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早期思想受到了誰的影響?

2021-01-12 南山周生

民國大師魯迅的性格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正如其同鄉許壽裳所言:魯迅性格「嚴氣正性,寧願覆折;憎惡權勢,視若蔑如。皓皓焉堅貞如白玉,凜凜焉動烈如秋霜,很有一部分和孔、嵇二人相類似的緣故。」使得上世紀的文學青年對魯迅無不知曉。

(一)

上個世紀「五四」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和錢玄同等人一道倡導了新文化運動,他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五四運動提倡科學和民主,成功地摧毀了中國的舊傳統和舊禮教。

在人們的印象中,魯迅是一個激憤如火、怒目冷峻的人物。當然,我們要認識到,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的影響,而正是當時出現的社會思潮塑造了魯迅的思想,一些人物影響了魯迅的性格,同時也成就了他的不朽文章。

(二)

那麼,早期的魯迅受到了中外哪些人思想的影響?

魯迅出身於舊式家庭,深受傳統文化薰陶,對舊學問有相當的造詣。在他們這一代青年人中,對他們影響最大的有嚴復、康有為、譚嗣同、梁啓超、章炳麟一輩人,其中康章兩人是經學大師。

據與魯迅同到日本留學的同學和摯友許壽裳回憶:1808—1809年間,魯迅曾經在東京民報社向章炳麟問學,他是因為敬仰章的革命精神而去的。在授課過程中,章談天論地中,時常帶著不尊崇孔子的論調,在章的心中,孔子已經不是什麼「萬世師表」和「大成至聖先師」了。

由於章氏喜好魏晉文章,魯迅從此便對《稽康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伏案校書,把一部《稽康集》不知校了受少遍。「魯迅對於漢魏文章素所愛誦,尤其稱許孔融和稽康的文章」,他的同鄉和同學許壽裳對此回憶道。

魯迅到日本留學時,也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接受了一些新的思想。魯迅在"五四"時期的好友劉半農曾經送給他一副對聯」託尼學說,魏晉文章。「(託是指19世紀中期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託爾斯泰,尼是指德國文化評論家尼採)

其意是說魯迅在思想上是服膺託爾斯泰和尼採的,而在文風方面則是崇尚魏晉嵇康等人率真、通脫的文字。這一點魯迅自己也承認,並認為恰當,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此他覺得劉半農是一個懂他的藍顏知己。

(三)

魯迅棄醫從文的決定,是他認為學醫並非是一件緊要的事,如果中國人不經過思想啟蒙,而得到覺醒,精神不能改變,國家就沒有希望。顯然魯迅「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的思想形成,是受到了先賢和外來思想的影響。

他領悟到要革除國民劣根性,還需激發民眾的覺醒,才能夠把沉睡而麻木的人們喚醒,中國就有改變的希望了,但前路既險且又長。這就需要通過新文化和新思想,通過從文之旅來實現。

(四)

魯迅在中國文學上的地位和海外影響力巨大。

魯迅是上個世紀新文化運動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是《新青年》雜誌主要撰稿人。

民國另一個大師胡適評價魯迅說:「魯迅自有他的長處。如他早年的文學作品,如他的小說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魯迅的文學作品被翻譯推介到海外,其數量雄踞當下文壇榜首。他一生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作品也佔有一定的位置,是中國翻譯文學的早期拓荒者。

魯迅作為新文學奠基人,對後世的影響力深遠 。一度時期大家都在讀魯迅的文章,特別是是他的雜文引起國人追捧和研讀。中小學教材還收選了《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藥》等20多篇文學作品。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坦言,自己作品就深受了魯迅影響。

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發表在《新青年》雜誌,收錄在魯迅短評小說集《吶喊》中。小說記錄了「狂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解剖了國人的劣根性,如匕首,似解剖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憂國患民之情在死水一般的潭水裡掀起了巨大波瀾。

自古以來,我國的漢語就有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區別,文言文是書面語和官方語言,白話文是百姓日常交流用語,它們是兩套語言系統。

1918年5月,魯迅發表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後,白話文逐步取代了文言文。

(五)

毛澤東主席對魯迅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提高了魯迅的知名度。

毛澤東是這樣評價魯迅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澤東主席對魯迅冠之以「偉大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3個頭銜,評價是極其高的。使得上個世紀的文學青年都把魯迅視作導師。

由於魯迅先生的巨大影響力,一度時期,中學教材撤下或減少魯迅作品後,在一定範圍內引起過質疑和爭議。

(本文為原創,參考《百度百科》,《知乎》,《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相關焦點

  • 王朔:魯迅到底有什麼思想?
    魯迅這個人,在太多人和事上看不開,自他去了上海,心無寧日,天天氣得半死,寫文章也常跟小人過不去。憤怒出詩人,你憤怒的對象是多大格局,你的作品也就呈現出多大格局。魯迅的個性在他的創作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此外,他的文學理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時代潮流的影響和擺布。二在某些方面,我的觀念很保守,譬如作家這個稱呼,我一直認為必須寫小說才配這麼自稱。
  • 趙京華|日本戰後思想史語境中的魯迅論
    關鍵詞 日本魯迅論;思想論壇;價值標尺;亞洲視角魯迅與日本淵源深厚,這不僅是指他有七年之久的留日經歷且深刻影響到其思想定型和文學理念的生成,還意味著日本人對這位特異的中國文人有長期持續的關注,並在特定的時期裡使其成為本國思想論壇的一個焦點,從而激發了幾代知識者的想像力。
  • 魯迅先生:誰在吃人?
    幾乎沒有哪個作家能夠像魯迅一樣,如幽靈般長久地盤旋在我們的靈魂深處,潛伏在時代最前沿的論爭領域。 不管是在禁書的文革時代,還是思想解放的改革開放時期,魯迅都像一個符號,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角落,無時不刻不在散發思想的魅力。讀魯迅,就仿佛是在過一段黑色的隧道,就仿佛看見魯迅正站在黑夜中的某一處地方,那深邃疲憊的眼眸裡也在黑暗中透出光亮。
  • 魯迅與朱安:你有你的苦,我有我的痛,一段思想不匹配的婚姻
    但是當時的魯迅正在追求新的思想,無法接受封建社會的包辦婚姻,逃到了日本。朱安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女人,即使曾經魯迅也勸說過朱安去放棄裹腳、儘量上學識字,開放思想,但是都被朱安拒絕了。而且曾經魯迅也向她提過離婚,但是朱安沒有接受。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奧,那個中等生
    引言 正所謂「莫欺少年窮」,這一勵志的話語,影響著當代的青年群體們。 主要是因為日本人對中國所做的一切,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特別的屈辱,他的冷漠做法和別的中國名人不同,同一時期的鬱達夫嘴上總是喊著中國文化和社會的沉淪,但是思想卻完全偏向了日本文化
  • 魯迅:一往無前,也瞻前顧後
    1948年,林賢治出生於粵南一個靠山臨海的村莊,青年時期在村中做過10年鄉下郎*中,特殊時期曾被打*倒,父親與姐姐等也都受到不同衝擊。2006年,林賢治在《一個人的愛與死》序言中袒露心跡:「驚恐、焦慮、屈辱和苦痛籠罩了每一天,誰能給我慰藉?教我走人生的長途?我得以在焚餘的書堆中認識那個叫魯迅的人」。
  • 夜讀|在魯迅與木心之間
    那時候能夠從八股的繪畫裡走出的人不多,他無疑是思想解放的先行者之一。而後來他的作家的感覺增多,或許因為意識到單一的美術思維存在問題。讀過他的那本《笑談大先生》和《張茀與木心》,便能夠感到藝術家與學者的氣味,他的思想背景,也清楚了大半。大凡好的畫家,不僅敏感於色彩,對於言辭的表達也是別有心得的。陳師曾、齊白石、徐悲鴻、吳冠中都有不錯的文章流傳。
  • 魯迅下葬時有16位抬棺人,身份曝光後,原來都是惹不起的大人物
    魯迅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曾經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不過他自己拒絕了那個獎項。他出生於1881年,那時候距離中英鴉片戰爭已經有40多年了,中國在殖民者和封建統治的聯合壓迫下,走入了一個歷史的最低谷,這也讓魯迅從小就受到了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的刺激。
  • 姚俊甫關於儒道思想對書法風格及學觀的影響研究
    儒家思想對蘇軾早期書法風格的影響,蘇軾具有十分可貴的人格精神,真正做到了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蘇軾的個人精力也賦予了蘇軾十分鮮明的人格特徵。儒家思想融入佛教思想後對蘇軾書法作品風格的影響,姚俊甫先生認為北宋時期儒學吸收諸多的佛家思想,文人在創作時不會使自己的作品落入俗套。蘇軾的作品也受到了當時時代背景的影響,十分講究書法作品中的韻。
  • 郭沫若罵魯迅:衣冠禽獸,魯迅用五個字對郭沫若回擊,中肯又貼切
    不過對於這段包辦婚姻,魯迅和郭沫若的處理方式各不相同。他們兩人也因此,展開了一場文人之間沒有硝煙的"文鬥"。魯迅思想開通的母親,逼迫他娶了一位"裹小腳"的女性先從魯迅說起。許多人對於魯迅最初的印象,應當是從小學語文課本中《少年閏土》了解的。只知道魯迅少時是個少爺,家境優渥。也確實如此,周家在紹興算得上是名門大族。
  • 張中行:在魯迅的狂狷與周作人的衝淡之間
    一些受苦雨齋影響的文人,也鮮及周氏的文章。其實,周作人的熱,是和張中行這 樣的老人出現有關。無數模仿周作人體的文字的作家出現後,人們才廣泛認可存在一個苦雨齋的傳統的。而張中行在這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 苦雨齋的弟子裡,就文採和智慧而言,廢名第一,張中行當屬第二。廢名是周氏早期的學生,張氏則屬後來的弟子。
  • 魯瑞:家道中落,賣家產送魯迅留學,唯獨這個決定讓魯迅痛苦一生
    魯迅曾說過:「我的母親如果年輕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女英雄呢!」魯迅的父親去世得早,魯迅的母親魯瑞承擔起了照顧三個孩子的重擔,所以母親在魯迅心裡的概念是非常深刻的。魯迅去世後魯瑞在人間生活了7年,因此,魯迅的一生包含在了母親的整個人生中,她對魯迅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人。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哦,那個中等生
    魯迅先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在世界文壇都享有很高的聲譽。作為民國文壇最傑出的大文豪,魯迅先生同樣是一個尊師重教之人。他的一生當中,有三位老師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直到他去世之前,仍舊對這幾位影響了他一生的老師念念不忘。
  • 「魯迅的三弟」周建人96歲去世,留下7個子女,如今現狀如何?
    周樹人——文壇巨匠周樹人,筆名魯迅,近代文學家、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指引了近代新文化發展方向,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時至今日,還是各界文人的精神領袖。魯迅青年時期赴日學醫,在日,受新民主革命文化思想影響,徹底覺醒。他看清了社會本質,學醫無法拯救當時潰爛的國家,於是,這個文弱書生決定棄醫從文。
  • 魯迅《狂人日記》:吃人的時代,孩子還有拯救的空間和餘地
    上世紀二十三十年代,中國從思想到實體層面都陷入了史無前例的危機當中。經過多年傳統落後文化的腐朽,當時的中國人在思想上已經變得相當麻木,大部分人都只是渾渾噩噩地生活著,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和前進的方向。同時,各方勢力包括列強軍閥在內聯合壓迫也使他們在思想上的混沌更勝一籌,無法尋求一種解脫。
  • 魯迅為了讓妻子保持「處女之身」,冬天只穿一條薄褲子控制自己
    但是在風華無限的正面背後,多少也有陽光不可預知的陰影——中國自古以來的封建思想便像是這燦陽後的陰暗,我們知道它的形成是因著客觀存在而出現的,是一個時代的順應結果,我們無法去片面地說它的不正確,卻無法抗拒對這結果的遺憾。即使時間的腳步步入到現在的新興時代,我們也還是可以從點滴之中察覺到它對國人的影響。這些摩擦和歧義大多發生於年齡段之間的差異、性別之分的不同待遇、生長環境的有所分別等。
  • 思想 魯迅:娜拉走後怎樣?
    編者案:《學術與社會》自創刊以來已經刊發多次關於魯迅先生的文章,前幾天也剛刊發過魯迅先生的野草與影的告別。被虐待的兒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兒媳;嫌惡學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罵官吏的學生;現在壓迫子女的,有時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這也許與年齡和地位都有關係罷,但記性不佳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救濟法就是各人去買一本notebook來,將自己現在的思想舉動都記上,作為將來年齡和地位都改變了之後的參考。假如憎惡孩子要到公園去的時候,取來一翻,看見上面有一條道,「我想到中央公園去」,那就即刻心平氣和了。
  • 對話|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在魯迅研究中,用文物「說話」
    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鄭亞近日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2021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和逝世85周年,我們計劃在明年秋季對館藏的一批重要的魯迅手稿進行集中展示,這是以往所沒有的。今後將更多地發揮館藏文物的作用,供大家學習、傳播。魯迅的研究不僅要側重魯迅生平、思想和著作,還應更多地向博物館、紀念館的專業職能上轉換,用文物『說話』。」
  • 魯迅和胡適,誰的書法更好?
    胡適與魯迅,「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兩大旗手,兩人都曾經希望用「新文化的力量」改變四萬萬國人的舊國民性,然後在國民性改造的基礎上,改變中國的命運。兩人從相識、相知到分手甚至對抗,在新舊更替的中國演繹了兩種對立的政治主張。咱們今天不深入談政治,咱們聊書法。分別展示胡適和魯迅的書法,底部附投票結果。你喜歡誰的字?
  • 夜讀《魯迅論文藝》記:當代時空中的魯迅,顯得那樣孤獨
    相對講,這本書收錄的魯迅相關文藝的論述比較全,雖然從選擇標準上多少有一些"文革"的影子。從這些文章和論述看,在文藝上魯迅是一個「雜食者",尤其對美術繪畫的涉獵更是讓當代的作家們也無法與之相比。走下神壇的魯迅,擺上了文人的書桌。當代時空中的魯迅,顯得那樣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