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慶檔上演了許多好片,其中陳可辛導演的《奪冠》受到一致好評,賺足了人們的眼淚,激起了觀眾的愛情之情。電影由鞏俐、吳剛領銜主演,郎平親生女兒白浪飾演青年郎平,可謂亮點滿滿。
10月4日晚上,《奪冠》的媒體帳號發布鞏俐三頁紙臺詞一條過的花絮:是在中巴大戰前夜一條約莫4分鐘的情感戲。由鞏俐扮演的郎平頂住莫大的壓力女排的姑娘們:「過去的包袱,由我們這代人來背,你們應該打出你們自己的排球。」整部影片最燃最重要的臺詞都在這場戲裡,應該說是最難的一場戲之一了,而鞏俐不虧是「鞏皇」,拍一條就過了。
《奪冠》的導演陳可辛在談起自己拍攝電影的經歷時,坦言道一條就過是「很少有的經歷」。對於鞏俐的精湛演技,他不禁感嘆:「那一刻我心裡在想這個世界有兩種導演,拍過鞏俐的和沒拍過鞏俐的,我幸運地屬於前者。」由此可見,鞏俐的業務能力有多過硬。
早在影片上映前,由於鞏俐經常出現在比賽現場觀摩,其要飾演郎平的消息就不脛而走。她曾說過一句話:「要想演好一個角色,要做的不僅是模仿她,而是要努力成為她。」她開始學習郎平的走路姿勢、神態、嘴角微微上翹的表情、拿筆的姿勢......就連最後郎平女兒白浪在現場看到鞏俐也下意識發問:「我媽怎麼來了?」,網友看完影片後紛紛感嘆道:「不虧是鞏俐!」
但鮮為人知的是,當陳可辛導演向鞏俐拋出橄欖枝時她卻多次拒絕。因為她知道在國人心裡「郎平」二字不僅僅意味著一個人名,而是一種無畏精神的象徵。哪怕是鞏皇,也懷有敬畏之心。但她最後還是接下了這個艱難的任務,從那一刻她的狀態就完全變了。她成了女排訓練基地的常客,而她對待演戲的態度也與女排精神不謀而合。
電影圈子流傳著一個關於鞏俐的傳說:鞏皇每演一個角色就會get一項新技能。1987年鞏俐出演了第一部電影《紅高粱》,硬生生和劇組一起種了一片高粱地。出演《秋菊打官司》的時候,為了角色需要,學會了一口以假亂真的地道陝西腔調。拍《藝伎回憶錄》的時候,她每天都堅持學習雙手拋扇接扇的技巧,以至於到後來隨手一扔就能從容且優美的接到,風情萬種。
有人說她長得不夠洋氣,可鞏俐自帶的氣場是其他人無法學來的,而這學一行像一行的本事也是老天爺賞飯吃,她曾說過她的追求便是「演誰就要成為誰。」
出道至今,鞏俐不像其他演員在有了一定的資產積累後便跨行做生意、接綜藝提高曝光率,而是坦言只想做一個好演員。雖不算高產但其出演的角色個個堪稱經典,成為了「後浪們」學習的典範。工作之餘,鞏俐的生活也十分低調,在她的觀念裡工作就該和生活劃分開界限,畢竟生活中可以隨性自我,但工作就一定要一絲不苟。這份信念感或許就是鞏俐成功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