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位瑞士少女,
月經初潮過後的她,身體開始出現驚人的改變。
側身長出魚鰓,腿部長出鱗片,對生魚垂涎欲滴,還偷偷剪開粘連在一起的腳趾……
你沒看錯!!!
最後,少女的雙腿蛻變成巨大的魚尾,化身為美人魚,回歸那個她心之所向的大海。
就是這部2017年來自瑞士的電影——
《我心蔚藍》
先別著急划走!
手下留情!
看完略微小清新氣息的片名和電影海報,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你確定?這麼獵奇的電影,竟然叫這名?
這並非是什麼,關於歐洲少女泡在蜜罐裡,無病呻吟的爛俗青春故事。
獵奇、科幻、重口味,也並非是電影的噱頭。
目睹少女蛻變成美人魚的過程中,或許屏幕前的每一個你都會醒悟:
「原來,我可能也經歷過。」
這位少女,叫做米婭。
從小米婭就對大海,有著莫名的嚮往,常常一個人駐足發呆。
長大後的米婭,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便跟隨父母搬到了新的住所,轉學來到了新的班級。
這裡周遭的一切,對米婭來說陌生至極。
原本乖巧文靜的米婭,卻在新的環境裡顯得格格不入。
父母又整日忙於工作,根本沒時間陪她,這讓米婭覺得格外的孤獨與無助。
為了能快速融入新的環境,米婭開始跟著學校裡叛逆的女孩們抽菸喝酒。
她的脾氣,也越來越暴躁。
這天母親向米婭詢問在學校的近況,聊著聊著兩個人就拌嘴了,米婭氣不打一處來直接把母親推倒在地。
從這時候,米婭才開始察覺到自己心理上的變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然,米婭的變化不止於此。
她突然很喜歡喝鹽水,對生魚有著強烈的啃食慾。
有天米婭趁父母不在家的時候,抓起家裡魚缸裡的兩條金魚狼吞虎咽。
回過神來的她,無法接受剛才做出的異樣行為,慌忙便跑到廁所催吐。
母親發現了異樣,米婭卻解釋金魚被衝進下水道了。
沒想到,母親上前反手就是一記耳光。
正是母親的這巴掌,擊碎了米婭的自尊心。
她愈加地放縱自己,學會抽菸喝酒,因此還結識了好閨蜜,仿佛自己的人生又有了新的意義。
可米婭的變化,仍愈演愈烈。
她突然發現,自己的腿上莫名出現淤青,自己的兩隻腳指粘連在一起,連接處有一層類似薄膜的組織。
米婭真是嚇壞了,只好偷偷跑來醫院檢查。
醫生也從沒見過這樣的怪病,便讓米婭留下來做進一步的檢查。
但米婭害怕父母知道自己的情況,二話不說逃出醫院,失聲大哭。
只想做個普普通通的人,為什麼這麼難?
這天米婭來到商店,購置了一些必需品。
回到家,先是用化妝品遮住腿上莫名其妙出現的淤青。
接著忍著疼痛,拿起剪刀剪開粘連在一起的腳趾,並用創可貼和紗布包紮好傷口,套上厚厚的長襪。
下一秒,若無其事的繼續去上學。
然後繼續花天酒地,整天喝個爛醉,甚至約p偷東西。
身體日漸直下,父母竟絲毫察覺不到米婭的異樣。
她腿上的淤青逐步增多,甚至演變成開始蛻皮。
吃生肉的欲望也愈來愈強烈,趁著老師同學不在吃掉實驗課上解剖的魚,家裡魚缸的金魚,也被她吃的一乾二淨。
身體的變化與內心的牴觸,一次次猛烈碰撞,一次次擊垮米婭的內心防線。
這天她去參加湖邊的一場排隊,閨蜜意外落水,米婭二話不說跳水救人。
她發現自己,竟然能在水下自在的呼吸。
原來,她的側身已長出了魚鰓。
閨蜜無意間發現了米婭的異樣,要帶米婭去醫院,但米婭三兩句話就把閨蜜攆走了。
此時的米婭徹底崩潰,她也徹底放縱自己,濃妝豔抹出現在夜店,與其他男人貼身熱舞。
不巧被閨蜜撞見了,她深知米婭必須去醫院。
在眾人異樣的眼光下,米婭一個人哭喊著跑回了家。
心灰意冷的米婭,決定割腕自殺,做個了斷。
第二天醒來後,米婭發現自己的傷口不但癒合了,連雙腿都粘連在一起,變成藍青色的魚尾。
她掙扎著挪動自己的身體,怎麼也站立不起來。
費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爬到浴缸裡,準備淹死自己。
結果,她反倒在水裡睡了一覺。
米婭在水裡翻來覆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愜意,或許大海才是她最終的歸宿。
於是她打電話叫來閨蜜,希望她幫助自己放回大海。
掠過一路的風景,可惜的是這已不再屬於她了。
最後她爬向了大海,化作美人魚,與曾經的自我和解。
故事到此就結束了。
劇情雖然略帶獵奇色彩,結局落入俗套,但其實包含著一些人生暗喻。
該片以奇幻片為載體,通過現實唯美的包裝,最終聚焦於少年少女在青春期的掙扎與自我矛盾。
人在青春期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階段性的變化,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的。
電影用各種「重口味」的方式,去放大這種細微的變化。
可悲的是,許多家長並沒有去深入了解孩子,也沒有對孩子做出糾正與引導。
從電影裡可以看出,米婭與父母之間的隔閡逐步變大。
他們忙於工作,對米婭青春期的變化熟視無睹。
也許他們有所察覺,可礙於面子難以啟齒,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溝通,甚至用偏激的方式反其道而行之。
當然,米婭的問題同樣致命。
她認為自己發生的變化,是一件羞恥的事情,遮遮掩掩不願接受現實,更不敢與父母袒露心聲。
以上的種種,都間接導致了米婭最終偏離正軌。
我相信米婭決定割腕自殺的那一刻,她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了。
回歸大海,可以視為是一種解脫,一種對自由的嚮往。
當然,米婭也有可能沒死。
這也是電影所要傳達的另一種暗喻。
伍爾夫說過:「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為別人,只需做自己。」
米婭為了融入圈子,不惜抹去自己的個性,掩飾自己身上的秘密。
做自己,真的很難嗎?
或許最後米婭突然醒悟,選擇與自我和解,回歸本真。
卸下偽裝之後,真的會過的更愜意吧。
用我很喜歡的一句話,作為這部電影的結尾:
「你所嘲笑的,恰是我珍惜的,你所嗤之以鼻的,恰是我心生嚮往的,你所棄之若履的,恰是我渴望而不得的,你覺得天真幼稚的,恰是我許以為信念的。」
無論從前懵懂的你,做過怎樣的自我掙扎,也不用感到害怕。
如今你是成年人,失去縱然悲傷。
可學會擁抱當下,做真實的自己,那你的人生路會走的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