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惺惺相惜到針鋒相對」:郭沫若與魯迅的對戰

2021-01-08 新遊記看

郭沫若和魯迅都是新時代優秀的文學作家和革命戰士,然而自古文人「相親,相互對罵的」多不勝數,兩人自然也不例外

在新文化運動後,郭沫若和魯迅就因為文學應該走什麼路線,建設什麼樣的文學,相互發表意見,因意見相左,兩人相互指責,最後索性公然叫罵,這種紛爭一直持續到魯迅去世為止。

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兩個文人對戰的故事

魯迅先生的生平大家應該都知道,郭沫若的事情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只看現在被人們冠上的名號就知道,郭沫若在民國時期也是一個大文豪,他早些年與魯迅的經歷頗為。貌似都是到日本留學,然後棄醫從文直到新文化運動的展開,郭沫若從日本回國投身於文學的第1線,郭沫若對於魯迅的第一印象,在1920年,當時魯迅狂人日記已經為眾人熟知,名氣也大,凡是從事新文學的都要讀讀新文學的開篇之作,所以郭沫若也慕名拜讀,只是他選擇先讀讀魯迅的其他小說,《頭髮的故事》。

讀完魯迅的小說後,他覺得魯迅的文筆很簡練老道,觀察角度也令人深刻,只是出於一個嚮往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作家,他覺得魯迅的文章感觸太枯燥,色調暗淡,總有點和自己的趣味相反駁,這種感覺在魯迅的吶喊中一直存在,所以郭沫若讀完吶喊後,便不再讀魯迅的文章和小說,到後來甚至魯迅作品的書名都不大清楚。魯迅對其他文人大抵是平淡的,浪漫主義作家是無感的,所以他對郭沫若的初次印象是不好的,郭沫若雖然在吶喊之後就不再讀魯迅的文章了,但對於魯迅的小說是認同的,有一次他在評價魯迅小說和周作人譯作時這樣說(小說為「處女」,譯文為「媒婆」,處女應當尊重,媒婆應當稍加遏抑),在這時候郭沫若顯然很推崇魯迅的小說只是魯迅並不領情,針對郭沫若的評價他說(郭沫若的評價我見過,總以為處女並不妨去做媒婆)

除了反批,魯迅還公然評價郭沫若的翻譯:說他的翻譯「不大放心,因為他太聰明又膽大「,雙方的交鋒一直在紙上,紙下彼此並沒有見過面。然而沒有見過面的兩人就從此展開了幾十年的論戰,這與兩人早些年的經歷相似。魯迅自小接受的便是正規的舊教育體系,一步步從私塾到學堂,他經歷過一個完整的封建家庭,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這使得他的寫作風格充滿的都是現實的苦難與辛酸,讀過魯迅小說和散文的都知道,這些看似簡單的文章,背後卻充滿了深刻的含義。

郭沫若的經歷相反,她雖然也接受過正規的教育,但從十四五歲時便有幸接觸到從西方傳來的新思想和新文化。這讓他在輾轉各地期間,陶醉在浪漫主義的幻想中,無論詩歌還是文章都充滿著對新世界的憧憬,兩人雖然因為生活經歷的不同造成寫作風格上的差異,但這種差異在當時生存艱難的時代也就無關緊要,然而,隨著中國局勢的變化和兩人所處階級的不同,這種差異逐漸被擴大。

1921年兩年的矛盾出現,這一年郭沫若與成仿吾,鬱達夫等人成立了創造社,致力於新文學的創作,成仿吾受蘇俄文學的影響,思想偏激,寫文批評魯迅的吶喊庸俗,只讚賞其中的《不周山》一篇,魯迅也不反駁,只是在吶喊出版時可以把《不周山》這篇刪去,此事雙方較長時間沒有再論戰過。

直到1924年語絲社的出現,語絲社是以《語絲》周刊為依託,聚集了一大批文人,這其中有魯迅兩兄弟,錢玄同,林語堂,劉半農等,他們主要以文章來批判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然而在多數文章中卻與《創造社》發生矛盾,魯迅在一篇叫《論照相之類》中說,盡力奮戰的創造社諸人,也不過是印過一張很小的三人合照。而這其中的三人便是郭沫若與成仿吾,鬱達夫。

之後,他又批評道(在還未進行大革命時,創造社的人已經把語絲派中的幾人看作眼中釘了),而這幾個人中就有魯迅,1926年出於生計,魯迅準備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此時也在廣州的妻子許廣平給他寫信說:盼他速到廣州。魯迅回復妻子說:今天看到中山大學考試委員會名單中,有很多文人,郭沫若和鬱達夫也在其中,我不去似乎也沒有多少關係。從回信中可以看出魯迅對創造社是沒有好感的,但這是魯迅與許廣平正在戀愛,出於紳士目的,但還是回信解釋了一下,這次在信中似乎要有創造社冰釋前嫌,然後聯合起來共同寫作批判舊社會,魯迅的想法。終究沒有實現,在後來與許廣平的談話中,他說自己與創造社的恩怨是一些小人從中挑撥的污衊捏造事實,諸如魯迅罵郭沫若等。出於這樣的想法,魯迅在1927年時才來到廣州,此時的郭沫若已經隨北伐軍北上去了,兩人差一點見面

1927年10月魯迅與許廣平從廣州回到上海,經過廣州的一段時間裡的思考。魯迅想要與創造社社員也有了和好的意思。隨後兩社開始聯合恢復《創造周報》,此時創造社的成員成仿吾突然從日本歸來,受日本左傾主義的影響,他攛掇了一批人公然反對魯迅,於是雙方之間進行了一次大的論戰,這次作為創造社的主力,郭沫若也加入進來,創造社的成員先創辦了《文化批判》。然後在這個報刊上發表了諸多批評魯迅的文章,這些文章把魯迅的籍貫,家族等作為奚落的資料,以魯迅是」代表著有閒的資產階級,或者睡在鼓裡的小資產階級「來宣揚他們所謂的無產階級文學,有的寫著寫著就開罵,說惹出了我們文壇的老騎士魯迅出來獻一場亂舞,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他這老態龍鐘的亂舞吧。

郭沫若也不甘示弱。他以杜荃的筆名在《創造月刊》發表《文藝戰線上的封建餘孽》,語氣刻薄,氣勢唬人,他說魯迅」像這樣尊重籍貫,尊重家族,尊重年紀,甚至尊重自己的身體髮膚,這完全是封建時代的信念「,最後郭沫若為乘一時之快運,說魯迅是資本主義之前的一個餘孽,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主義者,論戰到最後同時創造社成員的鬱達夫都看不下去了。他認為郭沫若等人的行為太過情緒化,所以他便模仿杜甫的《戲為六絕句》詩贈魯迅,以示聲援」醉眼朦朧上酒樓,吶喊彷徨兩悠悠,蜉蝣撼樹不自量,不廢江河萬古流「魯迅在面對創造社成員的攻擊時,自然進行之言片語的反擊,只是魯迅的心理要冷靜得多,

1936年本以為論戰已經平息的魯迅卻又被」國防文學「與: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爭論拉扯進去,魯迅是認可民族大眾文學的,在爭論剛起時,他想詢問郭沫若的意見,只是郭沫若此時身在日本多有不便,所以論戰逐漸被別有用心之人擴大,魯迅為了消除雙方的隔閡,在8月發表了一篇文章說(我和郭沫若,矛盾,兩位或相識或未嘗一面,或衝突,或曾用筆墨相譏,但大戰鬥都為同一的目標,決不日夜記著個人的恩怨。然而小報卻偏喜歡記些,魯比茅如何郭對魯又怎樣,好像我們只在爭座位,鬥法寶),郭沫若在讀到這篇文章後深感慚愧,在炎熱中寫下一篇文章來表達自己對魯迅先生的歉意,兩人之間的誤會似乎將要消散,

然後在這一年的10月魯迅先生便因病去世,兩人終究沒有見上一面,隔閡也未能人前冰釋。在魯迅先生逝世之後,兩人之間的種種不快就此結束,郭沫若得以重新審視魯迅先生的作品,這時她才恍然大悟,魯迅先生是我們中華民族近代的一個傑作,魯迅開闢出中國文學的新時代。之後郭沫若連續發文稱讚魯迅。並著重宣傳魯迅「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在國民黨反動文人四處詆毀魯迅時,郭沫若都堅決的駁斥回去,

從魯迅逝世到郭沫若逝世的40餘年裡,郭沫若一直堅持宣傳魯迅思想,並把它作為自己的榜樣,在魯迅和郭沫若論戰的背後是多種因素的結果,正如兩人在上海經常去的那家書店的老闆內山完造所說的那樣:「魯迅和郭沫若的性格不同,郭沫若從事政治,具有政治家的氣質,魯迅先生是純粹的地道的文學家,一旦表明自己的意見就永不動搖,至今不渝,一個具有政治家的原則性,一個具有文人的倔強個性,當然都不會主動屈就對方,唯一的辦法只能是迴避躲閃,以避免哪怕是邂逅時的尷尬和不安」。

相關焦點

  • 郭沫若怒罵魯迅「封建餘孽」?魯迅用5字回應,讓郭沫若無地自容
    按理說:從事不同領域創作的兩人,應該是種互相佩服的惺惺相惜;出人意料的是,兩人在民國文壇的璀璨時期,卻因文學立場不同,有了段相互抨擊的激烈筆戰,甚至上升到「語言攻擊」的程度,郭沫若怒罵魯迅是「封建餘孽」,而魯迅激烈回懟對方是「才子加流氓」。由於是兩大文豪的學術之爭,以至於這段過往至今為人津津樂道。【震驚文壇的郭魯罵戰,究竟源於什麼?】
  • 郭沫若罵魯迅:衣冠禽獸,魯迅用五個字對郭沫若回擊,中肯又貼切
    魯迅沒兩年後,魯迅的父親藥石無醫,撒手人寰,周家的日子更是艱難。許廣平後來魯迅到中山大學任教,許廣平順利從女子學院畢業,以助教的身份跟隨魯迅。兩人的感情逐漸發生了變化,由革命目標一致的師生之情,轉變為了男女之情,不久後便開始了同居生活。
  • 郭沫若寫4字懟魯迅,魯迅用5字回懟,把郭沫若形容得太貼切
    在民國時期,被魯迅罵過的人也數不勝數,作為一個憤世嫉俗並且有著鐵骨錚錚的文人,只要是自己看不順眼的人,魯迅就會毫不留情地用自己最犀利的語言去提出審判。在魯迅的筆下有很多的文人也被罵過,其中的郭沫若則被魯迅罵得最狠,魯迅和郭沫若兩人常常相互謾罵,甚至掀起了一場文壇上的世紀大戰,直到今天都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兩個人到底擦出了怎樣的火花。
  • 魯迅當年罵過的那些人:罵郭沫若最狠
    胡適和魯迅一度也是惺惺相惜,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發表後,胡適稱讚這部小說是「一部開山的創作」,魯迅也稱讚過胡適的一些文章。他們的決裂說到底是革命觀念的不同,1925年,爆發了「女師大風潮」,胡適認為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學生不應該參與到革命的鬥爭洪流中,魯迅則恰恰相反,他是十分支持學生運動的。
  • 郭沫若曾用4字罵魯迅,魯迅5字回應,世人均拍手叫好
    這兩位分別是魯迅和郭沫若。相信大家上學時就都過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作品也都被選進過教科書中。魯迅為人小編就不用多說了,自然是完美的。小編先和大家說一說郭沫若的情感史,相信很多人還不知道,就像康有為一樣,他也是一個情種,偏愛小姑娘。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而這兩人互懟又是常事,1928年,時年47歲的魯迅發表了一篇名為《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的文章,結果郭沫若開始挑刺,還寫文章批評魯迅。  縱觀郭沫若與魯迅的人生經歷,其實還是有些相似的事情,兩人都曾在日本留學,值得一提的是,1918年夏,郭沫若升入了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此時的魯迅,已經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
  • 魯迅這句「天才加流氓」是評價著名文學家郭沫若的,這是什麼意思
    魯迅,郭沫若,這兩個人可以說都是文學壇上值得讓人尊敬的,相信大家也知道不少他們的名言,按理說兩個對文學都非常喜愛之人應該會成為知己,好朋友,但是魯迅和郭沫若正好相反,他們兩個不僅不是朋友,還相互嫌棄,郭沫若曾經用四個字形容魯迅,說他是文學流氓,衣冠禽獸,對此魯迅只回應了10個字,但字字戳心。
  • 中國有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有沒有郭沫若文學獎?
    進入90年代,茅盾文學獎的獎金增加到5萬元。2011年,由於香港首富李嘉誠的捐助,茅盾文學獎的獎金得以增加到50萬元,成為中國獎金額度最高的文學獎項。二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掀起了一股文學創作的熱潮,湧現了一批年富力強的作家,創作了大量順應時代需求的文學作品。從1977年起,中國作家協會開始頒發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和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 遠看是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魯迅真的這樣罵過郭沫若嗎?
    不過,要說魯迅罵人最出名的「戰績」,上面提到的都只是小兒科罷了。遠看是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這是流傳最廣的魯迅痛罵郭沫若的話,還有另一個版本:遠看是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 到了眼前。哦,原來是沫若先生。由於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郭沫若的風評一直不好,如今也早已成為「骨氣」的代表人物,魯迅先生向來痛恨這樣的人,說出這樣罵人的話似乎也不奇怪。
  • 魯迅寫首七律《無題》詩,6年後老對頭郭沫若模仿一首,高下立判
    不過兩位的詩我們倒是可以帶著敬意來比較一番,雖然和魯迅不合,但郭沫若卻曾模仿過魯迅寫詩。1931年,魯迅寫了一首名為《無題》的七言律詩,6年後,郭沫若在回國時忍不住依魯迅原韻模仿了一首名為《歸國雜吟》的七律。小編一直認為魯迅的詩作水平明顯要高一籌,這兩首詩放在一起可以用4個字來形容:高下立判。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無題》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 沈從文直言郭沫若的小說太失敗,18年後,對方的報復行為讓他絕望
    年輕時期的沈從文曾發文點評過郭沫若的文學風格,沒想到這份舉動遭到了對方猛烈的回擊,而回擊方式更是將他陷入萬般絕望之境,由此也在文壇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聊到郭沫若,很多人會想起他與魯迅的言語珠璣;但不幸的是,沈從文與郭沫若的文壇論戰,卻因為時代的裹挾,最終直接上升到政治高度,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 郭沫若自比大文豪蘇東坡,寫下一首《水調歌頭》,讀罷高下立判
    1942年,郭沫若在寫給心儀對象李紹樸的信中,誇耀自己「志學藐蘇韓」。唐宋八大家裡的蘇東坡、韓愈二人,他都瞧不上。 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們從小背到大,郭沫若的《水調歌頭·歸途》,大多數人還沒有見過。於是摘錄出來,讓大家一同欣賞品評。
  • 她在魯迅生前謙稱是「學生」,魯迅死後她是罵魯迅最狠的人
    比如郭沫若、周作人、陳源、高長虹、馮乃超、阿英、成仿吾、梁實秋等等。 在「罵魯」隊伍裡,最奇怪的是兩個人:一個是郭沫若,在魯迅生前一直罵魯迅,而魯迅死後再也不罵,反過來稱頌魯迅,一直稱頌到自己死;一個是蘇雪林,在魯迅生前一直稱頌魯迅,而魯迅死後便開始罵魯迅,一直罵到自己死。郭沫若罵魯迅暫且不去說他,現在說說美女作家蘇雪林一生罵魯的戰績。
  • 郭沫若談夫妻染病的日文信
    郭沫若談夫妻染病的日文信魯迅在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留學時,曾得到醫學教授藤野嚴九郎先生的悉心指導。郭沫若在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留學時,也得到過內科學教授小野寺直助的熱情關照。  1933年10月31日,郭沫若用日文給小野寺直助寫信說:「秋高氣爽之際,想必先生清祥萬福。……今後若來東京,務必賜學生以叩拜之機會。」
  • 魯迅之子周海嬰,一位了不起的攝影家
    魯迅全家福周海嬰,魯迅與許廣平之子
  • 都認為郭沫若死後會葬入北京八寶山,可他死後,卻葬在了山西小山上
    最初郭沫若和魯迅一樣,選擇學醫。 隨著學識的增加,時局的變化和眼界的擴大讓他改變了想法。他棄醫從文,轉向文學創作,歷史劇本方向展現自己的才華。 他確實是有天賦的。新文化運動時期,各大文人紛紛執筆為武器,用文章作戰場,筆筆指向封建落後的腐朽文化。
  • 郭沫若:從浪漫詩人到上海街頭「大司務」
    郭沫若:從浪漫詩人到上海街頭「大司務」文/石天強郭沫若的妻子安娜是日本人,基本不通漢語,這使身居上海的她陷入了一種極端孤獨的狀態。這一結果仿佛也增加了郭沫若妻子出行的困難。或許正是如此,每天早上出去買菜成為郭沫若必須的、也是不得不面對的生活樣態。多年以後,郭沫若這樣回憶自己當時的生活:「一天清早提了一個菜籃,又拿了一張大包單,跑到八仙橋去。我身上穿的是在日本穿了十二年的一件學生裝,外面披著一件破外套,頭上戴著一頂棕黃色的駱駝絨的烏打帽,是民國三年初到東京時買的。」
  • 木刻家筆下的魯迅與莎士比亞,央美呈現劉峴「啄木人生」
    劉峴1915年出生於河南蘭考,1932年考入北平藝專西畫專業,1933年入讀上海美專,組織「無名木刻社」,受到魯迅先生大力扶持,曾多次與魯迅見面和通信,並為魯迅創作插圖上百幅。1934年,劉峴赴日本東京帝國美術學院留學,專攻木口木刻。抗戰爆發後,回國投身抗日愛國運動。
  • 郭沫若:非正常死亡,被人用鐵釘釘死!
    舉報   兵馬俑的恢弘大氣讓現代人見了世面,但它僅僅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之一,現在秦始皇陵墓還沒有挖掘,但我們可以想像到裡邊是何等的氣派
  • 張瓊華:做了郭沫若5天新娘,守空閨68年,89歲終圓母親夢
    想到這,郭沫若居然對這段婚事有了期待。轉眼就到了寒假,張家託人送信給郭家,說希望在年假裡把婚事辦了。郭沫若父母表示同意。這一天,新娘子張瓊華的花轎,在吹吹打打的迎親隊伍中,被抬到了郭家門口。一路上,新娘子滿懷對新婚的期待,然而洞房花燭夜,她才知道新郎對她多厭惡。洞房那晚,郭沫若看到新娘的小腳,蓋頭下普通的容顏,他十分失望懊悔,轉身就逃離了洞房。