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課》是簡·坎皮恩編劇並執導的第三部電影,它是一部情節感人,充滿激情的經典作品。
《鋼琴課》講述的故事發生在維多利亞時代,描述了一位有語障的少婦在剛剛被殖民的紐西蘭荒曠野所表現出的叛逆精神。艾達·麥格拉思(霍利·亨特飾)不能說話,她的小女兒叫弗洛拉(安娜·帕奎因飾),性格好強。迫於無耐,麥格拉思帶著她的女兒嫁給了一個粗俗的移民,這傢伙以搶奪土地為業,名字叫斯圖爾特(山姆·尼爾飾)。由於斯圖爾特不讓麥格拉思把她心愛的鋼琴帶回到新家,麥格拉思一開始就對斯圖爾特沒有絲毫好感。後來,斯圖爾特與他的工頭喬治·貝恩斯(哈維·凱特爾飾)做了一個交易。貝尼斯把鋼琴退還給斯圖爾特,而斯圖爾特則答應讓他的妻子給貝尼斯上幾次鋼琴課。事實上,貝恩斯對麥格拉思青睞已久,後來,鋼琴課實際上也就成了他與麥格拉思偷情的好機會。仇恨與欲望不斷侵襲著故事中的三個角色,殘忍漸漸開始吞食這塊小小的歐洲殖民地。
導演坎皮恩讓整部電影都充滿著一種憂鬱但富有詩意的情緒,劇中的每個人物都在強烈地掩飾自己的情感與欲望;艾達埋藏著本能的情慾,貝恩斯深藏著內心的溫柔,而斯圖爾特則強壓著憤怒與暴力。
坎皮恩對這部影片可謂悉心執導,她把動作精細到演員的每一個眼神和手勢。演員透過木欄的一瞥,對著窗簾的掃視,或者從指縫間的一瞄,都相當地考究。坎皮恩通過對眼神及肢體語言的刻畫,充分展示了霍利·亨特那含蓄而富有暗示性的表演才能,同時也強化了電影的思想深度。霍利·亨特也因此而享有現代莉蓮·吉什的美譽,並與安娜·帕奎因一起榮獲奧斯卡獎。而坎皮恩則榮獲得了奧斯卡編劇獎。坎皮恩的最成功之處在於:他能夠在現代的電影院裡用詩一般的語言向觀眾展示一段動人故事。
心靈渴望歡樂
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
電影《鋼琴課》(The Piano)原聲音樂專輯
電影《鋼琴課》(The Piano)的配樂是由英國作曲家麥可·尼曼(Michael Nyman)負責完成。麥可·尼曼(Michael Nyman)1944年出生於倫敦,精於細微實驗樂風。在鋼琴把兩個相愛的人聯繫在一起、美妙的音符成為溝通兩個人思想感情的媒介、鋼琴做為影片的主角時,尼曼就必須揣摩啞巴女主角與鋼琴合而為一的情感表達,他指尖下碰觸的琴鍵一點一滴溢出女主角內心流動的情感,急促時的激情憤怒,潺潺流動時那種悠然於天地間的瀟灑恣情,鋼琴樂曲完成後再加上瀰漫著哀怨寂寥的歐式華麗風雅弦樂,猶如命運一般,無時無刻不在象徵女主角的鋼琴「聲」邊翩翩然的糾結纏繞,構成女主角、內心的情感、鋼琴三個個體因孤獨而相依的情懷。尼曼以素描心情畫的風貌,取代戲劇性為傳統的電影音樂手法,經由鋼琴與弦樂所演繹的多樣心情路徑,與鋼琴師的心靈邂逅。
這部電影猶如一部曠野中的希臘悲劇,劇中毛利人合唱的那希臘式的歌謠,與那個時代紐西蘭荒蕪的生存環境交相輝映,使這部悲劇顯得非常地和諧。的確在這部片子中,毛利人的歌謠與荒蕪的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刻畫人物的特別要素。
電影《鋼琴課》中音樂的作用非常重,因為鋼琴不僅是片中啞聲的女主角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也由此引出一段難以抑制的逆愛。當然你除了會被影片中這波濤洶湧的黛色海灣,以及浪漫的故事所吸引外,還會被鋼琴所彈出的那段優美的主旋律音樂所感動,一閉上眼,你仿佛就會看到小姑娘的白裙飄揚舞翩躚,和聽到流暢的仿古典時期的鋼琴曲,非常優美。
電影《鋼琴課》一開始就以鋼琴聲帶出女主角口不能言,只以琴聲表達自己的情感。優美動聽的鋼琴旋律貫穿整部電影。更襯託出故事中愛情的悽美,激情的澎湃,以及親情的溫暖等等。其中最為經典的一段當屬在女主角登陸陌生海岸時,寬闊的天空略顯灰暗,洶湧海浪不時衝刷著淺黃的沙灘,一部鋼琴孤然而立,母親心醉的彈奏,女兒快樂的奔舞……音樂與畫面的完美結合正是此片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是一部觸及心靈的作品。
影片配樂主題的標題為「心靈渴望歡樂」(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作為尼曼在電影領域的成名作,它儘管未能隨同影片一起獲得提名,但已被公認為一部佳作。這一主題旋律揭示了不會說話的女主角心中埋藏著的熾熱情感和她的全部人生體驗,以及她對於自己視若生命的音樂的無比熱愛。
影片音樂《The Promise》被香港音樂人改編成《暗湧》,林夕作詞,王菲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