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不出再見 | 魯迅中學初一學生反駁魯迅專家

2021-02-20 呦呦鹿鳴
晚飯後,一家人聊天。我說:「大寶,這一周我被廣東的一件事情感動到了。」然後我簡要講了:8月25日惠州白馬山上,尹起賀、許挺秀自帶乾糧救援17名驢友,留在最後殿後犧牲。「懟我的是一位媒體總編輯,公開懟的。他畢業於北大,有點厲害哦。我把他寫的全文讀給你聽,你看看是不是有道理。」隨後,我讀了全文,六百字:        深圳是愛心之城,湧現很多平凡感人的故事——平凡的英雄。        唯獨,這種事讓人不舒服。幾乎每年,都有驢友迷路,死亡,連累大量社會資源,包括這次別人的生命,依然故我。        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品質:不要連累別人,不要置身邊人於危險境地,無論什麼藉口。說白了,幹好事壞事,都得具備買單能力。        探險,是人類求知慾的另一種表達。但這一切應是建立在科學訓練與準備,以及後果獨自能承擔基礎上的。        不然,只顧以身犯險,那跟尋死有何區別?與其說,追求某種人生境界,不如說,對大自然和生命缺少敬畏的大無知。        死者已逝,值得悲痛。救人危難,實屬勇敢。只是,何謂英雄?價值如何去衡量?        英雄應有兩種基本緯度:一是,精神榜樣高低;二是,公共利益大小。        譬如,失火救人,扶貧濟困,見義勇為,樂善好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都是符合的。        英雄得救美,那才是英雄。這個美,不一定是美人,而是無辜的美好的事物,遭遇到意外的困難。        英雄背後是崇高感與悲劇感。這種崇高與悲劇感的構成,是與犧牲的價值以及對象相輔相成。        從這一點上,非常不認同這個標題:並不值得提倡與示範這種犧牲,所涉公共利益嚴格意義就是同仁圈子。        如果這些家有老小的人的死亡,還不能讓一些人驚醒,反倒去歌頌死者犧牲的純粹,這是荒謬透頂的。        遇到不幸,不是去反思自身行為,舉一反三,反倒比賽著寫悼文,這是魯迅先生最痛恨的。我讀完,最後說一句,「他的行文,就斷句來說,水平很高。」大寶立即說:「我組織一下語言哈。」首先,這位老總的話,聽起來,對犧牲的人沒有敬意,這有點奇怪。他的用詞看起來很厲害的樣子,但是重心錯了,他把重心放在被救者身上,而不是施救者身上。第二,他似乎很喜歡評價別人的價值,你這個人價值多少,是不是值得救,先要評價一下。可是,其實每個生命的價值我們是無法評判的。比如,我們在街上看到一個罪犯,不小心掉到水裡了,我們要不要救?還是要救。因為罪犯也有罪犯的價值,他可能對自己家庭很重要,也可能將來做什麼很有意義的事情,這都是我們沒辦法知道的。這位老總喜歡計算,喜歡給人的價值打分,這不大好。在沒有明確數值標準的情況下,我們永遠無法知道1+1等於幾——嗯,這似乎是一個哲學問題——比如,一個小孩和一個老人,一起到工地工作,勞動成績並不必然等於兩個壯年。既然我們沒有同一標準,也無法評價出清晰數值,那麼,我們就無法計算。所以,這種計算,從一開始,就不對。第三,這位老總對「美」的理解停在了過去,是保守型的,他似乎不相信一切可能性。現在是「美」的東西,我們保護住就好了,現在還不「美」的東西,我們就不用去管它。其實,未來的可能性同樣值得珍惜。比如,這些被救驢友,他們可能因為這次探險活動,就萌生了一個念頭,將來成為一個偉大的地理學家,成為繪圖專家,等等,誰知道呢?對不對?
我也講一個故事吧,我在剛剛發的初一語文教材資料裡看的,《一個牧羊人的奇蹟》。說是有一個老人,住在新疆博格達山山麓一個小村子,這個老人叫做吳庭德,很窮,就是放羊的,幾十年前,有一天,他看到幾個陌生人在村子附近豎了一塊木牌子,然後開車走了,上面寫著「亞洲大陸地理中心」。老人說,既然是中心,肯定不簡單啊。於是,他每天都去守護這個木牌,防止木牌被牲畜破壞。別人嘲笑他,國家沒給你一分錢,也沒人交代你,你這不是傻嗎?後來,他每天守在這裡,砸小石頭,砸出各種動物的樣子,很簡單的那種,叫它「亞心石」,然後賣,還賺了一點錢。後來,國家在這裡建了一座塔,這時候遊客開始來了,家人們想啊,他肯定會多砸一些石頭來賣了賺錢吧,但是呢,吳庭德反而把家裡四十隻羊賣了,加上之前砸小石頭存下的錢,買來兩塊大石頭,每天鑿,用了兩年時間,雕出兩個石獅子。他說:「我怕我走了以後亞心塔太孤單了,就刻這兩個石獅子。」這位老人從來沒有學過雕刻,但是,兩個石獅子雕得栩栩如生。一個這樣的牧羊老農,雕出石獅子,這就是一種可能性。我們之前完全想不到,對不對?英雄救人犧牲了,事跡被傳出去,如果有某一個人看到了,因此感動,他將來在某個時刻,也有可能想到英雄的故事,也會去幫助別人,這樣,社會可能因此變得美好了一點點。去寫這樣的故事,怎麼會是「荒謬透頂」的呢?第四,這位老總說話的語氣,比較奇怪。比如,最後一句,「這是魯迅先生最痛恨的,當然,也是我最痛恨的。」魯迅先生最痛恨的,難道不是我們中國人麻木不仁嗎?難道不是鐵屋子裡一個個都叫不醒嗎?他就是因為這個放棄學醫改為寫文章的吧。其實,魯迅先生已經去世那麼久了,今天我們說他最痛恨什麼,他也無法反駁。對吧?可是,這位老總這麼說的話,聽起來,意思就是:「我覺得魯迅先生最痛恨什麼,魯迅先生就是最痛恨什麼。我是專家,我這麼厲害,你們都要聽我的。什麼,你覺得魯迅先生不是這麼想?哦,不,你不覺得。」 說到最後這個語氣的時候,她都笑了。這確實是一個梗。「哦,不,你不想」「你不覺得」。在說這四點的時候,她沒有停歇,我也沒有幹預引導,事實上,我很驚訝於她的思考竟然比我更加深入,比我前面寫的反駁文章更犀利,如果我在反駁某總之前先和她討論一下就好了。這裡面有好幾個點,我之前都沒有想到,閱讀量和社會閱歷如此有限的她是怎麼想到的呢?只能說,這都是基於小朋友樸素的觀點,「我們大多數七年級學生應該都是這樣想的吧」。可能我們年齡漸長,反而被什麼給蒙蔽住了,忘記了一些基本常識。不論如何,她這麼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獨立意見,我很欣慰。於是,她說完後,我立即記錄下來,然後以上段落給她本人看了,確認過。特別巧合的是,關於第二點,我看尹起賀生前,2018年5月15日的微信朋友圈,有一條提到了和大寶一樣的問題:

關於第三點,尹起賀對「探索無限可能」同樣充滿熱情(2016年11月20日朋友圈):

關於魯迅,大寶剛剛入讀魯迅中學,不到一個星期,對魯迅當然是不懂的。那位批評我的老總,畢業於北京大學,曾有研究魯迅的著作問世,那一定是更專業的。
這位老總的觀點,是公開表達,代表了不少人的看法,在我之前寫了幾萬字努力為英雄正名之後,即便在呦呦鹿鳴公號裡發起的投票中,仍有人持明確的反對意見,站在這位老總這一邊。比如,前兩天,有一個自稱「深圳公眾號」的朋友,說我根本就不了解真相,要來懟我:

相比山東,深圳有關方面對於兩位英雄可謂冷淡。呦呦鹿鳴這個主題的四篇文章,在公眾號裡全國閱讀量累計起來也才幾十萬,相對於深圳1302萬常住人口來說,還不到一個零頭。被人懟,不是什麼好事,但,如果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真理越辯越明,最終會給許挺秀一個溫暖的、明確的說法。公共表達,日拱一卒,過河小卒不就是天天要被架在火上烤嗎?所以,歡迎深圳公眾號們開火,長槍短炮一起來。加油吧,有些常識,需要反覆申明。一個人的一生,該如何度過?尹起賀和許挺秀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仍然有人為理想而活著,那麼,我們生者,也可以多努力一點,讓大家相信:這世界終有溫暖,讓歲月待好人以溫柔。正義是什麼?正義,就是給每個人恰如其分的報答。不過,我之前說的幾萬字,都不如一位讀者在呦呦鹿鳴的留言說得好:「對於我等而言,最通達、最具說服力的真理,是讓我們看見好人有好報,這是最簡明的法律教育、最真誠的人文教育、最接近中國人內心的現實教育,它不僅要用來讓我們相信,它要用來讓我們看見,它體現著一個社會的教養。」

今天看到譚詠麟演唱會上的一幕。69歲的他,到高音部分,已經唱不上去,但仍堅持在臺上,站在雨中,壯士暮年,不勝唏噓。但是,沒關係啊沒關係,譚校長,我們一起幫你唱上去,於是全場大合唱:

曾經給我們帶來溫暖和感動的朋友們,譚校長《講不出再見》這段歌詞適合你們:

呦呦鹿鳴本系列文章包括《正義的代價》《深圳英雄》《駁某老總,請授尹起賀、許挺秀「烈士」稱號》《這是魯直 | 相比深圳,今天的山東做了一件很「直」的事》等。完整經過和文章,可點擊:《呦呦鹿鳴  |  你我雖不發光,亦可循光前行》

日拱一卒,只為蒼生說人話

相關焦點

  • 初一(上)語文教材刪除唯一留存的魯迅作品
    有魯迅迷感嘆:我們是看魯迅文章成長起來的一代,如今,魯迅的作品被刪除,是不是意味著魯迅的作品要「退出」中小學語文課堂?更引發網友擔憂:「民族魂」真的要遠離中小學生了嗎?記者注意到,有媒體報導說,儘管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中魯迅的文章減少一篇,但又增加了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所佔分量」其實並無多少區別,魯迅先生依舊在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 對於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學教材中出現的思考
    在中學的語文教材中出現了很多魯迅的作品,並且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魯迅的作品佔了絕大多數,他的作品教學被稱為是"火車頭"。《阿Q正傳》似乎這樣的文章出現在中學課本裡,總會有些不懂事的學生去模仿他吧,我們不能僅僅因為這是一篇魯迅的名作便輕率地把它收入到課本中去。
  • 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滑稽理由讓人心痛
    @愛啃書的初拾聊民國文壇,作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的魯迅,是永遠不該繞過去的人物!民國雖然只有短短幾十年,但受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爆發出了中國文化的燦爛時代,所誕生的文豪學者百年來影響力不衰。
  • 人教社:魯迅不會退出初中語文教材(圖)
    新教材只是在七年級上冊撤掉了魯迅的《風箏》,是否會在高年級出現目前還不好說。  魯迅的文章在後面學期可能還是會出現,比如,初一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初三上的《故鄉》。  昨天,人教版語文教材修訂參與者、人教社中學語文室劉真福副編審接受記者採訪,對於有媒體認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本中最後一篇魯迅的文章就此消失,劉真福予以否認,表示這是不了解實際情況而作出的斷言,新教材只是在七年級上冊撤掉了魯迅的《風箏》,是否會在高年級出現目前還不好說,而且,魯迅的文章在後面學期可能還是會出現,比如,初一下學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初三上學期的《故鄉》。
  • 她在魯迅生前謙稱是「學生」,魯迅死後她是罵魯迅最狠的人
    她在魯迅生前謙稱是「學生」,魯迅死後她是罵魯迅最狠的人文/張秀陽魯迅一生罵過很多人,有些罵得還很難聽。比如他罵某人「才子+流氓」,比如他還罵某人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等等。魯迅被視為「罵人專家」,魯迅的文集被視為「罵人文選」,不能說毫無道理。
  • 臺灣大學生,有多少人知道魯迅?
    此後臺灣公開論及魯迅的文章,無不「反魯」,如1950年9-10月,《臺灣新生報》發表《魯迅是千古罪人》等19篇批判魯迅的文章;終生「反魯」的蘇雪林,更稱魯迅是「文妖」「暴君」,指其「領袖慾旺盛」「左傾後完全生活於永遠不斷肉麻可嘔的諂諛當中」,至於魯迅「十幾個雜感集,沒有一篇不罵人,沒有一篇不暴露他自己的劣根性、醜嘴臉」③。臺灣教科書中原有的魯迅作品,全部被撤下。
  • 魯迅與《狂人日記》
    1918年1月13日,浙江紹興中學校旅京同學會合影。三排左起第二人為魯迅。這是現存唯一一張魯迅在1918年的照片。
  • 羊城晚報:愛讀魯迅的女孩常心睿摘得魯迅青少年文學獎一等獎
    常心睿,廣州女孩,2013年還是高中生的她憑藉一篇隨筆《兩隻金橘》進入魯迅青少年文學獎大賽的準決賽。2013年7月12日,在上海現場作文總決賽中,常心睿作為廣東省唯一的代表摘得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總決賽一等獎。當年全國有18名學生進入大賽的總決賽。
  • 魯迅:一往無前,也瞻前顧後
    我不認識孔先生,也很少看到他的文字,只是從有限的媒體中看過關於他的介紹,以及他的斷片言論,因此不好置評。只是你把二位的不同傾向,歸納到當下的教育對魯迅精神的傳承「有問題」這點,我看未必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正如生物界講進化,也講退化;講遺傳,也講突變和異化,就是這個道理。
  • 魯迅和嶽飛被移除了課本,是因為什麼?專家是怎麼解釋的
    但是專家說,宋朝時期的金國和南宋,現在都是我們國家的一部分,他們之間的戰爭屬於內戰,所以嶽飛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魯迅一生創作了很多的文學作品,如《彷徨》《吶喊》《狂人日記》等,這些作品都是我們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精華。同時,魯迅還是一個思想家,他敢說真話,能針砭時弊,如他的「阿Q精神」,「吃人血饅頭」等,在當今社會都很有現實意義。魯迅見不慣生活中的醜陋和罪惡,常用筆去抨擊它們,這種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話,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估計看到這句標題,許多人乍一看會嚇一跳,身為中國近現代最博學的大文豪,魯迅為何會說出這種話呢?漢字作為銜接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紐帶,沒有漢字,諸多文化傳承就會瀕臨滅絕,魯迅拋出的這個言論,至今被人爭論不休,其實這也並非是他說的一句氣話。
  • 魯迅任教北大第一次上課,學生哄堂大笑,15分鐘後卻讓人肅然起敬
    魯迅任教北大第一次上課,學生哄堂大笑,15分鐘後卻讓人肅然起敬中國文化歷史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正是這樣的優秀文化藝術,使得我們現在獲益匪淺。如今提到文學,我們腦海裡定會想到一位中國史上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想必大家有很多在學生年代都會學習到他的作品,陶醉於他的文章中。
  • 魯迅中學入選全國首批典型...
    德育滲透,課程育人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渠道,魯迅中學充分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德育資源,將德育內容有機融入各門課程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走進各類紀念館、走進軍營,參加市區時政大賽、「模擬政協」活動,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讓學生明白了思政課其實離自己並不遙遠。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竟是魯迅所說,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還有什麼能比這句話更能挑動當代網友們敏感的神經。就連坐在電腦前的我,看到後都想拿起鍵盤懟到說這話人的臉上。這話要是普通人說的也就算了,偏偏是近代中國文豪魯迅所說,看到他的名字,我舉起鍵盤的手頓時有了遲疑,在看到後面歷史學家說他講得對,我手上的鍵盤又放了回去。
  • 吳俊:跨越時空的魯迅——我在日本與魯迅有關的經歷
    雖說我是以魯迅研究者的身份去日本的,但是,在東京的絕大部分時間,我卻在幹別的事。先是寫了一本有關韓非子的書——那是給臺灣一家出版社的,魯迅曾說自己中過韓非的毒,就是這個韓非子。後則主要查閱胡適的手稿影印資料。這項工作一直進行到我回國前夕。平時與日本學者的交流,如果只舉一個人的話,那當然就是丸尾常喜先生了。
  • 郭沫若罵魯迅:衣冠禽獸,魯迅用五個字對郭沫若回擊,中肯又貼切
    不過對於這段包辦婚姻,魯迅和郭沫若的處理方式各不相同。他們兩人也因此,展開了一場文人之間沒有硝煙的"文鬥"。魯迅思想開通的母親,逼迫他娶了一位"裹小腳"的女性先從魯迅說起。許多人對於魯迅最初的印象,應當是從小學語文課本中《少年閏土》了解的。只知道魯迅少時是個少爺,家境優渥。也確實如此,周家在紹興算得上是名門大族。
  • 全球視角下疫情番外10.24——日文版魯迅日記
    第一次是在1957年3月8日,毛澤東接見文藝界代表時說的:「我看魯迅在世還會寫雜文,小說恐怕寫不動了,大概是文聯主席,開會的時候講一講。這33個題目,他一講或者寫出雜文來,就解決問題。他一定有話講,他一定會講的,而且是很勇敢的。」第二次是在1957年3月10日,毛澤東接見新聞出版界代表時談到:「有人問,魯迅現在活著會怎麼樣?
  • 魯迅第一次去北大上課,為何會被學生嘲笑?又是如何贏得滿堂彩?
    教室中的莘莘學子還以為他是學校的清潔工,沒想到魯迅先生徑直走上了講臺,學生們才反應過來他是新來的老師,只是魯迅這位新老師的打扮實在有些格格不入。眾所周知,魯迅祖籍浙江紹興,因此他一開口就是濃重的紹興口音,獨特的口音加上「另類」的外表,使得魯迅受到了學生們的「群嘲」,換作一般沒有經驗的老師,恐怕早已無地自容了。
  • 魯迅:至善至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
    有一種說法是魯迅的作品文字很難懂,或者說它的寫作背景搞不清楚。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決。現在研究魯迅的著作比魯迅的著作多得多。你隨便找一本來,它就會給你介紹社會背景、有關的知識。我覺得,難就難在,到底魯迅他在想什麼,他要講什麼?要知道他真正的意思非常困難。
  • 魯迅有個非常漂亮的曾孫女!
    請點擊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