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故事:「讓兒孫為我驕傲!」

2021-02-08 中埃網


圖:跨度、高度均創造了埃及紀錄的尼羅河跨河塔。

我和納吉穆結緣,始於「趕工期」的沙漠工地。

納吉穆今年25歲,是一名剛剛結束兵役的電力工程師。自從看到他的簡歷,我對這個年輕人就打心眼兒裡喜歡:簡歷照片上的納吉穆,慄色的皮膚,方方正正、典型的埃及本土面孔,看起來滿臉憨厚;一般講,來自上埃及、沒有殖民血統的埃及人往往知識水平偏低,視野也相對不夠開闊,但納吉穆卻有著不凡的閱歷:名校電力工程專業的優秀畢業生,大學還沒畢業就獲得了電力工程師證書;畢業後以軍官身份入伍(埃及大學畢業生入伍多數仍然是士兵);曾在象牙海岸聯合國維和部隊擔任工程兵;一直堅持學習漢語,在多項漢語比賽中獲得不錯的成績!……這樣的小夥子,在埃及並不多見!所以,愛才如命的我將其視若珍寶,唯恐稍有不慎將這棵人才的種子給毀掉。

五六月份,撒哈拉沙漠白天的室外氣溫已超過40℃,至於地面溫度,據在現場的兄弟們說,扔沙子裡一個雞蛋,一會兒功夫就熟了,撿的時候不小心會被滾燙的沙子、熟透的雞蛋燙傷手。簡陋的、用塑鋼板和磚石搭起來的工棚,即便幾臺空調全天運轉,室內溫度也難以降下來;夜半時分,沙漠氣溫驟降,但室內依然悶熱,難以入眠。摸一下牆壁,灼熱。

這,就是埃及開羅以南120公裡,貝尼蘇韋夫,國家電網承接的EETC輸電工程的施工和生活環境。熱帶沙漠氣候中的這一季節,打開房門時迎面襲來的滾滾熱浪都讓人難以招架,而我們離鄉萬裡、來到埃及的小夥子們,卻要在沙漠工地上「趕工期」!

「上級要求,這個項目要在6月30日以前完成。」

在埃及,除了難以忍受的熱,另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是用工問題。一方面,埃及本地人口失業率居高不下,甚至不斷走高;另一方面,在埃及的中資企業卻招不到合適的員工。究其原因,正如地中海北岸的一個法國朋友所說,生活在地中海周邊的人,由於環境舒適,生活上也要求愜意,不急不躁,不緊不慢,怎麼舒服怎麼過,無論貧富,開心是第一要務。於是,開羅就有了一個我們難以理解的想像:很多人晝伏夜出,大白天不起床,中午以後「吃早飯」,傍晚以後聚集在咖啡館或者俱樂部,一杯茶、一管水煙,一聊到後半夜。凌晨三兩點,開羅市區仍然會堵車。

這一背景,外加一年一度的齋月即將來臨,哪位埃及朋友能陪「中國軍團」在熱帶沙漠中「趕工期」呢?當「川軍參謀長」、河北老鄉峰石向我求助用工問題的時候,我著實煞費苦心!

考慮到納吉穆的背景,我怕他吃不了這樣的苦,沒敢在第一時間把他推薦到沙漠工地,而是讓急於就業、平時比較聽話、拍著胸脯保證「我能行」、「我不怕苦」的先上。不出三五天,幾個小夥子紛紛以「太苦了」、「太熱了」、「工作時間太長了」、「廁所不行」等各種理由退出工地。

考慮到「趕工期」,我決定:上納吉穆!

納吉穆不是一個多言的小夥子。他非但沒有拍著胸脯承諾「我不怕苦」,而且在聽我介紹了基本情況、費盡心機做好前期鋪墊後,說了一句出乎我意料的話:「做同樣的工作,中國人的工資比埃及人高,埃及人怎麼能愉快地和中國人合作呢?」

我一怔。很顯然,他對事實上的埃及人工資比中國人低不明就裡,且深感不滿。怎麼辦?一下子把我難住了!這個問題,不僅三言兩語說不清,而且很容易引出民族平等之類的話題。燙手!

我思忖一下,轉而問他,「你覺得為什麼中國人的工資高呢?」

不知由於語言能力所限,還是知識和理解能力不夠,納吉穆一時不知如何做答,語塞。

接下來,我從生活成本、工作效率、勞動質量等各個方面進行分析,雖引起了一些他的共鳴,但並未令其完全信服。在和我閒聊的同時,我發現他已在臉書上發起了「為什麼中國人工資比埃及人高」的討論,參與討論者的言談話語間,不乏極端的、類似「中國人看低埃及人」的言論。為免局勢失控,我不得不對他發起「進攻」。

「納吉穆,你能和中國人一樣認真工作嗎?」

「能!」他底氣十足。

「你能和中國人堅持一樣的工作時間?」

「沒問題!」

「和中國人一樣有效率?」

「我盡力!」

「如果你能做到,我保證,你的工資不比中國人低!」我當機立斷!

在談好工作內容、約好儘快上崗的情況下,我把與納吉穆討論的情況與峰石溝通。暗想,萬一峰石這邊工資達不到,我怎麼說服他呢?

 「如果他真做的好,工資可以更高!」 峰石一句話,給我吃了顆定心丸。這氣勢,那得是吃過多少用人方面的虧啊!

就這樣,納吉穆進入了「趕工期」的沙漠工地。峰石親自帶他,同吃同住同勞動,從此再沒向我提出用工方面的求助;而我,一直在做著納吉穆受不了沙漠工地的苦隨時跑回開羅的準備,暗地裡也為峰石物色、儲備了幾個遞補人選;在此期間,納吉穆不再像以前那樣主動聯繫我。過了幾天,我有點沉不住氣了。

「納吉穆,最近怎麼樣?」我在臉書上給他留言。

「我還活著。」納吉穆回復的時候,已經過了幾個小時,到了後半夜了。短短幾個字,承載著多麼豐富的內容!我一下忍不住,被逗笑了。

「如果你受不了野外工地的苦,告訴我,我幫你換一個環境好一點的工作!」這樣說,我並不是有意拆峰石的臺,而是激將;而且,我真心像心疼峰石及其「川軍」一樣心疼這個埃及小夥兒。其實,從內心,我還隱隱期待納吉穆真的「逃離」艱苦的沙漠工地,因為,需要他這樣的年輕人的工作崗位,真的很多!

對此,納吉穆沒有回覆。

後來,眼見著峰石朋友圈陸陸續續發出來一座又一座漂亮的鐵塔,或映著落日,或伴著繁星,或迎著朝陽,或挽著晨曦,不禁深感欣慰:成了!

但是,為什麼納吉穆沒有動靜呢?臉書內容沒有更新,也不主動聯繫我。是不是沒扛住?

「納吉穆,最近怎麼樣?」我找他!

「不好意思,我要去中國幾天,需要辦護照、體檢。我請假,老闆不同意,我就自己回來了!」納吉穆的回答讓我有點吃驚。一是沒想到他真的扛過了最難捱的酷暑,堅持到了這個工程的階段性節點;二是估計峰石正在用人之際不讓他離崗,而他,為了圓自己的「中國夢」擅自「逃跑」,峰石怎麼辦?我擔心峰石的工作受拖累。

「雖然我不在工地,但是我還是打電話為他們翻譯的!」見我沒有回應,納吉穆迫不及待進行解釋,唯恐在我面前丟了面子。

「好的!」擔憂蓋不住喜悅。我真心歡喜,峰石及其「川軍」取得了輝煌戰果,納吉穆經受住了來自熱帶沙漠和中國團隊的雙重考驗!

當納吉穆從中國回來,回到峰石已經轉場的新工地的時候,峰石為他安排了一個新的工作崗位。

「納吉穆,最近怎麼樣?」我的問候方式還是老一套。

「他們說我不能做翻譯了。對不起,我讓您沒面子了!」納吉穆的言辭倍顯惆悵,「他們要教我,一個新的工作。」

「你不喜歡這個新工作嗎?」我雖不知峰石的準確用意,但他將納吉穆從貌似翻譯但其實是工長的崗位換到技術崗位,其實真不是一件壞事。一是說明峰石已經不跟頭把式「趕工期」了,二是覺得他有意在技術方面為納吉穆提供發展空間。

「談不上喜歡不喜歡,但我不懂,不會做這個工作。所以,我告訴他們我回家了。」從納吉穆的回答,我們不難發現埃及朋友的普遍特點:只願意做自己喜歡、自己習慣、能讓自己最大限度「有面子」的事情。一旦工作內容發生調整,就會覺得不舒服。以舒服為本,看不到挑戰帶來的機遇。

「認識這些嗎?」我把峰石朋友圈的跨河塔美圖轉發給他。

圖:夕陽下的跨河塔 

「56和57!」脫口而出的代碼,說明納吉穆對跨河塔的熟悉程度不亞於峰石。

「你知不知道這些塔創造了奇蹟?」短短幾個月時間,納吉穆加入中國團隊,完成了埃及目前尼羅河跨越距離最長、輸電鐵塔最高的輸電工程,創造了埃及輸電項目的歷史。這樣的輝煌,怎麼說都不為過!要使之激發納吉穆和埃及人民的自豪感、榮譽感!

「真的嗎?!」聞聽此言,納吉穆顯得很興奮。

「為什麼中國人能做到的埃及人不能做?為什麼這樣的電力技術埃及人沒有掌握?」我借勢激發納吉穆的上進心,「如果每個人都永遠只做自己熟悉的事情,怎麼能進步?只有不斷去做自己不會做的工作,才有發展,才能成長!」

「我明白了,我很快就回去,學習我不會做的工作!」納吉穆一點就透,一說就明白,真不錯!同時我不禁感慨,為什麼這種點撥要留給我?埃及的教育何時能跟進?!

「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我希望埃及在中國的幫助下越來越好,超過中國,就像三十年前中國比埃及落後但很快就超過了埃及一樣!」我進一步為他鼓勁兒。

「謝謝您,我會努力!」納吉穆信心倍增,回復我一個大大的笑臉。

「要善始善終!」我要求。

「善始善終!」他承諾。

「將來,等你老了,你可以帶著你的兒子、孫子去看這些鐵塔,講述你年輕的時候和中國朋友一起工作的故事!」我微笑著憧憬他的未來。

「一定!要讓兒孫為我驕傲!」

聞聽此言,我確信,不輕言諾的納吉穆真的堅定了信念。

我想,國家電網的埃及施工團隊,以及正在這裡辛勤勞作、遍布各行各業的華人,創造的豈止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電塔、線纜的奇蹟,更重要的,是播撒下了中華精神的種子,灌溉了埃中友好之花!

在遙遠的異鄉,「一帶一路」沿線,不計其數的海外華人,正在這樣堅毅地向前,向前,再向前!

圖:美麗的跨河塔 

文:埃及河北同鄉會 冀鵬;攝影:峰石


相關焦點

  • 廖力強大使為埃及小朋友阿卜杜拉赫曼頒發「戰疫故事,從我說起——海內外少年兒童雲故事會」比賽獲獎證書
    10月15日,駐埃及大使廖力強在官邸為埃及小朋友阿卜杜拉赫曼·穆罕默德·馬黑爾頒發獲獎證書,祝賀他在不久前參加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戰疫故事,從我說起
  • 埃及貝尼蘇韋夫地區中國家電企業員工:在這裡工作 家人為我驕傲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在這裡工作,家人為我感到驕傲」上午10點,埃及貝尼蘇韋夫市。中國家電企業康好科技公司工廠的高級經理卡利法·薩拉馬一邊翻看著十幾份簡歷,一邊聽著年輕應聘者的自我介紹。這已是當天的第二批應聘者。
  • 「在這裡工作,家人為我感到驕傲」
    說著,薩拉馬來到整機裝配的關鍵環節——SMT貼片機前,這裡是一個單獨的房間,溫度控制在24攝氏度左右,溼度恆定為40%。SMT貼片是一種表面組裝技術,在目前電子組裝行業廣泛採用。薩拉馬取下掛在貼片機旁的物料單一邊翻看核對,一邊詢問身邊的技術員物料用量情況。
  • 珍妮行記 | 埃及故事
    這些日子許多朋友私信讚揚珍妮,實在讓我受寵若驚。珍妮不是一個很厲害的人,更不是誰誰的驕傲,只是一個一直在堅持做一件事的小人物而已。如果你一直在關注如我這樣的普通女子,我願不斷做一個說故事的人,我不會講什麼大道理,因為我沒有學問,但是我願意在將來的日子裡,任做不斷的努力,以我的手,寫我的口,以我的口,表達我的心聲。以我的鏡頭,攝我的眼,以我的眼,帶你們感知世界的美好。
  •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父母就不得不為孩子作打算。出生的小孩不會說話,你怕他冷了,怕他熱了,怕他餓了,更怕他病了,時刻關注他,寸步不離;到他稍微大一點需要上幼兒園、小學,你不得不針對教育資源,師資力量為他選擇合適的院校,希望他贏在起跑線;再大一點到了初中,高中,他迎來了叛逆期,你害怕他早戀處理不好感情耽誤學習,考不上好的高中、大學
  • 羊年春晚歌曲《中華好兒孫》裡的故事!
    羊年春晚歌舞類《中華好兒孫》開場亮相,熒幕三大硬漢張豐毅、朱亞文、段奕宏演唱《中華好兒孫》氣勢磅礴,盪氣迴腸。
  • 老祖宗:「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真正精華,是什麼?
    這種類型的父母,如果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一下古代的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估計能明白古人的良苦用心。事實上,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只是描述了一種兒孫的狀態,並沒有告訴父母應該怎麼做,而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才是真正的精華,告訴了為人父母者,到底應該怎麼做!莫為兒孫作牛馬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的下半句其實就是「莫為兒孫作馬牛」。
  • 「尼羅河公主」——埃及公主Fawzia Fuad的故事
    1946年娜茲麗離開埃及去美國治療腎臟疾病,三女兒Faika和小女兒Fathia陪同。而後Fathia愛上了王室顧問Riyad Ghali,Riyad Ghali是基督教徒,娜茲麗為支持小女兒的婚姻和兒子法魯克一世關係惡化,法魯克一世剝奪了母親和妹妹的皇家頭銜,財產和津貼。1950年,Fathia和Riyad Ghali結婚,娜茲麗和Fathia一同皈依基督教,改名為Mary Elizabeth。
  • 繽紛世界之埃及|名畫裡那些好玩兒的埃及故事(下篇)(附音頻)
    說到埃及,恐怕99%的人們第一個想到的都是金字塔和木乃伊。好多電影裡、書裡,甚至動畫片裡、萬聖節的遊行隊伍中,都會出現木乃伊的身影。它們也不都是嚇人的形象,有可愛的、笨笨的木乃伊,還有化身為正義使者的木乃伊戰士。不過有一點共同的是,這些木乃伊都是會「活動」的。
  • 摩西故事重新演繹《出埃及記》
    聖經》摩西(Moses)的故事。De Mille的《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無疑是這個故事的代表電影改編。不過我們最常看到的三個半小時彩色版本的《十誡》,本身已是導演的默片《十誡》的重拍,默片版本除了寫摩西的故事,還有十誡本身對現代人有何啟示,所以片名可以是《十誡》而不是《摩西》或《出埃及記》。但彩色版就將現代部分刪去,但保留《十誡》的片名,所以某程度上列尼史葛版本叫《出埃及記》有多少是正名的成分。
  • 出埃及(上)丨以色列民為什麼要寄居埃及四百年
    並且,他們所要服侍的那國,我要懲罰,後來他們必帶著許多財物從那裡出來!到了第四代,他們必回到此地,因亞摩利人的罪孽還沒有滿盈」。亞伯蘭憑著神不變的應許,得了以撒,以撒生雅各,雅各生十二支派。後來,果然應驗了:雅各(以色列)的第十一子約瑟先是被哥哥們賣到埃及,約瑟在埃及仰望耶和華神,神與他同在!他先受苦後得了榮耀,約瑟因著順服神,在埃及法老王面前蒙恩,成為古埃及國的宰相。
  • 老娘舅和他的兒孫們
    《老娘舅和他的兒孫們》是由屠耀麟執導,李九松、嫩娘等主演的海派情景喜劇。該劇講述了老娘舅和他的兒孫們的故事。劇中的「老娘舅」(李九松飾)是一個有威望、講公道的年長者。他為人正直善良,熱心社區事務活動,但喜歡管閒事,惹出不少笑話。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是什麼意思,可惜鮮為人知!
    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吧!相信大家都聽過「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吧,這與話來源於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的第四回《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這句話是這篇文章的開頭詩詞。經過時間的流逝,現在這句話已經成為了一句日常通用俗語。話說,在明德年間,江西的永豐縣有一個秀才,他叫羅善平。因為沒有考上功名,而家裡還有一個妻子和年紀尚小的兒子,所以羅善平只能外出奔走,忙於生計。
  • 埃及女導遊哈羅的故事
    2017年我們隨旅行團去埃及旅遊,對埃及以前只是從電影和書本上了解的,對昔日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充滿了好奇。我們從北京直飛土耳其轉機埃及首都開羅,在開羅上空向外望去到處是黃色的沙漠。哈羅在本國大學學習了二年中文,又到北京語言大學學習二年,當時她屬於公派的,埃及政府每個月發500美元生活費,九幾年的北京500美元生活費是很富裕的,她說最難忘是周未去秀水街砍價買東西了。
  • 你「出埃及」了嗎?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耶穌基督在這裡告訴以色列人一個足以震動他們的信息,那就是他們是奴僕。以色列百姓忘不了曾經在埃及被奴役的苦日子,然而,一千多年前,摩西早已帶領他們先祖出了埃及,洗掉了他們的羞恥,雖然當下在羅馬人的統治之下,但肉身還是相對自由的。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也正是由於這種愛,讓他們總是在為我們擔心。擔心我們冷了、餓了,或者是出了差錯而受苦。於是便想要讓我們按照他們設計好的路走下去,什麼事情都要擅自為我們做決定。但有句民間俗語說的好:「兒孫自有兒孫福」。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子女將來的路很長,父母又怎麼可能謀劃好子女的一生呢?
  • 中非故事丨埃及「人人字幕組」熱追新F4
    作為埃及版「人人字幕組」的幕後成員,八位新F4的「迷妹」們幾乎無償地在第一時間為新劇集做字幕翻譯,更把此看作自己「追星事業」的一部分。「女孩子都挺喜歡看《杉杉來了》,我已經看了三遍,第一遍看的是阿拉伯語,第二遍和第三遍都是中文。」安妮頗為驕傲地介紹道。她最愛的男演員則是因《一起來看流星雨》走紅的張翰。比安妮大兩級的同門師姐薩勒瑪的偶像則是另一位中國女星楊冪。「我用兩個星期就看完了《親愛的翻譯官》,非常痴迷。」
  • 為什麼我要從德國翻山越嶺去埃及
    聽到了伊妹的名字,我眼睛一下放大了,趕緊問Amy更多伊妹的傳說。但是很可惜,關於伊妹,Amy也不知道其他事兒了,不過據她說,在埃及南部有專門為伊妹修建的神廟,想了解更多可以到那裡碰碰運氣。Amy回到金字塔的話題,根據埃及幾千年前遵循的古老傳統,尼羅河的東岸用來修建神廟,而西岸則修建法老和貴族們的陵墓。著名的金字塔就是在尼羅河西岸。
  • 何偉:垃圾工薩伊德的埃及故事 穀雨推薦
    本文是《紐約客》撰稿人何偉(Peter Hessler)在埃及發現的一個小人物的故事——垃圾工薩伊德的人生遭遇,從他的身上,可以了解埃及男性的思維和女性的境遇。穀雨獲譯讀授權轉載此文。垃圾工薩伊德的埃及故事作者:何偉  來源:《紐約客》 編譯:譯讀(T-Read)在開羅,我們住在一幢老式建築的一樓,這間公寓面積龐大,天花板很高,有三扇門通向外部。一扇通往大廳,另一扇通向小花園,第三扇則是專為薩伊德•艾哈邁德開的,他是我們小區的「扎巴林」,也就是阿拉伯語裡的垃圾工。
  • 據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是這個故事流傳下來的!
    這個時候,羅倫已經36歲了,有一次羅狀元衣錦還鄉,拜祖並為母親過生日,這消息就傳開了,離家二十八載的盧善婷喜出望外,迅速返家探訪。這個時候看門的人也不認識他呀,於是就跑入了內宅,說有一個和尚來化緣,羅倫的母親便慷慨的吩咐拿1000錢捐給他。誰知道那和尚一直搖手,口中念叨,呃,善哉,善哉,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