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前夕的華語樂壇像過節一樣熱鬧。周杰倫新歌《說好不哭》「聽了就想哭」,林俊傑新歌《將故事寫成我們》「聽了想結婚」。王菲致敬經典翻唱《我和我的祖國》成為「獻給祖國的浪漫」。
天王天后級別的歌手,攜手回歸樂壇,粉絲和媒體的期待自然不用說。市場反響如何?從數據來看,周杰倫的銷量已突破2000萬,打破了騰訊平臺的歷史記錄。相比之下,林俊傑體現在銷量上的成績會稍弱。王菲的新作發布之後,迅即登陸各大話題榜單,也有不俗表現。
不過從評價來看,林俊傑延續了穩定口碑,豆瓣評分沒有大幅度下跌趨勢。倒是周杰倫,情懷依舊還是創新不足,兩極化的評價差異明顯。
01
「販賣情懷」的周杰倫
朋友圈在幾天前來了一場大型集體懷舊,全網歌迷,以及被迫加班的自媒體人都在等周杰倫新歌上線。
這場刷屏中,粉絲是狂歡熱淚了,像是看到mv重現了和《不能說的秘密》一樣的戳臉動作,關於「最愛的不是下雨天」的青春記憶,像一陣輕柔的風溫暖人疲憊的心。
懷念青春,是上了年紀的人都有的「通病」。粉絲自己也承認,杰倫已經成了他們內心的「情懷」。但本身沒有「粉絲情結」的路人,評價就沒這麼感性,他們直白指出「周杰倫的歌沒什麼新意」。
當面對滿屏的「聽到哭泣」,結果自己聽了根本沒哭,這不就是粉絲在「尬吹」?「不僅一般般,甚至覺得無聊,什麼時候華語歌手也需要多聽幾次就好了這種愛豆話,青春濾鏡這麼好用嗎?」
難道,周杰倫也到了靠粉絲營銷的地步?
當然,結果是無論評價如何兩極化,也不會撼動周杰倫的樂壇地位。畢竟,他的實力,號召力,帶貨力早在20年前就奠定。
出道時雖然飽受爭議,但靠著《Jay》《葉惠美》《七裡香》等一張張神專打下樂壇江山。
像周杰倫這樣的現象級人物,樂壇至今不過他一人。這裡,不知是不是該吐槽「年輕歌手不夠給力呢」?
倘若真要評價周杰倫當下表現,「不夠驚豔」或許更為恰當。他沒有輸給誰,敗給的只是巔峰時期,那個特立獨行的自己。
02
「賣不動情懷」的羅大佑
情懷這個詞的出現,需要積累一定歲月。
不得不感慨,如今周杰倫也人到中年,被人民日報以「華語流行音樂的常青樹」來形容,到了可以「談情懷」的年紀。
但情懷這張牌是萬能的嗎?倘若之後,流行文化繼續向前改變,粉絲是否還會像今天這樣買單?說到這,不得不提到華語流行音樂的開闢者,羅大佑。
羅大佑的音樂多寫對社會的認知反思,總是呈現出大格局,人文氣質濃厚,啟蒙了一代人的三觀思想。其中像高曉松,他在寢室牆上寫的正是羅大佑的歌詞。
由於時代的原因,內地歌迷一直到2000年,才得以近距離接觸羅大佑。這一年,羅大佑46歲,來到內地舉辦演唱會。
演唱會後來被譽為「成年人的聚會」。就在前一天,從北京去往上海的K13列車裡,難以想像擠滿了南下的歌迷。
他們年齡在30歲左右,告別了青春歲月,經歷過生活的起伏,卻有一個執念沒有實現,那就是去聽羅大佑的演唱會。
終於等到這一天,當一首首少年時代熱愛過的旋律響起,當心中崇拜了多年的大神,就與自己相隔舞臺的距離,臺下歌迷無一不感動流淚,唱到聲嘶力竭。
然而同樣是青春懷舊,後來的羅大佑,似乎就「不討喜」了。
2017年,在臺北首站的《假如我是羅大佑》巡迴演唱會上,羅大佑還找來了林俊傑、陶喆、戴佩妮、張宇、李泉等人擔當嘉賓,可也沒能挽救慘澹的票房,最後虧損了上百萬。
其間尷尬的還有,昔日追得狂熱的粉絲出現了遲到的情況,讓演唱會晚了半小時才開唱。
有人解釋這個現象,首先隨著時代的改變,羅大佑昔日的「憤怒」早已不是流行時尚。再者,昔日粉絲群也步入中年,無論體力上,還是心力上,都難以重現年輕時的追星狂熱。
對於這一點,如今周杰倫粉絲群也有類似表現。
之前,面對燒腦的超話打榜規則,粉絲自認玩不過小鮮肉家的粉絲,打榜最多一周,拼個老命拿個第一就散了吧。
不知道當周杰倫的粉絲年紀再大一些,是不是也會更加佛系,徹底與世無爭。如果這樣,情懷也會有一天成為浮雲吧。
03
華語樂壇的三座大山
網絡上,有人就把羅大佑,李宗盛,周杰倫定義為華語樂壇唱作界的三座大山,因為他們的作品具有各自的時代屬性,收穫了各自的情懷受眾。
上文沒有提到的李宗盛,他的音樂雖然不主打人文情懷,但他對歌曲的雕琢,堪稱工匠精神,雕刻出了無數人的內心情感世界,讓「少不聽李宗盛」成為一種情懷。
關於羅大佑和李宗盛的地位,大家是毋庸置疑的。倒是周杰倫的「新時代情懷」放在一起討論,存在一定的爭議。
就從這兩年周董音樂風格來看,主題基本限於小情小愛,而羅大佑41歲還在寫《皇后大道東》,李宗盛50多歲寫出了《山丘》,對於音樂的人文思考更加深入,格局更廣闊。
對比之下,有人就認為「周杰倫的情懷賣早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生活美滿,年輕時的執拗和叛逆,被幸福安逸填滿。
但也有人覺得,不同時代背景成長的人,並不適合放在一起討論,每個時代都有它專屬的傳奇。
相同的是,再傳奇的樂壇高峰,也仍是需要柴米油鹽,有著喜怒哀樂的普通人,不可能時刻滿足世界的期待。
例如曾以憤怒問世的羅大佑,也有一天變得不再憤怒。2014年,當他帶著第二任妻子,和牙牙學語的女兒,回到臺灣老家。曾經黑衣墨鏡的嚴肅的青年,成了清風朗日下,和藹可親的老人。
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憤怒了?羅大佑笑著說,這個世界還需要老人家來憤怒嗎?
憤怒也好,流行也好,本就屬於年輕人的東西,樂壇倘若始終只能盼著幾位「中老年」出山續寫輝煌,那是不是後繼無人,過於悽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