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劇《黑鏡》一出,好評如潮。凡是看過的,幾乎都對此三集電視劇讚不絕口。可是聽到最多的稱讚,也無非是這部劇很好看很有內涵。能說上來怎麼好看,有什麼內涵的,寥寥無幾。大家都感覺自己看懂了,相互交流才發現,原來大家對這部劇的看法並不那麼一致。我曾經問,是不是越是有深度的作品,大家的解讀就越不一樣?有人說,好的作品往往不會把讀者或觀眾的思維局限在某一方面。我不能苟同,也不反駁。任何人都有權力用自己的方法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問題。但要說一件作品沒有一個特定的初衷,沒有一個確定的主旨,這無疑是對作者的侮辱。好的作品,一定是有一個中心思想的。至於人們對這件作品的理解,則受到自身閱歷、情商和智商的限制。所以,一件超出一般人理解能力的作品,必定會導致不一致的解讀。解讀的正確與否,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讀者是否承認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是正確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這樣,作者的初衷才有被正確解讀的希望。
《黑鏡》就是一部超出一般人理解能力的作品。但它超的又沒那麼多,以至於大家都感覺自己看懂了,仔細分析起來,又感覺沒全懂。我也不敢說自己正確地理解了這三集英劇。我曾經以為自己懂了,跟同學交流後發現,確實可以有另一種似乎更合理的理解,於是不得不重新思考。個人覺得這三集中,第二集是最容易理解的(但我也看到很多不一致的解讀),第三集是最難的。我想就第一集談談自己的理解,看看我們是否得到了一致的結論。
The National Anthem《國歌》
很多人看完之後,可能不會去考慮這集劇為什麼要起這個題目,或者單純的認為,因為故事圍繞英國首相和公主展開,起這個題目,無可厚非。在我看來,這個題目是這集劇的中心所在。國歌,是一個國家的聲音,是民族精神的濃縮和表達,它和其他國家標誌一樣,把一國一民族凝結起來。每個人心裡,都有或民族或國家的集體意識,當這個集體面臨困難和抉擇的時候,這種意識的作用就會展現出來。我們也可以說它是社會意識。這集劇就是探討,當一個國家或民族已經很久沒經歷過災難時,這種意識是否已經發生了改變,它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否一如從前。如果它已經變了,會變成什麼樣。
偉大的行為藝術
劇的末尾,綁架公主的罪犯被發現自縊,是一位著名的行為藝術家。由此不難得出結論,這場鬧劇,其實是這位從未露面的藝術家的一件行為藝術作品。在我看來,他綁架公主的目的,不是考研首相會不會與豬交媾,而是考研每個人,是否會去看電視直播。這集劇的主題,正是通過這樣的一件行為藝術作品,表達作者的思考與憂慮。
我們不妨做一回劇中的救世主,想想怎樣可以不讓首相與豬交媾而又能救公主。方法有三種:第一,找到公主,但狡猾的藝術家沒有讓警察得逞,而且三小時的時間有限;第二,找人代替首相,由於替身演員被人認出並傳到網上,藝術家切下了公主的一個手指相威脅(其實是他自己的手指),也作罷;第三種,就是大家都不看直播,這樣雖然不能救首相,但首相不必在國人面前丟臉,至少是對首相個人的尊重,而且,事實證明,只要有一人不看直播,就可能在大街上碰到提前半小時被釋放的公主,就能避免這場悲劇的發生。
在整個事件中,從電視、網絡等媒體,到每個人,都在密切關注事件發展。每個人都在發表議論與看法,參與事件的解決-人們的社會意識被喚醒。之後人們發現自己面臨一個抉擇,是救公主還是救首相?網絡投票顯示了民眾的意見趨向。開始兩邊持平,當藝術家切下手指後,多數人開始支持救公主。但很少人意識到自己還面臨另一個抉擇,那就是是否應該看直播?與之前的抉擇考驗理智不同,這個抉擇考驗的是人們的良知。這個被多數人忽視的抉擇,正是這件藝術作品的關鍵所在。人的醜惡面在這個抉擇上展露無遺,正是尋求快感與刺激、自私的人性,決定了首相的命運,而不是那些冠冕堂皇的道德和理性。
在這集劇中,我們不難發現現實中很多人的影子:那些自以為是,自以為掌握著真理與事實的人。或許他們是對的,但社會是否進步,人類的文明是否進步,靠的不只是真理,更靠每個人心底的良知,是每個人心中那杆善與惡的天平。對別人的事,我們總是扛著正義與道德的大旗指手畫腳,當自己面臨選擇的時候,卻是從最自私的角度考慮。這難道不應該是最值得我們審視的自己嗎?
自縊的藝術家
藝術家的自縊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害了首相,以死謝罪,二是他已經對這個社會絕望,不願意苟活。英國國歌「God Save The Queen」,是對主題的揭示,也是一種祈禱。但願上帝能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願人類不會毀滅在人類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