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魯迅生前謙稱是「學生」,魯迅死後她是罵魯迅最狠的人

2021-02-08 老張在路上玩

她在魯迅生前謙稱是「學生」,魯迅死後她是罵魯迅最狠的人

文/張秀陽

魯迅一生罵過很多人,有些罵得還很難聽。比如他罵某人「才子+流氓」,比如他還罵某人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等等。魯迅被視為「罵人專家」,魯迅的文集被視為「罵人文選」,不能說毫無道理。

魯迅自己也承認,早在一九二七年寫的《「意表之外」》(見《而已集》)中就明言:「我的雜感常不免於罵」。他「罵人」有八大技巧:正對要害,一擊致命;不留情面,常取類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旁敲側擊,以退為進;預設埋伏,小題大做;嬉笑怒罵,冷嘲熱諷;品題貼切,形象生動;揭穿假面,現其原形。

「新月派」成員葉公超在《魯迅》一文中說:「他不但能怒,能罵,能嘲笑,能感慨,而且還能懺悔、自責,當眾無隱諱地暴露自己。……罵他的人和被他罵的人實在沒有一個在任何方面是與他同等的。」這話倒是一語中的。

魯迅罵過人,但他也同樣挨過罵。魯迅曾經說過,他一生所負的全是罵名。罵他的人,有當局,有論敵,還有來自同一陣營的「戰友」和他自己的親兄弟。比如郭沫若、周作人、陳源、高長虹、馮乃超、阿英、成仿吾、梁實秋等等。

 在「罵魯」隊伍裡,最奇怪的是兩個人:一個是郭沫若,在魯迅生前一直罵魯迅,而魯迅死後再也不罵,反過來稱頌魯迅,一直稱頌到自己死;一個是蘇雪林,在魯迅生前一直稱頌魯迅,而魯迅死後便開始罵魯迅,一直罵到自己死。

郭沫若罵魯迅暫且不去說他,現在說說美女作家蘇雪林一生罵魯的戰績。

蘇雪林(1897年3月26[1] 日 —1999年4月21日,享年102歲),原名蘇小梅,乳名瑞奴、小妹,學名小梅,字雪林,筆名瑞奴、瑞廬、小妹、綠漪、靈芬、老梅等。後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將「小」字省去,改為蘇梅。由法回國後,又以字為名,即蘇雪林。籍貫安徽太平縣嶺下村,出生於浙江省瑞安縣縣丞衙門裡,她一生從事教育,先後在滬江大學、國立安徽大學、武漢大學任教。後到臺灣師範大學、成功大學任教。她筆耕不輟,被喻為文壇的常青樹。

蘇雪林青年時期,她與盧隱、石評梅、馮沅君被稱為「四大金剛」;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她與冰心、丁玲、馮沅君、凌淑華並稱為「中國五大女作家」。

1915年,蘇雪林考入安慶省立初級女子師範。1919年,畢業後即留在母校附小教書。就在這一年,她與廬隱結伴同行,離開安慶,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在系主任陳鍾凡先生的幫助下,很快從旁聽生轉為正科生。

1921年秋,蘇雪林前往法國留學,先學西方文學,後學繪畫藝術。

魯迅在1923年被好友許壽裳聘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兼職教員,所以他並不是蘇雪林真正意義上的老師。但魯迅親弟弟周作人是蘇雪林的老師,那時,魯迅和周作人還沒有反目,兄弟怡怡。那時,蘇雪林對魯迅是相當敬重的。

蘇雪林創作的第一部作品是《綠天》,1928年3月由北新書局出版。《綠天》一出版,蘇雪林很快就送給了魯迅。在扉頁上用黑色鋼筆寫了:「魯迅先生校正學生蘇雪林謹贈七、四、一九二八」。版權頁的留印處還加蓋了「綠漪」朱紅印章,現在魯迅博物館的「魯迅藏書」中收藏有這部書。「魯迅藏書」中還有蘇雪林另外兩部專著:1927年由北新書局初版的《李義山戀愛事跡考》,和1934年2月由商務印書館初版的《唐詩概論》。

那時的美女作家蘇雪林,在魯迅面前謙稱為「學生」。

1934年,蘇雪林曾在《國聞周報》上發表《<阿Q正傳>及魯迅創作的藝術》一文,對魯迅的《阿Q正傳》等小說創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她說:「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還說:「誰都知道魯迅是新文學界的老資格,過去十年內曾執過文壇牛耳……」蘇雪林認為:「魯迅的小說創作並不多,《吶喊》和《彷徨》是他五四時代到於今的收穫。兩本,僅僅的兩本,但已經使他在將來的中國文學史上佔到永久的地位了。」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去世後,蘇雪林對魯迅先生的態度卻忽然轉變。從此開始了半生的「鞭屍」行動。

1

936年11月12日,魯迅去世還不到一個月,蘇雪林拉開了她「半生『反魯』的序幕」。

蘇雪林給蔡元培寫信阻止他擔任魯迅治喪委員會的成員,更為離譜的是,在全國沉痛悼念魯迅時,她卻幾乎瘋了一樣在報紙上發文稱:

「上月文壇巨匠魯迅先生死了,全國報章雜誌,這裡也在悼念魯迅,那裡也在悼念魯迅,拉拉雜雜,如火如荼,似乎比什麼綏遠戰訊、華北危急,還來得熱鬧而緊張。不但害得一般前進崇拜魯迅而其實未讀魯迅一行之書的青年,痛哭流涕,如喪考妣;便是我這樣落伍的中年,也給鬧得中心搖搖,不可終日……」

在長達四千言的《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中,蘇雪林破口大罵魯迅是「褊狹陰險,多疑善妒」,「色厲內荏,無廉無恥」,「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在文壇「興風作浪」,「含血噴人」,其雜文「一無足取」,「禍國殃民」。並影射、攻擊魯迅勾結日本特務機關內山書店,「行動詭秘」等等。

蘇雪林還稱,「魯迅病態心理將於青年心靈發生不良之影響也,」「魯迅矛盾之人格不足為國人法也」,「左派利用魯迅為偶像,恣意宣傳,將為黨國之大患也」,「陰險,多疑,善妒」,「是一個刻毒殘酷的刀筆吏,陰險無比,人格卑汙又無恥的小人」,「不近人情,睚眥必報」。她還攻擊魯迅的雜文「文筆尖酸刻薄,無以倫比」,「含血噴人,無所不用其極」。

蘇雪林寫了《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的第二天,她又寫了《理水和出關》,對魯迅進行冷嘲熱諷。又過了四天,即11月18日,她寫了《與胡適之先生論當前文化動態書》(發表於1937年《奔濤》創刊號)。蘇雪林在該文的《自跋》中寫道:「以魯迅一生行事言之,二十四史儒林傳不會有他的位置,二十四史文苑、文學傳,像這類小人確也不容易尋出」。

面對蘇雪林近乎失去理智的瘋狂的謾罵和人身攻擊,社會上很多人都對她不滿,就連她最崇拜的恩師胡適也寫信批評她。

1936年12月14日,曾被魯迅罵為「焦大」的胡適回信責備蘇雪林:「我很同情於你的憤慨,但我以為不必攻擊其私人行為。魯迅狺狺攻擊我們,其實何損於我們一絲一毫?他已死了,我們盡可以撇開一切小節不談,專討論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麼,究竟經過幾度變遷,究竟他信仰的是什麼,否定的是些什麼,有些什麼是有價值的,有些什麼是無價值的。如此批評,一定可以發生效果。凡論一人,總須持平。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魯迅自有他的長處。如他的早年文學作品,如他的小說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從1936年秋末至1937年春,蘇雪林連續寫了多篇文章《說妒》、《富貴神仙》、《論偶像》、《論誣衊》、《論是非》、《過去文壇病態的檢討》、《對(武漢日報)副刊的建議》、《論魯迅的雜感文》等,無論從內容及語言上都十分激烈,對魯迅極盡口誅筆伐之能事。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蘇雪林在臺灣不停地撰文,繼續她的「『反魯『事業」,寫了《對戰鬥文藝的我見》、《琵琶鮑魚之成神者--魯迅》、《新文壇四十年》等。

1966年11月,正值魯迅逝世三十周年,臺灣《傳記文學》刊出她的一篇兩萬七千字的長文《魯迅傳論》(後收入《我論魯迅》一書),大罵魯迅。魯迅對貧困青年作家蕭軍、蕭紅、葉紫等的經濟援助,被蘇雪林罵為小恩小惠,籠絡人心。蘇雪林刻薄之極,無出其右的罵魯言論,正迎合了蔣介石當時的政治需要。

蘇雪林的這篇長文從魯迅的家世說起,其語輕蔑而簡約。她說到魯迅自二十九歲從日本「束裝返國」後,先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後在紹興中學堂當教務長,之後又出走,想到一家書店當編譯員,結果被拒。蘇雪林由此判斷:「魯迅讀書老是讀一個時期便換學校,當教員也愛跳槽,想必是歡喜同學校當局摩擦,或與同事鬧脾氣,亦可見他與人相處之難。」

在蘇雪林眼中,魯迅還是一個喜歡別人對他吹捧的人。她說:「人家奉獻給他的頭銜不可勝數:『東方的尼採』、『中國的羅曼·羅蘭』、『中國的蕭伯納』、『中國的高爾基』,喊得洋洋乎其盈耳,魯迅聽了並非不笑,不過不是聽人頌揚他敵人的恥笑,而是點頭得意含著嘉許的微笑。我以為世上癖好阿諛的人,魯迅可算第一」。

1967年,蘇雪林將自己「反魯」的大部分文章結集出版《我論魯迅》(愛眉出版社)。該書出版時,蘇雪林稱「半生的『反魯』事業,……以後我不高興再理會了」。

是什麼原因促使蘇雪林對魯迅突然由欽敬走向反對、乃至敵對的態度呢?

有人說魯迅曾經冷落過她.1928年,在她和魯迅共同出席的李小峰舉辦的宴會上,主人把蘇雪林介紹給魯迅時,魯迅只是點點頭,既沒有握手,也沒有寒暄,令她非常尷尬。那麼,為什麼當時她沒有表示任何地不滿,魯迅在世時不罵呢?估計她是怕魯的那支筆,等到魯死後再罵魯,反正死過的人也無法回罵了。

有人說,蘇雪林是為胡適出口惡氣。魯迅曾公開筆伐過胡適,而胡適又是蘇雪林最為崇敬的老師,她為了維護老師,就公開筆伐批評魯迅了。但我實在想不通為老師幫腔能半生不疲?

還有一種八卦說法是她因愛生恨。

蘇雪林在《論魯迅的雜感文》中說:「有些善罵家,罵一開了端,可以幾年罵不完。罵得人家不敢回嘴了,甚至被罵的人死了,他還要罵,大約要罵到自己也死了,這一樁『罵人公案』才能完結。」

現在看來,蘇雪林攻擊魯迅的這些話,正好可以反過來扣在她自己頭上。

相關焦點

  • 魯迅當年罵過的那些人:罵郭沫若最狠
    胡適和魯迅一度也是惺惺相惜,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發表後,胡適稱讚這部小說是「一部開山的創作」,魯迅也稱讚過胡適的一些文章。他們的決裂說到底是革命觀念的不同,1925年,爆發了「女師大風潮」,胡適認為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學生不應該參與到革命的鬥爭洪流中,魯迅則恰恰相反,他是十分支持學生運動的。
  • 半生以罵魯迅為業的蘇雪林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因為李敖去世,被人罵為「渣男」,「早死早好」,引出了生前不敢罵死後才敢罵的人蘇雪林。說她在魯迅生前很推崇魯迅,對魯迅評價很高。但在魯迅逝世後不久,她就立即變臉,態度發生大轉變,對魯迅進行了子虛烏有甚至是刻薄惡毒的污衊和攻擊,就連她的老師胡適也覺得她的論調不厚道,有失公允缺乏風度。
  • 魯迅死後,朱安不斷收到捐款,卻債臺高築,那她平時都吃的什麼?
    一些記者匆匆趕來,朱安告訴記者,魯迅去世,作為「正室」,她應該去上海親自料理喪事,但是婆婆年事已高,白髮人送黑髮人,打擊太大,已寸步難行。她既是兒媳又作為婆婆的貼身保姆,實在無法走開。魯迅在世時,他與朱安雖無感情,但卻給了朱安生活保障,每月還有十元零花錢,能嫁給這樣的男人,沒有愛情也罷。
  • 古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魯迅臨終的7條遺囑,果真是個狠人
    有人說,魯迅到死,還想著收老朋友的錢,有點不地道。這樣說的人,真是不了解魯迅。即便他是當時最火的作家之一,生活至多也就是個小康吧,往日不同今時,沒有那麼多粉絲讓他「割韭菜」,他也從不多拿任何錢財,到了發稿費的日子就去等著拿錢,拖欠稿費就立馬起訴打官司,除此之外,分文不多取。
  • 魯迅死後,一生無性無愛的妻子,終於說出一句著名的怨言!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魯迅先生的家的那位為他獨守空房幾十年的夫人的事。看看朱安是怎麼傾訴著心中的苦悶,說出一句著名的怨言的。魯迅先生和他的第一位夫人朱安和他在1906年那年,在他母親的包辦下他們成婚了。他的夫人朱安並不是大美人,她給人帶來的感覺像是一個發育不全的人。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郭沫若說「氣量」是錯字,並且直言魯迅出生晚清,那就是「封建餘孽」,文章迂腐……魯迅一看,心想郭沫若這傢伙如此胡攪蠻纏,同樣也是出生於晚清,難道不是把自己也給罵了魯迅看不慣郭沫若的婚姻生活,郭沫若也譏諷魯迅,有回就朱安和許廣平一事寫了四字「衣冠禽獸」罵魯迅。  魯迅看後,陣陣發笑,便加1字,回了5個字:才子加流氓。不可否認,郭沫若的文學造詣是很深的,魯迅也很認可,但郭沫若的感情生活卻是一言難盡。
  • 郭沫若罵魯迅:衣冠禽獸,魯迅用五個字對郭沫若回擊,中肯又貼切
    魯迅的父母只不過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魯迅頗受打擊。他以為像母親這樣開明的人,應當不會幹涉他的感情生活。可是魯瑞到底是從舊社會出來的人,於自己兒子婚姻一事上,仍舊保留著"包辦"的思想。再者那時魯迅已經26歲了,自然著急。於是,她便將兒子從日本騙了回來,逼迫魯迅與一位"裹小腳"的女士朱安結婚。被自己最敬愛的人騙著結婚,這讓魯迅大受打擊。不過他最終還是妥協了,並且開始對這位素未謀面的妻子有了些許期待。但是,在看到朱安裹小腳、並且思想極度保守傳統,並不做出改變後,魯迅的那一絲期待瞬間澆滅,在婚後就便回到了日本。
  • 蕭紅——她才是最懂魯迅的女人,作《回憶魯迅先生》
    他說蒙古人什麼樣,苗人什麼樣,從西藏經過時,那西藏女人見了男人追她,她就如何如何。」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裡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麼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的連菸捲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來。魯迅先生走路很輕捷,尤其他人記得清楚的,是他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顧一切地走去。
  • 魯迅的故事
    當醫生問魯迅是保大人還是保孩子時,魯迅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保大人。幸運的是,母子倆最終都安然無恙。也許魯迅認為兒子是上帝給他的特殊禮物,也許也是為了讓孩子堅強,他給家庭的新生活注入了特殊的愛。他兒子的名字很簡潔:一個出生在上海的嬰兒。對於兒童教育,魯迅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來進行。努力為海英創造自由成長的機會,讓他成為一個敢愛敢恨敢笑敢罵敢打的人。
  • 摳門大師魯迅
    許廣平在10月4日,寫信給魯迅說「……我收到五十九元四角……減去了公債票、國庫券、北伐慰勞捐等等,則所剩無幾……事情繁,收入少,實在為難……」#一句話,沒錢了#10月7日,許廣平又寫信「豁領子」給魯迅「廣東幾乎無日無雨,天氣潮溼……此地不似外省隨便,女人穿衣,兩三月輒換一個尺寸花頭,高低大小,千變萬化,學生又好起人綽號,所以我帶回來的衣服,都打算送給人穿,自己重新做過,不是名流,未能免俗,然私意總從儉樸省約照相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總體來說,胡適對魯迅始終都很尊重,年輕時寫日記都不忘誇上「最」高級,說什麼「周氏兄弟最可愛,他們的天才都很高」(《胡適日記》1922年3月10日)。魯迅出書,胡適更不吝施以「彩虹屁」,譽之為「開山的創作」。檢遍胡適所有作品、所有言論,你我看不到他非議魯迅的一句一字。但魯迅對胡適,開始敷衍,很快就破口責罵。
  • 講不出再見 | 魯迅中學初一學生反駁魯迅專家
    如果這些家有老小的人的死亡,還不能讓一些人驚醒,反倒去歌頌死者犧牲的純粹,這是荒謬透頂的。        遇到不幸,不是去反思自身行為,舉一反三,反倒比賽著寫悼文,這是魯迅先生最痛恨的。我讀完,最後說一句,「他的行文,就斷句來說,水平很高。」大寶立即說:「我組織一下語言哈。」首先,這位老總的話,聽起來,對犧牲的人沒有敬意,這有點奇怪。
  • 郭沫若怒罵魯迅「封建餘孽」?魯迅用5字回應,讓郭沫若無地自容
    隨著郭沫若代表的創造社對魯迅展開攻擊,同為文學團體的太陽社成員也加入進來,其中以孟超、錢杏邨、蔣光慈為主;除了政治理論方面的分歧之外,大約也有罵名人以出名的動機。錢杏邨曾對人說過:我們只有扳倒了魯迅和茅盾,才能出頭;所以他所作的一些『文藝批評』就是從批評茅盾和魯迅開始下手的。
  • 「魯迅」筆名有何寓意?好友許壽裳詢問,魯迅回答原因有三
    魯迅(1881年-1936年),浙江紹興人,近代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有一個終身摯友許壽裳,兩人不僅同鄉(同為浙江紹興人),又同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並於1908年,一起加入革命團體光復會。回國後,兩人也是在教育部、北京女師大、中山大學等學院共進退的同事。
  • 魯迅寫《藤野先生》尋找恩師,先生避而不見,魯迅死後他說出原因
    魯迅寫《藤野先生》尋找恩師,先生避而不見,魯迅死後他說出原因現在人們談起魯迅先生,都知道他「棄醫從文」,他原本在日本仙臺醫專學西醫,後來有感於醫學無法真正拯救國人,遂回到中國,以筆為槍喚醒國人。他讀到了 30 年前的自己,在仙臺給學生上課的自己。
  • 周令飛:我在傳播魯迅精神
    魯迅曾在生命最後時期的散文中交代遺囑: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但,沒有人可以忘記、可以「逃脫」。無論公眾,還是他的家人。2011年,周令飛異常繁忙。在周令飛的記憶中,父親總會在言談中不經意地提起魯迅,愛開玩笑是未曾謀面的爺爺的顯著特點之一,這和中學課本上描述的「魯迅先生」全然不同。周海嬰曾表示,自己是在一個「人場」的環境下長大的,就像磁場一樣,他被這個「人場」控制著。「別人說起我,永遠都是『魯迅的兒子周海嬰怎麼樣』。我要寫字、寫文章,不能說錯話、做錯事,如果我越出一點線去,就會有人批評『魯迅的兒子做錯了事』。
  • 魯迅也有這麼歡樂的一面
    1925年,魯迅給許廣平寫了一封信,就北京女師大學生反對校長楊蔭榆封建家長式的統治跟許廣平討論,信尾用的是「順頌嚷祉」,祝福她在吵嚷中得到幸福快樂。1935年,作家葉紫給魯迅寫信,信中說:「我已經餓了」,「借我十元或十五元錢」。
  • 人因垂老漸知秋:魯迅原配朱安的寂寞身後事
    她被魯迅巨大的聲名所困,卻常年悽清度日,以至喊出了「我也是魯迅的遺物,你們也要保存保存我啊」的話語,最後孤寂離世。學者陳漱渝梳理了朱安逝世前後的一些事件,有同情憐憫而相助的人,也有為了利益糾葛鬧上門的人,這件件小事,並如今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 郭沫若寫4字懟魯迅,魯迅用5字回懟,把郭沫若形容得太貼切
    在我們的小學書本中常常會出現魯迅的文章,魯迅是民國時期非常出名的大文豪,為了叫醒當時人們內心深處的靈魂,魯迅用自己的筆桿子作為武器,試圖拯救執迷不悟的國人們。在民國時期,被魯迅罵過的人也數不勝數,作為一個憤世嫉俗並且有著鐵骨錚錚的文人,只要是自己看不順眼的人,魯迅就會毫不留情地用自己最犀利的語言去提出審判。在魯迅的筆下有很多的文人也被罵過,其中的郭沫若則被魯迅罵得最狠,魯迅和郭沫若兩人常常相互謾罵,甚至掀起了一場文壇上的世紀大戰,直到今天都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兩個人到底擦出了怎樣的火花。
  • 罵魯迅日文版日記?方方其粉讓我震驚…
    可我始料未及的是,為了舔她的「中國作家」,能無恥到如此地步。一篇《魯迅,你憑什麼出日文版日記》爆火,主旨很簡單:方方是和魯迅一樣的偉大人物,罵方方是秀逗了嗎?難怪那麼多人把方方比作是馬蜂窩,捅一下便喪心病狂。我罵過方方,於是深有體會。接下來,本噴給大家好好講講,這一篇狗屁不通的10萬+文章,為了幫方方除垢,究竟造謠出了多少流言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