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師魯迅的性格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正如其同鄉許壽裳所言:魯迅性格「嚴氣正性,寧願覆折;憎惡權勢,視若蔑如。皓皓焉堅貞如白玉,凜凜焉動烈如秋霜,很有一部分和孔、嵇二人相類似的緣故。」使得上世紀的文學青年對魯迅無不知曉。
(一)
上個世紀「五四」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和錢玄同等人一道倡導了新文化運動,他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五四運動提倡科學和民主,成功地摧毀了中國的舊傳統和舊禮教。
在人們的印象中,魯迅是一個激憤如火、怒目冷峻的人物。當然,我們要認識到,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的影響,而正是當時出現的社會思潮塑造了魯迅的思想,一些人物影響了魯迅的性格,同時也成就了他的不朽文章。
(二)
那麼,早期的魯迅受到了中外哪些人思想的影響?
魯迅出身於舊式家庭,深受傳統文化薰陶,對舊學問有相當的造詣。在他們這一代青年人中,對他們影響最大的有嚴復、康有為、譚嗣同、梁啓超、章炳麟一輩人,其中康章兩人是經學大師。
據與魯迅同到日本留學的同學和摯友許壽裳回憶:1808—1809年間,魯迅曾經在東京民報社向章炳麟問學,他是因為敬仰章的革命精神而去的。在授課過程中,章談天論地中,時常帶著不尊崇孔子的論調,在章的心中,孔子已經不是什麼「萬世師表」和「大成至聖先師」了。
由於章氏喜好魏晉文章,魯迅從此便對《稽康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伏案校書,把一部《稽康集》不知校了受少遍。「魯迅對於漢魏文章素所愛誦,尤其稱許孔融和稽康的文章」,他的同鄉和同學許壽裳對此回憶道。
魯迅到日本留學時,也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接受了一些新的思想。魯迅在"五四"時期的好友劉半農曾經送給他一副對聯」託尼學說,魏晉文章。「(託是指19世紀中期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託爾斯泰,尼是指德國文化評論家尼採)
其意是說魯迅在思想上是服膺託爾斯泰和尼採的,而在文風方面則是崇尚魏晉嵇康等人率真、通脫的文字。這一點魯迅自己也承認,並認為恰當,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此他覺得劉半農是一個懂他的藍顏知己。
(三)
魯迅棄醫從文的決定,是他認為學醫並非是一件緊要的事,如果中國人不經過思想啟蒙,而得到覺醒,精神不能改變,國家就沒有希望。顯然魯迅「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的思想形成,是受到了先賢和外來思想的影響。
他領悟到要革除國民劣根性,還需激發民眾的覺醒,才能夠把沉睡而麻木的人們喚醒,中國就有改變的希望了,但前路既險且又長。這就需要通過新文化和新思想,通過從文之旅來實現。
(四)
魯迅在中國文學上的地位和海外影響力巨大。
魯迅是上個世紀新文化運動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是《新青年》雜誌主要撰稿人。
民國另一個大師胡適評價魯迅說:「魯迅自有他的長處。如他早年的文學作品,如他的小說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魯迅的文學作品被翻譯推介到海外,其數量雄踞當下文壇榜首。他一生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作品也佔有一定的位置,是中國翻譯文學的早期拓荒者。
魯迅作為新文學奠基人,對後世的影響力深遠 。一度時期大家都在讀魯迅的文章,特別是是他的雜文引起國人追捧和研讀。中小學教材還收選了《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藥》等20多篇文學作品。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坦言,自己作品就深受了魯迅影響。
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發表在《新青年》雜誌,收錄在魯迅短評小說集《吶喊》中。小說記錄了「狂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解剖了國人的劣根性,如匕首,似解剖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憂國患民之情在死水一般的潭水裡掀起了巨大波瀾。
自古以來,我國的漢語就有文言文和白話文的區別,文言文是書面語和官方語言,白話文是百姓日常交流用語,它們是兩套語言系統。
1918年5月,魯迅發表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後,白話文逐步取代了文言文。
(五)
毛澤東主席對魯迅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提高了魯迅的知名度。
毛澤東是這樣評價魯迅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澤東主席對魯迅冠之以「偉大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3個頭銜,評價是極其高的。使得上個世紀的文學青年都把魯迅視作導師。
由於魯迅先生的巨大影響力,一度時期,中學教材撤下或減少魯迅作品後,在一定範圍內引起過質疑和爭議。
(本文為原創,參考《百度百科》,《知乎》,《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圖片來自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