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影精彩,原著更精彩
《風聲》是第一部國產諜戰電影,可惜,出道即巔峰。
10年了,可以說《風聲》依然是最好看的國產諜戰片。
為了揪出「老鬼」,他們在封閉的裘莊互踩互鬥,李冰冰、周迅、張涵予、黃曉明、王志文、蘇有朋、英達,演技炸裂,輪流飆戲,配角也是戲份拿捏的恰到好處,倪大紅、段奕宏老戲骨們甘當綠葉。
劇情無尿點,演員無瑕疵,刺激又燒腦,節奏剛剛好。
《風聲》掀起諜戰劇的高潮,可是,自它之後似乎再無經典。很多人懷念它,說現在的中國電影倒退10歲,對諜戰的墮落痛心疾首。
其實,大可不必。
如果想重溫諜戰巔峰,不如看看原著《風聲》。
你會發現,影片已經如此精彩了,還不及原著的1/3。
《風聲》原著獲獎無數,獲得2007年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獎、巴金文學院第12屆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今年又推出了全新的修訂版,分為《東風》、《西風》、《靜風》三部分,文字刪改717處,還增設插畫。故事撲朔迷離,更為豐富精彩。
2、誰是老鬼,誰將情報傳送出去了?
電影很明確,原著的答案卻若隱若現。
為了傳出消息,電影中的「老鬼」有一對,是周迅飾演的顧小夢和張涵予飾演的吳志國,兩者眉目傳情報,山崩於前而不動聲色,唱了一出雙簧「空城計」,最終換來組織的安全,顧小夢帶有摩斯密碼的旗袍,成為烈士絕唱。
顧小夢的玉碎讓人敬佩又讓人心痛,原著有過之而無不及,比這個更殘酷,「老鬼」更無助更悲慘。
這裡的5個嫌疑人各自為戰,「老鬼」只有靠自己,雖已陷入死局,還不忘顧全組織,千方百計尋找機會把緊急情報傳出去,以求取消原計劃的會議,避免組織全體傾覆。
然而,一舉一動都在監視監聽,人人自危的情況下,這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真相在血雨腥風中飄忽不定,組織機密若隱若現,危險一觸即發。
隨著麥家的講述,「老鬼」李寧玉慢慢浮出水面,但是,四面楚歌、孤立無援的她,究竟是如何將情報傳出去的呢?
書中給出了三個不同的答案。
作為「解密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風聲》延續了麥家諜戰風格——將人置於嚴酷的極端環境中,以此回望歷史、試探人性。在小說的故事外衣下,是對善與惡、真與假、忠誠與背叛的一次次考驗。
上篇《東風》,是李寧玉哥哥的回憶。
他是來自延安的潘老,也是最初聯繫作者麥家,並提供這個故事素材的主人公。
潘老年輕時為了配合地下工作,對外宣稱和李寧玉是夫妻,其實他們是兄妹,也是同一戰線的戰友。他回憶了李寧玉的玉碎之路,如何採用迷惑戰術,以死換取信任,巧妙的借用一幅給孩子的遺畫,其中暗藏摩斯密碼,最後關頭將緊急情報及時傳出。
修訂版特地增加的插畫,看出那些小草暗藏的秘密嗎?
然而,這個描述在中篇《西風》裡被徹底否定,並被當事人顧小夢破口大罵,怒斥潘老是騙子。
據她回憶,李寧玉以死相博的當天晚上,就是組織要開會的時間。按道理,在那麼敏感的時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李寧玉的遺體和遺言絕對會被扣下,情報不可能及時傳出。當天之所以沒有出事,是顧小夢,她為了成全李寧玉幫忙傳遞了密報。
至於怎麼傳的,顧小夢不肯細說,麥家也沒有說。
後來,麥家在《靜風》裡告訴我們,原來,顧小夢和潘老曾經是夫妻!聽到顧小夢的責罵,看到《西風》的犀利反駁,90高齡的潘老一時情緒失控,突發心臟病,帶著秘密去世了。
國家大事變成家庭恩怨,麥家猶豫了,但是,情報究竟如何傳出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或許,看完原著的人,心中自有答案。
3、比真相更重要的是什麼?在後來的訪談中,作者麥家對真相做了解釋。
互相靠攏、分歧、交錯或者永遠互不幹擾的時間織成的網絡裡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
在大部分時間裡,我們並不存在;在某些時間,有你而沒有我;在另一些時間,有我而沒有你;在有些時間,你我都存在。——《小徑分岔的花園》
他講述了對博爾赫斯的欣賞,真實時間被模糊,空間界限成為虛構,這種寫作手法,他在《風聲》中有借鑑和致敬。
雲山霧罩的故事好似迷宮,書中潘老、顧小夢、作家麥家自己角度各不相同,回憶亦真亦假。
《東風》、《西風》、《靜風》3種不同的描述,在這裡,人性是立體的,劇情是多面的,真相可以一再翻轉,甚至可以拆解開,拼接重新組裝,以完全不同的面目示人。
驚心動魄的歷史過後,只剩下撲朔迷離的真相。
但是,這裡不僅僅只有對真相的探求。
如果只把這看成一部諜戰,充滿猜忌和手腕的血腥的故事,遠離我們的生活,那就可惜了,它背後的人性和哲學,其實和我們每個人密切相關!
常言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5個嫌疑人都說自己無辜,但又相互矛盾,無法自證清白。潘老和顧小夢都說自己講的是真相,但又不願當面對質。
東風可能壓倒西風,西風也可能扳倒東風。這種說不清,看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局面,到底該怎麼看待呢?
不管外面是什麼風,麥家更看重的是靜風。
他沒有偏聽一面之詞,在風中凌亂,而是靜下來自己調查、思考,形成內心的風。
也許,這正是麥家想告訴我們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總有一些人被遺忘,總有一些事被曲解,難免會有一些真相被塵封,永遠的失散在歷史的長河裡。
學會理性思維,辯證的看待歷史,形成自己的史觀,或許,這比看到的歷史故事對我們更有幫助。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