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名有何寓意?好友許壽裳詢問,魯迅回答原因有三

2020-12-28 史家之韻

魯迅(1881年-1936年),浙江紹興人,近代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原名周樟壽,1898年,18歲的魯迅考入南京水師學堂,他的一個本家叔祖為他改名為周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

同年,魯迅改號豫才,別號有弧盂、戎馬書生、戛劍生、會稽山下平民等。

1918年5月,魯迅先生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魯迅」遂成為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

魯迅有一個終身摯友許壽裳,兩人不僅同鄉(同為浙江紹興人),又同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並於1908年,一起加入革命團體光復會。回國後,兩人也是在教育部、北京女師大、中山大學等學院共進退的同事。

1903年攝於東京,後排左起:許壽裳、魯迅,前排左起:邵明之、陳儀

魯迅與許壽裳的友誼貫穿了他們相識期間的始終,甚至遠遠超出了他們生命持續的期間。

在魯迅生前,他們同進退,共患難,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在魯迅死後,許壽裳大力促成《魯迅全集》的出版,並致力於撰寫關於魯迅的回憶和研究專著,成為魯迅研究的「通人」。

他們的友誼,歷經艱苦卓絕的社會波濤衝擊而牢不可破。魯迅與許壽裳的生死友誼,堪比兄弟手足之情,他們的友情是現代知識分子友誼的典範,也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段美談。

1920年底,鑑於「魯迅」筆名的名氣越來越大,許壽裳曾當面向魯迅先生詢問過「魯迅」這一筆名的寓意?

魯迅回答說,用「魯迅」為筆名原因有三:

第一、源於母親的姓,魯迅的母親名叫魯瑞。

第二、「周」「魯」是同姓之國。魯國是周朝初期分封的諸侯國,乃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封地。在周朝的眾多諸侯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有「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第三、取愚魯而迅速之義。

相關焦點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至於我們最熟悉的「魯迅」二字,其實是他的筆名。實際上,魯迅曾用過很多筆名,僅已探知的就有180多個,從一字筆名到六字筆名均有,比如L、翁隼、華約瑟、宴之教者、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閒書屋,等等。魯迅為什麼有這麼多筆名?究其原因,有個很形象的比喻:經常被封號,為了能繼續發帖,只能反覆重新註冊帳號。
  • 一共180多個筆名,唯獨「魯迅」二字不朽至今,它有何特殊含義
    「魯迅姓周,文筆順暢,原名周筆暢」,關於先生的梗可從來都是沒有停止過。他的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他的筆名一共有180多個,其中宴之敖、隋洛文和魯迅三個最為著名。「魯迅」二字是1918年4月2日作《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從此也讓更多國人記住了他。時代的發展也讓把魯迅推向了文學史上最高峰,甚至有人說「把魯迅存到銀行裡吃利息,後半輩子的生活是不愁了」。
  • 如何與魯迅做朋友?斷髮、文鬥、為英雄入殮,許壽裳:我們同去
    這種「求之古人,亦不多遇」的堅實感情基礎,使他們結成了生死不渝的至交好友。 01 1902年,魯迅與許壽裳相繼東渡日本,進東京弘文館學習,魯迅在江南班,許壽裳在浙江班。 到東京的頭一天,許壽裳就毅然剪去了辮子。
  • 魯迅這幅書法是「假的」,你被騙了嗎?
    款署:二十一歲時作,五十一歲時寫之,時辛未二月 十六日也。魯迅。許壽裳《懷舊》:「1903年他(魯迅)二十三歲,在東京有一首《自題小像》 贈我。」魯迅於1931年重寫時題:「二十一歲時作,五十一歲時寫之,時辛未 二月十六日也。寒星:宋玉《九辯》:「願寄言夫流星兮,」荃不察:屈原《離騷》:「荃不察 餘之衷情兮。」詩是魯迅21歲寫的,51歲重寫。在30年中很少寫詩,從這以後才開「詩戒」。這是他言志的宣言。儘管祖國在黑暗中,我沒有理由不愛她。
  • 魯迅是否偷看了弟媳羽太信子洗澡?
    ▲魯迅三兄弟與魯氏及羽太姐妹八道灣是「三進」的大四合院,房屋高敞,寬闊明亮。雖然魯迅出了大頭買房,卻讓二弟一家住進了後院,因為那裡的北房朝向好,院子又大,小侄子們可以有個活動的天地;又考慮到羽太信子家人的日本生活習慣,他還特意在裝修裡將後院的幾間房子改裝成日式。而魯迅則屈居於中間二排朝北的背陽光、陰冷的「前罩房」。
  • 「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這首詩你可能沒讀過,但卻極其震撼人心
    1902年,魯迅懷著滿腔愛國熱忱到日本。他一到日本,就積極投入到這一反清愛國革命活動。1903年,他在《浙江潮》上發表了《斯巴達之魂》歌頌斯巴達人以生命和鮮血抗擊侵略者,藉以抨擊清朝統治者的喪權辱國,喚醒中國人民起來鬥爭,並毅然剪掉象徵封建傳統和種族壓迫的辮子,在一張剪掉辮子的照片背面題寫了這首詩送與好友許壽裳,以表達自己為國捐軀、矢志不移的決心。
  • 魯迅比今天的作家們都謙卑
    搶分密碼人因思想而偉大,魯迅就是這樣偉大的人。
  • 魯迅早期思想受到了誰的影響?
    民國大師魯迅的性格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正如其同鄉許壽裳所言:魯迅性格「嚴氣正性,寧願覆折;憎惡權勢,視若蔑如。皓皓焉堅貞如白玉,凜凜焉動烈如秋霜,很有一部分和孔、嵇二人相類似的緣故。」使得上世紀的文學青年對魯迅無不知曉。(一)上個世紀「五四」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和錢玄同等人一道倡導了新文化運動,他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 魯迅也有這麼歡樂的一面
    成品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湯匙舀食時,一不粘匙,二不粘盤,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朋友們都知道魯迅是個大吃貨,所以去看他時,便常常贈送食材。翻譯家曹靖華河南老家有棵樺櫟樹,樹根上長了一棵碩大的猴頭菇,曹靖華專門回老家摘了這棵猴頭菇,然後帶到上海,送給魯迅。
  • 魯迅「偷窺」羽太信子洗澡的真相
    因為,在魯迅和周作人失和前,兩人的關係非常之好,又是兄弟,非經重大的事件,是沒有失和的原因的。而且的當時,魯迅又是則然一身,難免對女人有衝動。本來,歷來的中國文壇就是「謠言的滋生地,淫蕩的製造所」。所以,別有用心的人,就以此來攻擊魯迅,已達其內心的目的。「魯迅偷窺周作人太太洗澡」的製造者有以下的理由和邏輯的:一。魯迅和周作人是兄弟,而且,關係很好。
  • 魯迅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7個字更難以辯駁
    魯迅的一生戰鬥不息,既讓那些反動派擔驚受怕,又在暗地裡張牙舞爪,恨不得這顆眼中釘立即消失。下面介紹魯迅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7個字更難以辯駁。答客誚作者:魯迅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生前好友許壽裳先生於1936年曾在《懷舊》一文中說過,《答客誚》一詩的寫作,「大概是為他的愛子海嬰活潑會鬧,客人指為溺愛而作」。魯迅也憤怒地指斥,「連出世不過一年的嬰兒,也和我一同被噴滿了血汙。」周海嬰出生於1929年9月的上海,是魯迅和許廣平唯一的孩子。
  • 魯迅筆名超百個、茅盾曾叫東芬...名家們的筆名竟這麼取!哈哈哈
    冰心雕像 中新社發 陳鋼 攝類型二:古風飄逸有格調要論最有格調的筆名,不能不提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還珠樓主」李壽民。而原名陳喆的瓊瑤,筆名來自於《詩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類型三:追憶似水年華有的作家,筆名與自己曾經的往事有著緊密關係。巴金原名李堯棠。他在1957年對筆名作了註解:「...當時正在翻譯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寫下來。
  • 魯迅先生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褒義還是貶義?
    #魯迅先生有一個著名論斷:「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今天被人們廣為引用;不過,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卻存在很大分歧,甚至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崇尚道教的人士常常引用這句話,認為魯迅先生肯定了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魯迅究竟有沒有偷看弟媳洗澡?魯迅兄弟為何反目
    全家人搬進八道灣後,對於長期單獨一個人住在會館的魯迅來說,找到了一些心靈的慰藉,但這些慰藉卻是有限的。儘管他時任的妻子朱安也搬了進來,但他與朱安之間,依舊保持一種很冷淡的關係。而三個已經成家的兄弟之間,也不可能似兒時一般,因為都彼此有了家小。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哦,那個中等生
    魯迅先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在世界文壇都享有很高的聲譽。作為民國文壇最傑出的大文豪,魯迅先生同樣是一個尊師重教之人。他的一生當中,有三位老師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直到他去世之前,仍舊對這幾位影響了他一生的老師念念不忘。
  • 魯迅差點寫成長篇小說《楊貴妃》,認為玄宗殺了楊貴妃而不是脅迫
    魯迅當年很喜歡唐文化,差一點就寫了長篇小說《楊貴妃》!只可惜我們今天無緣看到。1924年魯迅受邀到西安講學,暢遊西安並收集各種資料,當時魯迅就為寫長篇小說《楊貴妃》做打算。但後來魯迅並沒有實現他的計劃,這是令人感到十分遺憾的事。
  • 魯迅先生名詩兩首賞析:我以我血是大無畏,橫眉冷對是真勇士
    1903年,魯迅先生在《浙江潮》上發表了一篇歌頌反抗和抗擊侵略的文章《斯巴達之魂》,以便喚醒當時人民的鬥志和無畏精神,並且毅然剪掉了象徵著封建和壓迫的辮子,魯迅先生在一張剪掉了辮子的照片背面,寫下了一首著名的小詩,送給了好友許壽裳,這便是下面這首《自題小像》,本來魯迅先生並沒有給詩加題目,詩題是許壽裳在發表《懷舊》一文時加上的
  • 魯迅與周作人 兄弟失和的內幕
    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反目事件,是文學史上一個永恆的謎團。建人在上海安頓好後,就張羅著接妻兒過去。他多次寫信,甚至親自回北京勸說,都沒有成功。芳子不願離開八道灣大家庭生活,不願離開姐姐。母親魯瑞對芳子這麼做表示不滿,說:「女人出了嫁,理應和丈夫一起過日子,哪有像三太太那樣,不跟丈夫卻跟著姐姐住在一起的道理呢?」校對工作很辛苦,報酬也不高。所幸,建人得到魯迅早年在山會師範學堂的學生章錫琛的幫助,有時吃住在章家。
  • 魯迅與徐懋庸為何絕交?
    魯迅,思想家、文學家,1881年生人。兩人如何成為至交,又因何絕交?本文為您一一回答。 1936年,魯迅逝世後,徐懋庸為他寫了一副輓聯:敵乎友乎?餘惟自問。知我罪我,公已無言。那麼,徐懋庸和魯迅究竟是敵人,還是朋友呢?這還要從徐懋庸的成名之路說起。
  • 魯迅寫《藤野先生》尋找恩師,先生避而不見,魯迅死後他說出原因
    魯迅寫《藤野先生》尋找恩師,先生避而不見,魯迅死後他說出原因現在人們談起魯迅先生,都知道他「棄醫從文」,他原本在日本仙臺醫專學西醫,後來有感於醫學無法真正拯救國人,遂回到中國,以筆為槍喚醒國人。直到1918 年,37 歲的周樹人以「魯迅」為筆名發表小說《狂人日記》,邁出了他作為「文豪」的第一步。1926年,已經頗有知名度的魯迅發表散文《藤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