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耕心堂G(孔網店鋪:耕心書店)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讀書偶得# 夜讀《魯迅論文藝》記
《魯迅論文藝》,湖北省武漢魯迅研究小組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1月版。
(一)
魯迅的語錄多多,十六卷本十八卷本,從哪一本都能抽出若干精彩段落。語錄的好處是一眼即明,精闢簡約,一語中的,萬法歸一。但語錄也有遮蔽,語錄是從那文章中剝離出來的,它還保留著剝離者與選錄者的眼光。年輕時讀書,用鋼筆在書中間畫下的話都記不住了,從書裡畫過來,又交還給書裡。
相對講,這本書收錄的魯迅相關文藝的論述比較全,雖然從選擇標準上多少有一些"文革"的影子。從這些文章和論述看,在文藝上魯迅是一個「雜食者",尤其對美術繪畫的涉獵更是讓當代的作家們也無法與之相比。
走下神壇的魯迅,擺上了文人的書桌。當代時空中的魯迅,顯得那樣孤獨。魯迅,是悲觀者的良藥,是知識人的知己,是騙子的死敵,是那個時代的狂飆與吶喊。但他也只能在書裡活著,在當代人的腦袋裡活著,橫眉冷對千夫指,橫眉冷對眾貪官;俯首甘為誰的牛,俯首甘為人民的牛。幸虧有魯迅,魯迅不被人罵怎麼會是魯迅呢?魯迅不被人捧怎麼會是魯迅呢?魯迅還魯迅,師爺一樣的力筆,夫子一樣的學問,倔得像頭牛,親切得像匹馬,孤獨如山梁上被風狂刮的樹,魯迅不朽者,文藝不朽!文學不朽!
(二)
本書首篇選魯迅《摩羅詩力說》,此篇讀過多遍,佶屈聱牙,不堪卒讀。魯迅古文深厚,語言幽邃,知識廣博,氣勢磅礴。這種長篇式的古文脫離了當下的語境,實在是太難讀了。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年輕的魯迅在那個時代能作出如此檄文,他就具備了大爆發的能力。大文人必然有大功力,這種赫赫檄文式的文章,魯迅作時,才27歲。以後魯迅再作《狂人日記》《阿Q正傳》《野草》《且介亭雜文》,都是這種大功力與思想的碰撞。魯迅所推崇的世界大家們也為他樹立了榜樣,成為他的參照。魯迅引尼釆之言:「求古源盡者將求方來之泉,將求新源。嗟我昆弟,新生之作,新泉之湧於淵深,非其遠矣。」魯迅把這篇舊文選編在《墳》,有其特殊的深意,讓人從中看到他思想軌跡的淵源。
年輕如魯迅者,不滿現實,破壞舊軌,摩羅者亦魔鬼也,魔鬼之詩人,有偉力,有膽魄,他們「無不剛健不撓,抱誠守真;不取媚於眾,以隨順舊俗;發為誰聲,以起國人之新生,而大其國於天下"。魯迅的思想與梁啓超《少年中國說》不謀而合,強調青春,強調新生,強調勃勃向上的生命力。而「許自繇於鞭策羈縻之下」,"多拘於無形之囹圄」,觀照現實,則「懟世俗之渾濁,頌己身之修能……放言無憚,為前人之不敢言。"
魯迅定位詩人,如此說:"蓋詩人者,攖人心者也。凡人之心,無不有詩,如詩人作詩,詩不為詩人獨有,凡一讀其詩,心即會解者,即無不自有詩人之詩。無之何以能解?唯有而末能言,詩人之為詩,則握撥一彈,心弦立應其聲澈於靈府,令有情皆舉其首,如睹嘵日,亦為之美偉強力高尚發揚,而汙濁之平和,以之將破。"
嘆曰:
詩不可說心在言,
追今溯古奏雅弦。
清清溪頭彎彎月,
摩羅詩力鑄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