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這個特殊的紀念日旨在順應國民對於我國防災減災工作的訴求,並表達對災害遇難者的追思,同時提醒全體人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增強全民憂患意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從而使全社會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工作,努力減少災難發生,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具有發生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的四個特點。為此,我們要以「防災減災」日為契機,進一步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三道防線」,切實保衛人民的生命健康與個人財產安全。
夯實源頭預防工作,避免災害發生。責任重於泰山,防災勝於救災。災難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對災難的無知。為此,要加強預防災難的宣傳與教育,通過知識測試、應急演練、文娛表演等方式,增強居民對災難的理解認知,從而在災難發生時臨危不亂、冷靜應對。同時,要堅持關口前移、提前預防,抓早抓小、防微杜漸,通過現代化設備對潛在威脅進行監測和預警,加強對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的安全排查,探索建立起重大風險防範化解機制,把災難扼殺在「搖籃」中。
加強應急處置工作,減輕災害損失。應急部門及消防人員是黨和人民的「守夜人」,他們的反應速度、行動效率對於抗擊災難的最終結果具有重要作用。為此,要加強對應急處置工作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在專業培訓、裝備配備、個人獎勵上加以保障,切實打造一批反應靈敏、業務過硬、本領高強的應急處置隊伍,讓他們關鍵時刻衝得上去、扛得下來。從而在災難發生的第一時間,按照就近調配、快速行動、有序救援的原則,救民於水火、助民於危難,最大限度地搶救傷亡人員、維護人民的財物安全。
做好經濟恢復工作,降低次生影響。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發展系統,任何一個環節、任何一個地區都不能長期停擺。為此,在災難發生之後,一方面要按照「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倡導社會各界通過捐款捐物、扶持就業等方式,對災區經濟恢復提供援助。另一方面,要從政策上加以幫扶,比如信貸支持、減免稅收、引導投資,促進災區經濟社會恢復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正常運轉。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安是最大的責任。災難的發生是無法完全避免的,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災前預防、災中救助、災後恢復,儘量降低災難對人民生命健康與個人財產的威脅,不斷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堅強防線。(文/馮玲豔)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閃電新聞立場,僅供參考。】
閃電新聞記者 曹晗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