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這一年,是成績分化的分水嶺,成績會形成兩極分化:行則扶搖直上,不行則每況愈下。
劃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許多政治名詞概念,表面看好象很複雜,但只要我們運用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就能迅速地、準確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對於高二政治第二課第一節第一框中的重點名詞「聯繫」(「聯繫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係。」),運用句子成分劃分的辦法,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 主幹成分:「聯繫是關係」。簡單地說,聯繫就是關係。這種「化繁為簡」的辦法,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掌握「聯繫」這個哲學名詞概念的要義。
(2) 第一修飾詞:「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因此,並不是所有的關係都是聯繫。也就是說,聯繫是有條件的,並不是任何「關係」都是「聯繫」,只有那些「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係」才是「聯繫」。這樣,我們就能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聯繫」這個哲學名詞概念的內涵。
(3) 第二修飾詞:「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這表明兩層意思:聯繫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們強加的,因而,「聯繫」具有「客觀性」;聯繫不僅存在於事物內部,也存在於事物外部,因而聯繫具有「普遍性」。這樣,我們也就能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了「聯繫」這個哲學名詞概念的外延。
區分易混詞——準確地理解知識點
俗話說:「一字值千金」,所以「讀書須仔細」。這些年高考的選擇題和辨析題,有些題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詞上做文章,用來檢查學生是否對知識準確地掌握。
例如,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
A.團結—批評—團結
B.大小民族一律平等
C.各民族共同繁榮
D.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這是一道全國高考題,十分簡單,正確答案是D。但是,據當年的統計,仍然有28.2%的學生做錯。其做錯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區分清楚「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和「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決定」與「影響」、「根據」與「條件」、「主要」與「全部」、「原則」與「政策」等,就屬於易混詞。課本在知識敘述上,常使用這些詞把知識點準確地加以界定。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時常注意課本上的這些易混詞,區分易混詞、準確地把握知識點。
抓住近義詞——培養信息轉換能力
信息轉換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在近幾年的高考題中,都有一些材料題,要求閱讀後完成一定的題目。這種題就屬於檢測信息轉換能力的題目。在這種題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詞語,其實就對應著我們高中三個年級的政治課本中的政治名詞概念。重點、中心、關鍵、首要,這四個名詞與「主要矛盾」就是「近義詞」;主流、大局、方向,這三個名詞與「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義詞」……在教學中,對於這些近義詞,我們可以在課本上做好旁批,準確地理解知識點。
例如:「2001年12月10,中國正式成為了WTO的成員。回顧過去,15年艱難談判中最大的困難是中美談判。中國需要WTO,WTO也需要中國。中國政府在談判中始終堅持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只能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WTO,從而維護了我國的國家利益,獲得了令人滿意的雙贏結局。加入WTO,有機遇,也有挑戰,有利也有弊,但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利大於弊。」
「請問,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
對於上述題目,運用「咬文嚼字」的辦法,把材料中的詞句轉換成「政治術語」,就能比較好地作答。
材料中,①「成為了」→「發展」→發展的觀點;②「艱難」→「曲折」→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觀點;③「最」→「主要」→抓主要矛盾的觀點;④「也」→「聯繫」→聯繫的觀點;「只能」→「特殊」→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⑤「雙贏」 →「共存」 →對立統一的觀點。⑥「利、弊」→「一分為二」→全面看問題的觀點;⑦「利大於弊」→兩點之中有重點的觀點。
注意對應詞——學得靈活
「主要」對應「次要」、「現象」對應「本質」、「物質」對應「意識」、「主觀」對應「客觀」、「正確」對應「錯誤」……我們首先就應該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對應詞,在課本上做好批註。這樣,就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運用的目的。
例如,高一政治課本第二課寫到:「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場調節實現的」。因為「主要」對應「次要」,所以,課本上那句話的言下之意是,市場調劑不是資源配置的唯一實現方式。那麼,我們可以進行這樣的思考:另外還有什麼其它的實現方式呢?——國家的宏觀調控。這樣,就初步地、靈活地把握了市場調劑和宏觀調控的辯證關係。
重讀關鍵詞——抓住知識重點
所謂「關鍵詞」,就是指課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質屬性或特徵的一些詞語。最、首要、前提、基礎、基本、關鍵、核心、主要、主導、實質、本質、根本、根源、標誌、目標、目的、原則、源泉、決定、第一,等等,就屬於「關鍵詞」 。
教材中的關鍵詞是很多的,它們在課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在學習中,我們可以採用在課本上對關鍵詞劃上點、線、圈、勾等著重號,或用彩色把關鍵詞加以突出。
尋找反義詞——正確理解知識點
任何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學會從對立面去觀察事物,能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準確。專家在編寫教材時,為了對概念、觀點、原理等進行準確的表達,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確的詞語。我們在閱讀時,應該使用反義詞的方法,準確地理解課本中的知識點、觀點和原理,進而培養辯證思維。
例如,「市場經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形式」。這是一句黑體字,是重點知識,是一個重要觀點。在這句話中,是「一種」,不是「唯一」。優化配置資源的有效形式,除了「市場調節」外,那還有「宏觀調控」。是「有效」,不是「無效」,是「優化」,不是「劣化」。通過這樣的分析,對「資源配置」就有了一個全面的映象、對「市場調節」就有了一個準確的理解。
重視「引言」——注意前後兩課之間的聯繫
現行政治課教材,每一課都有一個引言。這個引言,既概括了該課的主要內容和要求,也言簡意賅地點撥了該課與前一個課之間的有機聯繫。重視引言,能幫助我們在宏觀上把握知識板塊之間的聯繫,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
例如,高一政治課本上冊第四課的引言。這個引言的第一和第二句話是:「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也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各個行業分屬於不同的產業,不同的產業構成國民經濟的整體。」引言的這兩句話,言簡意賅地講了三層意思:一,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細胞;二,國民經濟的產業構成——三大產業;三,第三課(企業)和第四課(產業和勞動者)之間的聯繫——各個行業分屬於不同的產業。因此,我們不要忽視每一課的引言。
板書標題——使學習「綱舉目張」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標題,就統領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課(單元)有課(單元)的標題,節有節的標題,框有框的標題。抓住各種標題,就把握了課本內容最主要的東西。把各種標題「串」起來,就能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因此,在學習中,不能忽視各種標題,最好用彩色把各種標題加以突出。在學習、複習時,把各種標題「串」起來,既能對知識起統領作用,又能把知識梳理清楚,還能訓練思維和敘述的條理性。
區別字體——吃透知識點
現行政治課教材,在編寫體例上,有三種字體:黑體字、宋體字和小字。黑體字是重點。宋體字是黑體字的延伸,它與黑體字一起構成了課本的正文。小字是對重點和正文的補充說明,它與旁邊的名言警句、語錄、諺語等一起對重點知識起輔助作用。閱讀時,我們既要區別不同字體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們聯繫起來進行思考。這樣,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維,從而把知識點吃透。
層層追問——發散思維
一般地,政治課本上的每句話,都有它的前因後果。我們閱讀政治課本時,必須把每句話同前後句、前後段、前後節、前後課的內容聯繫起來。具體方法是:圍繞確立的中心(段意、框標題、節標題、課標題或其他),不斷地對自己提出相應的「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等類問題。這樣,一句話就就誕生幾句話,一段就擴展成幾段。這樣,前後知識的聯繫也就越緊密清楚了,思維也就得到了發散。
邏輯推理——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關係
在新課的學習時,應儘可能地從舊知識推出新知識。在舊課的複習時,應探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係。這不僅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而且能建立起知識網絡,便於對知識的記憶。
帶問閱讀——對課文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從而使閱讀變成一個有準備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過程。這樣,既可以提高閱讀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聯繫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培養政治意識
政治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屬於意識形態的範疇。政治課源於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必須為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服務。用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來說明政治課本上的觀點、原理,或用政治課本上的觀點、原理去說明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就能把政治課本教活,把政治課本讀活。
聯繫自己的生活情況——加強說服力
聯繫自己的親身經歷,去說明政治課本上的觀點、原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聯繫教材提供的材料——熟悉教材
專家在編寫政治課本時,為了證明所敘述的觀點、原理,在教材中引用了一些材料、漫畫、語錄、諺語、名言警句等。不管這些材料是否過時,它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對課本的理解。把課本正文中的觀點與這些材料進行聯繫、思考,這樣能熟悉課本,加強對相應知識點的掌握
聯繫其他學科知識點——拓寬綜合視野
用其它學科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政治課本上的內容;用政治課本上的知識去解釋其他學科的知識,能夠突破難點,培養綜合能力。我們的政治學習應該有這方面的大視野。
概括段意——培養概括能力
一個段落,往往就講解一個問題。概括段落大意,不僅能理解知識,還能培養概括能力。政治課文的每一段文字,都是由幾個不同但又相聯繫的句子組成。一般地,第一句或最後一句往往概括了該段的段落大意或觀點。在閱讀政治課文時,首先應留心第一句或最後一句。但有時整段並沒有一個明顯的句子可以概括出該段的段意。這時,就要求我們用精練的一個詞或句子把該段的大意概括出來。這樣,對這一整段的內容就大致清楚了。
例如,對於現行的高一政治教材:「由於市場的作用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所以,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不僅要求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國家的宏觀調控。只有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才能克服市場的種種缺陷,把『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結合起來,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這一段講了一個什麼問題。通過「概括段意」的辦法,就能得出「宏觀調控的必要性」這個問題。
劃分層次——培養分析能力
課本在知識的敘述上,有時對一個問題的講解往往要從幾個層面或從幾個角度去進行。我們應該逐層逐層地深入理解。
例如,對於現行高一政治課教材,我們提出了「宏觀調控的必要性」的問題之後,應該緊接著思考:「宏觀調控的必要性有哪些表現呢?」這個問題。
在這個問題的指引下,回到教材的那個自然段中去進行層次分析,很快地,完整的答案就會出來:①市場的作用不是萬能的;②也不是完美無缺的;③才能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這樣,關於「宏觀調控的必要性」的問題,通過閱讀掌握了。
構建圖表——幫助記憶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一個單元也有其知識體系。構建知識體系圖表,把「厚書」變成「薄書」,既培養了概括整理能力,又培養了學習、記憶方法。
但要注意,這一步與前面的方法是不同的。它不是鑽研理解知識的細節,而是側重與整理知識體系。這一步,必須自己動手,不能把參考書上的知識結構圖表照抄一遍。通過總結知識體系,構建知識結構圖表,不但可以從頭到尾地把知識複習一遍,還培養了動手能力。
理清線索——減輕記憶負擔
政治課的每個框題、每節、每課乃至全書,都有其敘述的線索,理清線索,從宏觀上掌握知識。
如高一的《經濟生活》,全書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主線,依「市場經濟一般——市場經濟特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的三部分來編寫的。一、二課為基礎部分,包括商品經濟基本理論、市場經濟一般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三至八課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內容。(上下冊)全書研究的對象是市場經濟關係及其調節。所以,教材在橫向結構上,介紹了:市場客體、市場主體、市場構成、市場法規、宏觀調控等市場經濟的五大構成要素;教材在縱向上,以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特別是居民個人)為中心,介紹了: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市場經濟的四大環節。
易混歸類——培養辨別能力。
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往往就是考點,這些知識點往往在選擇題和辨析題中出現。這種題目的難度較大,只有對課本知識掌握得十分紮實,才不容易做錯。
例如,關於價值的表現形式的問題,高一課本有兩處,是分別出現的。一處是「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另一處是:「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記得上海市在單獨命題高考時,就在價值的表現形式這個問題上曾經考過一道選擇題,結果,得分率很低。
又比如,《政治生活》中有:「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四種說法,雖然都是「代表大會」,但卻是最容易混淆的。
再比如:「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三種說法,分別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雖然都是「政治制度」,但也是容易混淆的。
在學習中,對類似容易混淆的知識進行歸納、辨別,並進行練習。在新課學習時,要對前面的舊知識與剛學的新知識進行對比,找出其區別。學完一冊後,應該對全本書中與同一個詞有關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如關於「表現」、關於「基礎」、關於「條件」、關於「制度」等等)。這樣,不但能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濃縮」知識——便於記憶
作為教材的課本,在闡述理論問題時,當然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力求作到全面。在對其中的一個角度進行敘述時,又必須「擺事實,講道理」,力求作到深刻。在每一句話的表述上,還必須清楚明白,力求作到準確。這樣一來,對於一個問題,教材就可能出現較大的篇幅,看上去比較「繁雜」。
這就要求我們進行概括,「化繁為簡」。我們必須首先「咬文嚼字」地把課本讀準、聯繫「實際」地把課本讀活(讀「厚」)。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必須用「濃縮」的辦法,將教材內容「濃縮」為幾句便於理解、記憶的「順口溜」(把課本讀「薄」)。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願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