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還沒結束呢?
是的,今天剛結束。
但是在觀眾的心裡,它早就已經結束了。
堅持從第一期一直看到最後一期,期期都不落下的觀眾實在有限。浪姐絕對是一部高開低走的綜藝。剛開播的時候微博全是熱搜,後期播的一點音量都沒有。
今天,姐姐的最終成團名單出來了:
寧靜、萬茜、孟佳、李斯丹妮、張雨綺、鬱可唯、黃齡。
這個名單不知道跟你們心中的名單有沒有出入。反正我翻了一個白眼,懂得自然懂。有些姐姐大概就是想走一個過場,並不是想真正出道。
當然,我一直就覺得這個女團的成團規則太奇怪,選的標準也奇怪。
不光是我沒看懂,姐姐們也沒懂。
反正規則不重要,結果就是這7人成團。而且芒果臺騷操作,粉絲打投了一個星期,然後出道前一天芒果把票數隱藏了。果然所有的選秀都是這樣,切勿真情實感。
很多人說《乘風破浪的姐姐》像一個「詐騙」節目。
它一開始呼聲很高。節目立志要打造一個有「女性力量」的節目。而且很多標籤都是用的「30+女性」的概念。
連營銷都是「我好想沒那麼害怕變老了。」
第一期節目,所有的姐姐們都是全開麥的唱歌,沒有任何的彩排,也沒有重來。
開播的時候,觀眾們都很欣賞節目裡姐姐們的性格。直來直去,硬懟節目組。
舞臺表演的時候,導演說:「準備好,我們可以開始了嗎?」
黃聖依:「等一下,我的耳麥聲音調小點,我們再往前一點。」
沒有任何「演」的成分,觀眾看到的都是真實的一面。
那個時候的觀眾剛經歷完《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對女團選秀的模式很疲憊。
《浪姐》剛好給了觀眾很大的熱情和新鮮感,再加上這30位姐姐都是娛樂圈「前輩」,又有張雨綺、寧靜、伊能靜、黃聖依這種靈魂話題人物,每個姐姐都很有個性,國民性又很高的,節目一上來就是爆款。
還記得節目剛開播的時候,網友罵杜華罵的有多狠嗎?當時節目組求生欲很強,僅說代表杜華女生個人女團標準。
杜華說丁當唱的太好了,會顯得別人唱的太差了。
金莎各方面都很符合女團的標準。本來以為她肯定是杜華的菜。
結果杜華還是給了低分,說你雖然唱跳都不錯,但每一項都不突出。
最後黃聖依一個鋼琴彈唱,成團潛力拿了最高分,和藍盈瑩並列第一。當時,嘉賓還在質疑評委,成團看啥呢?看外表嗎?
還記得杜華的女團標準嗎?就是普通選秀女團最廉價的標準,外形養眼,身材高挑。
女團,要整齊劃一,青春靚麗。
如今你看下我們的出道選手的名單。
你會發現,冥冥之中,市場和節目組都在按照杜華的意願來選擇這個女團。
有點好笑,當初我們把杜華罵上熱搜,可如今這樣看,是杜華成功了呢。
寧靜參加這個節目,真的太辛苦了。觀眾一路見證著她瘦下來,也許是節目太累,也許是心累,但是最終她瘦成了女團的標準。然後整齊劃一。
7人女團的外形、身高還是十分主流,風格逐漸同質化。姐姐們為什麼要被定義?為什麼要向主流靠近?那還是姐姐嗎?
而且我們第一次看到的都是真唱,結果今天的熱搜是「乘風破浪 假唱」,真是打臉現場。
最重要的除了外形和唱跳上的,還有節目的內核和呈現一步步偏離了路線。
觀眾們期待看到的是和《青春有你2》和《創造營2020》不一樣的女團選秀。如果真的要看每個姐姐跳高難度的舞蹈。那些年輕的選秀愛豆她們要優秀很多。
我們就是想要看到30+的女性如何不一樣。
我特別喜歡寧靜的第一次公演的《蘭花草》。整個舞臺沒有太多的舞蹈設計,袁詠琳+阿朵+寧靜,三個人的和音配合默契,唱的時候,你會感受到歌曲傳達的力量,那就是契合歌曲《蘭花草》的力量。
後來一次次的公演,所有人都去選擇舞蹈多的歌曲,想選擇炸的歌曲,想討好現場的觀眾。到最後,節目組每一次公演的選歌都加強舞蹈難度。
想到趙兆那一席話,非常讓人印象深刻。「我們做什麼都是觀眾想要什麼,那我們女團的定義和乘風破浪的意義又在哪兒呢?那還不如做回小女團算了。」
其實姐姐們有幾回歌劇類舞臺公演的呈現也很好看。明明女團的舞臺就可以多開發一些模式,適合姐姐們的模式。不必往主流做趨同。
但事實上,如杜華所願,她不看好的選手,都已經被淘汰了,最終也沒有成團。
節目內核早就不再是什麼「三十而勵,三十而立,三十而驪。」
甚至,昨天被罵的很慘的是,一個女性成團綜藝,最終選了陳赫作為幫唱的嘉賓,見證成團。
浪姐們沒有一個solo舞臺,全是大拼盤,但是蔡徐坤還有solo舞臺,不是很可笑嗎?
還有男團蹭姐姐的熱度.....請的嘉賓水平也不是很高,可能是為了襯託姐姐的吧。
《浪姐》的出現至少也算是為娛樂圈的中年女性開闢了一個新的「戰場」,可是預備出道的姐姐才14個,請了17個男嘉賓。這就是傳說中的「扶弟魔」?
真是可惜了辛苦一路訓練真情實感的姐姐們......
而且《乘風破浪的姐姐》明明算一個選秀綜藝,但是觀眾的參與感太差。
我們好像決定不了什麼。後期開了粉絲打投,但是這種跟真正的選秀打投又不一樣,投了錢好像也沒有任何的意義,最終還是節目組說的算。
我們就是看了個寂寞。
如今女團已經出道了。之後要面臨的就是怎麼去推這個女團。想到寧靜最後說的:「我不想成團......」似乎已經覺得這個團離解散不是很遠了。
傳統女團的發展無非就是:團體綜藝,各大晚會刷臉,商業代言,團歌,巡演,專輯......
芒果臺那麼注重商業化,肯定走的也是這一條傳統道路。
我甚至覺得寧靜和萬茜如果不在團裡,去演劇和電影,也許還能發揮更大的自我價值。
工具人而已,一場權利的遊戲。
最後不過是市場贏了,資本贏了,杜華贏了,我們想要的代表女性的浪姐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