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最有因緣,此界眾生苦多樂少,菩薩尋聲救苦,遍灑甘露救眾生出苦海,世稱救苦救難觀世音。
菩薩又稱無憂觀世音,為什麼「無憂」呢?因為要「救苦」,所以具「無憂」。無憂是自度,救苦是度他。
菩薩在因地與廣大的念佛人一樣,也是念佛成佛。追溯本源,自度度他全依彌陀的本願威神力加持。成佛之因是乘佛願力往生到極樂世界,成佛之後更是乘本願輪助佛弘化。一切不離佛力的加持。有《法事贊》證言:「一切時中助佛化,分身六道起慈心」。
所以觀音菩薩示現頂戴彌陀,也是告訴眾生:「我具一切功德,皆因念本尊阿彌陀佛,憑南無阿彌陀佛願力加被,非我自力」。
善導大師《般舟贊》贊言:
天冠化佛高千裡,
不違師教念彌陀。
遍滿神通極樂界,
觀音引接見彌陀。
善導大師言:「自信教人信,真成報佛恩」。觀音菩薩是此言的忠誠實踐者,菩薩尊師重道之心,無我利他之行,是我們學佛人的楷模。「自信」得無憂,「教人信」便能救苦。
最後再以《般舟贊》顯菩薩本願:
兩手纖圓雜華色,
恆將此手接眾生。
救苦分身平等化,
化得即送彌陀國。
「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大家都很熟悉,他還有一個名號叫「觀自在」。
諸佛菩薩都有無量功德。諸佛菩薩的名號大家聽起來很好聽,好像意義很吉祥,其實不光好聽、吉祥,他們是「以德立名」,就是以他們的功德來建立他們的名號。
所以,佛菩薩的名號都有特殊意義,叫作「名實一體」——名稱所包含的內容跟他們的名號是一致的。
比如一個人叫「王大富」,他可能還很窮,不是名字叫「大富」就是大富了。沒辦法。
觀世音菩薩有三個紀念日: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
「二月十九」,愛你,就要救你,叫「219」;
「六月十九」,我救你,還救得很溜當,很簡單就救了你,叫「619」;
「九月十九」,救你,就是要救你,叫「919」。
大悲菩薩救苦觀音的三個紀念日都好得很!
諸佛菩薩功德無量,德行也是無量的。比如阿彌陀佛,最簡單的,我們知道叫「南無阿彌陀佛」,又叫「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又叫「無邊光佛、無礙光佛」,十二光如來。十二光都不足以形容,太多了。
按道理,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也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最普及、最流行的,就是兩大名號,一個叫「觀世音」,還有一個叫「觀自在」。
「觀世音」這個名號大家都了解,比如《觀經》中就說「觀世音菩薩」,《法華經·普門品》也說「觀世音菩薩」。
「觀自在」這個名稱出現在《心經》當中。《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有人解釋這一句,把「觀自在菩薩」翻譯成「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不能改,一改就變了,因為《心經》體現的一定是「觀自在」這三個字,不是體現「觀世音」。
為什麼呢?
「照見五蘊皆空」,「照見」就是「觀」,用智慧來觀照。「五蘊皆空」就是「自在」。「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我們這個身體、自我的存在。這個「我」是什麼樣的存在呢?自性本空。所以叫作「觀自在」。把它改成「觀世音」就不對了。
「觀世音」是什麼呢?若有眾生在苦惱當中,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此菩薩即聞其音聲,前往救苦。
所以,這兩個名號意義不一樣。
「觀自在」是向內觀,觀自己,觀自我的存在。一般人向外看,看別人的毛病、不足,或者看「這是一朵花,這是一盆草」,這樣就迷失了自我,自我不存在了,思想觀念被這些外在的現象牽扯過去,認為有一個實在的物體,這樣就是觀他,沒有觀自在,這樣就迷失在這個世界當中。
所以,「觀自在」是讓我們向內觀的,要看自己。
自我的存在不是「我」。「我在這裡」——不是的,五蘊皆空。我們的身體,地水火風,是色;我們的思想、精神方面,受、想、行、識。「受」是感受的受,「想」是思想的想,「行」就是行進、思想的延續,「識」是分別、認識:這些是我們的精神活動。
什麼叫「我」?
一般認為我的身體、我的思想和合在一起,身心和合,稱為「我」。可是菩薩說沒有我,這是假的,假名安立,這個「我」叫「五蘊皆空」。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這是觀自在菩薩這個名號給我們的啟發。
底下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講色空的。「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空的。
說到這裡,什麼是空呢?
所謂「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空的相狀是這樣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講完五蘊皆空之後,還不夠,「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總之一切都空掉。
這兩大名號對我們的啟發,我分下面幾點來說明。
救苦觀世音 無憂觀自在
要救別人的苦惱,這時候就是觀世音菩薩登場——其實是同一位菩薩,但是他的功能顯示為「救苦觀世音」,尋聲救苦;「無憂觀自在」,就是自己沒有憂惱,這叫「觀自在」。自在嘛,沒有憂惱,不然就不自在了。
觀自在是無憂,像經文所講的「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沒有掛礙,沒有憂愁,沒有憂慮,沒有恐怖,才遠離顛倒夢想。我們的掛礙太多了,是不是?在這裡聽課掛礙手機,還有家裡的小孫子,掛礙太多。
大悲觀世音 大智觀自在
都講「大悲觀世音」,沒有講「大智觀世音」的,大慈大悲觀世音。
觀自在代表智慧,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而且是非常深的智慧。「般若」就是佛法那種觀照實相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
利他觀世音 自利觀自在
「利他是觀世音」,世間苦惱眾生,他有苦惱了,「我觀照他的苦惱,我要救拔他」,這是利他的。「自利是觀自在」,觀自己則自在,這是自利的。這兩種分別菩薩自利、利他。
不過,想到觀世音,世間人的聲音,「我高興著呢,我很幸福」,這個時候需要菩薩來救嗎?「真是多此一舉,我很幸福,我很喜悅」。往往都是很苦惱的時候,沒錢,家裡困難等等,就希望人家搭救。
那麼,什麼聲音是最需要搭救的?「救命啊!」這個救命的聲音,就是菩薩要搭救的聲音。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兩個字翻譯過來,其實就是「救命」的意思。我們現在叫「歸命」。
為什麼要歸命?
「我這個命保不住了,我要歸投一個能救我命的救世主」,所以叫「歸命」,就是「請你來救我」,所以翻譯成「救命、歸命、度我、救我」,這是「南無」兩個字的意思。
阿彌陀佛是這樣的,「言『南無』者,即是歸命;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你一念歸命——「救我!」阿彌陀佛就來救你了。
所以,「南無阿彌陀佛」本身也是「觀世音」,「觀世音」這三個字是跟他師父學的,道理是一樣的。
與人觀世音 自處觀自在
我們跟人家一起相處的時候,應該是「觀世音」,要多聽人家講話,「你有什麼苦惱,我來安慰你」,傾聽對方。雖然說是「觀」,其實是聽的意思,跟別人在一起要經常聽他的心聲;音、聲是一樣的意思,這叫觀世音。
自己在家裡單獨呆著,就不要有很多聲音了,能不能呆得安詳自在啊?要觀自在。
稱念觀世音 觀念觀自在
像「南無阿彌陀佛」,你喊「救命」,「南無」是歸命,然後阿彌陀佛應聲來現。觀世音菩薩也是一樣的,尋聲救苦,應聲來現。
所以,「觀世音」代表念佛法門。「觀自在」代表觀佛法門。
因為誰自在啊?佛才自在,眾生沒有自在。佛說「我是法王,於法自在」,「觀自在」觀的其實是佛。
所以,這位菩薩一個人肩挑兩個三昧:念佛三昧和觀佛三昧。念佛三昧以「觀世音」來代表,觀佛三昧以「觀自在」來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