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精彩而殘忍的故事,它發生在1941年春夏之交的杭州,那是日偽時期,汪偽政府收到一份密報:
周恩來的特使老K即將到達杭州召開策反大會。
潛伏在日偽政府的「老鬼」知道事情暴露,於是傳出情報,可惜被敵人截獲,傳遞此情報的老漢和老鱉暴露,老漢被捕,老鱉被監視。
由於第一份密電只有軍事參謀部部長吳志國,軍事處處長金生火,軍機處譯電科科長李寧玉、科員顧小夢以及張司令秘書白小年五個人看過,為了儘快揪出誰是老鬼,並且引出老虎、老K等人,日偽政府決定將5人以執行公務為由秘密關押。
於是,三男兩女在深夜被秘密召喚至已經落敗的裘莊,日偽政府要在四天之內找出誰是老鬼,而老鬼要在會議召開之前把情報傳出去。於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就在裘莊展開,它的名字叫做《風聲》。
真相仿佛近在眼前,又似乎遠在天邊
《風聲》出自矛盾文學獎得主麥家,小說分成《東風》、《西風》、《靜風》三部分。這三部分看似獨立,實則聯繫密切,而且後者既是前者的補充,同時又將前者無情推翻,讓讀者在震驚之餘又忍不住感嘆一句「原來如此」。
在《東風》篇,作者主要交待了事件的前因後果,包括白小年、吳志國、金生火、李寧玉、顧小夢五個人是如何被帶到裘莊,武田長肥原等人是如何試探、審問吳金李顧四人,吳金李顧四人又是如何與肥原鬥智鬥勇,老鬼又是如何在不可能的情況下將情報傳出去等。
在閱讀這篇內容時,讀者能夠感受到吳金李顧與肥原、王田香之間的博弈,也能感受到老鬼的危險處境,但是卻始終像肥原等人一樣,完全沒有辦法確認到底誰是老鬼,有幾個老鬼。
經過單獨審問、公開四人審問內容、驗筆跡、利用老漢、老鬼、吳志國等四張牌,老鬼的身份越來越明確,但同時又越來越模糊。
一開始目標是吳志國和李寧玉,可兩人怎麼也不肯召,審來審去,結果發現嫌疑人不僅僅是吳金李顧,同時還有白秘書和張司令。
折騰了好幾天,不僅沒有把老鬼揪出來,反而一切又回到大家第一天剛到裘莊的樣子,肥原又憤怒又著急,於是使出了更多的「陰招」,最終導致吳志國被打死,李寧玉服毒自殺。
然而,等他們按照密報上的時間地點去抓人時,老虎、老K都沒有出現。雖然沒有揪出誰是老鬼,但是在嚴密監控下,老鬼根本不可能把情報傳出去,那麼風聲又是怎麼走漏的呢?
肥原百思不得其解。
此時內容跳出故事本身,作者告訴我們,這個故事來源於潘老,老鬼當時名義上的丈夫。
原來李寧玉就是老鬼,而情報是她在服毒自殺前就畫好在一副給孩子的畫上,死前又分別給肥原、張司令、潘老三人寫遺書,請求張司令念在她一直為她效力的份上,能把她的屍體和遺書送回家中。
也就是說,情報是李寧玉用自己的死訊傳出去的。
然而,正當我們以為這就是事情真相時,當年被關押在裘莊的當事人顧小夢找到了作者,並且告訴他,潘老說的都是假的,小說不能發表!因為當年把情報傳出去的,其實是她,小說裡的內容嚴重失實。
為了探尋真相,作者不遠萬裡跑到臺灣採訪顧小夢,結果顧小夢把潘老之前說的全部推翻,作者得到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說法。
然而,當他把顧老告訴他的事情寫成文稿時,他還沒聽到潘老任何意見,老人家就去世了,據說就是看文稿時死掉的,但沒有人知道他是氣死的,還是愧疚而死的?
而真相,也只能這樣一直被埋藏中,誰是誰非,一切已無處探究。
電影版的《風聲》再精彩,在原著面前也過於遜色
《風聲》這部小說剛發表,麥家就獲得華語文學傳媒盛典年度小說家獎。後來,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風聲》上映,因為故事情節好,加上周迅、張涵予、李冰冰、黃曉明等一眾實力演員演出,該影片直接掀起了當代諜戰影視的狂潮,影響巨大。
以前我也覺得這部片子拍得實在是好,情節緊湊不拖沓,服化道具、配樂都好,而且演員全部演技在線,加上好幾個反轉,實在精彩!
直到最近讀了新修訂的原著小說《風聲》,我才知道電影原來對小說做了大幅度改變,裡面人物的性格、結局、身份這些都有很大的變動。尤其是李寧玉這個角色,電影裡李冰冰扮演的李寧玉和小說裡的李寧玉完全就是不同的人。
而且電影裡的老鬼是顧小夢,而不是李寧玉。雖然在小說《西風》篇裡,顧小夢推翻了潘老說是李寧玉把情報傳出去的說法,但是她並沒有說自己就是老鬼。
因為身份不同,性格、處事方式、結局自然也不同,這也導致電影的精彩程度與小說有著較大的區別。
如果你想感受麥家的文字功力,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吳金李顧白、肥原、王田香、張司令等人的才智謀略,那就一定要去看小說。只有在文字裡,才更能理解老鬼等革命工作者的悲壯,才能理解身處亂世時,人心惶恐與不安。
所以,電影版的《風聲》很精彩,但如果想真正感受麥家《風聲》的魅力,還是要看書。
比故事本身更可貴的,是小說傳遞的這幾點精神
讀麥家的小說,會上癮,它既是敘事的迷宮,也是人類意志的悲歌;他的寫作既是在求證一種人性的可能性,也是在重溫一種英雄哲學。
而這一切,在《風聲》這部作品裡展露無疑。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感覺,那就是我永遠不知道故事裡下一秒會發生什麼,老鬼的身份好像永遠是一個迷,明明感覺只要伸手就能抓住他,可當你伸出手時,對方確隱藏了起來,你連往哪個方向找都不知道。
除了無處不在的疑點、反轉,還能看到書中人物在面對危險、絕望時的反應,是慌張、是淡定,是置自己的生死於不顧。
看著裡面人物之間的博弈,仿佛自己正在玩一場時下大熱的「殺人遊戲」,警察、殺手、平民都在眼前,可是你卻只能根據他們的陳述、表現去猜測他們的身份,殺手想儘快把警察殺掉,而警察不僅要想辦法殺掉殺手,還要把情報傳出去。而平民卻處處在混淆視聽,不是他有意為之,而是在那樣的環境下,誰都不會相信誰。
但是,除了故事本身的精彩,小說裡傳遞的這兩點,我認為更可貴。
一是李寧玉的精神。
小說的封面有一句話:「經歷過大孤獨、大絕望的人,會懂得《風聲》給你的大堅韌和大智慧。」
李寧玉本身是一個很高傲的女人,她是造詣極高的電譯專家,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地下革命工作者,在裘莊裡她經歷了很多痛苦的事,三番四次地與肥原過招。但是她始終不忘自己要把情報傳出去的使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與肥原和王田香鬥志鬥勇,最終在所有人都覺得她不可能完成任務的情況下把任務完成了。
你一定要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方法永遠比困難多!
李寧玉處在那樣一個極度孤獨、危險、緊張的環境中仍能尋找到解決事情的辦法,我們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小挫折,又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呢?
二是真相不可能在一面之詞裡
為什麼小說最後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真相?因為不管是潘老還是顧老,他們都只是站在自己角度去回憶這個事情,所以同樣一件事,在潘老口中是一個樣子,在顧小夢口中又是另外一個樣子。
我們生活中其實經常會遇到這種事情,比如之前的鮑毓民事件、廣州老師體罰學生事件,很多人一開始看到「受害者」發言,都會義憤填膺,恨不得馬上為他們伸張正義,可事情的結果最後卻往往讓人傻了眼,一切就像兩個壞人策劃了一場惡作劇。
《風聲》這部小說讓我們知道,不管是現在還是過去,人都是有私心的,我們如果想要追求事情的真相,一定不能只聽一面之詞。
麥家說:「世間多難,人生多險,我們註定孤獨,我們也註定堅韌。」
不管你此刻的狀態如何,對生活是充滿希望還是只剩失望,都建議你讀一讀《風聲》這本書,因為它是能幫助你走過大孤獨、大絕望的作品!
這部小說自發表後就受到很多讀者追捧,就連倪匡、王家衛、王安億等人都極力推薦,因此此書也一版再版,十分暢銷。而下面這個版本是今年最新修訂的版本,相比以往的版本,這版新增了717處修訂、還增加了作者麥家關於創作的訪談內容,以及幅插畫。不管是內容還是印刷效果,都比以前的版本更好。
如今新修訂版正在熱賣中,原價59.9元,點擊文中商品卡下單,只需要29.95元,不到兩杯奶茶的價格,就能擁有一本包含麥家創作的訪談內容的《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