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2021年始第2篇
| 全文 2503 字
「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愛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我身在煉獄留下這份記錄, 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諒我此刻的決定, 但我堅信,你們終會明白我的心情。我親愛的人, 我對你們如此無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於萬一。 」
記得看電影時,看到結尾的這句話,哭的稀裡譁啦。
民族生死存亡,個人生死又算得了什麼?
在電影裡,被困於荒蕪的裘莊,被監視、被毒打,相互揭發,顧小夢以自己死亡的代價傳遞消息,避免組織被破壞。
電影裡,她英勇的犧牲,是能看到自己犧牲的意義和價值,是看得到消息傳遞出去的希望。
但小說《風聲》不一樣,這是一個真正經歷大孤獨、大絕望的人,她的世界血色且黑暗,她甚至不知道能不能傳遞出消息。
電影和小說,是一個是故事,但又不是同一個故事。小說要比電影精彩的多,即使看過電影,也真心推薦去讀一下原著小說。
01不一樣的故事,大概除了名字一樣,沒什麼一樣的了
其實,電影的故事相對來說是比較直白的,只是處於緊張的氣氛和壓力下,個人像螻蟻一樣,被日軍和汪偽政府拿捏,壓抑、無奈與傷感更多一些。
荒蕪的裘莊,加劇了恐懼與緊張,被懷疑的五人,誰是「老鬼」?他們能不能傳遞出消息,避免組織被重創?
電影裡,顧曉夢是老鬼,她聽到吳志國唱《空城計》的時候,辨別出「同志」,二人相互掩護、相互攻訐,保住一人傳遞消息。
重傷的吳志國送去救治,利用戲詞傳遞;義無反顧的顧曉夢選擇死亡,用自己的身體傳遞消息。
正如她的臨死之言:「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我們沒有退路了。
也感動,也致敬,但回到小說,還是不一樣的。
小說裡的吳志國是打擊抗日反偽的隊長,殲滅過很多抗日小分隊。軍機處譯電科的李寧玉是老鬼,她模仿筆跡栽贓吳志國,是真的想要「借刀殺人」。
顧小夢的父親給汪偽政府捐過飛機,打入內部,但他們父女倆確確實實是國民黨的人。在裘莊,顧小夢不揭發李寧玉就不錯了,更不要指望她能救人。
剩下的金生火、白小年,都是配角,也不是重要人物,沒有多重身份。
所以,這裡的老鬼是真的孤獨與絕望,她不知道怎麼才能傳遞消息,不知道能不能挽救過失,甚至她看不到任何希望。
讀到這裡,才明白封面上標紅的「大孤獨、大絕望」是什麼意思,深處黑暗看不到點點星光。
02 消息傳遞出去了,但方式不一樣,小說更值得推敲
故事不一樣,雖然結果是一樣,消息都傳遞出去了,組織也保住了,我們的勝利也到來了。
但,我認為小說是更值得推敲的。
電影裡有吳志國重傷就醫,向護士傳遞消息;有顧曉夢身死,用內衣上的密碼傳遞消息,也有她給李寧玉衣服上繡密碼,解釋一切。
三條線並進,看似無懈可擊,但小說裡一句話就能全盤否定了——醫生可以到裘莊來救治,死人一定要搜身,在搜捕行動之前,任何人、任何東西都不能出裘莊!
把裘莊封閉,不管有沒有內鬼,有沒有消息,一切都等搜捕行動結束之後,這樣就避免了走漏消息。用這個邏輯,電影裡的三條線,其實都是不成立的。
那小說是怎樣推進的呢?
小說裡李寧玉是「老鬼」,她沒有可以並肩戰鬥的同志,在收破爛的老鱉進來裘莊打探消息時,李寧玉的機會來了。
她借著胃痛,讓肥原派人買來養胃丸,李寧玉知道,只要自己能把帶有消息的藥丸扔在垃圾桶裡,老鱉一定能看到,消息也就傳遞出去了。
可是,顧小夢發現了!
顧小夢不是共產黨,她可以不告發李寧玉,但李寧玉用藥丸傳遞消息的打算,就完全落空了。
這時候,書裡有一段情節,是李寧玉像發瘋了一樣,與肥原毆打在一起,她是真的絕望啊!借著發瘋,她可以歇斯底裡的發洩,發洩她的憤怒和無助。
一個身經百戰的戰士崩潰了,這是怎樣的絕望啊。
後來李寧玉還是選擇了死亡,她留了一封自白信,絕望而憤怒的表達著「自己是被逼死的」冤枉,她還留給自己的丈夫一封遺書,給孩子一幅畫。
當然,遺書裡有明志,畫裡有消息,但正如前文所說,這些真的能在她死後就送出去嗎?書的第一部分《東風》是這樣解密的。
但這一點顯然也是有漏洞的,在《西風》中麥家通過顧小夢的描述中,得到了另一種答案。因為顧小夢的父親是汪偽政府的高官,「老鬼」已經被抓出來了,顧小夢不是主動要求離開裘莊,而是父親堅持,並且出行還有肥原信任的手下。
就這樣,顧小夢出去了一小時,她要做的就是,找個地方扔下之前李寧玉扔過的藥丸。那天幸運,正好老鱉在禮堂的臺階上抽著煙,消息就這樣傳遞出去了。
03 事實和真相如何,且由讀者自己想吧
顧小夢冒險幫李寧玉傳遞消息,聽起來是一個完美的故事,但這個故事就是真相嗎?它真的無懈可擊嗎?
在最後一卷《靜風》裡,作者同樣有這樣的疑惑。顧小夢是國民黨,她為什麼就一定會幫李寧玉呢?是因為信仰,還是被威脅了?
「這是一群特殊的人,他們不相信眼淚。」所以事實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我們無從知曉。我們能做的,只是自己去理解這樣的故事,理解我們以為的事實和真相。
我可以理解李寧玉這個人物,她想要向外傳遞消息,唯一的機會被顧小夢破壞掉,她精神上無助、絕望,但又不得不打起精神,再次找解決之法,哪怕是付出自己的生命。
這是一種責任,因為她肩負著裘莊外同志們的生死,這更是一種信仰,可以用自己的死亡換別人的安康。
但顧小夢是為什麼呢?她為什麼會配合李寧玉呢?是因為愧疚?陣營不同,心裡的愧疚值幾分錢?更何況,書裡有她很認真的解釋,「是同情,不是覺悟,也許還有一種職業上的敬重。「
沒有刻意的拔高自己,罕見的赤誠卻更加讓人信服。人心都是肉長的,看到最後跪在自己面前,臉上淚流滿面、褲腳血淋淋的李寧玉,顧小夢選擇了幫忙。
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有自己的解讀和理解。
麥家在《人生海海》裡寫道,生活不是你活過的樣子,而是你記住的樣子。同樣,歷史和真相也不見得是它本來的樣子,有可能是我們自己理解的、記住的樣子。
之所以覺得原著《風聲》要比電影好看,一是因為它的故事可推敲,二是因為它不只是一個故事,還有我們對歷史和真相的理解。
儘管有些人不喜歡最後關於裘莊的歷史,肥原的過去,老漢、老虎這些人的著墨,認為它冗雜多餘,但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歷史,我們有我們記憶的歷史,他們也有。
況且肥原的轉變,從一個愛好中國文化的人,到掠奪中國的侵略者,他的改變,對我們也有警示和教育意義。
一本很好看的小說,一個很揪心的故事,以及一段可自我理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