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開播第一天,播放量就破了一億。
讓人印象最深的,是節目一開始,30位姐姐一一入場後,開始寒暄的環節。每個姐姐都在尋找自己熟悉或者願意接觸的人交談。
只是,社交達人張雨綺,一眼就看到萬茜,很高興地去和她打招呼,直接忽略了站在中間的海陸。
黃聖依和金莎過來,非常熱情地和萬茜和張雨綺打招呼,前後也略過海陸。
調皮的字幕君也注意到了,一邊打出「海陸被越過*2」,「海陸被越過*3」,衝散了些許尷尬。
彈幕中不少觀眾發表著自己的看法,「抱抱海陸小姐姐」,「好像社交場合被無視的我」,「好尷尬,溢出屏的大寫」~~
生活中,像海陸小姐姐這樣,不會社交不太善於言談的人不少。
在辦公室,想與老闆談加薪,幾度做好心理準備想開口也說不出來;
同事將不屬於自己的工作轉交過來,幾番甜言蜜語下來就不知道怎麼回絕;
酒桌飯局,更是害怕參與的場合,看著別人談笑風生,自己卻坐在那裡半天尷尬地冷著場……
社交中,總是被人忽視,又想獲得存在感的人,該怎麼辦?
公眾場合,你是否覺得自己缺乏存在感
心理學家研究具有社交恐懼的人的心態,他們普遍表達自己過於在乎別人的評價,內心越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注意,就越是在乎別人的態度。
如果別人流露出懷疑或者不喜歡的神態,立即下意識地退縮回來。
這些退縮的行為,很多時候會給予別人一種不願意接觸的信號,自然別人也就很容易忽視你的存在。
一個人的神態和肢體語言造就的整體氛圍,都在表達著自我,社交場合不一定非要話多善言談,但要讓自己有著一種對外開放的氣場。
社交場合不一定非要話多善言談,
但要讓自己有著一種對外開放的氣場。
同樣是不善言談的萬茜,卻能成為大家矚目的焦點,她身上有種吸引人的特質——
就是你一看到萬茜,就特別清楚地感知到這個姑娘,她想做什麼要什麼,什麼對她來說是無所謂的。
可能就是這種鮮明的氣質,從不討好任何人的姿態,讓人特別嚮往,想和她接觸。相反,在社交場合缺乏存在感的人,總是帶著一種模糊的說不清楚的狀態。
往往這種黏糊的心態,也會帶入到工作和生活中,職業發展的規劃往往也並不明朗,社交場合中不敢犀利表達自己,畏懼競爭。
只有當自己內心堅定對事情有著明確主見的時候,你才不會為社交場合的細節感到在意。
不會說話又亂說話,是一種防禦機制
不善社交的海陸,卻有個亂說話的毛病,還是一個說話不經大腦的姑娘。
當黃曉明說做這樣一個綜藝,節目組的人都是戰戰兢兢的,大家都是瘋了吧,敢接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女團比賽,可愛沒心機的海陸大姑娘接了一句:就是大家都上年紀了是吧。
雖然的確來參加的都是過了三十歲的姐姐們,海陸你這話也太不給大家面子了,現場一片沉默且尷尬的氛圍,也讓海陸反應過來:呃,我又說錯話了。
可長點心吧,姑娘。
只好私底下補錄視頻,說自己一直都是這樣容易大腦短路,想改就是改不了,總是讓自己陷入窘迫境地。
認知是一方面,行為強化是另一方面,很多時候我們表面看起來十分想改變一些習性,卻總是事與願違。其實這都是人們內在的防禦機制在起作用。
黑格爾曾說過「存在即合理」,那些不斷讓我們陷入困境的問題,從心理層面來看是在保護我們,防止我們陷入更深層次的麻煩。
就像海陸,她煩惱於自己的亂說話,何嘗不是她自己內在的一個補償機制,說錯話很尷尬,但同時讓人關注的感覺,又用另一種方式找回了存在感。
說錯話很尷尬,但同時讓人關注的感覺,
又用另一種方式找回了存在感。
我一個朋友也是這種說話不經大腦,有時候老闆說話也貿然插嘴,她的小組長也說千萬莫帶某某出去談判,不然公司的底都給她漏完了。
可能那種長期被人忽視憋屈難受的感覺不釋放出來,會讓她更加壓抑,於是在她都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用不合時宜的方式表現出來了。
這樣的行為意識常常在小孩子身上出現,家長們會發現越批評孩子,孩子越容易出現類似的問題,比如拖延、撒謊、小偷小摸等。
這是孩子內心抗拒的表現,所以用強化自我行為的方式,來對抗強勢的家長。
有的人一輩子都沒學會用成人的方式溝通,要麼直接反擊回去,要麼仍舊採用孩童式的賭氣方式。
怎麼做,才能正確找回社交中的存在感?
找回社交中的存在感
武志紅老師曾說過,惡習代表著你內心的需要,你只有理解並接受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像海陸這樣總是少言寡語,甚至出言不當,怎麼辦才好?
1、不要用別人的評價,代替自我認知
這正是海陸需要學習的地方,不要總是露怯,總是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是。
當你能分清內心的感受從何而來,別人表達的是他的什麼情緒和認知,就不會因為別人的隻言片語,讓自己難堪了。
就算真是自己的錯誤,也不能否認自己,別人不認可自己,只不過是自己目前沒有做到自己的理想狀態而已,這才是海陸學著自己長大應該做的事:不要用別人的評價,來代替自我的認知。
當一個人內心足夠強大之後,就算不小心說錯話也沒有關係的,你有穩定的自我價值評價體系,不會因為偶爾的錯誤就否定自己。
當一個人內心足夠強大之後,就算不小心說錯話也沒有關係的,
你有穩定的自我價值評價體系,不會因為偶爾的錯誤就否定自己。
萬茜在舞臺表演彈錯了音,都可以毫無思想負擔地問大家彈錯了可以重來嗎,就算這樣大家還是覺得她好迷人簡直酷呆了,犯錯是人之常情,怎麼面對自己犯錯就是我們學習成長的最佳時機了。
2、跳出自己的舒適區
我們每個人都想成為張雨綺寧靜阿朵那樣敢愛敢言的女人,那種我的事情我說了算的大女主姿態,真的很讓人著迷。
《乘風破浪的姐姐》或許更應該稱為「興風作浪的姑奶奶們」,這些姐姐們不掩不藏自己的野心,張雨綺聲稱自己非C位不坐,寧靜則是「靜靜子選妃」的態度,藍盈瑩更是表現了三十歲女人「預則立」的強勢,越是非議多就越是要證明自己的實力。
她們也不是天生就是這樣的,她們也經歷過迷茫經歷過奮鬥,直到敢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即使唱歌跳舞不是自己的強項,也要讓自己願意去打拼一下。
當我們見識過更高的險峰,怎麼會因為在一個小坎摔了一跤而哭泣很久呢?
當我們見識過更高的險峰,
怎麼會因為在一個小坎摔了一跤而哭泣很久呢?
不妨試試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先把自己想像成什麼樣的人。
3、明確自己的優劣勢,揚長避短
想像還是不能離開現實,即使如何努力,沒有翅膀的人類想像鳥兒一樣飛上天也是不可能的,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短板,發現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才是最終勝利的法寶。
博爾郝斯在《阿萊夫》中說:「任何命運,不論如何漫長複雜,實際上只反映於一個瞬間:人們大徹大悟自己究竟是誰的一瞬間。」
不善言談的人們,就不要糾結自己是否能夠訓練成巧舌如簧的人,也不要獨自羨慕能言善辯的人,有時候沉默也是一種氣勢,在你有自己實力的時候。
有時候沉默也是一種氣勢,在你有自己實力的時候。
楊絳老先生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海陸有著自己的優勢,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的科班出身,能歌善舞,她應該想怎麼樣將自己的光芒打造出來。
節目組有句口號說的好:「去徵服,所有不服;去會見,所有偏見;去拒籤,所有標籤。」願我們都能自己定義自己,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