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角下疫情番外10.24——日文版魯迅日記

2021-03-03 六九54助教

編者按:本來第10篇番外都已經定好題目,但忽然發現《魯迅日記》的討論似乎很多,特地臨時抓來CCER時期的魯迅粉俊哥,給我們講講魯迅先生。

說一件他2002年的軼事。記得那年春季學期,是中文系錢理群教授的最後一個學期。俊哥為了去聽他的講座,不少關於魯迅的,居然翹課他最討厭的數學系《實變函數》,最後期中考了90分,期末考了60分。但他一篇《為了忘卻的紀念——錢理群老師最後一課》,居然霸屏未名3天十大第一。

魯迅:我真沒寫過「獵人日記」

今天看到朋友轉來的一篇自媒體軟文,看了第一行就怒從膽邊生。

魯迅的日文肯定還是魯迅吧,怎麼會是片假名呢?當然,說到日文可能難為一些自媒體了,畢竟平時也就會一些亞美爹之類的擬聲詞。

但是,大哥,你至少認識第一個漢字吧。就算是繁體字超過你的小學水平,但也你也應該明白「獵人「怎麼也不會是「狂人」的繁體或者日文漢字吧。

狂人的繁體字還是狂人,就像小瀋陽的英文名是 Xiao Shenyang


那這本書到底是啥呢?正好筆者百度了一下,1秒就找到了。



再說說什麼是「狂人日記」

但凡初中看過課外書,都知道《狂人日記》是一篇文章,不是一本書,即使哪個日本友人覺得這篇文章很牛,單列出來作為一本書的書名,也不至於真把這當做日記。

百度一下,一秒知道什麼是狂人日記。

朋友,什麼叫日記體小說,了解一下。什麼是第一人稱小說,熟悉一下。

不是每一篇「我」作為主人公的,都是紀實文學。「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的作者也不是一位女子。

如果你的語文是因為學校停課,然後體育老師在線教的,我倒是可以原諒。魯迅先生說過:長得醜不是你的錯,但不戴口罩就出來嚇人,就是你的錯了。

最後,我送這位大官人一個中考知識點,魯迅,原名周樹人,我們提到他要尊稱他周先生,但別和周迅搞混了。雖然,他倆在現實裡,都被人稱呼為迅哥兒!!!


那魯迅有《上海日記》嗎?


說實話,魯迅先生還真的有《魯迅日記》,但很可惜至少在他生前從未公開過。他去世後15年才出版。

《魯迅日記》,收錄魯迅先生從1912年5月5日起至去世前一天的1936年10月17日止的日記,作者生前未發表過。魯迅日記內容豐富,包含作者起居飲食、書信來往、親友往來、文稿記錄、旅行遊歷、書帳等等,是研究魯迅生平的重要第一手文獻。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據作者手稿影印一版,後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9年、1976年、2006年多次再版。

魯迅真實的日記絕非《狂人日記》《馬上日記》這類作品那般有趣,每日所記寥寥數語,天氣、來信、訪客、所購書器,就像一本流水帳。想來魯迅先生學醫出身,有自然科學學者的嚴謹,不想一般文人記的日記那樣無病呻吟。文字用的是文言,看來魯迅受舊文化的影響實在是大,日記這樣隱私的東西,完全可以隨意塗抹,而一出手還是古句古字,簡潔到了極致。

魯迅日記裡的內容五花八門,既有參加講座、集會這樣的大事,也有購米這樣的小事,讀起來生趣盎然。在魯迅的日記中,最有趣的,當屬他對天氣的記錄。每一天的天氣是魯迅必記項目,除了每天開頭必是當日天氣外,中間還經常有一天之內天氣變化的種種記載。例如「午晴」「下午雨」「晚雷雨一陣」等等,同時還包括身體感受,如「冷」「燠」「大熱」等,不一而足。魯迅記錄天氣情節之詳細和生動,比起現在新聞聯播之後的天氣預報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天氣的後面,會有星期的記載。不過魯迅在記日記時,只寫「星期」,即星期天,其餘則一概不記。

購書購物是魯迅當時最頻繁的活動。尤其是購書,魯迅每筆必記,連價格也寫得清清楚楚。而對於那些大宗生活用品,例如煤、茶葉、大米等,也都會一一寫明價格。不過在日記中,魯迅卻從來沒有記載過買肉、油、菜等事情,看來這些不屬於魯迅管。從中也可以推測出,魯迅家裡的經濟大權是由魯迅來主管,他每月交一筆錢給妻子許廣平,作為日常生活的開銷之用,其餘則由魯迅支配。(有浙江男人的霸氣,比東北老爺們更爺們)


但世界第一套《魯迅全集》是日本人出的

1936年,魯迅逝世的消息傳到日本,幾乎全部各大新聞媒體都在最顯著位置予以報導和哀悼。  

山本實彥由此更加確信魯迅的影響力以及其著述的價值,認為僅僅一冊《魯迅雜感選集》已經不足以紀念這位中國的國寶和世界級的文學大師,於是立即決定改變自己的出版計劃。  

他當即決定聘請日本大批精通中國現代文化的專家學者進行翻譯、編輯工作,並以茅盾、許廣平、胡風、內山完造魯迅最親密的友人、親人等為顧問,開始了龐大的《魯迅全集》編纂、整理、翻譯和出版工作。

1937年2月,七卷本《大魯迅全集》就開始在日本出版面世,8月則全部出版刊印結束。這套日本人印刷出版的全集才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魯迅全集》,共有七卷,裝幀精美,不但出版後在日本影響巨大,而且收藏價值極高。


看清楚了,日文裡的魯迅還是寫成魯迅

魯迅是罵國民政府,但他也罵日本人

高中課文必修課《友邦驚詫論》,可能很多初中畢業的自媒體沒有學過,我在這裡也順便科普一下,高考知識點,可能成人高考還用得上。

1932年,上海發生「一二八事變」。魯迅因帶全家人躲到內山完造的書店中避難,招致很多非議,以至人們忽略了他對事變本身的看法。1932年2月,《文藝新聞》刊登《上海文化界發告世界書》,號召作家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慘無人道的屠殺」、「打倒日本帝國、國際帝國主義」,署名者中即有魯迅。此外,魯迅還有幾首詩直接寫到「一二八事變」。《贈蓬子》(1932年3月)一詩:「木驀地飛仙降碧空,雲車雙輛挈靈童。可憐蓬子非天子,逃去逃來吸北風」,寫的是對戰亂所致的顛沛流離者的同情。贈日本友人的《一二八戰後作》:「戰雲暫斂殘春在,重炮清歌兩寂然。我亦無詩送歸棹,但從心底祝平安」,寫的是戰亂所致的心境蕭然。

其實魯迅誰都罵


遠看是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到了眼前,哦。原來是沫若先生。(其實這並不是魯迅先生所說,魯迅先生當時罵的是郭沫若是"流氓加才子",不過這話看著實在是太精闢了,也頗符合郭先生的人品)

除了以上這些,魯迅先生罵過的人還有:梁實秋、胡適、錢玄同、周作人林語堂徐志摩、廢名、梅蘭芳、楊蔭榆、陳西瀅、章士釗、李四光、成仿吾、沈從文、施蟄存、朱光潛、邵洵美、鄒韜奮、吳宓、歐陽蘭、吳佩孚、段祺瑞、蔡元培、梁漱溟、鍾敬文、蔣夢麟、張學良、劉半農、張天翼、戴望舒、老舍、林徽因、章太炎、吳稚暉、葉聖陶、茅盾。可以說真正做到了"橫眉冷對千夫指"。魯迅先生這戰鬥力實在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甚至在魯迅晚年,魯迅與左翼文人也展開論戰,比如發明了「橫站」,比如左翼裡的所謂「四條漢子」

如果魯迅活到了抗戰

如果抗戰剛開始,我覺得魯迅大概率會一直住在租界裡,不排除真的搞出一個類似「孤島紀實」的什麼集。

他肯定會繼續大罵國民政府,但肯定也會罵租界政府,特別是佔據上海的日本軍國主義。

如果到了1942年,日軍進入租界,那麼日本肯定會抓捕魯迅,魯迅也肯定不會和他弟弟一樣淪為漢奸。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次日,日軍開進上海租界。一周後的凌晨5時,許廣平在寓所被捕,關押在北四川路日本憲兵司令部,後又轉送到汪偽的特務機關殺人魔窟上海極司非爾路76號。日本人之所以逮捕許廣平,因為她是魯迅的夫人,了解熟悉活躍在上海文化界的左翼名人。他們妄想從她身上打開缺口,將進步的上海文化人一網打盡。日本人機關算盡,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在獄中,他們先用欺、嚇、哄、詐、騙、脫衣等凌辱手段,許廣平絲毫不妥協,後又改用打罵、罰餓、拷打以至電刑等酷刑。許廣平依然大義凜然,堅貞不屈。日本人找不到真憑實據,不得不在關押了76天後,讓內山書店把她保釋了。

這段情節,讓我想起了《色戒》的開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我寫的那篇《全球視角下疫情番外6.9(下)——色|戒1942》


如果魯迅活到了1949後


1949年7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發放的毛澤東和魯迅雙人像章

毛澤東主席終生不曾見到過魯迅,但毛主席說過:「我與魯迅的心是相通的。」

魯迅在延安的地位是很高的,建國後就更加提高,甚至文革能看的書裡 除了馬恩列斯毛,就是魯迅了。


 (1937年10月19日) 魯迅逝世1周年,毛澤東就在延安陝北公學發表重要講話,在這篇講話裡,基本樹立了一個正統敘事裡的魯迅形象。

我們今天紀念魯迅先生,首先要認識魯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國革命史中所佔的地位。我們紀念他,不僅因為他的文章寫得好,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而且因為他是一個民族解放的急先鋒,給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並不是共產黨組織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動、著作,都是馬克思主義的。他是黨外的布爾什維克。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現了更年青的力量。他一貫地不屈不撓地與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作堅決的鬥爭,在敵人壓迫他、摧殘他的惡劣的環境裡,他忍受著,反抗著,正如陝北公學的同志們能夠在這樣壞的物質生活裡勤謹地學習革命理論一樣,是充滿了艱苦鬥爭的精神的。陝北公學的一切物質設備都不好,但這裡有真理,講自由,是造就革命先鋒分子的場所。


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我們為了永久紀念他,在延安成立了魯迅圖書館,在延長開辦了魯迅師範學校,使後來的人們可以想見他的偉大。

魯迅是一個徹底的現實主義者,他絲毫不妥協,他具備堅決的心。他在一篇文章裡,主張打落水狗。他說,若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來,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濺你一身的汙泥。所以他主張打到底。他一點沒有假慈悲的偽君子的色彩。現在日本帝國主義這條瘋狗,還沒有被我們打下水,我們要一直打到它不能翻身,退出中國國境為止。我們要學習魯迅的這種精神,把它運用到全中國去。  

1940年1月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新創刊的《中國文化》創刊號上發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義論》,其中對魯迅作出了自己的評價:「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這段話,把中國人對魯迅的評價推向了最高峰,形成了建國後前30年的主流人設。


1957,在需要引蛇出洞時,毛澤東主席兩次公開提到魯迅。

第一次是在1957年3月8日,毛澤東接見文藝界代表時說的:「我看魯迅在世還會寫雜文,小說恐怕寫不動了,大概是文聯主席,開會的時候講一講。這33個題目,他一講或者寫出雜文來,就解決問題。他一定有話講,他一定會講的,而且是很勇敢的。

第二次是在1957年3月10日,毛澤東接見新聞出版界代表時談到:「有人問,魯迅現在活著會怎麼樣?我看魯迅活著,他敢寫也不敢寫。在不正常的空氣下面,他也會不寫的,但更多的可能是會寫。俗話說得好:『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魯迅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徹底的唯物論者。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徹底的唯物論者,是無所畏懼的,所以他會寫。」

還有一次在私下的交談裡,毛澤東主席這麼提到魯迅。

魯迅之子周海嬰在他的《魯迅與我七十年》中說:「1957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依照慣例請幾位老鄉聊聊,……羅稷南老先生抽個空隙,向毛主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疑問:要是今天魯迅還活著,他可能會怎樣?……不料毛主席對此卻十分認真,沉思了片刻,回答說:以我的估計,(魯迅)要麼是關在牢裡還是要寫,要麼他識大體不做聲。」這個事兒得到了電影演員趙丹的夫人黃宗英在《我親聆毛澤東羅稷南對話》一文的證實。

魯迅1949年後如果還活著,他會怎樣?毛澤東的談話給出了三種可能:一是因繼續像以前一樣寫而被「關在牢裡」,二是當歌功頌德的「文聯主席」,三是「一句話也不說」

1971年,毛澤東大病一場,「在身體每況愈下的情況下,他依然天天躺在床上堅持讀魯迅著作和各種書籍」。1972年,他又特意讓有關部門把50年代出版的帶注釋的10卷本排印成線裝大字本。還在上面畫了不少圈圈、道道。就在1976年9月逝世前夕,他臥室的床上和床邊的桌子上、書架上,還擺著大字本的《魯迅全集》,有的是在某一頁上折上了一角,有的地方還夾著紙條,有的是翻開放著的。

熟讀魯迅的毛澤東無疑是非常理解魯迅的,如果魯迅還活著,他「對共和國的成立是持歡迎態度的,因為有可能實踐他的理想」(錢理群《魯迅眼中的真實毛澤東》),但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批判懷疑精神的獨立知識分子,正如當時的環境一樣,他也要被「限制和改造」。其實,對魯迅的改造早在1942年的延安文藝座談會時期就開始了,在這篇講話裡,毛就提到,魯迅的冷嘲熱諷的雜文筆法只適合「黑暗的國統區」,而不適合「光明的陝甘寧邊區和敵後的抗日根據地」。錢理群:當你開始懷疑時,魯迅可供參照


錢理群 

人文學者,魯迅、周作人研究專家。1939年生於重慶,成長於南京,1956年考入北大,1960年畢業分配至貴州安順。1978年重回北大,師從王瑤、嚴家炎攻讀現代文學研究生。1981年碩士畢業後留校。從1985年到2002年退休,錢理群在北大連續講了17年魯迅。退休之後投身中小學教育與鄉村教育。

在錢理群講座現場,擠滿了北大和外校的青年學生和其他慕名而來的聽眾,連過道上都站滿了人,錢理群表示,「我這一生最大的驕傲,就是與中國的40後到90後的六代學生,建立了精神聯繫。」



「我的魯迅研究專著、論文集,算起來,已經有十本之多:《心靈的探尋》(1988)、《話說周氏兄弟》(1999)、《走進當代的魯迅》(1999)、《與魯迅相遇》(2003)、《魯迅作品十五講》(2003)、《遠行以後——魯迅接受史的一種描述(1936—2001)》(2004)、《魯迅九講》(2007)、《錢理群中學講魯迅》(2011)、《活著的魯迅》(2013)、《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魯迅作品解析》(2014)。本書匯集的,是散見在報刊,收在隨筆集裡的有關魯迅的文字,而且基本上都寫在2002年退休以後,大都是演講稿和序言。和同時編選的供不同年齡的讀者閱讀的魯迅作品讀本(如《小學生魯迅讀本》《中學生魯迅讀本》《魯迅入門讀本》等),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即將魯迅思想與文學轉化為當代思想文化教育資源。現在匯集起來,就命名為《魯迅與當代中國》,意在作溝通「魯迅」與「當代中國」的橋梁。這是我自己主動擔起的歷史使命。

坦白地說,講的時候心裡還有一種惡作劇式的快感:你們不是恨魯迅、怕魯迅嗎?我偏要講,而且還總有人願意聽,你們要逐出魯迅,一統天下就不那麼容易了。這絕不是我的偏執,而是出於兩個基本信念:我相信魯迅思想、文學的永遠鮮活的生命力,和有的人認為魯迅的價值講過頭了相反,在我看來,我們對魯迅對當代中國和世界的意義的認識還遠遠不夠。我更堅信,處在歷史大變革的中國需要魯迅,不滿足現狀的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年輕一代需要魯迅。」


對某某日記的看法

最後,我個人對XX日記的看法,既然是紀實文學,那麼應該接受真實性的批判。

沒必要從誅心論去猜一個人,文字一旦形成文學,就沒必要過度關注作者。就像一道回鍋肉好不好吃,和廚師是不是摳腳沒關係。

當然,日本留學回來的魯迅先生有時候會更痛恨國人之弱根性,但他也會與友邦的驚詫言論進行對罵。

所以除了武漢,我也希望看到作者寫她對紐約的日記、馬德裡的日記、米蘭的日記。展示她看問題不片面的一面。

相關焦點

  • 罵魯迅日文版日記?方方其粉讓我震驚…
    一篇《魯迅,你憑什麼出日文版日記》爆火,主旨很簡單:方方是和魯迅一樣的偉大人物,罵方方是秀逗了嗎?當然,微博文章的首圖是能修改的,他換了一張魯迅先生《狂人日記》的圖片。一、作者說《狂人日記》最早在1918年5月15日發表於《新青年》月刊,該年年底就在日本上市,沒有網絡的時代,這翻譯審核速度只能說明魯迅一開始就想出日文版。
  • 魯迅,你憑什麼出版狂人日記日文版?
    魯迅先生,你好。我是你的忠實讀者,但你最近做的一件事我實在看不過去。所以給你寫信。
  • 抗疫主題音樂劇《親愛的日記》書寫兒童視角下的友情故事
    來源於:黃河票務官網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我們所有人的生活節奏,而這一段超長的假期,也成為了孩子們成長路上最深的回憶。想知道兒童視角下的疫情嗎?抗疫主題音樂劇《親愛的日記》即將上演!在疫情之下,我們的身邊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令人難過的、開心的、感人的故事,現在,我們希望以藝術的形式,將這些動人的片段記錄下來。秋夏即將迎來自己的10歲生日,滿心期待媽媽回家過生日的秋夏,最終等來的卻是媽媽奔赴武漢的消息,而另一邊的夏秋,也因為高燒,住進了武漢中心醫院。一場疫情,讓這兩個原本不相識的少年,這一刻被命運緊緊地牽在了一起。
  • 魯迅與《狂人日記》
    《新青年》第四卷第三號(1918年3月)上刊登了劉半農的一首記事詩:《除夕》,詩中記述了夏曆丁巳年除夕(1918年2月10日)他到紹興縣館看望魯迅作人兄弟的點滴情況。這詩說:除夕是尋常事,做詩為甚麼?不當他除夕,當作平常日子過。這天我在紹興縣館裡:館裡大樹甚多。風來樹動,聲如大海生波,靜聽風聲,把長夜消磨。
  • 紀念《狂人日記》百年,《魯迅影集》讀懂魯迅
    近日,為紀念《狂人日記》發表百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北京魯迅博物館聯合推出了一部《魯迅影集》。該影集由於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主編,收入了他過去10年時間到處搜集的魯迅從青年到老年的113幅照片。這也是首次大尺幅完整收錄了魯迅一生留給世界的全部影像,均系所能找到的最好版本。這些照片或獨照,或合影,或擺拍,或抓取,或端莊,或諧趣,有日常生活留影,也有工作狀態記錄,皆是魯迅生命中有意味的瞬間。
  • 謝其章︱「我與魯迅翻臉極早」——《葉靈鳳日記》讀後
    第一感覺是,與魯迅論戰的文人是一撥人,挨魯迅罵的文人是另外一撥人。葉靈鳳(1904-1975)乃後一撥(類)人裡的佼佼者,既挨罵亦回罵,沒吃啥大虧,後半輩子於香港安享讀書藏書的神仙日子。一、與魯迅翻臉《葉靈鳳日記》出版策劃人盧瑋鑾(小思)這個主意真是高明——給《葉靈鳳日記》加上兩千多條箋注。
  • 鮑國華 | 顧頡剛與《魯迅全集》注釋
    ,《文史參考》2011年第18期;邱煥星:《魯迅與顧頡剛關係重探》,《文學評論》2012年第3期;施曉燕:《顧頡剛與魯迅交惡始末》(上),《上海魯迅研究》2012年夏之卷;施曉燕:《顧頡剛與魯迅交惡始末》(下),《上海魯迅研究》2012年秋之卷;陳元勝:《魯迅到廈大與林語堂、沈兼士、顧頡剛史料辯證》,《上海魯迅研究》2012年冬之卷;張京華:《顧頡剛如是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藍本事件》,《中華讀書報
  • 魯迅先生《狂人日記》裡的「狂人」原來是上虞道墟人
    從《魯迅日記》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的魯迅同她有過較多的接觸,婚喪喜事或逢年過節,兩家均有往來,而且過往甚密。魯迅從小經常與母親、胞弟周作人等一起開著五門瓦的大船穿過水域寬廣的賀家池,浩浩蕩蕩地前往嘯金拜壽、看潮等, 《魯迅日記》多有記載。賀家池曾是清軍操練水師的地方。周氏兄弟從小就有飽覽大江大河的機會,受到祖國美麗山河自然風光的薰陶。
  • 為什麼說《狂人日記》是魯迅最好的作品之一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即使放到今天,小說的構思以及主人公心理描寫的 細膩仍然有可圈可點之處,而《狂人日記》背後蘊含的魯迅的深刻思想及對中國舊社會體系震耳欲聾的控訴,則是使這部作品能從佳作上升到偉大的一個核心之處。
  • 韓國近十年魯迅接受的特點與成果
    這一天,從2010年開始出版的韓文版《魯迅全集》(共20卷),終於全部出版完成。這不但是韓國魯迅學界的一大盛事,而且也是國際魯迅學界的一大喜事。從1927年8月學者柳樹人翻譯《狂人日記》開始,魯迅作品在朝鮮半島翻譯出版已經走過了93年。現在,魯迅的《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主要作品的各種韓譯版已經超過50種。
  • 魯迅這輩子掙了多少錢?
    《魯迅全集》前幾卷精彩的部分,如《吶喊》、《彷徨》等,都被「內部矛盾處理」的別人搶去看了,連《兩地書》、《集外集拾遺》都輪不到我,讀書預備隊排得挺長挺長……只有那上、下兩冊簇新精裝的《魯迅日記(1912—1936)》,誰都是翻了翻也不願過目的,扔在角落裡。好吧,我就在冷而又冷的角落,自學這冷而又冷的《魯迅日記》吧。
  • 魯迅《狂人日記》發表100周年:他的深意,遠遠超過我們知道的標準答案
    《狂人日記》可以寫出,乃至發表,要感謝錢玄同。和魯迅一樣,錢玄同曾留學日本,並師從章太炎,兩人可謂同門,錢玄同對魯迅、周作人兩兄弟的才華也十分認可。從其日記看,在1918年1月接手《新青年》編輯工作前幾月,錢玄同便與兩人加緊了聯繫,到1918年2月,更是隔幾日便去魯迅家。
  • 疫情下花都巴黎最珍貴的女人香(巴黎海芬日記44篇)
    疫情下花都巴黎最珍貴的女人香(巴黎海芬日記44篇)2020年12月12日星期六
  • 【魯迅文集·小說集·吶喊】狂人日記
    最好是解下腰帶,掛在梁上,自己緊緊勒死;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願,自然都歡天喜地的發出一種嗚嗚咽咽的笑聲。否則驚嚇憂愁死了,雖則略瘦,也還可以首肯幾下。他們是只會吃死肉的!——記得什麼書上說,有一種東西,叫「海乙那」⑦的,眼光和樣子都很難看;時常吃死肉,連極大的骨頭,都細細嚼爛,咽下肚子去,想起來也教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親眷,狼是狗的本家。
  • 魯迅《狂人日記》:吃人的時代,孩子還有拯救的空間和餘地
    一、魯迅的經歷也是其本人的革命史魯迅早年其實生活還比較富裕,應該算作一個舊時代的體制下的受益者,這從他一些記錄他早年生活的作品當中便可以看出,如《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而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魯迅更是首當其衝、站在第一線,《狂人日記》也作為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得到發表。之後的歷程自然不必多說,魯迅繼續在文學上戰鬥,在當時的中國革命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 全球疫情下 收納整理師等新職業格外「走俏」
    來源:央視原標題:全球疫情下,這些職業格外「走俏」,你都了解嗎?做這一行不僅要有診斷空間的視角還得具備室內裝修相關知識更要照顧到客戶的切身需求比如衣服先按季節粗分再按上裝下裝、外套內衣等進行細分短期不用的物品放進整理盒內並貼上標籤
  • 亞馬遜預售英文版《方方日記》,從英文視角解讀什麼是偽善真惡
    國外的月亮也並不比中國的圓在我兒子出生以後,中國明顯國力上去了,像他這樣的10後的世界觀,出去看到的有些地方甚至還是很些破敗的,有些甚至遠不如國內好。最明顯的例子,90年代看臺灣省和現在看臺灣省,大家都會是用什麼視角呢(二)而一旦一個國家發生動亂,又會是什麼結果呢。
  • 24小時鮮奶疫情下鮮活升級,交出"10倍"成績單
    24小時鮮奶疫情下鮮活升級,交出導語:當下,新冠病毒疫情正在全球擴散,國家衛健委等部門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營養膳食指導》,明確提出"儘量每天飲用300g牛奶或奶製品"。科學研究發現,牛奶中含有其他食物所沒有的數百種生物活性物質。這些生物活性物質是牛奶中的精華成分,具有抵抗細菌入侵、激活體內免疫力、維護機體健康等重要作用,它們被統一稱為牛奶的"天然活性營養"。"
  • 魯迅和豐子愷「撞譯」
    兩個月後的4月8日,魯迅購買了日文版原著,9月22日著手翻譯,10月10日譯完,第一、第二部分於l0月1日至31日在《晨報副刊》連載,1925年3月作為《未名叢刊》之一出版。  差不多在相同的時間段,豐子愷翻譯的《苦悶的象徵》先是在《上海時報》連載,1925年3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列入「文學研究會叢書」出版。
  • 魯迅《狂人日記》中「吃人」究竟什麼意思?
    魯迅《狂人日記》中「吃人」究竟什麼意思?編輯:解語花魯迅《狂人日記》發表於1918年5月15日,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作為中國新文學開山之作,誕生伊始,就引起了熱切關注,在此後近一個世紀的變遷中,對於它的不同理解和闡釋從未間斷,甚至形成所謂的「狂人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