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5 2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曹振華 上海老底子
與萬華照相館的情結
曹振華
自小在虹口海倫路溧陽路口長大。日前我經過那兒,現今的海倫路已拓寬,舊貌變新顏。我想起了在家馬路對面的轉彎角上曾有一家名為「萬華」的照相館。
海倫路460號萬華照相館舊址(作者提供)
孩童時期,母親教我識字,說我名字中的「華」字同萬華照相館的「華」字一樣。因而「華」字也就成了我認識的第一個字。
萬華照相館門面不大。僅一開間。樓下營業櫃檯服務開票。沿扶梯上樓便是攝影室,裡面有繪製的大幅彩色布景,有山水樹木,房間擺設,還有一幅是天安門城樓,畫得很逼真。一個可以前後推拉移動的立地式的車架上,裝有照相機,攝影師在拍照時,用左手按快門,右手做手勢,如同「導演」啟發調動「演員」神態姿勢,在最佳瞬間,攝影師眼明手快按下有連線的快門,第三天即可取照。
早期帶襯板女子肖像照(公私合營萬華照相館攝,來自網絡)
母女合影(來自網絡)
那時我在幼兒園,很好奇,也很想到照相館「亮亮相」。姐姐就帶我和弟弟雲「萬華」拍照。我們三人被攝影師安排坐在天安門城樓布景中的華表下。那年冬天我和弟弟身穿棉襖,頭戴棉帽,腳上棉鞋。姐姐梳著兩條短辮,含笑扶著弟弟,而我卻不知當時為何有點緊張,睜著雙眼盯著鏡頭。這一張姐弟三人黑白照,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上鏡頭。這張照片至今仍保存著,翻出來看看,那時的傻樣也真是又土又好笑。
姐弟三人合影(作者提供)
萬華照相館為了做好生意,招徠顧客上門拍照,還精心選擇了十多張該館拍攝的人像作品裝在相框裡,放在門兩旁的櫥窗裡展示出來,裡面的照片有黑白的也有上色彩的,那時沒有彩照 。大部分是工家兵形象,還有在校學生的照片,都拍得神採奕奕,光採照人,引來許多人駐足圍觀。一天,鄰居張阿姨來同母親,外甥的照片在照相館櫥窗裡呢。噢?我們聽了即去馬路對面的照相館櫥窗前,姐姐的兒子那年剛讀一年級,身穿白底藍格襯衫,一條背帶褲,頭戴黑白相間兒童帽,咧著嘴甜甜地笑著,雙眼天真明亮。照片上這形象太討人喜歡了。有點像當年的一部《小鈴鐺》電影中童星石小滿呢!這張照片在櫥窗裡眾多工農兵形象照中脫穎而出,很吸引眼球。不久,鄰家的小女孩拍了一張容顏不錯的照片放在櫥窗裡,也引得眾人觀看,引起了一家越劇團導演的注意,那女孩如同接到了天上掉下的餡餅,被招進劇團唱戲了,引來了不少女孩的羨慕嫉妒恨呢!不少女孩看了照片後,回去同家長吵著要去照相館拍「百花照」、「藝術照」,也想擠進仿佛明星照的展覽中,讓眾人觀賞,春風好不得意!
「百花照」(來自網絡)
那個年代,能購得一臺照相機的人家可謂鳳毛麟角。相機屬於高檔品,一般人家是玩不起的。喜歡拍照,要到外面玩,邊遊邊拍照。但「巧婦難做無米之炊」。萬華照相館善解人意,推出了照相機可以出租的服務業務,憑戶口本等證件就能借到。照相機只有二臺,要借到它,必須在店剛開門時捷足先登,方能借到,那天一早我就帶上戶口本,直奔對面「萬華」,如願借到了,兄弟姐妹陪著母親到西郊公園玩了一天,拍下了同大象的合影,拍下了孔雀開屏,還有天鵝湖上好風景,遊覽盡情盡心歸。
而今,萬華照相館前幾年就已蕩然無存,遺址附近高樓大廈傲然聳立,地鐵4號線海倫路站處人來人往。我路過時,似有「少小離家老大回」之感,相見不敢相認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令人感嘆萬分,「萬華」拍的照片我還珍藏著。當年同照相懈情節往事已深深定格在我記憶之中。
鳴謝:曹振華先生賜稿分享!
曹振華先生懷舊文匯
✍當年,在靜安看電影✍憶看譯製片的往事✍住在海倫路的二三事✍我與「聶耳」相遇✍時光如水,記憶中的永安電影院✍【歲月如歌】嘉興影劇院場外之憶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與萬華照相館的情結(作者:曹振華)》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