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觀看同名電影《風聲》的時候,這部壯懷激烈的電影讓人對那段如煉獄般黑暗的經歷毛骨悚然,又對那些拋棄所有,默默犧牲的烈士們灑下熱淚,他們用信仰換來了今日的光明。關於電影裡些許不懂的地方在麥家《風聲》中可以一一得到答案。在麥家的《風聲》中,能時刻從文字中感受到四面楚歌般的困境中的那種孤獨和絕望,也能看到李寧玉與顧小夢他們這些英雄人物在直面困境中的堅韌與與敵人盤旋的大智慧。同時,麥家筆下的反面人物肥原,也並沒有被塑造成一個扁平人物,而是也有他自己的人生態度與為人處世的反轉,
而這種人物的反轉卻恰恰是當時時代的一個側影展現。
1. 文化認同中的一種矛盾心理
麥家的《風聲》裡《東風》、《西風》與《靜風》三部用了極大篇幅,類似芥川龍之介的《在竹林中》的多層敘事結構,向讀者展示了這些幕後英雄如何思維縝密,破解敵人的陰謀陽謀,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同時,麥家也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放在最後一章來描繪這個陰謀的始作俑者肥原的結局,這既是對英雄們的慰藉,也讓讀者了解了戰爭對於人性的摧殘與改寫。
麥家將肥原的童年經歷交待了一下,與芥川龍之介的訪華經歷巧妙鑲嵌在一起。實際上在二戰之前,很多日本作家都訪問過中國,當處在從東方到西方的轉型期的近代日本人,來到這個曾經的文化母國的時候,他們的態度相當的複雜,失望的情緒瀰漫在文字中。芥川這個有著深厚中國古典文學底蘊的文人,曾經無數次從其中獲得寫作靈感的作家,在來到中國之後,感受到了思想上巨大的反差。他的一系列中國遊記都記載了一些自己的批判之詞,這是對落後的古老文明的一種批判。作為文人的芥川後來在寫作上改變了寫作手法, 轉向了寫實。
在這樣的現實中,類似芥川,如肥原這樣的原先漢文化底蘊豐富的日本人,生活在中國的僑居者,對於中國文化和對待戰爭是深惡痛絕的。同時,他們在近代化的過程中那種領先於中國的內在優越感也在不斷攀升,打破了對中國的迷夢。這種優越性漸漸向右邊轉移,於是,日本人意識代替了中國文化意識。
面對現實,芥川龍之介用死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佐藤春夫、村松梢夫、石川達三、林芙美子很多當時有名的作家成為了軍隊作家,大肆宣傳戰爭。所以麥家筆下的肥原,所謂的記者,也就順理成章告別了過去,成為了一個殺人武器。芥川筆下「他仿佛生活在上古唐風時代」到後來肥原自己寫道:「這是一個沒有出息的民族,滅之不堪一擊。」物是人非的文字讓文化認同中的矛盾心理頓時轉化成為戰爭侵略合理論,這也是近代日本武力進攻和文化進攻雙管齊下的侵華戰略格局。
2. 戰爭惡魔的覆滅
最後一章之前的所有情節中,肥原身上所有的罪惡都被刻畫得淋漓盡致,他將所有的懷疑對象放在一個裘莊——這個密閉空間裡,開始了一個貓捉老鼠的殺人遊戲。他試圖將大家玩弄於股掌之上,能力非凡,內心冷酷。就算陰謀敗露,也不動聲色,急中生智。他似乎能控制影響自己意志,自己的私人情緒隱藏很深。在裘莊喝醉的清晨,他記起了很多舊日的秘密,但都埋在心底。「其實,肥原對裘莊太熟了,早些年……不過這是他的秘密,他不會跟任何人說的,包括王田香。」
他借吳志國之手殺了老漢,又毒打李寧玉,逼迫李寧玉自殺,最後幾乎滅了裘莊所有知情人。這個殺人如麻的戰爭罪犯,其果敢和堅決,心狠手毒,幾乎和噴湧的火山一樣可怕。世界上確實存在這樣的人,神志健全,幾乎毫無同情心,這雙罪惡黑手難以洗清。同時,這又是一個邪惡與毅力聰慧並存的人物,所以這樣的人物,如果一旦進入黑暗,一旦成為魔鬼代言人,又有多少仁人志士死於黑暗之中。
回到小說的結尾一章,回到事發地裘莊,這個肥原之前攜帶家眷來盜取財寶,結果卻丟了夫人的性命,這個對西湖和對夫人的情感讓肥原露出了破綻,殺他的破綻。想殺他的人太多了,因為肥原的雙手沾滿了仁人志士的鮮血。最後他被毒殺、沉湖、斬三段懸於嶽廟。
結尾似乎是宿命論,也看到麥家結尾處的深情。小說中就算是沒有顧小夢的四根金條,肥原的敵人們也會了結了他。戰爭中的兇手又怎能瀟灑活在人間,戰爭終究是要有人買單的。回首現實,那些為戰爭搖旗吶喊的人,在經歷之後卻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的形象,很多參加戰爭的日本作家記者回國之後反覆推翻自己在戰爭中的作品,有良知者陷入了彷徨失落的情緒中,甚至選擇了死亡,還有一些人反而獲取了榮譽和地位,而這樣的現實,仍然需要麥家這樣的作者,感知黑暗殘暴的人性,將之書寫出來,為理想者加冕。故事結束了,但風聲依舊在。
(選填) 圖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