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魯迅

2021-01-19 人物

明日(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79周年。翻開魯迅當年的日記,我們會發現,除了那個「橫眉冷對千夫指」、「怒向刀叢覓小詩」的鬥士魯迅以外,還有一個我們從未發現的「吃貨」魯迅。在流水帳式的日記中,單是各類佳餚珍饈以及各種飯館酒肆的名目,便佔去了所記內容的大部分。粗略統計魯迅早期記於北京的日記中所提到的飯館名目,大概有六十五家之多,其中既有北京市民階層所謂「逛小市,聽小戲,吃小館」的「小館」,也有諸如「同豐堂」之類可做地道滿漢全席的高級大飯莊。




魯迅原是紹興人,他的美食名錄裡自是少不了江浙風味。江浙一帶氣候溼熱,鮮肉不易保存,於是人們便在醃製、酒糟、黴幹中另闢蹊徑,得到一番比鮮味更加醇厚的味覺體驗。1912年,魯迅受蔡元培邀請,到教育部任職,離開家鄉來到北京,自此,鄉味便成了他「思鄉的蠱惑」。不過,幸好有家人以及來自家鄉的朋友不時地替他寄來家鄉特產,那些從家鄉寄來的乾魚、風雞、臘鴨等鄉味,都被魯迅一一鄭重地寫在日記裡。

不只是腊味,江浙一帶的糟貨亦是聞名。魯迅在日記中提到過一種用酒糟醃製的鹹鴨蛋,寫作「糟鴨卵」,讀來甚是可愛。糟,即酒之餘,雖為酒的下腳料,卻保存了酒的精魂。用酒糟醃製過的食物,不僅保存的時間較長,而且還帶了誘人的香氣。用酒糟醃製過的鹹鴨蛋切開時油光澄亮酒香撲鼻,流油蛋黃的綿軟細密捎帶著酒精的刺激感,挑逗著食客的每一根味覺神經。此處魯迅並未點明這「糟鴨卵」用的是哪種酒糟,不過他曾在日記中批評北京勸業場上的一家名為「小有天」的閩式菜館,說其菜餚「不甚適口,有所謂紅糟者亦不美也。」顯然,魯迅對「紅糟」的味覺體驗已經上升到一種審美境界了,他對酒糟的研究可見一斑。


除開腊味、酒糟,江南的醬肉也是食客心中的一道風景,蘇州五香醬肉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距今己有悠久的歷史。在1929年2月27日的日記中,魯迅記道:「午後欽文來,並贈蘭花三株,醬鴨一隻。」此時魯迅已經定居上海,友人許欽文同為浙江人,定是知曉魯迅口味的,不僅捎來「醬鴨一隻」,且並贈「蘭花三株」。這樣的搭配既有《水滸傳》裡梁山好漢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爽氣,又有屈子《離騷》中「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清雅,大俗和大雅搭配在一起,竟別有一番美意。


江浙多河湖,故而盛產鮮魚肥蟹,魯迅亦享受此種高蛋白肉類在唇齒間逡巡的感覺。即使後來離了家鄉,他在日記中仍舊多次記下吃魚食蟹的經歷。他在日記中提到多種魚類的名目,如鯽魚,曹白,鰒魚,土鯪魚,松花江白魚等。北京的各大飯館,魯迅去得最多的就是位於南半截胡同的廣和居。民俗學家鄧雲鄉曾在自己的著作《魯迅與北京風土》中提到廣和居裡有道名菜,喚作「潘魚」,又叫「辣魚」、「芙蓉鯽魚」。魯迅喜食辣,因為他認為吃辣能發汗解困,以消讀書之疲。當鮮鯽魚與熱滾油、紅辣椒、青蔥絲相遇,再經老字號店心傳相授的獨特燒製法,一道鮮香熱辣的「潘魚」下肚,大汗淋漓之際不僅解困消疲,更能忘了旅居他鄉之苦。


但比起魚來,魯迅更喜歡吃蟹,因為吃蟹既可享受好友聚宴的「眾樂樂」,也可體味一人食的「獨樂樂」,而吃魚似乎只有眾人聚在一起時才有樂趣。1915年9月10日的日記中,魯迅寫道:「晚齊壽山邀至其家食蟹,有張仲素、徐吉軒、戴蘆舲、許季上,大飲啖,劇譚,夜歸。」「大飲啖,劇譚」五個字傳神地描繪出當時聚友食蟹的酣暢淋漓之快感。魯迅寫食蟹,大多是9月份,此時的秋蟹黃滿膏肥,如潤玉凝脂滑香飽滿,他不僅寫到與眾友人共同享受食蟹的樂趣,更多次寫到一人獨食的美妙體驗。如1918年9月13日的日記中魯迅說自己:「夜食蟹二枚」,緊接著兩天後又寫道:「下午食蟹二枚」,更有貪吃的時候甚至「自食四枚於夜飯時」,這裡寫吃蟹便是一人食時享受「獨樂樂」的情景了。




魯迅曾在《朝花夕拾》的引言裡說:「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也時時反顧。」那些留存於記憶中「極其鮮美可口」的蔬果使得魯迅對舊來的意味流連忘返,這些東西也許不見得有多美味,但因為那是小時候吃過的,於是便成了人所習慣且無法割捨的食物。


比如那紹興居家必備的梅乾菜,色澤黃黑,脆落爽利,咀嚼起來滿口留香,同脂滑肉嫩的五花肉形成絕配,即所謂的「米飯殺手」——梅乾菜燒肉。梅乾菜既是紹興居家必備,那麼個中牽引的自然是縷縷鄉情,客居在外的遊子,心心念念的便是這一口。魯迅在其小說《風波》裡就曾寫到女人端出「烏黑的蒸乾菜和松花黃的米飯,熱蓬蓬冒煙」的生動場景。從文字的描述來看,這裡的「蒸乾菜」興許就是這頗具特色的紹興梅乾菜吧。而在魯迅的日記中,更是屢次提到家裡的母親專門給他寄來各種菜乾,即使魯迅無法回到故鄉,只消一碟烏黑乾菜,一碗紹興黃酒,便能把一個關於故鄉的夢切實地做完。


魯迅極愛吃水果,各種類目的水果他基本都愛吃。在他的日記中經常提到朋友間往來互贈水果的情景,而且他還常常因為吃水果一下子吃太多,而導致腸胃不舒服。如在1912年一篇日記裡,魯迅說自己:「夜作書兩通,啖梨三枚,甚甘。夜半腹痛。」魯迅一邊作書一邊吃梨,「甚甘」二字可讀出他對這梨的愛不釋「口」之情,不過梨品性寒涼,故而不可多吃,魯迅一時沒忍住一口氣吃了三枚,結果導致半夜裡肚子疼起來。


在1912年的另一則日記裡,魯迅寫道:「飯後偕稻孫步至什剎海飲茗,又步至楊家園子買蒲陶(註:葡萄),即在棚下啖之,迨回邑館(註:當時魯迅住在北京的紹興縣館裡)已五時三十分。」這則日記寫於九月,正值初秋時節,此時的葡萄珠圓玉潤,味道微酸而有回甘。魯迅食罷午飯喝完茶,還不忘步行到果園裡去買那正逢時節的葡萄,葡萄才剛買到手,還等不及拿回住所,便在果園的葡萄棚架下大吃起來,現摘現賣,現買現吃,對於美食一刻也按捺不住。



魯迅常熬夜寫稿校稿,經常整棟樓都寂靜了,窗外一點聲音都沒有了的時候,他開始在檯燈下寫文章。如蕭紅所回憶的那樣,「許先生說雞鳴的時候,魯迅先生還是坐著,街上的汽車嘟嘟地叫起來了,魯迅先生還是坐著。有時許先生醒了,看著玻璃窗白薩薩的了,燈光也不顯得怎樣亮了,魯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裡那樣黑大。魯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舊坐在那裡。」


在這般熬夜的情況下,魯迅夜裡總是要在手邊備一些吃食。除了慣常的花生、核桃、杏仁之類的乾果以外,澱粉類的餅乾點心也是他的夜宵必備之物。為了避免出現夜裡無食物可吃的情況,魯迅每次外出回來的路上,基本都會順帶買些小食,尤其特別愛買糕點,或者是稻香村的點心,或者是臨記洋行的餅餌。如魯迅在1913年5月10日的日記中寫道:「晚往徐景文處治齒,歸途過臨記買餅餌一元。」患了牙疾仍然不忘回來的時候買點吃食。更甚者,在另一篇日記中則有:「晚與五六同人出校遊步,踐破砌,失足僕地,傷右膝,遂中止,購餅餌少許而回,於傷處塗碘酒。」魯迅在散步的過程中因為踩到破磚而不小心摔傷了膝蓋,但即使受了傷,也依然不會改變他要在路上買點吃食的計劃。對於他來說,膝蓋破了,回去塗點碘酒就好,買吃食的計劃可是不能被耽誤的,故雖然終止了散步,卻仍然要「購餅餌少許」之後才能安心返回。


在1923年11月7日的日記中魯迅寫道:「午後往圖書閱覽所查書,無所得。買饅頭十二枚而歸。晚風定。」在查閱書籍而一無所獲的時候,也唯有食物能慰藉受挫的心靈。魯迅出生於江浙,江浙一帶習慣於將有餡無餡的面點統稱為「饅頭」,無餡的白面饅頭顯得樸素憨厚,有餡的饅頭則顯得性感迷人,就像一個鄉下姑娘把粗布花褲換成了迷你短裙。「饅頭」相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所發明,據說諸葛亮在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過江時受戰死冤魂之阻,為了祭奠河神,諸葛亮又不忍用人頭祭祀,故命手下殺牛宰豬包成麵團,然後投於水中以示供奉,自此民間沿襲此風俗,這便成為「饅頭」的起源。「饅」通「蠻」,「饅頭」即意為「蠻頭」。而在其它幾篇日記中,魯迅將「饅頭」寫作「饅首」,再加上這一歷史傳說的聯想,以後再見到饅頭這種樸素的面點時,竟生出幾分怖畏之感。


魯迅買糕點,也不單是為了給自己準備夜宵,也有招待來客之用,只是魯迅有些懼憚男性來客,因為男客往往食量太大,經常把魯迅準備的點心吃個精光,於是魯迅便機智地發明了一種「花生政策」。他說:「我時常有點心,有客來便請他吃點心;最初是『密斯』(註:即Miss,小姐)和『密斯得』(註:即Mister,先生)一視同仁,但密斯得有時委實利害,往往吃得很徹底,一個不留。」魯迅有些忿忿不平,因為若是這樣的話他如果自己想吃,就又須出去買。於是他便以花生代替原本的點心,結果這一招卓有成效,自從把點心換成花生以後,男客們就吃得不多了,而此時魯迅的「好客精神」又來了,看到客人吃得不多,他便不禁開始敦勸,有時竟勸的不喜歡吃花生的客人因此而慌忙逃走。魯迅卻像個守護住自己秘密基地的孩子一樣,在文章中無不驕傲地寫道:「從去年夏天發明了這一種花生政策以後,至今還在繼續厲行。」彼時魯迅的友人們,對他「厲行」的所謂「花生政策」也是滿懷怨念的吧。


魯迅愛買糕點,更愛吃糕點。在他記於1913年5月2日的日記中寫道:「午後得羽太家寄來羊羹一匣,與同人分食大半。下午齒痛。」羊羹是由紅豆與慄粉混合後蒸製而成,口味偏甜膩,但與清爽的綠茶則形成最佳CP,因此常用作下午茶點心。羊羹發源於中國,在日本尤為流行。魯迅曾留學日本,多少也受此風尚影響。羊羹半透明的果凍狀裡裹藏著甜豆沙的細餡,口感細膩綿軟,魯迅一下吃得太多,下午牙便開始痛。本以為接下來的幾天裡魯迅會茶飯不思,結果在緊接著記於第二天5月3日的日記中卻是這樣的文字:「午後赴王府井牙醫徐景文處治牙疾,約定補齒四枚……過稻香村買餅乾一元。」昨天才剛因為吃羊羹吃得太多而牙痛,結果第二天一看完牙醫就仍舊風雨無阻地去稻香村買餅乾。





魯迅喜好甜食,在他的日記中光是提到糖果,就有飴糖、幹焦糖、檸檬糖、柿霜糖、核桃糖、玫瑰酥糖、咖啡薄荷糖等多種品類。尤其是柿霜糖,這是魯迅最喜愛的甜食之一。


柿霜糖是一種河南名產,圓圓的黃棕色的小薄片,吃起來又清涼又細膩。魯迅第一次吃到這種糖,是一位友人特地帶給他品嘗的,他一嘗覺得確實是好吃。後來又聽許廣平說這是河南的名產,是用柿霜做成的,性涼,如果嘴角上生些小瘡之類,用這個糖一搽,便會好。魯迅聽了感嘆道:「怪不得有這麼細膩,原來是憑了造化的妙手,用柿皮來濾過的。」可惜待到許廣平向魯迅說明柿霜糖的妙用時,魯迅已經將剛得到手的柿霜糖吃掉了一大半。聽完許廣平的介紹,魯迅連忙將所餘的收起,準備在將來嘴角生瘡的時候,好用這個糖來搽。


但是到了夜間,魯迅就忍不住了,將自己藏起來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而且一邊吃還一邊安慰自己道:「嘴角上生瘡的時候究竟不很多,還不如現在趁新鮮吃一點。」不料一吃,就又吃掉了一大半。


蜜餞也是魯迅的心頭所愛。蜜餞即果脯,屬於北京的名小吃之一。蜜餞「以蜜相煎」的做法可謂是甜上加甜,這對於愛好甜食的魯迅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了。桃脯、杏脯、蘋果脯以及蜜棗等都被魯迅記於日記中,他還時常寄些果脯給遠在紹興的母親品嘗。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一書中回憶道:「魯迅酒量不大,可是喜歡喝幾杯,特別有朋友對談的時候。」不過魯迅的胃不大好,大多時候喝的都是具有滋養功效的藥酒。如他在日記中提到朋友送他的兩瓶薄荷酒,此酒是一種把薄荷葉、檸檬皮和其他藥料加在酒精裡蒸餾以後,再放入糖和少量薄荷油而製成,口味偏甜膩,據說還有促進腸胃消化的功效,也的確適合魯迅這種本身愛吃又因腸胃脆弱而容易食滯的人。


此外,他還常喝一種喚作五加皮酒的藥酒,這種藥酒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屬於傳統配製的藥酒。一般以白酒或高粱酒為基,加入五加皮、人參、肉桂等中藥材浸泡而成,具有行氣活血、驅風祛溼、舒筋活絡等功效。魯迅常受肩痛之苦,喝此藥酒而有所緩解。另有諸如所提白玫瑰酒、中山松醪者,亦有此療養之效。比起魯迅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另一名資深老饕——北宋大文豪蘇軾,還曾專門為「中山松醪」作賦。


魯迅雖因身體之故而對於飲酒有所克制,但也不免有與朋友飲酒至大醉而歸的時候。如在1913年2月的一篇日記中,魯迅寫道:「戴蘆舲來看《筆耕園》以為甚佳,晚同往廣和居飲。夜胃小痛,多飲故也。」1913年3月的一篇日記裡則寫道:「子英已移居延壽寺街花枝胡同。晚同往視之,飲酒一巨碗而歸。……夜大飲茗,以飲酒多也,後當謹之。」在與好友宴飲交歡之際,幾杯酒下肚,臉紅目亮,逸興遄飛,自是人生嬌憨態,此時又何以顧得「飲酒傷身」之類的諍言?


飲酒須有下酒菜,沒有下酒菜的飲酒,就如同沒有月色的夜晚一樣,甚為無聊。如魯迅記於1930年8月的一則日記中有:「晚在寓煮一雞,招三弟飲啤酒。」即使飲啤酒,也須有雞來相配。不過佐酒之物大多時候還是花生、魚乾之類的小食,以及獨具紹興特色的茴香豆、油豆腐之類。


茴香豆我們是熟悉的,光是孔乙己關於「茴」字的四種寫法便足以讓這種小食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茴香豆由蠶豆所制,酥軟清鮮,香味馥鬱,極耐咀嚼,是佐酒的佳餚。而那油豆腐,也是江浙的特色小食。豆腐油炸之後再入水煮,外酥裡嫩,口感極富層次,而且內裡疏鬆,極易入味。嗜辣的魯迅把油豆腐作下酒菜的時候,多半會配上一疊鮮紅的辣椒醬,焦黃上面一抹鮮亮的紅色,怕是飲酒的欲望也會多添幾分。


在1912年8月22日的日記中,魯迅寫道:「晨見教育部任命名氏,餘為僉事……晚錢稻孫來,同季市飲於廣和居,每人均出資一元。歸時見月色甚美,騾遊於街。」彼時正是魯迅初赴教育部任職預備大展宏圖的時候,雖然之後壯志未酬,但所記飲酒的當晚必是「興盡晚回舟」,雖沒有「誤入藕花深處」的美妙經歷,卻在歸來時與美好的月色撞了個滿懷,於是魯迅無不瀟灑地「騾遊於街」。


海嬰與魯迅,一歲與五十歲(1930年)


五十三歲壽辰全家合影(1933年)



本文首發於《人物》新媒體


點擊「閱讀原文」,用微博帳號登錄成為《人物》會員,每月將收到我們精心遴選的至少5篇文章,包括全部拳頭產品。1月僅5元,按年更有優惠。


* * *


相關焦點

  • 從吃貨魯迅的菜譜說起
    魯迅日記裡有大量關於他自己做為當年的公務員如何違反八項規定大吃大喝的記載。東北文學網紅蕭紅回憶去魯迅家蹭飯,「菜食很豐富,魚,肉……都是用大碗裝著,起碼四五碗,多則七八碗」;鄉下文青胡風初來滬上,看到滿桌酒菜,「小夥伴簡直驚呆了」。為了吃好喝好,魯迅從來不計成本,從北平到上海,他幾乎吃遍了當地所有著名的飯館。
  • 吃貨們不可錯過的5部「餓哭」日劇!
    吃貨們請注意,接下來我要推薦入坑的這幾部日劇,不僅是好好看還好好吃;如果你沒有過人的耐受力,請不要選擇在深夜時閱讀這篇文,也不要在想減肥時看這幾部劇,否則不小心暴食破功,後果一概自負。這幾部吃貨必看的日劇,保證看完後絕對會「哭餓」,想減肥的人請繞道啊!
  • 引爆杭州灣吃貨圈,超高人氣「王的炒飯」落戶世紀城!
    在世紀城沒吃過「王的炒飯」你就out啦!粒粒分明的米飯閃亮誘人的色澤營養均衡的搭配噴香味美,用料十足「王的炒飯」即將引爆杭州灣吃貨圈那麼,福利走一波,可得到相應「王的炒飯」logo定製款贈品一份(數量有限,到店領取哦~)108個
  • 「24K純吃貨」的王俊凱,號稱當代娛樂圈最懂吃的90後小鮮肉
    那麼問題來了:王俊凱真的是「乾飯人」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在網上開始了資料搜集之旅。重慶出生的他,卻因為工作而背井離鄉,這也讓他非常掛念老家的「重慶火鍋」。9月26日,王俊凱現身鄭州參加大眾電影百花獎的錄製,下班閒暇之餘吃頓火鍋:拍廣告?
  • ——魯迅
    近日,北京魯迅博物館的「魯迅著作全編在線檢索系統」火出圈了自從有媒體報導「魯迅說過的話可以一鍵查詢」後一時間,大批網友蜂擁而至前來打卡僅5月7日上午半天該檢索系統點擊訪問量就達到870萬人次才導致「流量暴漲」一正兒八經的考據學和文獻研究工具瞬間變成了網友們的「魯迅語錄搜尋引擎」
  • 太宰治眼中的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
    恰在那之前,完全出乎我預料,竹內好先生把他剛剛出版的、像秋霜一樣冷峻的名著《魯迅》惠寄給了我。我與竹內先生連一次面都沒有見過。但是,拜讀竹內先生偶爾在雜誌上發表的有關中國文學的論文,做些「這很好」之類的評價,不知天高地厚,暗暗視他為很有希望的人。那本書的跋記載著這位支那文學的俊才似乎是從前就愛讀我那不高明的小說這一讓我感到意外的事實,我感到惶恐和臉紅。
  • 長腿美女「Via 潘維亞」日常活動美照,網友:吃貨女神
    「Via潘維亞」是身高165公分的長腿正妹,身為商務模特的她,常常出席許多活動,平時也很喜歡去旅遊吃美食「Via潘維亞」的髮型多變,發色和頭髮長度都很常做變換,她也很喜歡和小動物互動,常去有梅花鹿和馬的農場旅遊,或是到水上樂園和海豚做近距離接觸呢!
  • 有哪些話真的是魯迅說過的?
    魯迅先生不用我多介紹了吧從小看他文章長大的看看這些「魯迅語錄」都是你們編的相信自己的眼睛你們沒看錯你們平時在評論裡撒嬌賣萌撒潑打滾求我送考試祝福、生日祝福時最愛用的「救救孩子」其實是魯迅先說的不過玩歸玩鬧歸鬧你們還是得知道「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是咋來的
  • 一期一會 羅大佑 「之乎者也」
    本期,跟大家分享的是羅大佑「之乎者也」這首歌。大家都知之 大家都在乎袖手旁觀者 你我 是也這首歌是「臺灣中文百佳專輯」第一名「之乎者也」中的同名歌曲。當年羅大佑推出「之乎者也」這張專輯,於華語流行樂壇而言,好比魯迅「狂人日記」在於白話文運動的地位,很多人把這張專輯當成一張聖經式的唱片,儼然已經成了一個符號。「之乎者也」專輯封面不多點評,如此作品,僅作欣賞。想必大家心中自有想法.
  • 吃貨福利貼:旺角有「旺」食
    「豆沙燒餅」入口仍然帶點餘溫,表面乾爽完全不油膩,沾上芝麻粒,軟綿香糯,一口接著一口,都能吃到豆沙的清香味。老闆改良了「光酥餅」的做法,猛火焗好的餅,鬆軟而不乾燥,餅裡沒有加豬油,甜度稍低,長者也可以食用。
  • 讀完《紅樓夢》,才知道什麼是「吃貨」
    所謂 「民以食為天」,美好吃食的描寫在紅樓夢中更是為人津津樂道的一筆。大到葷腥羹湯,小到時令小菜,茶水甜點,無一不透露著這樣一個鐘鳴鼎食之家,詩禮簪纓之族的精細與闊綽,以及我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精,可謂是我國飲食文化內在品質的高度概括,在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從最初的選料、中期的烹調、配伍到最後的食用環節無不透露著「精」。劉姥姥二進榮國府時,賈母讓鳳姐給劉姥姥夾了份茄鯗。
  • 張宇飛:一個新材源的發現 ——關於魯迅《摩羅詩力說》中的「凱羅連珂」
    ﹒柯羅連科》)、《新小說》第11年第12卷、7-17頁(明治39年、1906年);3、昇曙夢「コロレンコの傑作」(《柯羅連科的傑作》)、收於昇曙夢『露西亜文學研究』明治40年(1907)12月、隆文館;4、二葉亭四迷「露西亜文壇の傾向」(《俄羅斯文壇的傾向》)、『キヌタ』(明治41年4月1日、1908年);5、山田松濤「チェホフとコロレンコ」(《契訶夫與柯羅連科
  • 她才是孔雀舞的頭把交椅,反對楊麗萍「性冷淡風」,72歲仍是個吃貨
    而這一次聯歡上的孔雀公主刀美蘭不僅傾倒了千萬緬甸的觀眾也讓當時的緬甸王子一見鍾情王子決意要娶「公主」入宮並計劃在仰光郊外的演出現場「搶親」幸虧周恩來總理解圍她才回到家鄉雲南與楊麗萍的「性冷淡風」不一樣雖然少了一個王妃,卻多了72歲的吃貨是個沉浸在大食人間煙火中的舞蹈精靈- 邊境線美食 · 雲南篇 -
  • 魯迅:這句話真不是我說的.
    魯迅的《秋夜》「魯迅先生為何提到點菸?」老師叫我起來回答問題。
  • 從「公益食堂」揭幕周年慶典說起,說到坊口村的「新陳代謝」
    「多事」。上「老戲臺」卻不「戲說」的發言人一座廢棄了三十餘載的「老戲臺」,在中秋佳節到來之際,在坊口「第一屆鄉村電影節」舉辦之時,即已新機重啟,而在「晚春老人公益食堂」揭幕的周年慶典上,它更是成為了整個「坊口村」的焦點。
  • BERT是否完美,語言模型又是否真正地「理解了語言」呢?
    「歐巴馬」對應的就是現實中歐巴馬這個人,「北京」對應的就是北京這個地方。所以意義裡面必須有指代,有人甚至會說意義就是指代。但意義僅是指代嗎?這種樸素的意義理論可以被輕易駁倒。顯然有很多詞不能從現實中找到指代物 --「如果」、「可能」-- 但它們表達了一定意思。可上面提到的「歐巴馬」、「北京」這些專有名詞的意義似乎只有指代了吧?Frege's Puzzle 卻讓這種觀點站不住腳。
  • 在Giwas Ali,有著一位部落義法料理女神「姿」董事長!
    沒錯,這裡深藏著一座奇幻無窮的「Giwas Ali」裡面裝著一位溫文爾雅、風韻婥約追星族崇拜的義法料理吃貨女神「姿」董事長 我們的吃貨女神這些年穿行於世界各地,吃盡了各種不同的異國料理,當然也極具對美食卓越的判斷力。雖然平時忙於拍劇及出席各種明星活動,但「姿」董事長對美食照樣有著深透的研究。
  • 「著作品讀」「我都說了些啥呀?」——魯迅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中國翻譯文學的開拓者 、中國現代思想解放先驅,他的文學作品非常值得我們去品讀和學習。來吧,讓我們看看魯迅作品中的經典內容。說話到有人厭惡,比毫無動靜來,還是一種幸福。——魯迅《孤獨者》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已┅┅——魯迅《墳·寫在〈墳〉後面》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 北京 武士的哲學「Toshi Yoroizuka」
    >餐廳「Bruneu」的甜點主廚。回國後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甜品店 「Toshi Yoroizuka」在惠比壽開幕,門庭若市。於是很快在六本木也開設分店,座位同樣是一票難求。—🍽🍽🍽—「Small Dish」「南瓜湯、紅燭及番茄冰淇淋」
  • 「3000個紅包」行情要切換了嗎?
    前幾年滬深300大幅跑贏創業板指時,也差不多是這麼個光景,可謂是:「「風水輪流轉,今年到我家」。」大A啊大A,為何你總是這麼極端?「問題是,現在衝到哪了?」「這波回調過去後,可以繼續買嗎?」5G半導體新能源,這幾個去年就被炒熱的板塊,今年是否能續寫新的傳奇?藍籌股受冷落,是不是該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