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藍天彬
南京名嘴吳曉平在電視節目中批評北大孔慶東是「到底是教授還是野獸」。
「罵人的孔慶東又罵人了」、「他今天之所以在全國有一些名氣,完全是靠罵人罵出來的」,「到底是教授還是野獸?」……去年5月,南京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吳曉平在一檔電視評論節目中,就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的一起案件點評。之後,他被孔慶東起訴「侵犯名譽」,索賠20萬元。近日,北京市海澱區法院一審駁回孔慶東的訴訟請求。
12月18日,孔慶東婉拒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採訪,他回復簡訊說:「我太忙啦。您可以採訪東博書院秘書長張清或李志清律師。」
「肯定要上訴。」孔慶東代理律師李志清對澎湃新聞說,孔慶東和代理律師近期會召開一個新聞發布會,時間另行通知。
吳曉平則對澎湃新聞說,一審判決很公正,「他(孔慶東)要上訴也是正常的。我等著,以靜制動。」
孔慶東和吳曉平,本來素不相識,因為幾句話,產生交叉。
2013年5月11日,南京「名嘴」老吳(吳曉平)在《聽我韶韶》節目的子欄目「掛個耳朵(註:南京方言,意思為:帶著疑問)讀報紙」中,評論當天的新聞事件——「微博罵人『狗漢奸』,北大孔慶東被判道歉賠償」。
引發老吳有感而發的新聞事件,其實是這麼一回事:在這此前,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生關凱元發微博稱,孔慶東的一首「七律」,「已經不錯,可確實格律不對」。
孔慶東隨後回應,「你不要裝作懂格律好不好?你說的驢唇不對馬嘴,你連原詩都沒看,你就是個狗漢奸,你當我不知道啊!」
實際上,這首七律是南宋詩人陸遊寫的《立夏前二日作》。
關凱元以侵犯名譽權為由起訴孔慶東。北京市海澱區法院一審判決,孔慶東敗訴,要求其向關凱元書面道歉,並賠償其精神損害撫慰金200元。
正是就上述新聞事件,吳曉平在5月11日的電視節目中點評說,「他(孔慶東)又罵人了,為什麼說他又罵人呢?因為這個孔慶東,坦率講,他的名氣並不大。他今天之所以在全國有一些名氣,完全是靠罵人罵出來的,因為他罵人罵了不止一回了。」
吳曉平認為,這是學生提出的「學術探討」,孔慶東不應該罵髒話。吳曉平發問,「所以老吳今天第一個耳朵想掛什麼呢?教授還是野獸,到底是教授還是野獸?」
孔慶東認為,該評論未經調查,且使用了侮辱性言語對其貶損和攻擊,故起訴至北京市海澱區法院,要求判令吳曉平及南京廣播電視臺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其經濟損失20萬元。
吳曉平對澎湃新聞回憶說,大概是今年年初,他收到法院傳票,這讓他感到非常驚訝,「這麼大的名人,怎麼會找到我這個小小的電視臺主持人?」
針對孔慶東訴吳曉平名譽侵權案,北京海澱區法院通報稱,經審理,法院認為此案爭議焦點在於,判斷其評論是否構成對孔慶東的侮辱,進而構成侵犯其名譽權。
法院認為,吳曉平的評論依據的報導和案件所涉情況是真實的,評論的語句是有針對性的、有誠意的,並無相關證據證明吳曉平存在藉機損害孔慶東名譽、進行人格侮辱的惡意。
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 CFP 圖
法院指出,孔慶東系北京大學教授,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近年來因罵人事件亦引發不少爭議,甚至形成了公眾關心的公共事件,應屬社會公眾人物之列。
「孔慶東作為公眾人物,較社會一般人在承受社會輿論方面有較高容忍義務,不能因新聞評論時的個別用語本身存在一定的貶義,就認定構成侮辱。」
法院最終認定,吳曉平的相關評論內容尚未達到侮辱的嚴重程度,不構成侵犯名譽權,駁回了孔慶東的全部訴訟請求。
對此,吳曉平說,沒想到結果,法院的判決「蠻有道理」、「很公正」。
「你仔細看當時的視頻,我相信1萬個人中,有9999人會認為構成侵犯名譽權。」孔慶東代理律師李志清對一審判決很有意見,「非常荒謬」。
吳曉平說,北大作為著名高等學府,出過很多大師,比如蔡元培、胡適等人。即使有罵人的老師,也大多針對權貴。「孔慶東罵學生,勝之不武,我就感慨世風、學風日下。」
「我本人做這節目有9年了,在南京小有名氣,也算個公眾人物。平時,也有很多人在網絡上罵我,我不理會,除非是編造、捏造。既然是公眾人物,應該有一定的容忍度。」吳曉平開玩笑對澎湃新聞說,「我們公眾人物就像戲子,天天表演,有人喜歡,有人討厭,孔慶東反應有點過激了。」
吳曉平進一步說,我這是職務行為,「我們沒有新聞法,不知道哪句話就侵犯名譽,一天到晚如履薄冰。」
而孔慶東的律師李志清則對澎湃新聞說,「我們正在寫上訴狀,可能下周就遞交。」
李志清說,「任何一個人都有名譽權,公眾人物也有。公眾人物有一定的容忍度,但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名人就可以任人侮辱、攻擊嗎?」
安徽徽商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孔維釗認為,普通人和公眾人物在名譽權方面是有所區別的,「這是因為公眾人物可以利用影響力在某些方面享有優先權,這也就要求公眾人物對公眾的言論、批評要有更高的容忍度。」
不過,何謂「公眾人物」和「名譽權」,界限並不是很清晰,這也就使得在實踐中判決可能不一。孔維釗說,應有更明確的司法解釋,而不能僅靠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易波認為,關於名譽權,應該就事論事,少貼標籤,「孔慶東可能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但我們在個案中應就事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