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戰爭劊子手的人生反轉

2020-11-04 陶鹿鎮


2009年在觀看同名電影《風聲》的時候,這部壯懷激烈的電影讓人對那段如煉獄般黑暗的經歷毛骨悚然,又對那些拋棄所有,默默犧牲的烈士們灑下熱淚,他們用信仰換來了今日的光明。關於電影裡些許不懂的地方在麥家《風聲》中可以一一得到答案。在麥家的《風聲》中,能時刻從文字中感受到四面楚歌般的困境中的那種孤獨和絕望,也能看到李寧玉與顧小夢他們這些英雄人物在直面困境中的堅韌與與敵人盤旋的大智慧。同時,麥家筆下的反面人物肥原,也並沒有被塑造成一個扁平人物,而是也有他自己的人生態度與為人處世的反轉,

而這種人物的反轉卻恰恰是當時時代的一個側影展現。



1. 文化認同中的一種矛盾心理

麥家的《風聲》裡《東風》、《西風》與《靜風》三部用了極大篇幅,類似芥川龍之介的《在竹林中》的多層敘事結構,向讀者展示了這些幕後英雄如何思維縝密,破解敵人的陰謀陽謀,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同時,麥家也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放在最後一章來描繪這個陰謀的始作俑者肥原的結局,這既是對英雄們的慰藉,也讓讀者了解了戰爭對於人性的摧殘與改寫。

麥家將肥原的童年經歷交待了一下,與芥川龍之介的訪華經歷巧妙鑲嵌在一起。實際上在二戰之前,很多日本作家都訪問過中國,當處在從東方到西方的轉型期的近代日本人,來到這個曾經的文化母國的時候,他們的態度相當的複雜,失望的情緒瀰漫在文字中。芥川這個有著深厚中國古典文學底蘊的文人,曾經無數次從其中獲得寫作靈感的作家,在來到中國之後,感受到了思想上巨大的反差。他的一系列中國遊記都記載了一些自己的批判之詞,這是對落後的古老文明的一種批判。作為文人的芥川後來在寫作上改變了寫作手法, 轉向了寫實。

在這樣的現實中,類似芥川,如肥原這樣的原先漢文化底蘊豐富的日本人,生活在中國的僑居者,對於中國文化和對待戰爭是深惡痛絕的。同時,他們在近代化的過程中那種領先於中國的內在優越感也在不斷攀升,打破了對中國的迷夢。這種優越性漸漸向右邊轉移,於是,日本人意識代替了中國文化意識。

面對現實,芥川龍之介用死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佐藤春夫、村松梢夫、石川達三、林芙美子很多當時有名的作家成為了軍隊作家,大肆宣傳戰爭。所以麥家筆下的肥原,所謂的記者,也就順理成章告別了過去,成為了一個殺人武器。芥川筆下「他仿佛生活在上古唐風時代」到後來肥原自己寫道:「這是一個沒有出息的民族,滅之不堪一擊。」物是人非的文字讓文化認同中的矛盾心理頓時轉化成為戰爭侵略合理論,這也是近代日本武力進攻和文化進攻雙管齊下的侵華戰略格局。

2. 戰爭惡魔的覆滅


最後一章之前的所有情節中,肥原身上所有的罪惡都被刻畫得淋漓盡致,他將所有的懷疑對象放在一個裘莊——這個密閉空間裡,開始了一個貓捉老鼠的殺人遊戲。他試圖將大家玩弄於股掌之上,能力非凡,內心冷酷。就算陰謀敗露,也不動聲色,急中生智。他似乎能控制影響自己意志,自己的私人情緒隱藏很深。在裘莊喝醉的清晨,他記起了很多舊日的秘密,但都埋在心底。「其實,肥原對裘莊太熟了,早些年……不過這是他的秘密,他不會跟任何人說的,包括王田香。」


他借吳志國之手殺了老漢,又毒打李寧玉,逼迫李寧玉自殺,最後幾乎滅了裘莊所有知情人。這個殺人如麻的戰爭罪犯,其果敢和堅決,心狠手毒,幾乎和噴湧的火山一樣可怕。世界上確實存在這樣的人,神志健全,幾乎毫無同情心,這雙罪惡黑手難以洗清。同時,這又是一個邪惡與毅力聰慧並存的人物,所以這樣的人物,如果一旦進入黑暗,一旦成為魔鬼代言人,又有多少仁人志士死於黑暗之中。

回到小說的結尾一章,回到事發地裘莊,這個肥原之前攜帶家眷來盜取財寶,結果卻丟了夫人的性命,這個對西湖和對夫人的情感讓肥原露出了破綻,殺他的破綻。想殺他的人太多了,因為肥原的雙手沾滿了仁人志士的鮮血。最後他被毒殺、沉湖、斬三段懸於嶽廟。

結尾似乎是宿命論,也看到麥家結尾處的深情。小說中就算是沒有顧小夢的四根金條,肥原的敵人們也會了結了他。戰爭中的兇手又怎能瀟灑活在人間,戰爭終究是要有人買單的。回首現實,那些為戰爭搖旗吶喊的人,在經歷之後卻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的形象,很多參加戰爭的日本作家記者回國之後反覆推翻自己在戰爭中的作品,有良知者陷入了彷徨失落的情緒中,甚至選擇了死亡,還有一些人反而獲取了榮譽和地位,而這樣的現實,仍然需要麥家這樣的作者,感知黑暗殘暴的人性,將之書寫出來,為理想者加冕。故事結束了,但風聲依舊在。



(選填) 圖片描述

相關焦點

  • 《風聲》:從故事到人生的不斷反轉,麥家探尋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每個故事都那樣撲朔迷離,每個人生也都極具反轉性。如他的寫作,既是在求證一種人性的可能性,也是在重溫一種英雄哲學。此部《風聲》,麥家採取「一事三說」的敘事手法,從「東風」共產黨說,「西風」國民黨說,「靜風」作者說,還原了一段歷史。
  • 民謠界劊子手:陳鴻宇,你要愛荒野上的風聲,勝過愛貧窮和思考
    「你要愛荒野上的風聲,勝過愛貧窮和思考;你要愛海岸邊的濤聲,勝過愛名利和附庸」!這是他的《理想三旬》,他的《途中》。人生在世,有太多不如意,誰還記得年少時的理想。三旬過後,有的只是現實和悔恨。陳鴻宇大可堪稱民謠界的劊子手,他的民謠是感性與理性交融,是收斂與放縱並行,是直擊靈魂的拷問!
  • 皇室戰爭新卡曝光 迴旋飛斧劊子手或成主流
    [摘要]皇室戰爭官方曝光了1月版本更新的部分內容。四張新卡被曝光,包括兩張橙卡,一張史詩卡以及一張白卡。擁有5格射程且飛斧可造成兩次傷害的劊子手,可能將成為主流卡。今天官方放出了1月更新的第二彈消息,是4張新卡。
  • 反轉刺激又燒腦的《風聲》:人性的閃光,照亮了黑暗的時代
    他們看似絕情的背後,實則是滿滿的深情,而這也是《風聲》裡李寧玉的真實寫照。《風聲》原著的刺激、燒腦以及不斷反轉,書拿到手就恨不得一口氣讀完。說起《風聲》作者麥家,很多人都是從電影版《風聲》那得知。當年《風聲》一舉衝進年度電影票房TOP5,而麥家也因此被譽為「諜戰之父」。
  • 戰爭幽靈 | 科幻+恐怖+戰爭
    驚嚇手法low了點,重點在片尾的大反轉上。你以為是個鬼片,結果又變成了戰爭片,又變成了鬼片,又變成了科幻片,又變成了鬼片…… 一波接一波反轉,鋪墊足夠,順承自然。其中對戰爭的詮釋更是別有新意,角度清奇:上了戰場的那一刻就已經萬劫不復了,無論你是選擇犧牲救贖還是自保苟且。終究選擇只剩下身死、精神受一生折磨或者成為一名劊子手,都是地獄,難道就不能幹脆沒有戰爭嗎?
  • 《風聲》:風聲之後,再無傳奇;「我輩」之後,定所有為
    01 風聲:「密室」之中,直面困境的堅韌與智慧看過電影《風聲》後,再來讀全新修訂版書籍《風聲》,恍然知曉原來兩者的故事內容大不一樣,電影也只是拍了《風聲》的三分之一。雖然根據不同人的講述,故事內容發生了戲劇性反轉,但隨著「老鬼」李寧玉身份的慢慢揭曉,卻又都刻畫了一種大無畏的民族精神——「我輩」力量。因之,日偽被打倒;因之,我們的國家得以重生;因之,有了現今的民族復興與文化自信。
  • 麥家:真相伏筆《風聲》下部
    山河破碎、人心亦破碎,《風聲》就發生在戰爭將人性拉入的漩渦之中。 當你繼續翻開下部「西風」時,又反轉了,有人跳出來,將「老鬼」的捨生取義推翻,形象打碎,新的疑點出現了。 02 《風聲》的懸外之意 麥家為什麼要設「西風」,還有「靜風」呢?因為他要向歷史發問,因為他想讓思想往前走。
  • 《風聲》:一個人的故事,一群無名英雄的史詩
    可是,如果讀過《風聲》的原著,就會對這個改編大失所望。真正的《風聲》,遠比電影中表現的精彩。比如電影中有個情節,張涵予飾演的老槍,受盡酷刑後發現被「冤枉」,竟然還被送到醫院救治了?那種緊張的情況下,「寧可錯殺一千,不能讓一人漏網」,怎麼可能讓人出去啊?除非死了。
  • 職場遇危機,人生至低谷,《風聲》說出絕處逢生的大智慧
    我人生中幾部比較滿意的作品,比如電影《風聲》,就是在低谷時候創作出來的。」他相信,不經歷低潮,就不是完整的人生。在低谷期,要不就走向瘋狂和滅亡,要不就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破繭成蝶。最近,黃曉明與電影《風聲》原著作者麥家參加讀書會,分享了面臨人生困境的大智慧
  • 周迅痛哭、李冰冰喝酒壯膽、蘇有朋想辭演,你所不知道的《風聲》
    它是懸疑小說所有故事情節反轉又反轉,高潮迭起它又是大家之作在中國當代小說裡獨一無二,回味無窮它就是——麥家經典小說《風聲》!跟原著比起來,影版《風聲》更像是降維版:影版只拍出了原著三分之一的內容,而且對原著進行了大幅度的「魔改」,包括最重要的「老鬼」這個角色。《人生海海》作者麥家經典力作!茅盾文學獎得主,繼魯迅、錢鍾書、張愛玲後入選英國「企鵝經典文庫」的當代作家。
  • 10年6部國產諜戰片,為何僅有《風聲》《智取威虎山》獲好評?
    《風聲》和《尤其是《風聲》,該片的畫面還大量展示各種酷刑,創作者還充分運用了現代電影技術,打造了別具風格的諜戰片。《風聲》雖然沒有一個戰場畫面,卻用另一種方式揭露了戰爭更殘酷的一面。就像影片開場由特效完成的長鏡頭,幾架轟炸機穿透迷霧,飛向遠方,留在身後的是一片破碎的山河。戰爭的殘酷性表現在同樣有流血犧牲的諜戰之中,該片由諜戰的殘酷性引申至人性的殘忍和戰爭的無情。
  • 《風聲》顧曉夢原型,紅色間諜關露:整過容,晚年精神崩潰而自殺
    在最近熱播的電影《風聲》裡,她是顧曉夢,作家麥家說,她也許就是那個老鬼……她就是我國著名的紅色間諜關露。《風聲》和《色戒》的對比作家麥家說,他之所以寫《風聲》這個劇本,就是為了當時潛伏於極司菲爾路76號的的共產黨女特工關露。而我們也都知道了,幾年前獲得大獎的李安拍攝的《色戒》,就是張愛玲描寫的鄭蘋如的故事。
  • 電影《風聲》重映,11後再看難以逾越的諜戰經典
    風聲》中絕佳的懸疑性營造不僅來自極限環境的設置,還在於不斷反轉的情節走向。閱讀就像層層剝筍,步步逼近事件核心。故事走向在老潘和顧小夢的不同說辭中不斷反轉,作家「我」對種種跡象明察暗訪後,卻發現一切依舊真假難辨,這種不置可否更為小說蒙上了一層說不清、道不明的隱晦曖昧。
  • 歷史小知識:劊子手與斷頭臺
    法國亦於1981年廢棄了這種古老的酷刑,斷頭臺成了歷史的遺蹟,劊子手也從此銷聲匿跡。劊子手世家1688年9月24日,一個名叫夏爾·桑松的青年繼承嶽父的衣缽,幹起了劊子手的行當。劊子手是被人瞧不起的職業,他為什麼要接泰山的班呢?原來這裡面有段姻緣。
  • 《風聲》再起,麥家、黃曉明十年後再聚首,共談人生低谷
    黃曉明坦言,自己第一次拿到《風聲》劇本時就認定,這將是他形象轉型的關鍵之作,拍攝前更是為這個角色做了很多準備,包括蓄鬍、剪髮,甚至還專門去學了日語,連蹲馬桶都在苦練日語,壓力大得只能靠喝酒解壓。如今,黃曉明對此卻顯得十分坦然,他表示:「我人生其實幾部我覺得比較滿意的作品,全部是在我人生低谷時候創作出來的。
  • 13年前玩轉羅生門式懸疑,麥家的《風聲》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反轉又反轉的情節,一定能讓你感到酣暢淋漓,大呼過癮。而虛構加歷史,真真假假的寫法,讓閱讀過程就像穿越層層迷霧,步步逼近事件核心。這是《風聲》驚心動魄的故事下的聲音,弦外之音。」》書寫的是人心的險、人生的痛,「裘莊是老鬼的監獄,生活則可能成為我們的監獄。」
  • 中國諜戰片的開山之作《風聲》,其實只演了原著的1/3
    反轉又反轉的情節,一定能讓你感到酣暢淋漓,大呼過癮。而虛構加歷史,真真假假的寫法,讓閱讀過程就像穿越層層迷霧,步步逼近事件核心。這是《風聲》驚心動魄的故事下的聲音,弦外之音。」》書寫的是人心的險、人生的痛,「裘莊是老鬼的監獄,生活則可能成為我們的監獄。」
  • 熱播諜戰劇《風聲》是否讓你想起九年前那部同題材的《風聲傳奇》
    其實自從2009年電影版《風聲》問世,它已經成為國產諜戰電影的一個巔峰,無論是全明星的主演陣容,還是劇情結構,在情節飽滿,人性刻畫深刻的同時加入了懸疑推理,刑訊逼供,情報轉移,真假難辨的典型諜戰情節使本片內容呈現出跌宕起伏,驚險曲折,離奇反轉,扣人心弦的效果,令觀眾情不自禁的隨劇情發展變化而進入沉浸式的欣賞。其藝術價值不可低估。
  • 時代 | 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是誰?世界各國的劊子手都是什麼形象?
    雖然日本人在明治維新之前,也有和中國一樣的職業劊子手。但是日本劊子手並不像中國那樣,要自己準備專門用於處刑的刀具,日本劊子手所使用的,基本都是一些普通的打刀或太刀一類。從一些近代西方的繪畫和照片來看,劊子手們往往會誇張地高高跳起,然後用刀將犯人的腦袋砍下。雖然這一舉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劊子手們的劈砍更加有力,但是這一舉動真正的原因,其實是出於宗教信仰,他們認為這樣可以讓死者的靈魂儘快安息。
  • 世界第一劊子手,一個月殺了超過8000個人,最後卻死於自殺?
    在人類的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的大屠殺和戰爭事件,而因為戰爭死亡的人數更是不計勝數,比如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死亡的人數就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並且這也是世界人民的慘痛教訓。不過這到底也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戰爭中死亡的人,但是你們有聽過世界第一劊子手,一個月殺了超過8000人嗎?其實無論戰爭中到底是死了多少人,作為戰爭的最高統帥是不可能親自操刀的,所以大多數的統帥也不會有很多的負罪感。但是一個人親自操刀殺死超過8000個人,真的不會有負罪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