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魯迅:娜拉走後怎樣?

2021-03-01 學術與社會

編者案:《學術與社會》自創刊以來已經刊發多次關於魯迅先生的文章,前幾天也剛刊發過魯迅先生的野草與影的告別。今天是魯迅逝世紀念日,因此選舊刊(2014年9月16日)的三篇文章重發一遍,以示紀念。

編者案:魯迅的雜文真是如投槍匕首,讀來讓人冷汗滿脊。這篇「娜拉走後怎樣」是被談論較多的一篇了。他總是能夠在某種潮流興起,群情亢奮之時,保持一種獨特的冷靜與遺世獨立,嘲諷背後是深刻的清醒與憂慮。

————————

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講

我今天要講的是 「娜拉走後怎樣?」

伊孛生是十九世紀後半的瑙威的一個文人。他的著作,除了幾十首詩之外,其餘都是劇本。這些劇本裡面,有一時期是大抵含有社會問題的,世間也稱作「社會劇」 ,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

《娜拉》一名Ein Puppenheim,中國譯作《傀儡家庭》。但Puppe不單是牽線的傀儡,孩子抱著玩的人形也是;引申開去,別人怎麼指揮,他便怎麼做的人也是。娜拉當初是滿足地生活在所謂幸福的家庭裡的,但是她竟覺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們又是她的傀儡。她於是走了,只聽得關門聲,接著就是閉幕。這想來大家都知道,不必細說了。娜拉要怎樣才不走呢?或者說伊孛生自己有解答,就是Die Frau vom Meer,《海的女人》,中國有人譯作《海上夫人》的。這女人是已經結婚的了,然而先前有一個愛人在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尋來,叫她一同去。她便告知她的丈夫,要和那外來人會面。臨末,她的丈夫說,「現在放你完全自由。(走與不走)你能夠自己選擇,並且還要自己負責任。」於是什麼事全都改變,她就不走了。這樣看來,娜拉倘也得到這樣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

但娜拉畢竟是走了的。走了以後怎樣?伊孛生並無解答;而且他已經死了。即使不死,他也不負解答的責任。因為伊孛生是在做詩,不是為社會提出問題來而且代為解答。就如黃鶯一樣,因為他自己要歌唱,所以他歌唱,不是要唱給人們聽得有趣,有益。伊孛生是很不通世故的,相傳在許多婦女們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代表者起來致謝他作了《傀儡家庭》,將女性的自覺,解放這些事,給人心以新的啟示的時候,他卻答道,「 我寫那篇卻並不是這意思,我不過是做詩。」

娜拉走後怎樣?——別人可是也發表過意見的。一個英國人曾作一篇戲劇,說一個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沒有路走,終於墮落,進了妓院了。還有一個中國人,—— 我稱他什麼呢?上海的文學家罷,——說他所見的《娜拉》是和現譯本不同,娜拉終於回來了。這樣的本子可惜沒有第二人看見,除非是伊孛生自己寄給他的。但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裡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麼東西之類;倘使已經關得麻痺了翅子,忘卻了飛翔,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還有一條,就是餓死了,但餓死已經離開了生活,更無所謂問題,所以也不是什麼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你看,唐朝的詩人李賀,不是困頓了一世的麼?而他臨死的時候,卻對他的母親說,「阿媽,上帝造成了白玉樓,叫我做文章落成去了。」這豈非明明是一個誑,一個夢?然而一個小的和一個老的,一個死的和一個活的,死的高興地死去,活的放心地活著。說誑和做夢,在這些時候便見得偉大。所以我想,假使尋不出路,我們所要的倒是夢。

但是,萬不可做將來的夢。阿爾志跋綏夫曾經借了他所做的小說,質問過夢想將來的黃金世界的理想家,因為要造那世界,先喚起許多人們來受苦。他說,「你們將黃金世界預約給他們的子孫了,可是有什麼給他們自己呢?」有是有的,就是將來的希望。但代價也太大了,為了這希望,要使人練敏了感覺來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靈魂來目睹他自己的腐爛的屍骸。惟有說誑和做夢,這些時候便見得偉大。所以我想,假使尋不出路,我們所要的就是夢;但不要將來的夢,只要目前的夢。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夢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後,有時卻也免不掉墮落或回來。否則,就得問:她除了覺醒的心以外,還帶了什麼去?倘只有一條像諸君一樣的紫紅的絨繩的圍巾,那可是無論寬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還須更富有,提包裡有準備,直白地說,就是要有錢。

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

錢這個字很難聽,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們所非笑,但我總覺得人們的議論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飯前和飯後,也往往有些差別。凡承認飯需錢買,而以說錢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裡面怕總還有魚肉沒有消化完,須得餓他一天之後,再來聽他發議論。

所以為娜拉計,錢,——高雅的說罷,就是經濟,是最要緊的了。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人類有一個大缺點,就是常常要飢餓。為補救這缺點起見,為準備不做傀儡起見,在目下的社會裡,經濟權就見得最要緊了。第一,在家應該先獲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會應該獲得男女相等的勢力。可惜我不知道這權柄如何取得,單知道仍然要戰鬥;或者也許比要求參政權更要用劇烈的戰鬥。

要求經濟權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許比要求高尚的參政權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類更煩難。天下事盡有小作為比大作為更煩難的。譬如現在似的冬天,我們只有這一件棉襖,然而必須救助一個將要凍死的苦人,否則便須坐在菩提樹下冥想普度一切人類的方法去。普度一切人類和救活一人,大小實在相去太遠了,然而倘叫我挑選,我就立刻到菩提樹下去坐著,因為免得脫下唯一的棉襖來凍殺自己。所以在家裡說要參政權,是不至於大遭反對的,一說到經濟的平勻分配,或不免面前就遇見敵人,這就當然要有劇烈的戰鬥。

戰鬥不算好事情,我們也不能責成人人都是戰士,那麼,平和的方法也就可貴了,這就是將來利用了親權來解放自己的子女。中國的親權是無上的,那時候,就可以將財產平勻地分配子女們,使他們平和而沒有衝突地都得到相等的經濟權,此後或者去讀書,或者去生發,或者為自己去亨用,或者為社會去做事,或者去花完,都請便,自己負責任。這雖然也是頗遠的夢,可是比黃金世界的夢近得不少了。但第一需要記性。記性不佳,是有益於己而有害於子孫的。人們因為能忘卻,所以自己能漸漸地脫離了受過的苦痛,也因為能忘卻,所以往往照樣地再犯前人的錯誤。被虐待的兒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兒媳;嫌惡學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罵官吏的學生;現在壓迫子女的,有時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這也許與年齡和地位都有關係罷,但記性不佳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救濟法就是各人去買一本notebook來,將自己現在的思想舉動都記上,作為將來年齡和地位都改變了之後的參考。假如憎惡孩子要到公園去的時候,取來一翻,看見上面有一條道,「我想到中央公園去」,那就即刻心平氣和了。別的事也一樣。

世間有一種無賴精神,那要義就是韌性。聽說拳匪亂後,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謂無賴者很跋扈,譬如給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兩元,對他說這行李小,他說要兩元,對他說道路近,他說要兩元,對他說不要搬了,他說也仍然要兩元。青皮固然是不足為法的,而那韌性卻大可以佩服。要求經濟權也一樣,有人說這事情太陳腐了,就答道要經濟權;說是太卑鄙了,就答道要經濟權;說是經濟制度就要改變了,用不著再操心,也仍然答道要經濟權。

其實,在現在,一個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許不至於感到困難的,因為這人物很特別,舉動也新鮮,能得到若干人們的同情,幫助著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同情之下,已經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個娜拉出走,便連同情也減少,有一千一萬個出走,就得到厭惡了,斷不如自己握著經濟權之為可靠。

在經濟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麼?也還是傀儡。無非被人所牽的事可以減少,而自己能牽的傀儡可以增多罷了。因為在現在的社會裡,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這決不是幾個女人取得經濟權所能救的。但人不能餓著靜候理想世界的到來,至少也得留一點殘喘,正如涸轍之鮒,急謀升鬥之水一樣,就要這較為切近的經濟權,一面再想別的法。

如果經濟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當然完全是廢話。

然而上文,是又將娜拉當作一個普通的人物而說的,假使她很特別,自己情願闖出去做犧牲,那就又另是一回事。我們無權去勸誘人做犧牲,也無權去阻止人做犧牲。況且世上也盡有樂於犧牲,樂於受苦的人物。歐洲有一個傳說,耶穌去釘十字架時,休息在Ahasvar的簷下,Ahasvar不準他,於是被了咒詛,使他永世不得休息,直到末日裁判的時候。Ahasvar從此就歇不下,只是走,現在還在走。走是苦的,安息是樂的,他何以不安息呢?雖說背著咒詛,可是大約總該是覺得走比安息還適意,所以始終狂走的罷。

只是這犧牲的適意是屬於自己的,與志士們之所謂為社會者無涉。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著嘴看剝羊,仿佛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與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並這一點愉快也就忘卻了。

對於這樣的群眾沒有法,只好使他們無戲可看倒是療救,正無需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

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我想這鞭子總要來,好壞是別一問題,然而總要打到的。但是從那裡來,怎麼地來,我也是不能確切地知道。

我這講演也就此完結了。

選自魯迅《墳》

相關焦點

  • 經典文章:魯迅《娜拉走後怎樣?》
    她在經歷了一場家庭變故後,終於看清了丈夫的真實面目和自己在家中的「玩偶」地位,在莊嚴地聲稱「我是一個人,跟你一樣的一個人,至少我要學做一個人」之後,娜拉毅然走出家門。1879年《玩偶之家》在歐洲首演,娜拉「離家出走時的摔門聲」驚動了整個歐洲,亦在後來驚醒了「五四」之後積極探索中國命運和出路的知識分子們。至此,娜拉」幾乎成了中國知識分子進行思想啟蒙的標誌性人物,也成了當時激進女性的效仿對象。
  • 魯迅:娜拉走後怎樣
    今天是魯迅先生誕辰139周年,我們特向讀者朋友推送他於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上的一篇演講稿《娜拉走後怎樣》。
  • 魯迅:娜拉走後怎樣?
    我今天要講的是「娜拉走後怎樣?」伊孛生是十九世紀後半的瑙威的一個文人。他的著作,除了幾十首詩之外,其餘都是劇本。這些劇本裡面,有一時期是大抵含有社會問題的,世間也稱作「社會劇」,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娜拉》一名Ein Puppenheim,中國譯作《傀儡家庭》。
  • 娜拉走後怎樣
    然而,這其中帶來的家境等價值觀問題卻方興未艾,苟哥聯想到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與大家分享。當然,想讀懂它,你先要對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娜拉走後怎樣》是魯迅先生於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上的一篇演講稿。後來收入他的雜文集《墳》。
  • 《PAPI醬的孩子改姓後怎樣》,現實版的《娜拉走後怎樣》
    圖源網絡娜拉,是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經典劇作《玩偶之家》的主人公,一個覺醒了獨立平等意識的已婚已孕婦女。在魯迅先生的《娜拉走後怎樣》裡,流露出的憐憫迷茫會多過欣慰,似乎整篇文章都處於一種陰沉困頓的氛圍中。魯迅先生在文中說:「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其實也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回來,就是妥協,就是功虧一簣,就是更多的隱忍。不回來,社會輿論、家庭壓力,那樣不是逼著人回去。
  • 看戲 國家大劇院話劇《玩偶之家》「娜拉走後會怎樣」?
    8月21日,演員們在舞臺上展示了劇中最後一段夫妻決裂的場景,也再度拋出了關於《玩偶之家》的永恆命題——「娜拉走後會怎樣」?作為挪威劇作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品,《玩偶之家》自187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首演以來,已成為世界各國話劇舞臺上常演常新的經典作品。
  • 娜拉走後怎樣?
    (娜拉進門,阮克把門掩上)娜拉(急切地):阮克大夫,你聽我說……哦,我知道這讓你為難,但我需要你的幫助……阮克大夫,如果……阮克(平靜地):娜拉,你知道,現在你無處可去了。海爾茂(推開虛掩的門):娜拉!哦,你……(跟著娜拉上樓,抓住娜拉的一隻手臂)娜拉(氣憤地掙扎):放開我!快……離開這裡!我不想見到你!海爾茂(大聲地):娜拉……柯洛克斯泰,他正在林丹太太家裡!娜拉(掙開手臂,氣憤中帶著疑惑):什麼?!海爾茂(看到一絲希望似的):他們和好了,娜拉!他們在一起生活了!
  • 關於「娜拉」出走問題,張愛玲和魯迅先生有不同的看法
    對於「娜拉」的出走,魯迅先生給出的答案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1923年,魯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發表了「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他說易卜生的這部話劇使「娜拉出走」這個話題成為當時人們討論的社會問題,但易卜生並未給出答案。
  • 偽裝獨立的全職太太,非《三十而已》的顧佳,是未出走的「娜拉」
    這部戲劇是典型的社會問題劇,描寫了女主人公娜拉和丈夫海爾茂由相親相愛走向決裂的過程,以此暴露出男權社會與婦女解放之間的矛盾衝突。初讀這部戲劇,人們可能會被海爾茂和娜拉之間的相處方式迷惑,認為海爾茂是一個體貼、有擔當的丈夫。然而,當家庭面臨危機,並且這種危機有一部分責任在娜拉身上的時候,海爾茂便立刻暴露出本性,尖酸刻薄地羞辱娜拉。
  • 娜拉出走後怎樣?龔雨航給出了第三種答案!
    原創 伊瑒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娜拉出走後怎樣?實在只有兩條路,一是墮落,二是回來。1923年的冬月,魯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文藝會講上,給這個誕生在半個世紀前的悲劇性的女主人公下了判詞。
  • 娜拉走後怎樣?國家大劇院話劇《玩偶之家》排練也直播
    全劇遵循典型的「三一律」戲劇結構,人物刻畫鮮明生動、戲劇情節嚴謹集中、戲劇張力豐富強烈,不僅對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歐美戲劇產生了深遠影響,劇中女主角「娜拉」從家庭出走的故事極大推動了歐洲女權運動的發展,對中國社會的進步,思想、文學、戲劇的發展也同樣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六個不同處境下的「娜拉」
    易卜生被譽為「現代戲劇之父」「北歐的莎士比亞」,其批判精神和思想超越時代局限,具有現代性意識。
  • 《三十而已》結局爛尾,哪有什麼爽劇,不過是魯迅筆下的娜拉
    作家魯迅曾在文章中這樣詰問道:「娜拉出走了,但她又能去哪裡?」「娜拉出走」的問題曾經是困擾束縛著數代女性的牢籠,因為出走也無處可去,最終不是選擇墮落就是選擇回到家庭。但不管是顧佳捎尖腦殼擠太太圈還是王漫妮脫衣甩渣男,都是熱血沸騰的名場面,可是,放到結局,這竟然是場娜拉出走的故事。《三十而已》高開低走,從顧佳的全能顧學,到現在老公在眼皮底下出軌都沒發現,人人都期盼的手撕小三名場面放到了最後,這是劇情的拖沓還是故意吊人胃口?
  • 娜拉不是墮落的代名詞,不要誤解她
    知道娜拉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近幾年似乎越來越多地聽人談到她,聽地久了,忽然意識到,我們知道她大概都是從魯迅先生那裡開始的吧,老人家在北師大的一個演講中有這樣一句話:娜拉出走後會怎樣? 2015年的一天,我在大致讀了蕭紅的一些作品,和葛浩文的《蕭紅傳》後,忍不住對這位被譽為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文學洛神的女作家心有微詞,我給在大學做中文系教授的朋友微信:你覺得蕭紅是女神還是娜拉? 她沒有回答。
  • 是出走的子君還是歸來的娜拉?|都是《我的前半生》
    小說的源頭出自魯迅的《傷逝》。《傷逝》中的子君原本是一個思想獨立的進步女性,在贏得了涓生的愛情婚姻後,逐漸走向庸俗,最後當涓生宣告「我不愛你了」時,走向了死亡。《我的前半生》裡沿用子君,俊生(諧音涓生)的名字,著實是別有用意的。當把五四時期的子君搬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再將其重新演繹於當今的上海,子君會有新的時代命運嗎?
  • 清冷的月光下,魯迅看見一座墳前有個白影在向他飄來……
    突然,魯迅發現路邊的一座墳前有個白影,而且在慢慢的高起來。魯迅以為是自己看花了眼,他揉了一下眼睛,只見那白影有矮了下去,一會兒又變高大了,一會兒又變小了,就像人們傳說的鬼似的,在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都相信有鬼魂的說法。魯迅雖然不相信這世界上有什麼鬼怪,但是眼前這番景象,讓他有點雲裡霧裡,不免有些緊張,他自言自語道:「管你什麼鬼怪,我且只管走我的路」他繼續朝前走。
  • 魯迅先生的文字有多一針見血?摘抄幾段讓你感受一下
    魯迅先生(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以前年少,讀課文的時候,看不懂先生,現在回頭再看他筆下的文字,已是淚眼模糊,死者如果不活在生者的心中,那就是真正的死掉了。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所賣掉 --《娜拉走後怎樣》9. 中國的中流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
  • 《金粉世家》:冷清秋不甘做男人的「玩偶」,變為"出走的娜拉"
    《玩偶之家》中,娜拉和丈夫海爾茂的生活本來是完美的,相愛的,但是娜拉為了給海爾茂治病,偽造丈夫的籤名向柯洛克斯泰借錢,後柯洛克斯泰以此來威脅娜拉,被丈夫知道後,對娜拉一頓侮辱,而事後,丈夫又回到了往日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