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部電影掀起了中國諜戰影視的狂潮
李冰冰、周迅在其中的形象更是被奉為經典
電影的名字叫《風聲》
而追尋到電影的源頭,卻有很多書迷說
「《風聲》只拍出了原著1/3的精彩」
《風聲》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其實主線很簡單,就是一個「密室+狼人殺」的結構,我來給你們捋一下:
1941年,抗日戰爭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期。
汪偽政府的一個機要單位,發現內部混入了共產黨的臥底。
為了找出臥底「老鬼」,日本特務將五個最可能洩密的要員關進裘莊準備審訊——
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就從這裡開始——
設局的特務毒計頻出:監視監聽,設計對比字跡,血書詐死,酷刑逼供,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被囚禁的五人也開始互相撕咬,栽贓,暗算,廝殺,狗咬狗,人性泯滅,獸性大發!
人人在找鬼,人人在搞鬼。
內無幫手,外無接應,身處絕境的「老鬼」,如何隱藏身份、傳遞情報?
「老鬼」到底是誰?是男是女?是一個人,還是兩個或者更多人?
2009年,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風聲》上映。
最終狂收2.7億票房,迄今仍然是華語諜戰片的巔峰,豆瓣44萬觀眾打出了8.2的高分。
而這部電影,也只拍了原著的三分之一!
而且對原著進行了大幅度的「魔改」,包括最重要的「老鬼」一角。
可以想見,《風聲》小說得有多麼硬核燒腦!
如果只是好看,《風聲》絕對不會有這樣的地位——
《人民文學》年度長篇小說
《人民文學》58年來第一次全文刊載的長篇小說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王安憶、阿來、李敬澤力薦……
《風聲》憑一己之力,讓諜戰題材的懸疑小說走進了文學殿堂!
《風聲》最妙的是它的結構。
如果《風聲》只有電影拍過的「東風」部分,充其量只是一部優秀的懸疑小說。
與電影不同的是,麥家在「東風」之後,又寫出了「西風」和「靜風」——
上部 東風:從共產黨的角度講
下部 西風:從國民黨的角度講
外部 靜風:作者跳出故事講述了歷史
看完上部「東風」後,你會驚嘆於情節的巧妙,感慨老鬼的大智大勇。
但到了「西風」裡,筆鋒一轉,年邁的顧小夢用回憶重述當年的往事時,故事被推翻,人也被打碎,整部小說被揚起到令人震驚的高度。
等到外部「靜風」裡,你會發現,故事終於以完整的面貌展現在你面前。
為了達到「羅生門」般的效果,麥家每一部開頭都採用了紀實的筆調,甚至加入了親身經歷。
細節到位,有理有據,讓人在對故事由衷信服的同時,又忍不住生疑:
這個神通廣大的作者,說的到底是不是真話?
反轉又反轉的情節,一定能讓你感到酣暢淋漓,大呼過癮。
而虛構加歷史,真真假假的寫法,讓閱讀過程就像穿越層層迷霧,步步逼近事件核心。
為什麼要讓故事如此弔詭,真假難辨?
作者麥家說過:
「書上的歷史其實是真實歷史的馴化版,化妝過的——不是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刻苦提出質疑,希望讀者學會懷疑,因為懷疑的目光更接近真實、真理。這是《風聲》驚心動魄的故事下的聲音,弦外之音。」
早在2008年,麥家就憑藉小說《暗算》拿下了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在國外,麥家受歡迎的程度也一騎絕塵。
他是繼魯迅、錢鍾書、張愛玲後,第一位入選英國「企鵝經典文庫」的中國當代作家。
2007年《風聲》出版,榮獲《人民文學》年度長篇小說獎,次年又拿下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然而很少人知道的是,在《風聲》被創作出來的2007年夏天,麥家的生活瀕臨崩潰:
官司纏身,夫妻失和,朋友交惡,孩子在學校打人,父親間歇性失憶,單位改制,失眠,腰痛……
這樣的創作背景,也奠定了《風聲》的一大主題:
面對殘局,身處孤獨與絕望之中,如何跳出黑暗的深淵?
從大背景看,那個時期的中國乃至世界都處於令人絕望的戰火硝煙中;
從小環境說,美麗的裘莊實則人間地獄,裡面上演的全是狡詐、詭計、暗算、廝殺,狗咬狗,「人吃人」。
身處極端環境中的「老鬼」,內無幫手,外無接應,孤立無援。
《風聲》正是想通過這樣的極端環境,考量一個人的智力到底有多深,丈量一個人的信念到底有多大。
《風聲》書寫的是人心的險、人生的痛,「裘莊是老鬼的監獄,生活則可能成為我們的監獄。」
但它並不是要人絕望,而是希望人們有堅守的德道,有堅韌的意志。
就像故事裡的「老鬼」,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下以命相搏,絕地求生,憑向死而生的決心和意志絕地反擊。
「老鬼」向我們展現的是一個人如何在信念的重壓下,在內心的曠野裡,為自己的命運和職責有所行動、承擔甚至犧牲。
電影《風聲》結尾經典臺詞
所以麥家說:「《風聲》是有大絕望的,也有大孤獨、大堅韌。」
人生註定孤獨,唯有堅韌不拔方可贏得生命尊嚴。
經歷過大孤獨,大絕望的人,會懂得《風聲》給你的大堅韌與大智慧。
經典的作品永遠年輕,2020年《風聲》再版,新增萬字作家創作談、717處修訂。
咪咕中信書店帶來紙質+聽書買1贈1福利,讓你聲臨其境,一探迷局真相。
翻開《風聲》,感受極限環境下向死而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