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魯迅論文藝》記:當代時空中的魯迅,顯得那樣孤獨

2020-12-23 孔夫子舊書網

作者 | 耕心堂G(孔網店鋪:耕心書店)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讀書偶得# 夜讀《魯迅論文藝》記

《魯迅論文藝》,湖北省武漢魯迅研究小組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1月版。

(一)

魯迅的語錄多多,十六卷本十八卷本,從哪一本都能抽出若干精彩段落。語錄的好處是一眼即明,精闢簡約,一語中的,萬法歸一。但語錄也有遮蔽,語錄是從那文章中剝離出來的,它還保留著剝離者與選錄者的眼光。年輕時讀書,用鋼筆在書中間畫下的話都記不住了,從書裡畫過來,又交還給書裡。

相對講,這本書收錄的魯迅相關文藝的論述比較全,雖然從選擇標準上多少有一些"文革"的影子。從這些文章和論述看,在文藝上魯迅是一個「雜食者",尤其對美術繪畫的涉獵更是讓當代的作家們也無法與之相比。

走下神壇的魯迅,擺上了文人的書桌。當代時空中的魯迅,顯得那樣孤獨。魯迅,是悲觀者的良藥,是知識人的知己,是騙子的死敵,是那個時代的狂飆與吶喊。但他也只能在書裡活著,在當代人的腦袋裡活著,橫眉冷對千夫指,橫眉冷對眾貪官;俯首甘為誰的牛,俯首甘為人民的牛。幸虧有魯迅,魯迅不被人罵怎麼會是魯迅呢?魯迅不被人捧怎麼會是魯迅呢?魯迅還魯迅,師爺一樣的力筆,夫子一樣的學問,倔得像頭牛,親切得像匹馬,孤獨如山梁上被風狂刮的樹,魯迅不朽者,文藝不朽!文學不朽!

(二)

本書首篇選魯迅《摩羅詩力說》,此篇讀過多遍,佶屈聱牙,不堪卒讀。魯迅古文深厚,語言幽邃,知識廣博,氣勢磅礴。這種長篇式的古文脫離了當下的語境,實在是太難讀了。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年輕的魯迅在那個時代能作出如此檄文,他就具備了大爆發的能力。大文人必然有大功力,這種赫赫檄文式的文章,魯迅作時,才27歲。以後魯迅再作《狂人日記》《阿Q正傳》《野草》《且介亭雜文》,都是這種大功力與思想的碰撞。魯迅所推崇的世界大家們也為他樹立了榜樣,成為他的參照。魯迅引尼釆之言:「求古源盡者將求方來之泉,將求新源。嗟我昆弟,新生之作,新泉之湧於淵深,非其遠矣。」魯迅把這篇舊文選編在《墳》,有其特殊的深意,讓人從中看到他思想軌跡的淵源。

年輕如魯迅者,不滿現實,破壞舊軌,摩羅者亦魔鬼也,魔鬼之詩人,有偉力,有膽魄,他們「無不剛健不撓,抱誠守真;不取媚於眾,以隨順舊俗;發為誰聲,以起國人之新生,而大其國於天下"。魯迅的思想與梁啓超《少年中國說》不謀而合,強調青春,強調新生,強調勃勃向上的生命力。而「許自繇於鞭策羈縻之下」,"多拘於無形之囹圄」,觀照現實,則「懟世俗之渾濁,頌己身之修能……放言無憚,為前人之不敢言。"

魯迅定位詩人,如此說:"蓋詩人者,攖人心者也。凡人之心,無不有詩,如詩人作詩,詩不為詩人獨有,凡一讀其詩,心即會解者,即無不自有詩人之詩。無之何以能解?唯有而末能言,詩人之為詩,則握撥一彈,心弦立應其聲澈於靈府,令有情皆舉其首,如睹嘵日,亦為之美偉強力高尚發揚,而汙濁之平和,以之將破。"

嘆曰:

詩不可說心在言,

追今溯古奏雅弦。

清清溪頭彎彎月,

摩羅詩力鑄大千。

相關焦點

  • 吳俊:跨越時空的魯迅——我在日本與魯迅有關的經歷
    雖說我是以魯迅研究者的身份去日本的,但是,在東京的絕大部分時間,我卻在幹別的事。先是寫了一本有關韓非子的書——那是給臺灣一家出版社的,魯迅曾說自己中過韓非的毒,就是這個韓非子。後則主要查閱胡適的手稿影印資料。這項工作一直進行到我回國前夕。平時與日本學者的交流,如果只舉一個人的話,那當然就是丸尾常喜先生了。
  • 「孤獨者」魯迅
    魯迅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孤獨的靈魂」,也是許多學人的共識。魯迅是版畫,是夜,是黑色的鬼的精靈。但是,此「孤獨者」卻非彼孤獨者。2017年1月14日,周六,北京圖書訂貨會已經結束,第二天上午才返程。在同事李志等人的鼓動下,這天下午,我第一次去了傳說中的潘家園。粗略一逛,與福州花鳥市場的「古玩」攤點無大差別。
  • 趙京華|日本戰後思想史語境中的魯迅論
    1966年,全球反戰運動達到高潮而「68年革命」即學生造反運動山雨欲來之際,由新日本文學會所辦「魯迅與當代」系列講演,將思考帶入個人與社會、傳統與現代等重大問題中來;戲劇家花田清輝則圍繞現代與「超現代」問題展開思考,用荒誕派手法成功改編《故事新編》而對魯迅文學提出獨特闡釋。
  • 夜讀|在魯迅與木心之間
    十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我請陳丹青來魯迅博物館小聚,順便讓他看看魯迅藏畫目錄。那是我們第一次見面,彼此談得很投機。他對於魯迅的藏品頗為熟悉,言及民國的美術與文學,感慨良多,一些見解看得出他的高明。那天第一次得知了木心的名字,陳丹青說起他,有點興奮的樣子,他認為文壇還不知木心這個人,很有點可惜。那一番感嘆,給眾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 魯迅:六論「文人相輕」——二賣
    在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中,該社和創造社都曾奚落過魯迅年老。 〔3〕「倚老賣老」《星火》第一卷第四期(一九三五年八月)刊有署名巴山(楊邨人)的《文壇三家》一文,就《文壇三戶》含沙射影地攻擊魯迅:「這一種版稅作家,名利雙收,倚老賣老。」〔4〕指邵洵美。
  • 她在魯迅生前謙稱是「學生」,魯迅死後她是罵魯迅最狠的人
    不但害得一般前進崇拜魯迅而其實未讀魯迅一行之書的青年,痛哭流涕,如喪考妣;便是我這樣落伍的中年,也給鬧得中心搖搖,不可終日……」在長達四千言的《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中,蘇雪林破口大罵魯迅是「褊狹陰險,多疑善妒」,「色厲內荏,無廉無恥」,「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在文壇「興風作浪」,「含血噴人」,其雜文「一無足取」,「禍國殃民」。
  • 《魯迅草木譜》:那個鐘愛花草樹木的魯迅先生
    兩年後,魯迅學習西方醫學拯救祖國的幻想破滅了,想在戰爭時期當軍醫的幻想,以及想救治他父親那樣病人的願望都一齊破滅了。他感到學醫並非一件最緊要的事,第一件要緊的事,是改變人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文藝。他於是告訴許壽裳說自己要退學:「我決計要學文藝了。中國的呆子,壞呆子,豈是醫學所能治療的麼?」
  • 魯迅筆下彷徨的孤獨者 妥協 苟活 然後死去|再讀魯迅《彷徨》
    讀至《彷徨》中《孤獨者》篇,面對魏連殳從孤獨走向死亡的過程,掩卷久久不能言。魯迅在《孤獨者》裡講述了一位「我」的朋友——魏連殳,從年輕時就特立獨行,有自由的思想,有獨立的精神。但在那個蒙昧的時代,學新學求新知的魏連殳是人們眼中的異類,就連魏連殳的本家親戚也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他們卻更不明白他,仿佛將他當作一個外國人看待,說是「同我們都異樣的」。
  • 韓琛|主體神話:伊藤虎丸的魯迅論
    伊藤虎丸是反實體論的機能主義者,但他以魯迅為方法形成的東亞主體論,卻自陷於原初主義的實體論邏輯,從而導致一種反實體論的實體論。現代以來,東亞啟蒙運動不斷發明出各類主體,然其往往作為諸種新名教神話之一,成為現代專制主義的歷史註腳。
  • 丸尾常喜 | 復仇與埋葬——關於魯迅的《鑄劍》
    編者按魯迅在給友人信中曾評價《故事新編》「頗有些油滑」,但「《故事新編》中的《鑄劍》,確是寫得較為認真。」這種「認真」既包含著《鑄劍》「復仇」原型的特殊性,同樣也與魯迅創作階段所捲入事件對其「進化論」、「人道主義」信念的衝擊有關。
  • 太宰治眼中的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
    雖然發生的事件都是以魯迅的真實經歷為基準,但在內心情感的表達的過程中,卻看到了太宰治的影子。我最近是病人,很久沒有和大家見面,完全變成了孤獨的鳥。△ 太宰治顯然,這樣的內心獨白不像是有著「狂人」之稱的魯迅能說出來的話,但真正備受爭議的是太宰治在作品中先是引用了魯迅作品中的一節,接著使用自己為第一人稱表述了自己對魯迅及其作品的看法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陳氏兄弟來到日本後,與魯迅一起進了巢鴨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同住一舍,同學兩載,於1904年畢業。 魯迅與年長的陳衡恪是終身好友,而年幼許多的陳寅恪,在魯迅眼中更像一個小弟弟,這大概也是陳寅恪很少與魯迅論交的原因之一,他與魯迅同學之時,像是一個初中生與大學生相處,二人的見聞、想法和追求都存在著年齡的鴻溝。
  • 全球視角下疫情番外10.24——日文版魯迅日記
    魯迅真實的日記絕非《狂人日記》《馬上日記》這類作品那般有趣,每日所記寥寥數語,天氣、來信、訪客、所購書器,就像一本流水帳。想來魯迅先生學醫出身,有自然科學學者的嚴謹,不想一般文人記的日記那樣無病呻吟。文字用的是文言,看來魯迅受舊文化的影響實在是大,日記這樣隱私的東西,完全可以隨意塗抹,而一出手還是古句古字,簡潔到了極致。
  • 比亞茲萊、魯迅與《鑄劍》
    我們知道魯迅很推崇比亞茲萊。1929年,魯迅編印了《比亞茲萊畫選》,這是1928年魯迅與柔石等人組成朝華社編印的五種版畫選集的一種。在《小引》中,魯迅寫道:「比亞茲萊的一生猶如他的黑白插畫一樣,既單純又傳奇,這個僅僅受過2個月正規訓練的畫家在其短暫的26年的生命中留下大量令人爭議的作品。他往往採用大量頭髮般纖細線條與黑塊的奇妙構成來表現事物的印象,充滿著詩樣的浪漫情愫和無盡的幻想。
  • 民國第一影評人:魯迅
    對於內容荒唐到讓他中途憤然離場的《詩人挖目記》,魯迅又在日記裡評曰:「淺妄極矣!還是針對那部《詩人挖目記》,魯迅起草了《略論中國人的臉》一文,一巴掌抽向某些電影對中國人相貌的醜化,一Jio直踢中國人趨炎附勢的劣根性。
  • 日本著名漢學家小川環樹:我所見的魯迅,並不是那樣的
    他對魯迅的評價有他自己的看法,並且直言說:「我所見的魯迅,並不是那樣的」。小川的家世顯赫,書香門第小川翻譯和研究中國文學,並且自己還寫書,1969年,小川當選為日本的中國學會理事長,在89年,榮升日本學士院長。
  • 「從惺惺相惜到針鋒相對」:郭沫若與魯迅的對戰
    直到1924年語絲社的出現,語絲社是以《語絲》周刊為依託,聚集了一大批文人,這其中有魯迅兩兄弟,錢玄同,林語堂,劉半農等,他們主要以文章來批判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然而在多數文章中卻與《創造社》發生矛盾,魯迅在一篇叫《論照相之類》中說,盡力奮戰的創造社諸人,也不過是印過一張很小的三人合照。而這其中的三人便是郭沫若與成仿吾,鬱達夫。
  • 「吃貨」魯迅
    翻開魯迅當年的日記,我們會發現,除了那個「橫眉冷對千夫指」、「怒向刀叢覓小詩」的鬥士魯迅以外,還有一個我們從未發現的「吃貨」魯迅。在流水帳式的日記中,單是各類佳餚珍饈以及各種飯館酒肆的名目,便佔去了所記內容的大部分。粗略統計魯迅早期記於北京的日記中所提到的飯館名目,大概有六十五家之多,其中既有北京市民階層所謂「逛小市,聽小戲,吃小館」的「小館」,也有諸如「同豐堂」之類可做地道滿漢全席的高級大飯莊。
  • 《大先生》魯迅變暗黑,許廣平胡適皆成「傀儡」
    「大先生」是魯迅家人對他的稱呼,而劇作家藉此劇名意圖挑戰公眾對魯迅的刻板印象,請觀者走進這個真誠的、溫暖的、狂熱的、暗黑的,一個更為鮮活,代入了當代視角的「大先生」。在他們的對話與爭執中,魯迅的意識最終停止在對「天堂」的想像中,而故事也重新回到人間的氛圍。儘管是首登舞臺,劇本《大先生》卻早就盛名在外,是一個傳說中的本子。在《大先生》之前,劇作家李靜更多以評論者的身份示人,已出版若干文藝批評集,在文學界和戲劇界都頗有影響力。作為她的首部劇作,《大先生》自創作之初就受到了業界的矚目。
  • 在親切平凡中理解魯迅的偉大 | 答《中華讀書報》舒晉瑜問
    他認為,魯迅就是當代中國人閱讀中持久不衰的經典;他更認為,魯迅研究者既有學術責任,也有傳播魯迅的責任;在當前形勢下,後者責任更為重大,應當讓社會公眾認識魯迅對全民族的意義。近十年來,他努力想從這樣的角度進入魯迅的人生和文學世界:他是在人間煙火中艱難生活的人,更是在凡俗世界裡發出不凡聲音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