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它是「食人民族」的根源,李約瑟反駁:中國沒有它就會爛掉

2021-01-11 網易

  

  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以批判傳統文化為鮮明特點,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一次猛烈的掃蕩。

  

  魯迅先生

  在這場持續20多年的交戰中,魯迅始終站在論戰的最前沿,他的思想觀點成為整個論戰的主流和方向。對於這場運動的性質目標不斷給以調整和定位,在對待全面否定儒學、打孔家店問題上,他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他認為道教才應該是這場運動的圍剿目標。

  魯迅說「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用意何在?

  1918年5月15日,在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上,周樹人發表了署名為「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文章,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他在答覆好友許壽裳的信中說:

  「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鑑》,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

  

  《狂人日記》

  這篇《狂人日記》通過被迫害者「狂人」,以及「狂人」的自述式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被譽為新文化向「吃人」的舊文化宣戰的檄文,雖然魯迅在作品和此後的來往信件中,沒直接說是道教「吃人」,但他說「以此讀史」,就是以「中國根柢全在道教」的觀點來解讀中國歷史」,「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很顯然,魯迅的矛頭直指道教。

  新文化運動的背景與袁世凱復闢帝制有關。袁世凱要復闢帝制,必須製造輿論,於是尊孔復古逆流而上。1913年6月,袁世凱發表「尊孔令」,發表「尊孔令」,次年發布《祭聖告令》,通告全國舉行「祀孔典禮」。全國各地先後成立「孔教會」、「尊孔會」、「孔道會」等,出版相關雜誌。康有為宣揚「有孔教乃有中國」,「中國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為?」

  

  「新文化運動」領軍人物: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

  《新青年》的反擊。推翻帝制的資產階級革命成了封建王朝換湯不換藥的輪迴,大批辛亥革命老將、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要麼與封建勢力同流合汙,要麼彷徨苦悶,找不到出路。

  在此情況下,以北大以依託,以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為陣地,以蔡元培、李大釗、魯迅、胡適等為代表的「革命派」,發動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同尊孔復古運動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較量。

  

  《新青年》雜誌和主編陳獨秀

  魯迅的用意在於「思想革命」。這一時期的魯迅,跟當時的激進知識分子一樣,對中國儒、道、陰陽等諸子進行了徹底否定與無情鞭笞。魯迅在雜文集《熱風》裡,就將道士、仙家、儒生與戲子相提並論,認為這些人都是「昏亂的人」,陰陽五行、靜坐煉丹,以及新儒家的道學,戲子的打把子,都得了昏亂病,應予剔除。

  魯迅強調說:我們雖掛孔子的門徒招牌,卻是莊生的私淑弟子……是與非不想辨……夢與覺也分不清。很明顯,那時的魯迅把中國積貧積弱的惡根和憤怒都發洩在了道家文化和道教上,儒教不過是替罪羊,而真正禍害國民的不是儒教而是道教。因為「道根儒表」,儒家禍害的只是統治階層的「面子」,而道教禍害的卻是全體國民的靈魂。

  否定傳統文化是「五四」運動的主流意識。在「新文化運動」全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儘管有一些政治上的分歧,但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和抨擊,卻是一致的。

  

  「五四新文化」北京高校學生遊行大會

  錢玄同是這一時期的最激進人物之一,他在《隨感錄·八》中表示:民衰德壞,除了獨裁者喜愛玩弄儒術花招,道教更是罪在不赦。「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廢以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

  陳獨秀則說:「東漢、北魏之道士,今之風水,算命,卜卦,畫符,念咒,扶乩(jī ),煉丹,運氣,望氣,求雨,祈晴,迎神,說鬼,種種邪僻之事,橫行國中,實學不興,民智日僿,皆此一系學說之為害也。去邪說正人心,必自此始。」

  

  「五四」時期合影,前左起:沈士遠、劉半農、馬幼漁、徐祖正、錢玄同,後左起:周作人、沈尹默、沈兼士、蘇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說:儒教早已崩塌。舊思想的根源在道教。

  這場論戰從915年開始,持續到1949年才告一段落,不僅震動中國,也波及歐美、日本,波及到全世界的華人區,一些外國人也直接參戰,不是革命派,就是保守派,英國的李約瑟就是「保守派」之一。

  李約瑟為道家辯護:如果沒有道家思想,中國就會爛掉

  李約瑟其人。李約瑟,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科學技術史專家,他對中國科技停滯的思考,形成了世人熟知的"李約瑟難題",引發了世界的廣泛關注,世界著名科學學刊《自然》(Nature)雜誌對李約瑟的評價是:「在20世紀,沒有哪位學者像李約瑟一樣,改寫了人們腦海中的固有觀念,他把中國過去1500年的歷史描繪、梳理得如畫般清晰。」

  

  李約瑟夫婦

  他以皇皇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而被被譽為「20世紀的偉大學者」、「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李約瑟逝世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為他出版傳記《李約瑟:20世紀的文藝復興人》,對李約瑟的偉大貢獻給予高度評價。

  李約瑟的道家思想。李約瑟作為外國人,他崇拜道家思想,給自己起了個中國名字,而且跟著老子姓李,號"十宿道人"、"勝冗子",足見他對中國道家學說之傾心。

  李約瑟高度評價中國文化,他認為中國古代文化無論在起源時間,還是發展的完美程度上,都堪與古希臘文化媲美。不說道家的崇尚自然思想,僅僅一個墨家的科學技術思想,就超過了整個古希臘的科學水平。他說:中國在科技和知識方面的積累遠勝於西方,而且早「在現代科學技術登場前十多個世紀」,中國就有著高度發達的科技和文明。

  

  毛主席接見李約瑟夫婦

  他在總共三十四個分冊的系列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第二卷中,他以四分之一多的篇幅探討道家思想,僅以六分之一的篇幅涉及儒家思想。他認為,在對待科學技術方面,儒家的表現是消極的,它對中國科技進步的貢獻幾乎是零。

  沒有道家思想,中國就會爛掉。在中國,道教的方術曾被當做封建迷信予以批判。而在李約瑟眼裡,道教將哲學和宗教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其中包含著原始的科學和方術。他的這一思想,在40年代的中國浙大竺可楨校長和馮友蘭博士等學者那裡就可得到驗證,他們認為: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學的神秘主義體系。

  

  李約瑟在竺可楨校長的實驗室

  他極力推崇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認為道教是以老子的思想為指導的宗教,他有著最充分意義上的科學。道教開創的化學、礦物學和藥物學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道家思想精微博大,既是宗教的、方術的,也是詩意的、民主的,並且具有政治上的革命性,「中國人性格中最引人注目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假如沒有道家思想 ,中國就會像爛掉了樹根的大樹 。」

  「李約瑟難題」

  李約瑟在其歷時近半個世界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的序言中發出這樣的世紀之問:

  中國的科學為什麼持續停留在經驗階段,並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論?在科學技術發明方面,中國人是怎樣成功地走在「希臘奇蹟」的的前頭,並在千年的時間內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的發明和發現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卻未能產生近代科學,其阻礙因素是什麼?……

  

  「李約瑟難題」

  從「李約瑟之問」發出來以後,各國學者都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不同的回答,央視《李約瑟之謎》播出後,《光明日報》2013年1月14日做出的回答很有代表性。作者楊雪認為:中國小農經濟的資源限制和保守傾向,阻礙了勞動分工和科學文化的多樣發展。楊雪說: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愈加完善,被集權制度扭曲的儒家思想的影響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李約瑟和他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

  從新文化運動的歷史經驗中,我們多少能受到一些啟發。新文化運動開啟了中西文化交流,傳播了民主自由精神,堪稱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其正面意義自不必說。但負面後果也不可小覷,論戰的雙方由於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運動缺乏長期的必要思想準備,暴露出匆忙上陣,只顧一點不及其餘的片面與狹隘,尤其是對民族文化的匆匆定性與全盤否定,給中國傳統文化造成的衝擊,有些方面,至今難以撫平。

  

  破解「李約瑟難題」探討課

  論戰的發起方企望通過西化思想的全民改造,實現民主和科學的救國理想,難免帶有非白即黑的傾向。歷史早已證明,包括廢除中國漢字、廢除中醫、打孔批道等思想主張,是急功近利的,也是不成熟的,而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劉半農等等激進派人士,也都是針對列強壓力下的積貧積弱、復古倒退頹勢,提出的救急性文化革新主張。

  世界歷史回憶錄

  wisdom-quiz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李約瑟說: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已經爛掉了深根的大樹!
    李約瑟說得沒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在於道家,雖有百家,但都是派生的支幹,一個「道」字,被各家衍繹出各種不同的學說,紛紛紜紜,各具特色。時至今日,其影響力依然不衰,看一看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醫,太極拳、氣功以及許多養生觀念,那一個是脫離了道家思想憑空而蹦出來的。
  • 英國人李約瑟,怎樣發明了「中國的四大發明」?
    1947年,李約瑟回國,於是關起門來開始寫書,1954年他和魯桂珍發表了大部頭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為中國人民總結了2000年的科技史,並被中國人奉為科技聖經,於是,以後中國史學家的對中國科技史研究必須在那個從沒有過歷史訓練基礎的李先生的作品框架下進行了,對「四大發明」一有疑義,立刻就會被批得「體無完膚」。於是筆者也不敢多說。
  • 李約瑟對李約瑟難題的回答
    經歷半個多世紀,李約瑟已作古二十多年,現在仍未完成,被翻譯為中文出版的也只佔少部分。可以想見,在中國可能沒人——也沒有必要——通讀過這一系列著作,對李約瑟難題的了解往往也只是一鱗半爪。實際上,李約瑟難題是推動李約瑟整個中國科學史研究的核心問題意識。這集中體現在近期漢譯出版的《文明的滴定》一書中。該書出版於1969年,收錄了他1944至1966年間發表的八篇論文。
  • 魯迅先生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褒義還是貶義?
    魯迅在給許壽裳的回信中說:「《狂人日記》實為拙作,又有白話詩署『唐俟』者,亦僕所為。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鑑》,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種發現,關係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 關於李約瑟難題之問答
    眾所周知,李約瑟認為中國古代科技十分發達,居世界領先地位(在全球化之前、在哥倫布航海事業之前,李約瑟是怎樣比較出「中國居世界領先地位」?)。李約瑟因此完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學術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 七十多年前,李約瑟的研究生、中國女學生魯桂珍問李約瑟說:既然中國古代科技十分發達。為什麼後來的中國沒有發展出近現代科學?
  • 講不出再見 | 魯迅中學初一學生反駁魯迅專家
    遇到不幸,不是去反思自身行為,舉一反三,反倒比賽著寫悼文,這是魯迅先生最痛恨的。我讀完,最後說一句,「他的行文,就斷句來說,水平很高。」大寶立即說:「我組織一下語言哈。」首先,這位老總的話,聽起來,對犧牲的人沒有敬意,這有點奇怪。他的用詞看起來很厲害的樣子,但是重心錯了,他把重心放在被救者身上,而不是施救者身上。
  • 魯迅為什麼說,「中國最偉大、最永久的藝術,就是男人扮女人」?
    魯迅發表過很多使人振聾發聵的名言,同時魯迅也被偽造過很多亂七八糟的語錄,以至於都形成了段子。但下面這句話,魯迅的確說過,而且還說得很有底氣:「我們中國的最偉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藝術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 科學網—從「李約瑟之問」說起
    「李約瑟之問」提出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科技史學者試圖通過追溯中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或尋找答案,或提出質疑。由「李約瑟之問」引發了「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科學」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然而,我們做科技史研究的意義並非為了爭辯這個問題的結果。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竟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還有什麼能比這句話更能挑動當代網友們敏感的神經。就連坐在電腦前的我,看到後都想拿起鍵盤懟到說這話人的臉上。這話要是普通人說的也就算了,偏偏是近代中國文豪魯迅所說,看到他的名字,我舉起鍵盤的手頓時有了遲疑,在看到後面歷史學家說他講得對,我手上的鍵盤又放了回去。
  • 魯迅折服世界文壇的一篇小說,幾乎全世界的文學家都在讚美它
    魯迅國際威望和國際聲譽的積累,主要得益於一篇小說的流行,它就是《阿Q正傳》。事實上,它也是魯迅作品之中最早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的。連魯迅都意外地說:「這個短篇系一九二一年十二月為一家報紙所寫,其後竟然出乎意料地被列為代表作而譯成各國語言。」殊不知這一譯,將魯迅推向了世界級文學家的行列。1926年,《阿Q正傳》法譯版被發表於《歐羅巴》的雜誌上,立即引起了法國讀者的重視和稱讚。
  • 漢武帝賞賜十車酒肉,為何霍去病寧願讓它爛掉,也不願分給士卒?
    其一,禮法不合史料《國語》記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因而如果霍去病願意將酒肉分給士卒,那即使不符合禮法也完全沒有問題,畢竟憑藉他的受寵程度,這些應該都是小事。如果真有這樣想法的朋友,筆者的回答是,霍去病從小被養在宮中,所以他深知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畢竟這種借花獻佛的事情,可是很容易招致漢武帝的猜忌與不滿。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話,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估計看到這句標題,許多人乍一看會嚇一跳,身為中國近現代最博學的大文豪,魯迅為何會說出這種話呢?漢字作為銜接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紐帶,沒有漢字,諸多文化傳承就會瀕臨滅絕,魯迅拋出的這個言論,至今被人爭論不休,其實這也並非是他說的一句氣話。
  • 醬缸與藥方: 由柏楊說到魯迅
    中國的知識分子也由此具有奴性,淪為權勢的幫兇。魯迅對中國國民劣根性(醬缸文化)形成的時間和原因的理解則有所不同。他在日本留學時,常與許壽裳討論三個問題:(一)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國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麼?(三)它的病根何在?關於第二個問題,魯迅認為「我們民族最缺乏的東西是誠和愛, 換句話說:便是深中了詐偽無恥和猜疑相賊的毛病。」
  • 為什麼魯迅先生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中國的近代史是屈辱的一段歷史,但同時也是各大愛國文人展露頭面的時代,國之將亡時各位文人志士也在用自己手中的筆桿奉為祖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作為近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民主戰士的魯迅就是這些愛國人士中的一員,魯迅先生可以說時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用他手中的筆桿點醒了很多沉睡的人,雖然言辭非常犀利,但是當時的人們卻非常推崇他,然而在
  • 魯迅明明說清楚了,為何多數人念錯
    近些年,提起魯迅先生,總有這樣一種質疑聲:「魯迅是否被高估了?」曾有30多篇文章被收錄進中小課本,網絡上風靡著各種真真假假如的魯迅名言,從沒有一個文人像他這麼風光過,哪怕是早就被神化了的李白、杜甫。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普通人說得不算,他的同行們說的才算。老對頭郭沫若在魯迅死後,高度評價了他;賈平凹,餘華,莫言都稱魯迅的作品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特別是得了諾貝爾獎的莫言,更是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能寫出一部類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會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 「相逢一笑泯恩仇」是魯迅所寫,但知道它寫給誰,卻令人十分憤慨
    「相逢一笑泯恩仇」,因其字裡行間所帶的俠客之氣,不少人會將它與武俠江湖掛上鉤,其實這是魯迅的另一大經典名句,意思是說:曾經兩個針鋒相對的敵人,釋懷了原先的仇恨。有一股敢愛敢恨的豪爽氣概,然而你知道魯迅將這個豪爽的句子寫給誰了嗎?
  • 中國第一首流行歌,張愛玲喜歡,魯迅卻說它像「絞死的貓」
    《毛毛雨》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 那時候的歌曲演唱主體多以女性為主,唱詞內容亦大多與女性相關。 所以黎錦暉寫完歌也總是會先交給女兒黎明暉演唱,《毛毛雨》也不例外。 這樣看來,黎明暉也算是中國第一位流行天后了。
  • 水草為什麼會爛掉?7個最常見的錯誤觀念!
    所以就像這樣把魚缸放在窗臺的旁邊想借用陽光來促進水草的光合作用,其實這樣看似很聰明的做法並不合適,這樣的魚缸養一養你就會發現魚缸爆藻、水草溶葉等一系列問題,其實這樣的方式水草會很容易爛掉的!一開始你會看到水草變黃,然後就會開始爛掉。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溫度太高了!
  • RM PD形容李光洙的臉,像萎縮爛掉了的櫛瓜~
    全昭旻身為第一組發問的人,每一輪都異想天開要寶弼用水果形容臉型,寶弼也只能勉為其難回答:像寬一點的芒果、像爛掉的櫛瓜不過形容成寬一點的芒果就算了,導演怎麼還把人形容成爛掉的櫛瓜,成員們都質疑自己是否聽錯了,李光洙也說:這麼失禮,要我們怎麼貼貼紙啊?
  • 魯迅《狂人日記》發表100周年:他的深意,遠遠超過我們知道的標準答案
    錢玄同還說,「《吶喊》中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和《風波》這幾篇,一個月中我至少要讀它一次」,足見其對魯迅小說的欣賞。曾經,我們需要他是神聖的;後來又需要他:時而是反叛的,時而是勵志的;時而是文學家、思想家,時而是藝術家;時而是嚴肅的,時而是有趣的;時而是一個完整的魯迅,時而是一個碎片化的魯迅。或許我們可以說,中國是什麼樣的,就決定了魯迅被塑造成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