒過來,米婭發現自己長出了魚尾巴。心灰意冷的她慢慢爬到浴室,躺進浴缸裡,打開水打算淹死自己。涼水慢慢淹沒她的腦袋,她就在這片水裡靜靜地徜徉。在水裡她感受到了久違的自由、近親感,似乎知道了自己的去處。
無法行走的米婭給閨蜜打了個電話,讓她用卡車將自己帶到海邊。在車上,米婭和媽媽打了最後一通電話告別,和一起鬧過的閨蜜擁抱分別,然後縱身跳進海裡。她獲得了自由,但是失去了父母和朋友。
如果沒有加上奇幻的「變人魚」效果,整部影片其實就是平鋪直述地說了一個叛逆少女的故事而已。但是這個新銳的導演在處女作裡加入了許多暗喻的鏡頭,使奇幻也能找到現實的原型。比如說剛開始身體發生變化的時候可以說明米婭已經陷入了自我迷失中;吃生魚的情況發生在她和家人產生矛盾的時候,渴望得到發洩;而每與外界產生一次誤解,米婭的身體就會產生更大的變化,敏感的青春期不斷發生動蕩;最後被家人放棄的時候,米婭徹底放棄了自己,也接受了自己的異樣。
和很多爛俗的青春偶像劇一樣,這部影片就是想通過新奇的方式告訴父母:多關注孩子的變化。儘管咱們身邊很少會有這種極端的叛逆發生,但是每個青春期的孩子其實都掙扎在自我認知的缺失裡。他們企圖找尋自己想要的人生方向,卻又處處碰壁。身體、心理的變化讓孩子們渴望傾訴,如果這時候得不到回應的話,很容易就找極端的方式去發洩鬱悶。能找到方式的孩子是幸運的,找不到發洩方式的會不斷否定自己,慢慢抑鬱……
青春期很短暫,但是也至關重要,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表達自我的方式,接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